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過橋米線

這家寶興樓現在還在,我們一行人專程跑去吃,米線可以選卷粉,也可以選米線,烏魚、火腿、酥肉、雞肉、豆皮、菌菇…… 小碟子擺的整整齊齊,豐儉由人。

下菜也有講究,先下生的,再下熟的,先肉後菜,再把米線倒進去。

這個倒,就是“過橋”,每個人的大碗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表層有一層薄薄的雞油,能夠保溫,所以菜下進去,很快也能熟。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過橋米線

這家寶興樓現在還在,我們一行人專程跑去吃,米線可以選卷粉,也可以選米線,烏魚、火腿、酥肉、雞肉、豆皮、菌菇…… 小碟子擺的整整齊齊,豐儉由人。

下菜也有講究,先下生的,再下熟的,先肉後菜,再把米線倒進去。

這個倒,就是“過橋”,每個人的大碗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表層有一層薄薄的雞油,能夠保溫,所以菜下進去,很快也能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土司米線

我還吃過一款土司米線,前面寫了,臨安府轄九長官司,土司宴也很有名氣。

土司米線其實過橋米線一種,只是配菜不同,還有個特別的,是米線是紅米線,紅河州特產就有紅米,有種特殊香氣。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過橋米線

這家寶興樓現在還在,我們一行人專程跑去吃,米線可以選卷粉,也可以選米線,烏魚、火腿、酥肉、雞肉、豆皮、菌菇…… 小碟子擺的整整齊齊,豐儉由人。

下菜也有講究,先下生的,再下熟的,先肉後菜,再把米線倒進去。

這個倒,就是“過橋”,每個人的大碗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表層有一層薄薄的雞油,能夠保溫,所以菜下進去,很快也能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土司米線

我還吃過一款土司米線,前面寫了,臨安府轄九長官司,土司宴也很有名氣。

土司米線其實過橋米線一種,只是配菜不同,還有個特別的,是米線是紅米線,紅河州特產就有紅米,有種特殊香氣。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腸旺米線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過橋米線

這家寶興樓現在還在,我們一行人專程跑去吃,米線可以選卷粉,也可以選米線,烏魚、火腿、酥肉、雞肉、豆皮、菌菇…… 小碟子擺的整整齊齊,豐儉由人。

下菜也有講究,先下生的,再下熟的,先肉後菜,再把米線倒進去。

這個倒,就是“過橋”,每個人的大碗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表層有一層薄薄的雞油,能夠保溫,所以菜下進去,很快也能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土司米線

我還吃過一款土司米線,前面寫了,臨安府轄九長官司,土司宴也很有名氣。

土司米線其實過橋米線一種,只是配菜不同,還有個特別的,是米線是紅米線,紅河州特產就有紅米,有種特殊香氣。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腸旺米線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腸旺米線

朱家花園門口,還有家紅火的腸旺米線,跟貴州的腸旺面兩碼事,同樣是卷粉和米線可選,風味差別,都在澆頭和骨湯上。

據說建水每個米線館,都有一個大湯鍋,裡面是豬骨、雞骨,湯鮮美中,有各自的些微差別,有沒有獨特祕訣,他們當然不會說。

"

“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要讓我形容建水的話,這是第一反應。

你也許聽過它的名字,畢竟在《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等節目上,都有它驚鴻一瞥的身影,但關於它的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看到的某個片段上。

它太低調了,相比許多景區的“一招鮮吃遍天”,它的招數有太多,風景、人文、美食…… 且都名副其實,但就像真正的大俠一樣,藏於無形,未曾顯露。

對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言,這種特質太難得,這或許和當地人有關係,很少見過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快樂、簡單,路邊站著就可以唱小調,飯吃到一半就站起來跳舞,更重要的是,他們由衷愛著這片土地,當你身在其中,哪怕只是短短几日的交匯,都有種迴歸本質的感覺。

我沒有錯過它,希望你也不要錯過。


金臨安

建水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

這個雲南邊陲的小城,地處紅河州,古稱巴頭,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把指針撥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朝年間,南詔就在此建城,據說明朝時,中原移民遷入,此地讓人想起杭州,就給它取名臨安,為臨安府。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臨安府

別看如今建水只是一個小縣城,明朝時的臨安府,可是轄六州、五縣、九長官司,古書上有“南連交趾、北抵澄江、西連楚雄”的記載,轄地包括今紅河州、玉溪地區和文山州的大部。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要道,歷來富庶,和大理齊名,有“金臨安”之稱,清朝時,曾經擔任雲南右參政的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記錄:

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商賈輻輳。

用現在的話說,建水稱得上“寶藏小城”,它有大自然的賜予,“亞洲第一溶洞”燕子洞燕飛浪湧;它有人文的足跡,各種城樓、寺廟、宅院星羅棋佈;它有味蕾的衝擊,在雲南,再是純樸的建水人,也不會說它們的美食甘居第二。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燕子洞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筆塔

無論如何書寫,都無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建水,因為它的豐饒,在於處處皆有,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打動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給我留下記憶的,是在歲月中沉澱的建築和美食。


眼睛裡的建水

寫建水,註定要掛一漏萬,因為值得書寫的有太多。

在這座小城漫步時,讓我視線無法轉移的,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裡,佇立已久的建築,你不知道它們經過了歲月怎麼樣的洗禮,但屹立著的它,就是故事本身,而打開它,就是進入一個故事的開始。

而它們,各有各的故事。


“小天安門”

從昆明到建水,還要坐兩小時動車,所以哪怕你天南地北出發,只要起早點,當天就能到,我是上午成都的航班,正好到了吃晚飯。

吃晚飯時,當地朋友興致一來,唱了首建水小調,我聽得不仔細,光聽到什麼“一進東門東門尼東、二進南門南門尼南”的歌唱,就知道建水有四道城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迎暉門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東城樓,城門是迎暉門,城樓是朝陽樓,這個樓非常有趣,一瞬間,你會有種穿越了的錯覺,因為很像天安門。

一問當地人,果然有“小天安門之稱”,只是它是明朝建的,1389年,比天安門還早了28年。

建水東南西北都有城門和城樓,南是阜安門和環翠樓,西為清遠門和挹爽樓,北為永貞門和覲光樓,雖然都是明朝建的,這幾處卻數次毀建,近年來才重修。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朝陽樓

朝陽樓倒是幸運得多,風吹雨打幾百年,都完好如初,連大地震中都能倖免於難,它由48根巨柱和無數粗大的楹樑,榫接成堅固的大木構架,三層小樓,皆為歇山頂,五開間、三進間,雕樑畫棟,古樸靜美。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攝影展,記錄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影像,有生殖崇拜裸身勞作的,有穿著袍褂喝啤酒的,更有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尋常之間,又有意外驚喜,可惜不能拍照,只能留在記憶裡。


朱家花園

十多年前,陳坤和郝蕾拍過一部戲,名字叫做《朱家花園》,不曾想還真有個朱家花園,電視劇就是在這裡拍的。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電視劇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對大觀園心弛神往,朱家花園,就有“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它也當得起這個名字。

它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佔地足足有2萬多平方米,院落十餘處,房舍數百間,我們一行旅遊的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吃了一驚,果然是大戶人家。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哪怕是早上,遊人也已經很多,穿過正門,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兩側是繡樓。

很多人都以為繡樓是小姐的閨房,我們一說,導遊就笑了,它其實是古代女子做女紅等其他的地方,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活動範圍極其有限,哪像我們現在自由,能天南地北的跑,如今還真想不出一個類似繡樓的場所。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以朱家花園命名,花園自然有講究,極為開闊,有前花園,也有後花園,水榭、亭閣、花臺、假山、石桌、石椅、石缸…… 應有盡有,花木更是繁盛,正好是盛夏,碧綠的池塘裡,開著荷花,缸裡也養著,很應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與眾不同的,還有個水上戲臺,它懸於池塘上,底下是四根石柱子撐著,雕龍畫鳳,頗為好看,隔水看戲,似乎能想到古人的審美情趣,我就又想到《紅樓夢》了,賈母是個最會戲耍的,就說過隔著水音兒聽,別有一番滋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朱家花園

還有口井,也值得一瞧,當地人跟我說,這口井從沒幹過,但神奇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水位比地面高,尋常井都需要拿個吊桶打水,它完全不用,伸個手就能打水,據說朱家人的財氣好,就是得益於它。

除了朱家花園,建水還有好幾處庭院,都很有趣味,比如曾家大院、寶樹堂、竹葉軒等,如果有時間,都值得慢慢去瞧。


文廟

建水的人文氣息尤為濃厚,《臨安府志》曾記錄:

俗喜上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

光書院的遺址,就有崇文書院、崇正書院、景賢書院、慈雲書院和善文書院等,充分證明了當地人尚學,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會人才輩出,出現“一朝考顯名,臨安佔半榜”的盛況。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我這次還專門去尋訪了文廟,它始建於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清數十次續修的關係,現存的為明清建築,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廟裡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很有根底,我們在院落看花時,當地人指著樹木讓我們猜年齡,隨便一棵平平無奇的,都有好幾百歲。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文廟

文廟的大成殿,一字排開五間殿堂,供奉著孔子塑像,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其精美,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故事。

殿前大柱子上有“毛主席萬歲”等字,當地人說,這是文革期間,師生們為了不被損壞而書寫,石刻糊滿了泥遮住,雕花的門則是取了藏起來,具體是誰做的?沒有人清楚,但文廟就這樣保護下來了。

除了文廟,建水還有武廟、關帝廟、指林寺、天王寺等寺廟,各有各的講究,沒有點腳力,還真走不下來。


小火車

如果有一節列車,可以通往夏天的話,那一定是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在盛夏的時節,踏上了這一趟特別的列車,天色碧藍,白雲團團,一路苞米綠、稻花香,正趕上荷花盛開的時節,連綿不斷的水面上,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風裡都有香味,就像夏天拂過臉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小火車長得不一樣,濃郁復古的黃色,木質車廂,老師電風扇吹著,彷彿坐著車,就能回到舊時光。

誰曾想,它比綠皮車還老,年歲已經超過一百歲。如果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把時針撥回到1915年,個碧石鐵路開建,這條鐵路很特別,它是我國第一條,也是僅存的唯一一條民營鐵路。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開建時,個碧石鐵路的軌距僅有0.6米,俗稱“寸軌”,直到1970年,才由寸軌改為米軌,也就是軌距為1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建水小火車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雙龍橋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團山村

沿路有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每站下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比如黃牆紅瓦的法式車站建築,比如長虹臥波的雙龍橋,比如處處是古建築的團山村。

全程不過十幾公里,加上站點停靠,卻要花一個多小時,俗稱全國最慢的火車,還入選了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舌尖上的建水

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十二道鋒味》的緣故,很多被建水吸引來的遊客,目的都是吃,我也不例外,因為太愛吃豆腐的關係,每個去過建水的朋友都跟我說,你吃豆腐,一定得去建水。

建水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贅述,我提幾個自己中意的。


燒豆腐

外地人不曉得,建水豆腐好吃,和一口井有關。

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學名叫溥搏泉,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冒著大太陽,下午我跑去瞧時,還真是好大一口井,水清清亮亮,在一個個水桶起伏間,碧波盪漾,像一塊塊水色晶瑩的翡翠。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板井

這裡的水,誰都能打,桶就掛在井邊,老百姓們閒閒散散,絡繹不絕,帶著幾個礦泉水大桶,裝滿了水,再帶回家,問來做什麼?煮飯喝茶,“這水帶著甘甜,自來水比不上它”。

做豆腐,更離不開這口井,據說建水豆腐都是大板井水做的,幾個做豆腐的作坊,每天都有人去挑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做豆腐

西門外就有一家豆腐坊,傳了幾代人,也不用石膏、滷水,豆腐原汁和著酸漿都是經過發酵而成,女工們年紀輕的輕,老的老,對坐包豆腐,速度飛快,眼睛還沒看清楚,一個紗布包好的豆腐就成了形,我試了試包豆腐,結果慢得多,斷斷續續,包了一兩分鐘,中間還問了又問。

豆腐包好後,還不能馬上吃,要在架上等個兩三天,據說與眾不同的,就是那股專屬的發酵氣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燒豆腐

一顆顆小豆腐烤得金黃,咬一口,脣齒間是那種滿滿的原始的黃豆味道,懂行的人,兩邊一破開,蘸在蘸水裡吃,那個味道才叫一個豐富飽滿,這也是建水特色,據說燒烤也有蘸水。

建水的小館裡,幾乎都有豆腐,有一個專人在那裡烤,想吃的人,甭管認不認識,圍坐在一起吃,碰上豪爽的,還要配杯冰啤酒,豆腐一吃,啤酒一喝,轉瞬間,陌生人就成了朋友,我有天深夜跑出去吃,對面是一群湖南人,說比他們的臭豆腐更有滋味。

好玩的是,豆腐吃一塊想二塊,每夾一塊,烤豆腐的人就拿玉米粒或黃豆給記上,等你吃完了,再一起數豆子算錢。

當地人熱情,有天烤豆腐的是個老太太,聊天聊高興了,她把整數外的玉米粒一丟,放進她的小罐子,算了算了,多的我請你!


汽鍋宴

雲南的汽鍋是一絕,汽鍋雞還是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說來好玩,我從小就對它很神往,因為有個喜歡的作家叫汪曾祺,他讀西南聯大時,在雲南,所以很多文章寫的就是這裡,其中就寫過汽鍋雞: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汽鍋雞是隔水蒸,也不加水,幾乎也不用什麼調味料,據說就是幾片姜和蔥,一點鹽和胡椒,上了桌,水面有層淡金色,無論湯和肉,都極其鮮美。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汽鍋宴

我在臨安飯店,還嚐了一桌汽鍋宴,和汽鍋雞一樣,也是用當地紫陶汽鍋,只是取材除了雞外,林林總總,什麼都有。

我自己喜歡的有黃豆團、大蒜豬肚等,味道雖然清淡,那種鮮的滋味,卻是其他菜難以比擬的,但要謹防吃多,因為越淡越不容易吃膩,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是硬核女性,肚皮一不小心就吃了個滾圓。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一大標籤,這次來建水,還有個新收穫,原來米線的起源,正是來自建水。

莫洪鑫曾寫過這樣的文字,說過橋米線:

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過橋米線

這家寶興樓現在還在,我們一行人專程跑去吃,米線可以選卷粉,也可以選米線,烏魚、火腿、酥肉、雞肉、豆皮、菌菇…… 小碟子擺的整整齊齊,豐儉由人。

下菜也有講究,先下生的,再下熟的,先肉後菜,再把米線倒進去。

這個倒,就是“過橋”,每個人的大碗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表層有一層薄薄的雞油,能夠保溫,所以菜下進去,很快也能熟。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土司米線

我還吃過一款土司米線,前面寫了,臨安府轄九長官司,土司宴也很有名氣。

土司米線其實過橋米線一種,只是配菜不同,還有個特別的,是米線是紅米線,紅河州特產就有紅米,有種特殊香氣。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腸旺米線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腸旺米線

朱家花園門口,還有家紅火的腸旺米線,跟貴州的腸旺面兩碼事,同樣是卷粉和米線可選,風味差別,都在澆頭和骨湯上。

據說建水每個米線館,都有一個大湯鍋,裡面是豬骨、雞骨,湯鮮美中,有各自的些微差別,有沒有獨特祕訣,他們當然不會說。

上過“舌尖上”,比天安門還早,如果你想去建水,看這一篇就夠了

草芽

值得說叨的,還有草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蔥白,幼嫩得多,據說是建水獨有,謝霆鋒來建水拍《十二道鋒味》,就是衝著草芽來的。

草芽脆生生的,挺好吃,越嫩越有味,當地人還跟我吐槽,“本來草芽不貴的,幾塊錢一斤,謝霆鋒一拍,漲到十幾塊了。”


微博:@一頭萌鹿

公眾號:迷宮中的萌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