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風寒之邪,注意增減衣物

《養生論》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冰凍水果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從而引起感冒、腹瀉、頸椎病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養生要注意注意保暖,不可貪涼,更不能為了愛美依然穿露臍裝超短褲。

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飲食上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寒涼傷脾胃,可以吃一些菱角、板栗養胃。

出門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風寒之邪,注意增減衣物

《養生論》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冰凍水果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從而引起感冒、腹瀉、頸椎病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養生要注意注意保暖,不可貪涼,更不能為了愛美依然穿露臍裝超短褲。

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飲食上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寒涼傷脾胃,可以吃一些菱角、板栗養胃。

出門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秋乏”,晚上睡早點

由於夏季晝短夜長,很多人習慣晚睡,入秋後作息無法調整,導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後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黃帝內經》裡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後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境,不拘泥於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

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儘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而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時間

嬰兒(0-2歲):11-14小時

兒童(3-13歲):10-11小時

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

青年人(18-25歲):7-9小時

成年人(26-64歲):7-9小時

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風寒之邪,注意增減衣物

《養生論》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冰凍水果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從而引起感冒、腹瀉、頸椎病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養生要注意注意保暖,不可貪涼,更不能為了愛美依然穿露臍裝超短褲。

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飲食上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寒涼傷脾胃,可以吃一些菱角、板栗養胃。

出門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秋乏”,晚上睡早點

由於夏季晝短夜長,很多人習慣晚睡,入秋後作息無法調整,導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後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黃帝內經》裡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後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境,不拘泥於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

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儘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而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時間

嬰兒(0-2歲):11-14小時

兒童(3-13歲):10-11小時

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

青年人(18-25歲):7-9小時

成年人(26-64歲):7-9小時

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肺燥胃溼,飲食潤一點

出了伏天進入秋天的階段,本身就是溼燥交替之時,是溼與燥轉化的時期。

《素問》有“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的說法,意思是身體在秋天容易被“溼”所傷。

但秋氣本為燥,又為何說“秋傷於溼”呢?答案就在《柳選四家醫案》:“初秋之溼,本從夏令而來,原為正氣。若論其燥,則在入秋以後,其氣亦為正令。”意指初秋的“溼”是夏天遺留,和秋天本身的“燥”沒有矛盾。

所以,出伏後入秋時是溼氣與燥氣相轉化的時間,人體易受溼邪和燥邪侵入。燥易傷肺,溼傷脾胃,此時人們患病多為“肺燥胃溼”。

祛除殘餘溼邪——茯苓“出伏貼”

“出伏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茯苓貼到肚臍上。

備茯苓粉10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一般12小時換1次,連續敷4次就可以了。

茯苓不但有很好的消腫、排溼氣的作用,還能健脾胃。把茯苓粉做成“出伏貼”有利於發揮茯苓利水滲溼的作用,助你排出溼氣。

另外,如果沒有時間,可以用茯苓泡水當茶喝,也會有一定效果。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風寒之邪,注意增減衣物

《養生論》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冰凍水果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從而引起感冒、腹瀉、頸椎病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養生要注意注意保暖,不可貪涼,更不能為了愛美依然穿露臍裝超短褲。

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飲食上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寒涼傷脾胃,可以吃一些菱角、板栗養胃。

出門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秋乏”,晚上睡早點

由於夏季晝短夜長,很多人習慣晚睡,入秋後作息無法調整,導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後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黃帝內經》裡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後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境,不拘泥於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

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儘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而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時間

嬰兒(0-2歲):11-14小時

兒童(3-13歲):10-11小時

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

青年人(18-25歲):7-9小時

成年人(26-64歲):7-9小時

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肺燥胃溼,飲食潤一點

出了伏天進入秋天的階段,本身就是溼燥交替之時,是溼與燥轉化的時期。

《素問》有“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的說法,意思是身體在秋天容易被“溼”所傷。

但秋氣本為燥,又為何說“秋傷於溼”呢?答案就在《柳選四家醫案》:“初秋之溼,本從夏令而來,原為正氣。若論其燥,則在入秋以後,其氣亦為正令。”意指初秋的“溼”是夏天遺留,和秋天本身的“燥”沒有矛盾。

所以,出伏後入秋時是溼氣與燥氣相轉化的時間,人體易受溼邪和燥邪侵入。燥易傷肺,溼傷脾胃,此時人們患病多為“肺燥胃溼”。

祛除殘餘溼邪——茯苓“出伏貼”

“出伏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茯苓貼到肚臍上。

備茯苓粉10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一般12小時換1次,連續敷4次就可以了。

茯苓不但有很好的消腫、排溼氣的作用,還能健脾胃。把茯苓粉做成“出伏貼”有利於發揮茯苓利水滲溼的作用,助你排出溼氣。

另外,如果沒有時間,可以用茯苓泡水當茶喝,也會有一定效果。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潤肺止咳——善用幾種食物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氣侯逐漸乾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而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護肝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

善用以下幾種食物,止咳化痰又潤肺。

1、銀耳——潤肺護肝

2、百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3、燕窩——養陰潤肺

4、杏仁——止咳平喘利肺

5、雪梨——生津潤燥

6、蜂蜜——潤腸通便、清肺潤燥

7、豆腐——清熱潤燥

固生堂名醫生


"

從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8月20日

在這漫長的三伏天中

相信大家都受了不少罪

如今順利出伏

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結束,

是不是可以

撒花慶祝了呢?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不!還不是時候!

換季時候是養生的關鍵節點,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

由夏轉秋,由熱轉涼,

節氣更迭,這30多天,

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凶險」的34天。

為啥是“最凶險的34天”?

因為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午間熱,晝夜溫差逐漸拉大。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溫差逐漸拉大,會帶來什麼後果?——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率大幅增加!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其實夏秋交替的時間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期!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凶險的34天。

出伏四大注意事項

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滋生。

黴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溼度在80%以上,並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出伏以後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掛著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風寒之邪,注意增減衣物

《養生論》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冰凍水果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從而引起感冒、腹瀉、頸椎病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養生要注意注意保暖,不可貪涼,更不能為了愛美依然穿露臍裝超短褲。

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飲食上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寒涼傷脾胃,可以吃一些菱角、板栗養胃。

出門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秋乏”,晚上睡早點

由於夏季晝短夜長,很多人習慣晚睡,入秋後作息無法調整,導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後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黃帝內經》裡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後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境,不拘泥於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

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儘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而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時間

嬰兒(0-2歲):11-14小時

兒童(3-13歲):10-11小時

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

青年人(18-25歲):7-9小時

成年人(26-64歲):7-9小時

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防肺燥胃溼,飲食潤一點

出了伏天進入秋天的階段,本身就是溼燥交替之時,是溼與燥轉化的時期。

《素問》有“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的說法,意思是身體在秋天容易被“溼”所傷。

但秋氣本為燥,又為何說“秋傷於溼”呢?答案就在《柳選四家醫案》:“初秋之溼,本從夏令而來,原為正氣。若論其燥,則在入秋以後,其氣亦為正令。”意指初秋的“溼”是夏天遺留,和秋天本身的“燥”沒有矛盾。

所以,出伏後入秋時是溼氣與燥氣相轉化的時間,人體易受溼邪和燥邪侵入。燥易傷肺,溼傷脾胃,此時人們患病多為“肺燥胃溼”。

祛除殘餘溼邪——茯苓“出伏貼”

“出伏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茯苓貼到肚臍上。

備茯苓粉10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一般12小時換1次,連續敷4次就可以了。

茯苓不但有很好的消腫、排溼氣的作用,還能健脾胃。把茯苓粉做成“出伏貼”有利於發揮茯苓利水滲溼的作用,助你排出溼氣。

另外,如果沒有時間,可以用茯苓泡水當茶喝,也會有一定效果。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潤肺止咳——善用幾種食物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氣侯逐漸乾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而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護肝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

善用以下幾種食物,止咳化痰又潤肺。

1、銀耳——潤肺護肝

2、百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3、燕窩——養陰潤肺

4、杏仁——止咳平喘利肺

5、雪梨——生津潤燥

6、蜂蜜——潤腸通便、清肺潤燥

7、豆腐——清熱潤燥

固生堂名醫生


正式出伏,一年最凶險的34天來了,養生請注意“四防”


於宗祥

副主任中醫師

簡介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教授,中醫亞健康。1960年出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畢業。從事中醫診療工作30餘年,先後發表論文20餘篇,在美國宣讀論文三次,並獲得“優秀論文扁鵲獎”。有四項發明專利。

2002年被載入《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曾榮獲“省勞動模範”,深圳市十佳殘疾人崗位能手,深圳中醫藥學會先進會員,深圳市羅湖區首批優秀中醫等光榮稱號。現任美國國際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華亞健康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脾胃學會深圳分會委員,中國鍼灸學會會員,深圳抗衰老研究會常務理事,深圳老中醫協會理事,南方都市報健康養生顧問。

擅長

治療不孕不育,脾胃病、頸椎病、腰椎病。對失眠、頭痛、眩暈、腎虛、早衰、易疲勞、易感冒、內分泌失調、面痤、月經不調、前列腺等亞健康疾病的調理尤為擅長。特別對男女不孕不育有著深入的研究,幾百位多次死胎的病人,子宮發育不良的病人,巧克力裡腫的病人經過治療成功生育。被患者親切的稱為"送子觀音"。已經電腦分析跟蹤港澳臺和深圳的病人八萬餘病例,歐美病人四千餘例,結合針藥並用治療,效果顯著。

出診時間

每週日下午 固生堂深圳羅湖分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