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從細微處開始,做好每一個細節,完善那些別人還沒覺察的事兒,這是劉東偉創業25年來,一直堅持的做事方式。25年前,劉東偉在吉林省敦化市最大的農貿市場裡,有一個一平米大的涼菜攤。那時,他身上的錢只夠付涼菜攤兒的租金,想學技術,劉東偉沒有錢。

去瀋陽、上長春,劉東偉沒事兒就跑去農貿市場溜達。大城市流行什麼熟食,拌菜時都配了什麼料……靠著一股細緻勁兒劉東偉反覆觀察、偷學。每次考察回來後,他總能在敦化的熟食市場上帶起一陣風潮。每一段時間就推出一款新品,而且做啥啥火,不早點來排隊,根本就買不上。

掙到錢的劉東偉,天天都到銀行裡去存錢、買理財。可這樣的日子,在2005年停止了。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1.改變路線

2005年,劉東偉嗅到一個新商機。他發現,來店裡買熟食的客人,都會在市場裡順便買點兒醬菜。而他手裡剛好有一張祖傳的醬菜配方。

2005年秋天,劉東偉按照配方先生產了4000斤醬菜搭配熟食銷售,很快就銷售一空,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劉東偉當即投入70多萬元開起了醬菜工廠,但生產剛開始,他就遇到了難題。

生產高峰期時,一天要醃製2萬斤黃瓜,可即便是熟練工,一天也只能切500多斤。按照這樣的速度,至少需要40名工人滿負荷才能達到供應量。用人成本太高,劉東偉根本承受不了,能不能有一個自動的切黃瓜工具呢?

劉東偉的“細緻”勁兒上來了,他研究出一個解決辦法。這是一個不鏽鋼圓桶,頂端是刀片,把黃瓜塞進去,再從另一段拽出來,黃瓜條就切好了。可光切好還不夠,劉東偉還考慮到黃瓜的粗細不一,又給工具做了分類,有六瓣和四瓣之分。用了這個工具,一個員工一天能切兩千多斤黃瓜條,比以前的工作效率翻了4倍多。這樣一來,劉東偉的工廠只需10名工人,就可以順利完成工作。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注重細節,讓劉東偉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升了效率。2006年底,劉東偉的醬菜出廠了。他挑選得都是粗細均勻的黃瓜條做原料,用這種黃瓜做出的醬菜,水分少,口感脆,但缺點就是成本高,是市面上鹹菜的4倍左右。大多經銷商嫌貴不願意要,只能靠多年積累的老客戶照顧生意。

幾次三番推銷受挫後,劉東偉換了路線。他要去一個到處都是鹹菜的地方銷售醬菜。延吉市是朝鮮族聚集地,市場上隨處可見辣白菜銷售點。跑到這裡來賣鹹菜,不是競爭更大嗎?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劉東偉做了市場調查,延吉市每年鹹菜的需求量有上千萬噸,大多商家銷售的都是辣白菜,散裝醬菜品牌幾乎沒有,他想抓住這個市場空白。劉東偉堅信,在辣白菜扎堆兒的延吉市賣不一樣的醬菜肯定能開闢市場。

2007年,劉東偉在延吉市各個市場布點,還專門找辣白菜櫃檯旁邊銷售醬菜。在他眼裡,來買辣白菜的客人,對鹹菜有著天然需求,他想借著辣白菜來吸引這類人群買醬菜。

幾個月後,市場給出了結果。正如他猜想的那樣,來買辣白菜的客人,總會被不多見的醬菜吸引。劉東偉靠著打產品差異化,成功在延吉市場站穩了腳。不僅如此,劉東偉還在坐火車時發現,泡麵、鹹菜、火腿腸是幾乎每個旅客都會買的固定搭配,吃火車餐的旅客也喜歡買包鹹菜就著吃。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2011年,劉東偉聯繫到鐵路餐飲銷售公司,讓他的醬菜實現了在列車上銷售,這一流動廣告讓銷量大幅度提高。接下來的5年,劉東偉不斷投入擴建醬菜廠,2014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細緻入微的觀察,讓劉東偉把一元錢一袋的醬菜,做成了上百萬元的大生意。

2.精益求精

在東北,煎餅是老百姓餐桌上缺不了的主食,一張只要五角錢,市場上處處能看到煎餅攤兒。2014年,劉東偉又從煎餅裡發現了門道,當時這種傳統的主食還沒有品牌,劉東偉就想讓煎餅包裝化、品牌化。

而他下手的第一步,還是抓細節。平時吃煎餅,累牙、累腮幫子,吃的時候還得使勁拽。攤煎餅那就更累了,麵皮太薄稍稍一碰就是個大洞,要完整地揭起來簡直是個技術活兒,力道很難掌握。就算是完整揭起來了,煎餅還會因為太薄,不到十秒鐘就整個兒變酥,稍微一碰就成了碎塊。怎麼辦呢?

劉東偉想先從煎餅的厚度上下功夫。他帶著工人不斷調整機器,攤了上千張煎餅,最終把每張煎餅的厚度制定在0.2-0.3毫米之間。因為只有這個厚度的煎餅,才能做到吃起來又軟又有彈性。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薄,還不足以讓劉東偉滿足,他還要在煎餅的味道上做文章。

在一間恆溫發酵室裡(室內的溫度是經過無數次實驗得出的最佳發酵溫度),煎餅經過經過發酵後,不用放糖,吃起來就是甜的。劉東偉打造出了差異化的產品。

把握煎餅厚度;嚴格的糧食配比;恆溫的發酵室;統一的發酵狀態;鏊子下的火必須是散熱均勻的環狀火;鰲子的溫度要保持在220度左右;煎餅在鰲子上的時間是25-30秒。劉東偉在這一張小小的煎餅上,把自己的“細緻”發揮到了極致。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2015年,劉東偉設計包裝上架銷售,還聯繫了幾家酒店合作,得到不少好評。

3.深耕品牌

客戶的肯定讓劉東偉充滿了信心。可2017年發生的一件事兒,給了他巨大的打擊。

李紅偉,是延邊地區數一數二的糕點生產廠創辦人。2016年,她的韓國客戶委託她找一家煎餅供應商,產品要出口韓國。誤打誤撞中,她找到了劉東偉。

對劉東偉來說,要是能搭上這艘大船,煎餅的品牌會有一個提升。他帶著李紅偉品嚐產品,參觀車間,詳細地介紹了廠裡的一系列標準。劉東偉做事是個死摳細節的人,可他怎麼都沒想到,自己這回能輸在一個小細節上。

攤煎餅有哈氣,冬天和夏天一交叉,牆上就很容易長黴斑。雖然與產品沒有直接關係,但空氣被汙染了,產品就無法出口。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要想產品達到出口標準,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剛建好才一年多的車間全部拆掉,重建藥廠級別的淨化車間。這意味著一年前剛剛投入的100多萬元全部浪費不說,還要再投入120萬元。

可劉東偉依然心動了。他心裡很清楚,如果不改進車間,產品就走不出敦化,更賺不到錢。

2017年底,劉東偉投資120萬元,建成了藥廠級別的淨化車間。車間建成後,他專門去延吉再次請李紅偉帶著韓國客戶來廠裡參觀。這一次他們達成了合作。

靠一平米涼菜攤起家,他把5毛錢的小東西賣出1000萬

產品能夠出口,成為品質過硬的一個標誌。從這次合作開始,陸續有不少客戶主動找上門來,其中不乏大型的糕點廠商尋找劉東偉做代加工,他的產品也進駐到吉林省知名大型連鎖超市。2018年,劉東偉賣醬菜和煎餅的總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因為注重細節,劉東偉屢次從細微處抓住商機,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事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