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煎餅(記憶童年的味道)'

"

昨日偶爾與朋友聊起一個話題,在你記憶裡吃過的最難忘的東西是什麼?說實話,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一點沒有細思,腦海裡就立刻浮現出母親烙著煎餅,我們三兄妹一人扛著一個新烙的大煎餅圍坐鏊子旁大快朵頤的情景……那景彷彿很遠卻又貌似很近,沉浸其中情思愈濃。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媽媽烙煎餅的日子了。因為每到那時,就能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煎餅了,而每次母親都會在鏊子底下的熱灰堆裡放上幾個紅壤地瓜,或者是幾個鹹菜疙瘩……烤的軟粘軟粘的配上大煎餅,現在想想那滋味簡直是金不換哪!

我的家鄉地處魯南農村,一年四季以煎餅為主食。因為煎餅易於存放,而且吃起來也方便。放乾的煎餅只需要用飯掃(剝除粒的高粱穗盤然後用鐵絲扎制而成的炊具)甩一下水,沁一會兒揭一遍便可以捲來吃了。煎餅卷大蔥抹上一道豆瓣醬,搭配幾樣農家菜用煎餅一款熱鍋一熥便是一頓美味……我們那的煎餅主要是以地瓜為主材搭配著玉米小麥磨製烙制而成的。每家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自由搭配材料,因此烙出的煎餅便也千滋百味,風情萬種了。

小時候,每當存貨不足需要烙煎餅的時候,母親就會提前挑選好品相好的地瓜幹,仔細的淘洗幾遍,放在磚紅色的土陶大缸裡足足的泡夠時辰,因為地瓜幹泡的過硬會影響煎餅口感的。白天農活比較多,所以第二天凌晨天還漆黑著,父母便起床忙活了,先是把地瓜幹撈出到備好的水桶裡,或用鉤擔挑或用獨輪車推著。街裡鄰居一吆喝便組成一支小分隊浩浩蕩蕩的到村口的磨坊裡去磨煎餅糊糊了,並一路議論著你家的放了幾斤玉米,他家的擱了幾斤小麥……想想卻也著實熱鬧。

因為父母每次出發磨煎餅糊都是極早的,所以我們小孩子們也絕不會醒的。記憶中有多少次都是在睡夢中被煎餅的濃香喚醒的……除了泡地瓜幹,烙煎餅還是需要很多準備工作的。比如說,母親要提前用活好的黃泥土,壘出高低適合,得勁兒的鏊子灶。還要根據烙制的量提前備好燒火用的草,因為烙煎餅對鏊子的溫度控制有極高的要求,溫度高了就容易糊,溫度低了效率慢不說,烙出的煎餅會發青影響美觀和口感。所以像小麥秸稈、松毛(松樹底下摟的乾透的松針)便成了極好的燒火材料。

接下來最激動人心,令孩子們最振奮的就是烙煎餅了。每當這時候,記憶裡母親都會頭上包一個紅頭巾攏住頭髮,右手邊放一個大小合適的鐵盆放上煎餅糊。生好火,待直徑三四揸的鏊子達到合適的溫度,母親先用棉布做的油氈子在熱乎乎的鏊子上走一遍油,潤潤鏊子。左手拿著根搗貨棍時不時的撥兩下火,控制好合適的火勢,便開始烙制了。母親會先把煎餅糊盤成一個大團,然後抱起來放到熱騰騰地鏊子上滾動起來,當把煎餅糊糊覆蓋整個鏊子,母親會嫻熟的收起因走了一遍熱鏊子而熱氣騰騰的煎餅糊團團啪的一生丟到糊糊盆裡,順手拿起半圓形刮煎餅的木篦子,在鏊子上來回寫意的刮起來,頂多幾秒鐘的時間一張煎餅便刮勻了,續一把火待幾秒鐘,用薄刃的鐵鏟子起一下邊,雙手捏住邊緣,輕輕一揭,一張金黃金黃,香噴噴地大煎餅,便飄著香,跳著舞似的落在蓋頂(農村用高粱杆麻繩栓的或圓或方的器具)上了……所有的過程一氣呵成,容不得半點怠慢,現在想想大字不識幾個的母親就憑做煎餅的手藝也絕對堪稱藝術家了。

這時候,我們兄妹三個,剛起床來不及穿鞋子便急忙火促地跑到鏊子邊揉著惺忪地雙眼,圍坐在母親身邊等著母親給捲上一個剛出來的大煎餅,母親也不間斷的分給我們木篦子刮下來的魚糊糊,熱熱的甜甜的糯糯的……鏊子下的火堆達到一定的程度,母親會丟進去幾個鮮地瓜和鹹菜疙瘩,用碳灰悶的軟軟的……真的有時分不清是醒著吃的還是在夢裡吃的呢,總之那是記憶裡最美的味道。

雖然早已數不清從母親粗糙而靈巧的手裡,飄出了多少張香噴噴的大煎餅。但是,就是靠著這一張張地煎餅,我們兄妹三個上了學,成了家,過上了自己的幸福小日子。

而今,母親年齡大了,機器煎餅也逐漸取代了手工煎餅,兒時的味道也越來越難以尋覓到了……但是記憶裡的味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更加出了奇的熟悉,因為那種味道早已深深地烙進了心裡……

"

昨日偶爾與朋友聊起一個話題,在你記憶裡吃過的最難忘的東西是什麼?說實話,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一點沒有細思,腦海裡就立刻浮現出母親烙著煎餅,我們三兄妹一人扛著一個新烙的大煎餅圍坐鏊子旁大快朵頤的情景……那景彷彿很遠卻又貌似很近,沉浸其中情思愈濃。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媽媽烙煎餅的日子了。因為每到那時,就能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煎餅了,而每次母親都會在鏊子底下的熱灰堆裡放上幾個紅壤地瓜,或者是幾個鹹菜疙瘩……烤的軟粘軟粘的配上大煎餅,現在想想那滋味簡直是金不換哪!

我的家鄉地處魯南農村,一年四季以煎餅為主食。因為煎餅易於存放,而且吃起來也方便。放乾的煎餅只需要用飯掃(剝除粒的高粱穗盤然後用鐵絲扎制而成的炊具)甩一下水,沁一會兒揭一遍便可以捲來吃了。煎餅卷大蔥抹上一道豆瓣醬,搭配幾樣農家菜用煎餅一款熱鍋一熥便是一頓美味……我們那的煎餅主要是以地瓜為主材搭配著玉米小麥磨製烙制而成的。每家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自由搭配材料,因此烙出的煎餅便也千滋百味,風情萬種了。

小時候,每當存貨不足需要烙煎餅的時候,母親就會提前挑選好品相好的地瓜幹,仔細的淘洗幾遍,放在磚紅色的土陶大缸裡足足的泡夠時辰,因為地瓜幹泡的過硬會影響煎餅口感的。白天農活比較多,所以第二天凌晨天還漆黑著,父母便起床忙活了,先是把地瓜幹撈出到備好的水桶裡,或用鉤擔挑或用獨輪車推著。街裡鄰居一吆喝便組成一支小分隊浩浩蕩蕩的到村口的磨坊裡去磨煎餅糊糊了,並一路議論著你家的放了幾斤玉米,他家的擱了幾斤小麥……想想卻也著實熱鬧。

因為父母每次出發磨煎餅糊都是極早的,所以我們小孩子們也絕不會醒的。記憶中有多少次都是在睡夢中被煎餅的濃香喚醒的……除了泡地瓜幹,烙煎餅還是需要很多準備工作的。比如說,母親要提前用活好的黃泥土,壘出高低適合,得勁兒的鏊子灶。還要根據烙制的量提前備好燒火用的草,因為烙煎餅對鏊子的溫度控制有極高的要求,溫度高了就容易糊,溫度低了效率慢不說,烙出的煎餅會發青影響美觀和口感。所以像小麥秸稈、松毛(松樹底下摟的乾透的松針)便成了極好的燒火材料。

接下來最激動人心,令孩子們最振奮的就是烙煎餅了。每當這時候,記憶裡母親都會頭上包一個紅頭巾攏住頭髮,右手邊放一個大小合適的鐵盆放上煎餅糊。生好火,待直徑三四揸的鏊子達到合適的溫度,母親先用棉布做的油氈子在熱乎乎的鏊子上走一遍油,潤潤鏊子。左手拿著根搗貨棍時不時的撥兩下火,控制好合適的火勢,便開始烙制了。母親會先把煎餅糊盤成一個大團,然後抱起來放到熱騰騰地鏊子上滾動起來,當把煎餅糊糊覆蓋整個鏊子,母親會嫻熟的收起因走了一遍熱鏊子而熱氣騰騰的煎餅糊團團啪的一生丟到糊糊盆裡,順手拿起半圓形刮煎餅的木篦子,在鏊子上來回寫意的刮起來,頂多幾秒鐘的時間一張煎餅便刮勻了,續一把火待幾秒鐘,用薄刃的鐵鏟子起一下邊,雙手捏住邊緣,輕輕一揭,一張金黃金黃,香噴噴地大煎餅,便飄著香,跳著舞似的落在蓋頂(農村用高粱杆麻繩栓的或圓或方的器具)上了……所有的過程一氣呵成,容不得半點怠慢,現在想想大字不識幾個的母親就憑做煎餅的手藝也絕對堪稱藝術家了。

這時候,我們兄妹三個,剛起床來不及穿鞋子便急忙火促地跑到鏊子邊揉著惺忪地雙眼,圍坐在母親身邊等著母親給捲上一個剛出來的大煎餅,母親也不間斷的分給我們木篦子刮下來的魚糊糊,熱熱的甜甜的糯糯的……鏊子下的火堆達到一定的程度,母親會丟進去幾個鮮地瓜和鹹菜疙瘩,用碳灰悶的軟軟的……真的有時分不清是醒著吃的還是在夢裡吃的呢,總之那是記憶裡最美的味道。

雖然早已數不清從母親粗糙而靈巧的手裡,飄出了多少張香噴噴的大煎餅。但是,就是靠著這一張張地煎餅,我們兄妹三個上了學,成了家,過上了自己的幸福小日子。

而今,母親年齡大了,機器煎餅也逐漸取代了手工煎餅,兒時的味道也越來越難以尋覓到了……但是記憶裡的味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更加出了奇的熟悉,因為那種味道早已深深地烙進了心裡……

烙煎餅(記憶童年的味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