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老人用藥四禁

李東垣,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脾胃大家,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在《脾胃論》中,東垣老人提到了用藥宜禁,今天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東垣老人用藥四禁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砟斫,使陽氣之鬱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宜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經雲: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又云: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脾胃論·用藥宜禁論》

東垣認為,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李氏之論對臨床有較重要的價值,臨證之時,參考東垣之論,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經禁

東垣根據經脈的循行和陰陽屬性,提出了汗吐下的禁忌。如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於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經則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主腹滿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但膽者,無出無入,又主升發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升發之氣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以上三禁,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較有價值的思路。

時禁

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砟斫,使陽氣之鬱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宜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之不動也。因此,臨床用藥之時,遵“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季節變化。如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才能維持人體的平衡狀態。以上所論,時時提示我們,作為一名醫生,用藥時一定要考慮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季節的變化,才能做到因時制宜。

病禁

東垣據《黃帝內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的理論及藥物的四氣五味,再根據病人的病情及陰陽變化,詳細地提出了服藥的禁忌,這一思路在臨床上運用得當,可提高療效。

藥禁

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也;非溼盛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汗,咽痛禁發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祕澀,當以當歸、桃仁、麻仁、郁李仁、皁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軟者,此土氣壅滯,以姜、橘之屬宜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諸病惡瘡及小兒瘕後,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姜、橘之類則所當禁也。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芪建中湯,乃虛虛實實,皆所當禁也。

綜上所述,李氏所述的用藥宜禁論,在臨證之時,很有參考價值。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正如東垣自己所論:“人稟天之溼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溼,其名雖二,其實一也。溼能滋養於胃,胃溼有餘,亦當瀉溼之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溼物能滋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