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的老菜譜》:50年代的貴州食堂,為何頓頓都能吃上肉?

看到這本《食堂菜譜》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奇怪。菜譜上註明是獨山縣紅峰人民公社,在1958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按說貴州是很貧瘠的地方,那時卻專為一個縣級城市的公社食堂正式出版了一本菜譜。這在當時那樣的年代是很少有的,甚至在歷史上也不多見。

獨山縣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最南端,與廣西南丹縣接壤,是貴州乃至大西南進入兩廣出口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的氣候四季適宜,冬天沒有嚴寒,夏天也無酷暑,平均氣溫15度。這裡的水資源也非常豐富,一般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吃食都不會太差。它確實也是貴州主要的商品糧的生產基地。這些說明獨山縣的確有它獨到之處。

《二毛的老菜譜》:50年代的貴州食堂,為何頓頓都能吃上肉?

這本菜譜出版於1958年12月。50、60年代是一段浮誇的時期,翻開這個菜譜的確是十分誇張的。這個縣城的食堂菜裡有海蔘、扣雞、回鍋肉,生活竟然好到了這樣的程度。仔細翻看,發現“編者的話”這樣寫道:“說由於當前豬肉生產不足,這本菜譜著重介紹紅薯、洋芋等高產作物代替肉類做了一百五十樣菜的方法。這些菜的特點是成本低廉、鮮美可口、營養豐富、花樣多端、各有特點、人人歡喜。”

也就是說,這本菜譜裡的扣肉、回鍋肉、洗沙肉、海蔘、扣雞等,實際上都是紅薯或土豆做的。比如“扣肉”這道菜,用料是15斤紅薯,50斤麵粉,1斤芡粉,8斤素油,17斤鹽酸(一種貴州醃菜)。做法是把紅苕切成梳子片,將麵粉、芡粉加點水調勻後把薯片倒入,用手抓勻,放入沸油鍋內,把薯片炸成金黃色。然後用少量的油把鹽酸炒透,就像四川燒白要用芽菜打底,這道菜也將鹽酸擺在碗底,把炸好的薯片扣在面上,這樣就做成“扣肉”了。

在那樣物質匱乏的年代,想方設法做成這種形式上肉菜,可能是一種望梅止渴式的精神慰藉。

不止是肉類,那個年代其他少有的食材,也會出現在這本菜譜。比如紅薯也被用來做花生,用紅薯40斤,將紅薯切成花生米的形狀,用水漂洗晒乾。晒好的紅薯用沸油炸透,再沾上一點鹽,就成花生米了。還有海蔘、大蝦這些菜品,是把洋芋做成海鮮的形狀。我覺得在那個年代這是特別有創意的方式。

還有鹽鴨蛋的做法也很有想象力,它將紅薯蒸熟剝皮,揉成紅薯泥,再用上一種食品染色製品,將紅薯泥染成黃色,捏成一個圓蛋形,模擬鹹鴨蛋的蛋黃。然後將蕎麵加碘鹽發酵,用來包鹹蛋的蛋心,包好後放到蒸籠裡蒸,就做成了鹹鴨蛋。在那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靠著這樣的方式,也把吃飯變得有滋有味。

《二毛的老菜譜》:50年代的貴州食堂,為何頓頓都能吃上肉?

這本菜譜除了具備歷史意義,也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把紅薯和土豆做好。紅薯和土豆在當今是十分健康,而且仍然廣泛受到歡迎的食材。現在我們許多廚師,未見得能夠把紅薯和土豆做成那麼多豐富的菜式。

另外一本《公共食堂烹飪法》,是在1958年由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編纂的。雖然是大食堂,但裡面有些菜非常不錯。這本菜譜把菜品分類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比如豬肚、燒脆肉、肉絲蝦仁炒白菜之類的為甲級菜,比如鹹白菜炒肉片、肉丁炒辣醬、肉餅子蒸蛋、香乾木耳炒豬心是乙級菜。

不像之前獨山縣的菜譜,上海大食堂裡的肉都是真的肉。包括小黃魚、帶魚這種魚類,都被歸類到乙級菜裡,說明這個食堂是非常不錯的。

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是,蔬菜被放在丙級和丁級菜裡。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蔬菜在當今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原料了,很多新鮮蔬菜的價格還比肉還貴。這也是隨著時代改變,人們對食材的口感和養生有了不同的理解。在蔬菜類別裡,有很多菜式仍然是我們現在的家常菜。比如水芹菜炒香乾,黃豆芽油豆腐、鹹菜炒蠶豆等等。

《公共食堂烹飪法》前言說道, “在公共食堂裡集體吃飯,是改變人們幾千年來的生活習慣的大事情。為了培養人們在集體生活中的新習慣,就必須使人們感到在公共食堂吃飯,確實比在自己家裡做飯吃更好。不但花色品種多樣,清潔衛生有營養,而且在費用上也更節約,吃起來對飯菜的色、香、味、熱都能滿意。”

《二毛的老菜譜》:50年代的貴州食堂,為何頓頓都能吃上肉?

在50、60年代公社化的形勢下,公共食堂迅速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我們現在所謂的“大鍋飯”,就是從這個時候來的。實際上,有很多菜用大鍋做,的確比小鍋做出來要更好吃。因為大鍋食材多,調味料多,相互之間能有賦味的作用。比如四川的麻婆豆腐,其實一開始是大鍋菜。其中的祕方在於必須在中途加蓋鍋蓋,因為要讓味道穿透豆腐的內心,一定要加蓋鍋蓋,調料的味道才能進去。

我個人就愛吃大鍋菜。在我自己開的北京天下鹽的餐廳裡,我經常愛吃我們食堂的員工餐。不僅是我愛吃,很多老顧客看到員工餐,也會要求來一兩個食堂大鍋菜。因為員工餐通常是盆裝,單從視覺上來說,很容易體現菜的色香味,讓人猛流口水。所以大鍋菜有大鍋菜的優勢,現在很多單位和企業,也還有員工餐大鍋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