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黃鱔 蝌蚪 青蛙 水稻 自行車 茭白 小鄒釣鱔 2019-05-18

鱔魚又稱黃鱔,俗稱無鱗公子,因其腹部呈現出黃色,故得名黃鱔。

黃鱔的身體細長如蛇,前端圓,後端漸扁,尾部尖細。黃鱔系我國的特產魚種,分佈全國各地自然水域。其中,生長在溝渠以及長年不幹涸的田園、茭白田、菱角塘的黃鱔體型大,而稻田裡的鱔魚,多為隔年生或當年生,故此量多而體小。

黃鱔屬雜食性,以動物性餌料為主,主要攝食水生昆蟲及幼蟲,例如水蚯蚓、蝌蚪、幼小青蛙、小魚、小蝦等。黃鱔在水溫10℃左右的春季,就會開始游出洞穴覓食;水溫達到1530℃時,遊動覓食最為活躍。一年當中的春、夏、秋三季皆可釣取,最佳的釣取時間為夏至至立秋這一時間段。此時黃鱔食慾旺盛,生長快,肌肉肥嫩,營養豐富。黃鱔又有藥用,其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自古民間就有“金秋黃鱔賽人蔘”之稱。

黃鱔,日間多在洞穴內休息,到了夜間便紛紛出洞覓食。釣取黃鱔不用竿,只用鉤和鉗便可取得。現將鉤釣和鉗夾的兩種方法介紹如下。

一、日間鉤釣法

採用自行車舊輻條一根,把一端磨成尖利後,再彎成鉤狀即可,不需要鑿成倒刺;另一端纏上細條布或棉線,作為手柄。釣餌多用腥味濃的綠蚯蚓,整條套上,蓋住鉤尖。釣時多為早晨和傍晚。人們攜帶黃鱔釣鉤和篾簍,沿著池塘水溝邊,水稻田埂,邊行走,邊巡視。當看見田埂旁水線以下有乒乓球狀大小的扁圓洞,洞壁光滑,泥土新鮮者,即是黃鱔洞,就可施釣。

釣時蹲下身子,將鉤餌插入洞中,鉤尖向下,一動一動地緩緩伸進。黃鱔一旦吃鉤,咬住就向洞內拖,手感很強烈。這時,人們先使勁將鉤向下一按,使鉤尖刺穿黃鱔的下顎,然後將鉤尖貼緊洞壁向外拽,黃鱔就可釣出洞來,裝進篾簍中。

二、夜間夾取法

當水溫超過10℃時,鱔魚一般在傍晚天黑後(即晚上8時左右),便會紛紛出洞覓食。在稻田的行株間、稻稈邊或藕田、茭白田、菱角塘的淺水空間,輕輕遊動或靜止待小魚、小蝦、水生昆蟲、蝌蚪、幼蛙的遊過,趁勢張口吞食。鱔魚吃飽後,不肯回洞內,便就地乘涼休息。人們夾取黃鱔的時間,以晴天或雨後放晴的晚上912時之間最為適宜,定是豐收在握。

鐵鉗或竹片鉗,由兩片長0.81米,寬46釐米的鐵片或毛竹片製作而成,其形似老虎鉗狀。兩片鋸齒片中間微凹,留出點夾黃鱔的空間。夜出時,要穿長褲,穿高統套鞋,腰間繫竹簍,左手持四節長手電筒,右手持鐵鉗,沿著水稻田埂、茭白田埂、水渠溝邊,邊走邊照。一旦看見了黃鱔,不動聲色地輕輕走近跟前,右手握鐵鉗夾把,左手握電筒,電光照準黃鱔不可晃動,彎腰將鉗子夾口慢慢伸向黃鱔頭部稍後處,突然向下一夾(緊緊夾著,以防掙脫),提起裝入竹簍內,鬆夾獲取。

夜間外出夾取黃鱔時,也正是毒蛇出洞覓食時,因此人們要格外小心,注意蛇蹤,最好身帶蛇藥,有備無患。其次注意走路安全,防止失足跌入水中;與此同時,千萬不可踐踏禾苗莊稼等作物,保護好群眾利益。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日釣,夜釣黃鱔的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