'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向他徵求治國之策時,董仲舒向漢武帝詳細闡明瞭自己的思想: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出自《漢書》)

董仲舒向漢武帝論述了王道的開端,並且認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來天下為“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以君臣、父子為絕對服從關係的理念,應該被貫徹到治國思想之中。董仲舒認為,作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為大臣,就要講究忠君愛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應該被天下人遵從,這樣的社會秩序,才能延續萬年。

可以說,董仲舒的思路,和漢武帝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只是漢武帝沒有將這種想法形成理論,而董仲舒做到了。從此,漢武帝決定,要向天下人推崇儒術。

  • 3.竇太后去世——反對者日薄西山

漢武帝想推行儒術,有一道坎一定要邁過去,那就是竇太后。西漢的竇漪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她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在朝堂上舉足輕重。作為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后是極力維護黃老之術的“頑固派”,《史記·孝武本紀》雲: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也就是說,漢武帝登基後,在老師衛綰、王臧的支持下,打算興儒術,遭到了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最後在竇太后的逼迫下,衛綰、王臧等人被問罪自殺。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向他徵求治國之策時,董仲舒向漢武帝詳細闡明瞭自己的思想: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出自《漢書》)

董仲舒向漢武帝論述了王道的開端,並且認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來天下為“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以君臣、父子為絕對服從關係的理念,應該被貫徹到治國思想之中。董仲舒認為,作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為大臣,就要講究忠君愛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應該被天下人遵從,這樣的社會秩序,才能延續萬年。

可以說,董仲舒的思路,和漢武帝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只是漢武帝沒有將這種想法形成理論,而董仲舒做到了。從此,漢武帝決定,要向天下人推崇儒術。

  • 3.竇太后去世——反對者日薄西山

漢武帝想推行儒術,有一道坎一定要邁過去,那就是竇太后。西漢的竇漪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她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在朝堂上舉足輕重。作為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后是極力維護黃老之術的“頑固派”,《史記·孝武本紀》雲: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也就是說,漢武帝登基後,在老師衛綰、王臧的支持下,打算興儒術,遭到了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最後在竇太后的逼迫下,衛綰、王臧等人被問罪自殺。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竇太后所處的時代,和劉徹大不相同,竇太后時期的名臣,如曹參、陳平、汲黯等人,都信封黃老之術。劉徹年輕即位,打算尊儒術,在竇太后眼中,這不是“創新”,而是“胡鬧”,因此只要竇太后在,漢武帝就難以改變黃老之術的治國思想。《漢書》雲: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也就是說,只要竇太后在世,儒生就沒有再被重用。可見,竇太后對儒生們是嚴防死守。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這位漢朝位高權重的老太太去世,讓漢武帝又悲又喜,悲的是太皇太后去世,今後無人護佑,喜的是無人能夠掣肘自己施展雄才,至此,獨尊儒術有了推行的政治環境。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向他徵求治國之策時,董仲舒向漢武帝詳細闡明瞭自己的思想: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出自《漢書》)

董仲舒向漢武帝論述了王道的開端,並且認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來天下為“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以君臣、父子為絕對服從關係的理念,應該被貫徹到治國思想之中。董仲舒認為,作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為大臣,就要講究忠君愛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應該被天下人遵從,這樣的社會秩序,才能延續萬年。

可以說,董仲舒的思路,和漢武帝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只是漢武帝沒有將這種想法形成理論,而董仲舒做到了。從此,漢武帝決定,要向天下人推崇儒術。

  • 3.竇太后去世——反對者日薄西山

漢武帝想推行儒術,有一道坎一定要邁過去,那就是竇太后。西漢的竇漪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她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在朝堂上舉足輕重。作為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后是極力維護黃老之術的“頑固派”,《史記·孝武本紀》雲: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也就是說,漢武帝登基後,在老師衛綰、王臧的支持下,打算興儒術,遭到了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最後在竇太后的逼迫下,衛綰、王臧等人被問罪自殺。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竇太后所處的時代,和劉徹大不相同,竇太后時期的名臣,如曹參、陳平、汲黯等人,都信封黃老之術。劉徹年輕即位,打算尊儒術,在竇太后眼中,這不是“創新”,而是“胡鬧”,因此只要竇太后在,漢武帝就難以改變黃老之術的治國思想。《漢書》雲: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也就是說,只要竇太后在世,儒生就沒有再被重用。可見,竇太后對儒生們是嚴防死守。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這位漢朝位高權重的老太太去世,讓漢武帝又悲又喜,悲的是太皇太后去世,今後無人護佑,喜的是無人能夠掣肘自己施展雄才,至此,獨尊儒術有了推行的政治環境。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可以得知,漢武帝從小接收儒學教育,讓他對儒學十分熟悉。而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和漢武帝一拍即合。最後,在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終於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國策。從此之後,儒學成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四、總結:獨尊儒術對後世積極意義和侷限性

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大的歷史事件,這項制度被後世歷朝歷代所遵從,長達2000年之久,對我國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等領域殘生了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可總結為三點:

其一,在政治方面,獨尊儒術確定了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和治民方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這些主張成了士大夫們一生奉行的準則。帝王們也意識到了“仁政”和“民貴君輕”的重要性,社會各層級臣民都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的平衡。所以說,獨尊儒術對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向他徵求治國之策時,董仲舒向漢武帝詳細闡明瞭自己的思想: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出自《漢書》)

董仲舒向漢武帝論述了王道的開端,並且認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來天下為“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以君臣、父子為絕對服從關係的理念,應該被貫徹到治國思想之中。董仲舒認為,作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為大臣,就要講究忠君愛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應該被天下人遵從,這樣的社會秩序,才能延續萬年。

可以說,董仲舒的思路,和漢武帝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只是漢武帝沒有將這種想法形成理論,而董仲舒做到了。從此,漢武帝決定,要向天下人推崇儒術。

  • 3.竇太后去世——反對者日薄西山

漢武帝想推行儒術,有一道坎一定要邁過去,那就是竇太后。西漢的竇漪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她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在朝堂上舉足輕重。作為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后是極力維護黃老之術的“頑固派”,《史記·孝武本紀》雲: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也就是說,漢武帝登基後,在老師衛綰、王臧的支持下,打算興儒術,遭到了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最後在竇太后的逼迫下,衛綰、王臧等人被問罪自殺。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竇太后所處的時代,和劉徹大不相同,竇太后時期的名臣,如曹參、陳平、汲黯等人,都信封黃老之術。劉徹年輕即位,打算尊儒術,在竇太后眼中,這不是“創新”,而是“胡鬧”,因此只要竇太后在,漢武帝就難以改變黃老之術的治國思想。《漢書》雲: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也就是說,只要竇太后在世,儒生就沒有再被重用。可見,竇太后對儒生們是嚴防死守。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這位漢朝位高權重的老太太去世,讓漢武帝又悲又喜,悲的是太皇太后去世,今後無人護佑,喜的是無人能夠掣肘自己施展雄才,至此,獨尊儒術有了推行的政治環境。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可以得知,漢武帝從小接收儒學教育,讓他對儒學十分熟悉。而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和漢武帝一拍即合。最後,在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終於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國策。從此之後,儒學成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四、總結:獨尊儒術對後世積極意義和侷限性

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大的歷史事件,這項制度被後世歷朝歷代所遵從,長達2000年之久,對我國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等領域殘生了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可總結為三點:

其一,在政治方面,獨尊儒術確定了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和治民方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這些主張成了士大夫們一生奉行的準則。帝王們也意識到了“仁政”和“民貴君輕”的重要性,社會各層級臣民都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的平衡。所以說,獨尊儒術對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其二,在文化方面,漢武帝把儒學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提升了儒學的地位。從此之後,儒學不僅僅是一門學術思想,更是一種正統思想,甚至被後人“神化”,成為一種信仰。甚至產生了“儒教”,和道家、佛教併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所以說,獨尊儒術,對儒學的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其三,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的蓬勃發展,對讀書人、官員以及老百姓的日常教育和行為準則,有了較為明顯的約束,對促進社會和諧、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

導語:公元前134年,一代雄主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以後,儒學,從最初的諸子百家學說之一,變成了一種統治工具,從學術思想變成了政治思想,對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影響極大。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猶如繁星一樣燦爛,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為何要偏偏要選擇獨尊儒術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一、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逐漸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級制度和《周禮》都遭到了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於是,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體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極大。

孔子在《論語》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講究“仁”和“禮”,君臣父子的上下級關係必須絕對服從。在孔子之後,相繼出現了孟子、荀子等傑出的儒學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昇華。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因為最終統一七國的秦國主導“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時期並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於是 ,漢武帝開始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把儒學定為正統思想。其中,《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寫給漢武帝的策書中說: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可見,董仲舒的部分說法,孔子並沒有提到,也就是說,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時期的“儒”,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董仲舒將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也一併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這種新說法,讓統治者較為認可。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雖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在絕大部分的主體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下圖為董仲舒雕像)。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在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用“黃老之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在選擇儒術之前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呢?

二、黃老之術已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

劉邦建立漢朝時,並不喜歡儒學。西漢剛剛建立時,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破壞。漢朝初年,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生產,選擇了“黃老思想”來治理國家。黃老思想,又稱黃老之術,其創始人據說是黃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們結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諸多觀點,在《經法》中,黃老思想可以總結為: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即,黃老思想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讓百姓自我發展,出現問題時再用法律和是非來取處理。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以黃老之術來作為統治思想。這期間,漢朝休養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耕地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在歷經三代人之後,漢朝的社會矛盾凸顯,黃老之術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是個方面:

第一,漢朝沿襲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還可以持劍入朝,權力極大。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丞相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舉薦官員、誅殺罪臣,可以不請示皇帝。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如果此時皇帝還不作為的話,恐怕會釀成政治危機。

第二,劉邦建立漢朝時,將異姓諸侯全部剷除,把劉姓的子侄們分封到各地,這些藩王們可以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和稅收、財政大權。但在黃老之術的統治下,諸侯的野心越來越大,漢景帝時期,形成了“七國之亂”,對漢朝皇權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第三,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襲,劉邦封了137個侯爵。這些擁有爵位的功臣後裔,少則三千戶,多則三萬戶,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四,從劉邦到劉徹,漢朝經過了60餘年的休養生息,不僅生產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圍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學說再次興起。其他學派的發展,對黃老之術形成了衝擊。而黃老之術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學說的蔓延。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四點來看,漢朝初年的黃老之術,在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漢武帝劉徹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

三、漢武帝為何偏偏選擇儒家

當一種舊的思想無法適應新環境時,就需要一個新的思想來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後期,百家思想再次興起,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選擇了儒家呢?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先後的遞進關係。

  • 1.先入為主——劉徹從小接受儒學教育。

漢朝有一位儒生,名叫衛綰,此人做事認真,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

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綰,綰日以謹力。

漢文帝駕崩前,囑託太子劉啟(漢景帝),要善待衛綰。到了漢景帝當了皇帝,讓衛綰做太子劉榮的老師,後來劉榮被廢,衛綰又做劉徹的老師。需要說明的是,漢景讓衛綰做太子之師,並不是因為漢景帝喜歡儒學,而是因為衛綰為人謹慎,做事認真,是個值得託付之人。但衛綰對少年的劉徹影響極大,他把儒學思想的種子種在了劉徹的心中。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景帝極其重視劉徹的教育,他認為衛綰一人不夠,還請來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師,教劉徹《詩經》,王臧是何許人也?他是漢朝著名儒學家申培的徒弟。《史記·儒林列傳》雲: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

這裡的“蘭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說,漢初政壇雖然主導黃老之術,但實際上漢武帝少年時接觸最多的還是儒家思想,這對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 2.董仲舒創建“新儒學”——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漢武帝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他登基之初,讓人舉薦賢良,前後見了數百人,唯獨認為董仲舒的對策較為高明。《漢書·董仲舒傳》曰: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董仲舒是誰?他出生於公元前179年,比漢武帝年長23歲,先後輔佐過漢武帝的兩位藩王哥哥(劉非和劉端),後來辭官回家,研究儒學,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以儒學為主,同時吸納百家思想,創建了新儒學思想。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向他徵求治國之策時,董仲舒向漢武帝詳細闡明瞭自己的思想: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出自《漢書》)

董仲舒向漢武帝論述了王道的開端,並且認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來天下為“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以君臣、父子為絕對服從關係的理念,應該被貫徹到治國思想之中。董仲舒認為,作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為大臣,就要講究忠君愛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應該被天下人遵從,這樣的社會秩序,才能延續萬年。

可以說,董仲舒的思路,和漢武帝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只是漢武帝沒有將這種想法形成理論,而董仲舒做到了。從此,漢武帝決定,要向天下人推崇儒術。

  • 3.竇太后去世——反對者日薄西山

漢武帝想推行儒術,有一道坎一定要邁過去,那就是竇太后。西漢的竇漪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她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在朝堂上舉足輕重。作為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后是極力維護黃老之術的“頑固派”,《史記·孝武本紀》雲: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也就是說,漢武帝登基後,在老師衛綰、王臧的支持下,打算興儒術,遭到了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最後在竇太后的逼迫下,衛綰、王臧等人被問罪自殺。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竇太后所處的時代,和劉徹大不相同,竇太后時期的名臣,如曹參、陳平、汲黯等人,都信封黃老之術。劉徹年輕即位,打算尊儒術,在竇太后眼中,這不是“創新”,而是“胡鬧”,因此只要竇太后在,漢武帝就難以改變黃老之術的治國思想。《漢書》雲: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也就是說,只要竇太后在世,儒生就沒有再被重用。可見,竇太后對儒生們是嚴防死守。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這位漢朝位高權重的老太太去世,讓漢武帝又悲又喜,悲的是太皇太后去世,今後無人護佑,喜的是無人能夠掣肘自己施展雄才,至此,獨尊儒術有了推行的政治環境。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可以得知,漢武帝從小接收儒學教育,讓他對儒學十分熟悉。而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和漢武帝一拍即合。最後,在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終於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國策。從此之後,儒學成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四、總結:獨尊儒術對後世積極意義和侷限性

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大的歷史事件,這項制度被後世歷朝歷代所遵從,長達2000年之久,對我國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等領域殘生了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可總結為三點:

其一,在政治方面,獨尊儒術確定了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和治民方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這些主張成了士大夫們一生奉行的準則。帝王們也意識到了“仁政”和“民貴君輕”的重要性,社會各層級臣民都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的平衡。所以說,獨尊儒術對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其二,在文化方面,漢武帝把儒學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提升了儒學的地位。從此之後,儒學不僅僅是一門學術思想,更是一種正統思想,甚至被後人“神化”,成為一種信仰。甚至產生了“儒教”,和道家、佛教併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所以說,獨尊儒術,對儒學的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其三,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的蓬勃發展,對讀書人、官員以及老百姓的日常教育和行為準則,有了較為明顯的約束,對促進社會和諧、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從“儒學”和“新儒學”談起,淺析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但是,獨尊儒術也有其歷史侷限性。例如,它抑制了其他學派的發展,讓古代的百家之說成為一家之言,對中國歷史文化、教育、藝術的發展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時,儒學所倡導的封建思想,也有迂腐的一部分,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本文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周禮》《論語》《春秋繁露》《經法》《春秋》《禮記正義》;李申《儒學與儒教》;李宗桂《中國傳統文化探討》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