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記憶(種紅薯)'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鄉愁記憶(種紅薯)

天氣好的話,風吹日晒,十天半月的時間,紅薯片就能晒乾,成為紅薯幹。由於已經乾透,紅薯幹存放的時間比較長,每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那飢餓難耐的日子。

紅薯幹在做稀飯的時候可以下鍋,有時就直接添些水熬紅薯幹,紅薯幹就成了主糧,再喝些熬紅薯乾的水,一頓飯就過去了。紅薯幹吃起來筋筋的,又甜又面,煮出來的水也甜甜的,喝起來感覺也很好喝,如果不是常吃,味道還是不錯的。現在有時還會想念那個味道。

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紅薯幹還可以做出些花樣,也能吃出來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把紅薯幹磨成粉,可以蒸熟,壓成餄餎,拌以鹽、醋、芫荽或荊芥,味道也不錯。現在有些地方還把它繼承發揚下來,開發成了傳統地方特色小吃。還可以直接用鍋炒熟存放,等吃的時候,佐以白糖,用滾燙的開水鉸成糊狀,做成炒麵,也是比較受人尤其是孩子歡迎的食品之一。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鄉愁記憶(種紅薯)

天氣好的話,風吹日晒,十天半月的時間,紅薯片就能晒乾,成為紅薯幹。由於已經乾透,紅薯幹存放的時間比較長,每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那飢餓難耐的日子。

紅薯幹在做稀飯的時候可以下鍋,有時就直接添些水熬紅薯幹,紅薯幹就成了主糧,再喝些熬紅薯乾的水,一頓飯就過去了。紅薯幹吃起來筋筋的,又甜又面,煮出來的水也甜甜的,喝起來感覺也很好喝,如果不是常吃,味道還是不錯的。現在有時還會想念那個味道。

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紅薯幹還可以做出些花樣,也能吃出來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把紅薯幹磨成粉,可以蒸熟,壓成餄餎,拌以鹽、醋、芫荽或荊芥,味道也不錯。現在有些地方還把它繼承發揚下來,開發成了傳統地方特色小吃。還可以直接用鍋炒熟存放,等吃的時候,佐以白糖,用滾燙的開水鉸成糊狀,做成炒麵,也是比較受人尤其是孩子歡迎的食品之一。

鄉愁記憶(種紅薯)

不是所有紅薯都會做成紅薯乾的,一般最多是產量的三分之一。人們要留下一大部分,儲存到地窖裡,在平常的日子裡,做飯的時候下到鍋裡,讓飯稠起來,也可省下一部分口糧。記得小時候,早上經常都是吃一碗煮紅薯,當成一頓飯。有時中午也會煮一大鍋紅薯,吃上幾個,又是一頓飯。後來條件好一些的時候,除了煮著吃,有時還把煮好的紅薯的皮揭掉,再少摻點面,揉成小小的圓球,用油炸成紅薯丸子,滾燙香甜,好吃極了。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鄉愁記憶(種紅薯)

天氣好的話,風吹日晒,十天半月的時間,紅薯片就能晒乾,成為紅薯幹。由於已經乾透,紅薯幹存放的時間比較長,每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那飢餓難耐的日子。

紅薯幹在做稀飯的時候可以下鍋,有時就直接添些水熬紅薯幹,紅薯幹就成了主糧,再喝些熬紅薯乾的水,一頓飯就過去了。紅薯幹吃起來筋筋的,又甜又面,煮出來的水也甜甜的,喝起來感覺也很好喝,如果不是常吃,味道還是不錯的。現在有時還會想念那個味道。

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紅薯幹還可以做出些花樣,也能吃出來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把紅薯幹磨成粉,可以蒸熟,壓成餄餎,拌以鹽、醋、芫荽或荊芥,味道也不錯。現在有些地方還把它繼承發揚下來,開發成了傳統地方特色小吃。還可以直接用鍋炒熟存放,等吃的時候,佐以白糖,用滾燙的開水鉸成糊狀,做成炒麵,也是比較受人尤其是孩子歡迎的食品之一。

鄉愁記憶(種紅薯)

不是所有紅薯都會做成紅薯乾的,一般最多是產量的三分之一。人們要留下一大部分,儲存到地窖裡,在平常的日子裡,做飯的時候下到鍋裡,讓飯稠起來,也可省下一部分口糧。記得小時候,早上經常都是吃一碗煮紅薯,當成一頓飯。有時中午也會煮一大鍋紅薯,吃上幾個,又是一頓飯。後來條件好一些的時候,除了煮著吃,有時還把煮好的紅薯的皮揭掉,再少摻點面,揉成小小的圓球,用油炸成紅薯丸子,滾燙香甜,好吃極了。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儲存是一個大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挖長窖,一種是挖深窖。長窖挖得比較淺,口子也大,好挖。一般是挖個一人來深的長方形的大坑,上面用棍子支撐,蓋上幾層玉蜀黍杆保暖即可。但這樣的窖儲存的紅薯存放的時間稍短,因此大多數人家除了挖個長窖,還要挖個深窖。 挖深窖的工程就比較大了。先要選好位置。土質要好,不能是沙質土;土層需要結實,不能塌落;地勢要高,下雨時不能被水淹著。

位置選好以後,就可以趁著農閒的時間預先開挖。最少需要兩個人,一個人在裡面挖土,一個人在上面把土拉上來。窖的口子不能開的太大,剛好能容納一個人自由出入最好。窖一般挖五六米深,有的人家為了保證紅薯存放的時間更長,甚至挖十幾米深。

當深度達到自己的要求時,挖洞的人就開始在洞底南北兩個方向向橫深處拓寬,挖兩個扇形的洞。這兩個洞才是用來儲藏紅薯的,其大小由紅薯當年的產量決定。

挖好的深窖一般情況下要反覆使用好幾年,重複使用的時候略做修整即可。除非是感到放在這個窖裡的紅薯保存的時間短容易壞,才會捨棄,覓地另挖。

還有一小部分紅薯人們會拉到加工粉條的地方,包括挖碎的、挖爛的、快兒小的,請人做成粉條。做粉條要先把紅薯做成芡粉,芡粉通常會留一點,等著做涼粉吃;大多芡粉會做成粉條。涼粉用文火在鍋裡慢煎,煎到一定火候,很香;粉條的吃法則大多是在寒冷的冬季,用白菜燉粉條,切裡點豆腐,有條件的,再加一些肥肥的豬肉,熬成大鍋菜,吃起來那叫一個香,一個帶勁。有些地方還把粉條做成扎片,摻上雞蛋或其他青菜炒一炒,也是一道地方名吃。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鄉愁記憶(種紅薯)

天氣好的話,風吹日晒,十天半月的時間,紅薯片就能晒乾,成為紅薯幹。由於已經乾透,紅薯幹存放的時間比較長,每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那飢餓難耐的日子。

紅薯幹在做稀飯的時候可以下鍋,有時就直接添些水熬紅薯幹,紅薯幹就成了主糧,再喝些熬紅薯乾的水,一頓飯就過去了。紅薯幹吃起來筋筋的,又甜又面,煮出來的水也甜甜的,喝起來感覺也很好喝,如果不是常吃,味道還是不錯的。現在有時還會想念那個味道。

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紅薯幹還可以做出些花樣,也能吃出來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把紅薯幹磨成粉,可以蒸熟,壓成餄餎,拌以鹽、醋、芫荽或荊芥,味道也不錯。現在有些地方還把它繼承發揚下來,開發成了傳統地方特色小吃。還可以直接用鍋炒熟存放,等吃的時候,佐以白糖,用滾燙的開水鉸成糊狀,做成炒麵,也是比較受人尤其是孩子歡迎的食品之一。

鄉愁記憶(種紅薯)

不是所有紅薯都會做成紅薯乾的,一般最多是產量的三分之一。人們要留下一大部分,儲存到地窖裡,在平常的日子裡,做飯的時候下到鍋裡,讓飯稠起來,也可省下一部分口糧。記得小時候,早上經常都是吃一碗煮紅薯,當成一頓飯。有時中午也會煮一大鍋紅薯,吃上幾個,又是一頓飯。後來條件好一些的時候,除了煮著吃,有時還把煮好的紅薯的皮揭掉,再少摻點面,揉成小小的圓球,用油炸成紅薯丸子,滾燙香甜,好吃極了。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儲存是一個大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挖長窖,一種是挖深窖。長窖挖得比較淺,口子也大,好挖。一般是挖個一人來深的長方形的大坑,上面用棍子支撐,蓋上幾層玉蜀黍杆保暖即可。但這樣的窖儲存的紅薯存放的時間稍短,因此大多數人家除了挖個長窖,還要挖個深窖。 挖深窖的工程就比較大了。先要選好位置。土質要好,不能是沙質土;土層需要結實,不能塌落;地勢要高,下雨時不能被水淹著。

位置選好以後,就可以趁著農閒的時間預先開挖。最少需要兩個人,一個人在裡面挖土,一個人在上面把土拉上來。窖的口子不能開的太大,剛好能容納一個人自由出入最好。窖一般挖五六米深,有的人家為了保證紅薯存放的時間更長,甚至挖十幾米深。

當深度達到自己的要求時,挖洞的人就開始在洞底南北兩個方向向橫深處拓寬,挖兩個扇形的洞。這兩個洞才是用來儲藏紅薯的,其大小由紅薯當年的產量決定。

挖好的深窖一般情況下要反覆使用好幾年,重複使用的時候略做修整即可。除非是感到放在這個窖裡的紅薯保存的時間短容易壞,才會捨棄,覓地另挖。

還有一小部分紅薯人們會拉到加工粉條的地方,包括挖碎的、挖爛的、快兒小的,請人做成粉條。做粉條要先把紅薯做成芡粉,芡粉通常會留一點,等著做涼粉吃;大多芡粉會做成粉條。涼粉用文火在鍋裡慢煎,煎到一定火候,很香;粉條的吃法則大多是在寒冷的冬季,用白菜燉粉條,切裡點豆腐,有條件的,再加一些肥肥的豬肉,熬成大鍋菜,吃起來那叫一個香,一個帶勁。有些地方還把粉條做成扎片,摻上雞蛋或其他青菜炒一炒,也是一道地方名吃。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用處多多,正因如此,每到紅薯的收穫季節,半大的小子們每天一放學,就會挎著籃子或扛著蘿頭,去收過的別人家的紅薯地裡翻撿一番,為了多有收穫,有時幾個人能把土地再挨著翻一遍,累的是汗流浹背。當然,汗水不會白流,付出就有收穫,每次基本上都能找到許多遺留在地裡的紅薯。

勞作之餘,休息的時候,會去尋找一些大的土坷垃,挖個坑,用形狀長一點的紅薯棚著,把土坷垃小心地擺在上面及其四周,再找些地裡的乾枯的野草、樹枝用來燒烤。等把土坷垃燒的燒手,甚至燒得紅彤彤的,再把紅薯、土坷垃一塊埋到坑裡,等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香噴噴熱乎乎的烤紅薯就可以吃了。夥伴們爭著搶著打鬧著,吃的嘴角都是黑乎乎的,歡快的笑聲飄蕩在空曠的田野。吃過烤紅薯以後,增添了力量,會繼續在地裡翻撿,爭取能有更大的收穫。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豫北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種類有夏季作物大麥、小麥,秋季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穀物、芝麻、紅薯這幾種。其中秋季作物大多產量較低,只有紅薯的產量還能讓人滿意,能解決一個家庭在深秋、寒冬、初春這幾個時間段的口糧問題,所以種植的人家比較多,種植的面積比較大。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種植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春末,一個是夏末。春末種植的叫春紅薯,相對好吃一些,但需要預留一塊不能種麥的白地,只種一季紅薯,這對於當時口糧都不夠吃的農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很少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就只有在夏末種植了。每到快要收麥子的日子,準備種紅薯的人家就要把家裡預留下來的用作秧苗的紅薯平埋在土裡,灑上水,不幾天就會有芽發出,芽長的很快,不幾天就能長很長,長成為紅薯苗,用來栽種。栽種的時候,從半截處掐斷,掐下來的部分拿到地裡栽種,剩下的部分還會繼續蔓延生長,不幾天又回長成新的秧苗,供農人繼續栽種使用。

鄉愁記憶(種紅薯)

有時有些人家的紅薯在過冬的時候沒有儲藏好,或者嫌自己家裡紅薯不甜不面,就會去左鄰右舍或同村的其他人家尋些來;有時也會等鄉鄰們栽種在地裡的紅薯苗生長蔓延了,自己去地裡掐些過來栽種到地裡,這樣也就換了品種;當然,也有買賣的,如果不想承別人家的情,就可以在村裡或鄰村逢會的日子,去會上買些過來,錢不夠的話,可以少買一點先栽種,等栽種的紅薯苗發叉了,長長了,掐斷再補種也是可以的。

紅薯的栽種極其簡單。用钁頭或鐵掀在地裡掘一個坑,在坑裡澆一點水,把要栽種的苗用土緊緊埋在坑裡即可。紅薯苗的成活率非常高,種下後基本上不用補種。

紅薯生長很快,生命力也極其旺盛。每長不長,就會有根鬚長出,緊緊地吸附著地面,需要及時翻動,才不會生長成根,才能保證主根部的養分,進而保證紅薯的產量。因此,在紅薯的生長期,最少需要翻動紅薯秧兩次,一些勤勤的人家甚至會翻動五六次。

翻紅薯秧的時候,可以順便掐些紅薯葉子或紅薯梗(連接主莖和葉子的細小的支莖部分)。葉子拿回家用黃面和一下,可以蒸出好吃的紅薯葉菜饃;紅薯梗蒸熟,搗爛,用蒜汁拌一下,也是一道很美味的涼菜。

紅薯的生長期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秋季作物。原來種植玉米、大豆,甚至連收穫比較晚的花生的地裡也種上了越冬的麥子,紅薯還在生長,一直到了霜降。當霜降過後,原本還堅持泛著綠色的紅薯葉,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枯萎的黑色,農人才開始收穫 ——出紅薯。

出紅薯是熱鬧、歡快的一件事。全家人一齊出動,大人、孩子,甚至家裡還能幹活的老人也會到場。那個時候,還沒有分家這一說,親兄弟幾個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成了家以後,有了老婆孩子,所以人很多。

鄉愁記憶(種紅薯)

這一天,有拿著鐮刀割紅薯秧的,這些東西要在地裡或拉到家裡晒乾,然後打碎,在漫長的冬季,將是餵豬的主要飼料;有拿著抓勾、叉子、鐵掀出紅薯的,這是個不太難卻也不太容易的技術活,需要從紅薯生長時拱起的土堆最遠處下手,如果離得近了,會把紅薯弄爛或留下一些口子,如果弄成這樣的狀況,冬季就不好儲放,容易變壞腐爛;有拿著籃子、蘿頭拾運紅薯的的,把這些塊莖作物弄到一起。而那些年紀大的農人就坐在那兒,用刮擦(一個二十釐米左右寬的木板,在中間開一道口子,口子上安一個薄薄的鋒利的鐵片)把紅薯刮成片,能跑動能幹活的孩子們則每人提著一個小籃子,把這些刮好的紅薯片提到麥地遠處,一片一片擺好晾晒。綠油油的麥苗上擺著一片片白花花的紅薯片,綠白相間,不時微風吹來,田野裡到處飄散著紅薯清新的香甜。藍天、白雲、清風、鄉間,如一幅畫,刻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腦海間。

鄉愁記憶(種紅薯)

天氣好的話,風吹日晒,十天半月的時間,紅薯片就能晒乾,成為紅薯幹。由於已經乾透,紅薯幹存放的時間比較長,每年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那飢餓難耐的日子。

紅薯幹在做稀飯的時候可以下鍋,有時就直接添些水熬紅薯幹,紅薯幹就成了主糧,再喝些熬紅薯乾的水,一頓飯就過去了。紅薯幹吃起來筋筋的,又甜又面,煮出來的水也甜甜的,喝起來感覺也很好喝,如果不是常吃,味道還是不錯的。現在有時還會想念那個味道。

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紅薯幹還可以做出些花樣,也能吃出來一些不同的味道。比如把紅薯幹磨成粉,可以蒸熟,壓成餄餎,拌以鹽、醋、芫荽或荊芥,味道也不錯。現在有些地方還把它繼承發揚下來,開發成了傳統地方特色小吃。還可以直接用鍋炒熟存放,等吃的時候,佐以白糖,用滾燙的開水鉸成糊狀,做成炒麵,也是比較受人尤其是孩子歡迎的食品之一。

鄉愁記憶(種紅薯)

不是所有紅薯都會做成紅薯乾的,一般最多是產量的三分之一。人們要留下一大部分,儲存到地窖裡,在平常的日子裡,做飯的時候下到鍋裡,讓飯稠起來,也可省下一部分口糧。記得小時候,早上經常都是吃一碗煮紅薯,當成一頓飯。有時中午也會煮一大鍋紅薯,吃上幾個,又是一頓飯。後來條件好一些的時候,除了煮著吃,有時還把煮好的紅薯的皮揭掉,再少摻點面,揉成小小的圓球,用油炸成紅薯丸子,滾燙香甜,好吃極了。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儲存是一個大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挖長窖,一種是挖深窖。長窖挖得比較淺,口子也大,好挖。一般是挖個一人來深的長方形的大坑,上面用棍子支撐,蓋上幾層玉蜀黍杆保暖即可。但這樣的窖儲存的紅薯存放的時間稍短,因此大多數人家除了挖個長窖,還要挖個深窖。 挖深窖的工程就比較大了。先要選好位置。土質要好,不能是沙質土;土層需要結實,不能塌落;地勢要高,下雨時不能被水淹著。

位置選好以後,就可以趁著農閒的時間預先開挖。最少需要兩個人,一個人在裡面挖土,一個人在上面把土拉上來。窖的口子不能開的太大,剛好能容納一個人自由出入最好。窖一般挖五六米深,有的人家為了保證紅薯存放的時間更長,甚至挖十幾米深。

當深度達到自己的要求時,挖洞的人就開始在洞底南北兩個方向向橫深處拓寬,挖兩個扇形的洞。這兩個洞才是用來儲藏紅薯的,其大小由紅薯當年的產量決定。

挖好的深窖一般情況下要反覆使用好幾年,重複使用的時候略做修整即可。除非是感到放在這個窖裡的紅薯保存的時間短容易壞,才會捨棄,覓地另挖。

還有一小部分紅薯人們會拉到加工粉條的地方,包括挖碎的、挖爛的、快兒小的,請人做成粉條。做粉條要先把紅薯做成芡粉,芡粉通常會留一點,等著做涼粉吃;大多芡粉會做成粉條。涼粉用文火在鍋裡慢煎,煎到一定火候,很香;粉條的吃法則大多是在寒冷的冬季,用白菜燉粉條,切裡點豆腐,有條件的,再加一些肥肥的豬肉,熬成大鍋菜,吃起來那叫一個香,一個帶勁。有些地方還把粉條做成扎片,摻上雞蛋或其他青菜炒一炒,也是一道地方名吃。

鄉愁記憶(種紅薯)

紅薯的用處多多,正因如此,每到紅薯的收穫季節,半大的小子們每天一放學,就會挎著籃子或扛著蘿頭,去收過的別人家的紅薯地裡翻撿一番,為了多有收穫,有時幾個人能把土地再挨著翻一遍,累的是汗流浹背。當然,汗水不會白流,付出就有收穫,每次基本上都能找到許多遺留在地裡的紅薯。

勞作之餘,休息的時候,會去尋找一些大的土坷垃,挖個坑,用形狀長一點的紅薯棚著,把土坷垃小心地擺在上面及其四周,再找些地裡的乾枯的野草、樹枝用來燒烤。等把土坷垃燒的燒手,甚至燒得紅彤彤的,再把紅薯、土坷垃一塊埋到坑裡,等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香噴噴熱乎乎的烤紅薯就可以吃了。夥伴們爭著搶著打鬧著,吃的嘴角都是黑乎乎的,歡快的笑聲飄蕩在空曠的田野。吃過烤紅薯以後,增添了力量,會繼續在地裡翻撿,爭取能有更大的收穫。

鄉愁記憶(種紅薯)

如今,離開村裡好多年了,農活也漸漸幹不上了,很是有些懷念那時候翻撿紅薯的日子,懷念那單純而快樂的生活。

多想時光能夠倒流。可時光總是在不斷飛逝,日子在不停地溜走,只剩下那些溫暖的記憶。

模模糊糊中,紅薯葉菜饃、涼拌紅薯梗、餄咯、炒麵、紅薯丸子、用粉條燉的大鍋菜、扎片、烤紅薯的香味彷彿縈繞在脣間嘴角,久久不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