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浙江博物館展出的貫休作十六羅漢刻石拓片

此外,裴說曾作詩《寄僧尚顏》,尚顏“主要活動在公元840年至920年”,處默大約與貫休同時,《宋高僧傳》載其與貫休“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曹鬆亦為苦吟詩人,幸而以71歲高齡在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中了進士,兩年後謝世。

綜上所述,裴說生活年代應與王貞白相近,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20年之間。

(二)《南部新書》中的裴說

裴說生平不見於新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從目前可獲得的文獻來看,其軼事最早見於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南部新書》載裴說只有一條:

“裴說應舉,只行五言詩一卷。至來年秋復行舊卷,人有譏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見知,何暇別行卷哉?’鹹謂知言。”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浙江博物館展出的貫休作十六羅漢刻石拓片

此外,裴說曾作詩《寄僧尚顏》,尚顏“主要活動在公元840年至920年”,處默大約與貫休同時,《宋高僧傳》載其與貫休“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曹鬆亦為苦吟詩人,幸而以71歲高齡在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中了進士,兩年後謝世。

綜上所述,裴說生活年代應與王貞白相近,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20年之間。

(二)《南部新書》中的裴說

裴說生平不見於新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從目前可獲得的文獻來看,其軼事最早見於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南部新書》載裴說只有一條:

“裴說應舉,只行五言詩一卷。至來年秋復行舊卷,人有譏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見知,何暇別行卷哉?’鹹謂知言。”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中華書局1960年版《南部新書》

在這條記錄中,我們只能得知:

第一,裴說曾參加科舉,並以五言詩“行卷”。“行卷”即“投卷”,將自己的詩文投之於名士公卿,以求其賞識,在科舉中將大有裨益。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為投給了名士顧況的行卷,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一詩,從其題目《近試上張籍水部》即知是投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行卷。而裴說行卷“只行五言詩一卷”,來年復投,恐怕此人有孤高峭傲之氣;

第二,裴說的一卷五言詩,系“十九首苦吟”。“苦吟”二字,說明了裴說的詩風。在唐末五代這個戰火紛飛、社會動盪的環境中,難以發達、社會地位不高的的平民或小吏詩人仕途阻隔、前路暗淡、生活潦倒,他們的心情無疑是無比壓抑和痛苦的,只能選擇走上一條偏重於形式追求的精雕字句、細琢文詞之路,從詩歌字句的反覆推敲中尋求人生存在的微末意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苦吟”詩風終於流行。方幹《贈喻鳧》:“所得非眾語,眾人哪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說出苦吟詩人求新、求奇、求工之艱難。作為晚唐五代代表性苦吟詩人的裴說,《唐才子傳》稱其“為詩足奇思,非意表琢煉不舉筆,有島之風也。”《唐音癸籤》說“裴說詩以苦吟難得為工,時出意外句聳人觀”,指出裴說詩歌精於煉字、務求新句的特點。裴說在《寄曹鬆》中感嘆道“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鬢絲猶可染,詩病卻難醫”,《贈貫休》說:“總無方是法,難得始為詩”,可見其“苦吟”之難。

《南部新書》說明了裴說的簡單事蹟,點出了他的詩風特徵,此書離裴說生活的年代大約百年,可靠程度略高。之後,關於裴說的其餘記載主要見於《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唐音癸籤》《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等書,這些分別為南宋、元、明、清人著作,關於裴說得中狀元的故事,就一層一層地被渲染出來了。

(三)唐末裴說的籍貫、應試與官職

當下不少文獻資料載裴說為桂州(今桂林)人,並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如《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桂州人裴說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考取狀元,成為廣西第二個狀元”,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稱裴說“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狀元及第”。若谷於1997年第5期《廣西地方誌》發表的《廣西曆代狀元考辨》則在條分縷析之後明確提出:唐末狀元裴說與廣西無關”

二十年來,若谷的考辨迴音寥寥,之後諸多論文中依然將裴說作為廣西本土狀元看待,其觀點僅在廣西當地志書中有所體現——廣西的省、市、縣誌絕少將裴說列入記錄。

裴說籍貫何處,多從其弟裴諧而推定。吳在慶曾推斷說:“裴說為何處人史籍未明言。考《唐才子傳》卷一〇《裴說傳》、《十國春秋》卷七五《翁宏傳》,裴說乃裴諧兄。據《十國春秋》所載,裴諧與翁宏同邑,而翁宏乃桂州人,則裴諧與裴說亦即為桂州(今廣西桂林人)。”翁宏小有詩名,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即為他的詩句,後為晏幾道所化用。此外,《全粵詩》、清嘉慶間胡虎纂修《廣西通志》等也以翁宏為桂州(或桂林府)人。

但若谷也指出,早於《十國春秋》成書的明萬曆胡應麟《詩藪》說翁宏桂嶺人,桂嶺今屬賀州,與《十國春秋》幾乎同時成書的汪森《粵西文載·翁宏傳》亦云桂嶺人。根據《中國移民史》,裴諧系五代初由北方某地遷居賀州桂嶺。《唐才子傳》稱其“仕終桂嶺假官宰”,可見裴說的弟弟裴諧僅僅是在嶺南出仕。鍾乃元在《唐宋粵西地域文化與詩歌研究》中將裴說和裴諧作為廣西桂州進士歸入唐五代粵西詩人之列,同時又解釋說,裴諧應為移民而佔籍賀州,唐代賀州隸屬桂管,桂管觀察使治桂州,或許這就是一些史料以裴諧為桂州人的原因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浙江博物館展出的貫休作十六羅漢刻石拓片

此外,裴說曾作詩《寄僧尚顏》,尚顏“主要活動在公元840年至920年”,處默大約與貫休同時,《宋高僧傳》載其與貫休“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曹鬆亦為苦吟詩人,幸而以71歲高齡在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中了進士,兩年後謝世。

綜上所述,裴說生活年代應與王貞白相近,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20年之間。

(二)《南部新書》中的裴說

裴說生平不見於新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從目前可獲得的文獻來看,其軼事最早見於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南部新書》載裴說只有一條:

“裴說應舉,只行五言詩一卷。至來年秋復行舊卷,人有譏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見知,何暇別行卷哉?’鹹謂知言。”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中華書局1960年版《南部新書》

在這條記錄中,我們只能得知:

第一,裴說曾參加科舉,並以五言詩“行卷”。“行卷”即“投卷”,將自己的詩文投之於名士公卿,以求其賞識,在科舉中將大有裨益。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為投給了名士顧況的行卷,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一詩,從其題目《近試上張籍水部》即知是投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行卷。而裴說行卷“只行五言詩一卷”,來年復投,恐怕此人有孤高峭傲之氣;

第二,裴說的一卷五言詩,系“十九首苦吟”。“苦吟”二字,說明了裴說的詩風。在唐末五代這個戰火紛飛、社會動盪的環境中,難以發達、社會地位不高的的平民或小吏詩人仕途阻隔、前路暗淡、生活潦倒,他們的心情無疑是無比壓抑和痛苦的,只能選擇走上一條偏重於形式追求的精雕字句、細琢文詞之路,從詩歌字句的反覆推敲中尋求人生存在的微末意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苦吟”詩風終於流行。方幹《贈喻鳧》:“所得非眾語,眾人哪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說出苦吟詩人求新、求奇、求工之艱難。作為晚唐五代代表性苦吟詩人的裴說,《唐才子傳》稱其“為詩足奇思,非意表琢煉不舉筆,有島之風也。”《唐音癸籤》說“裴說詩以苦吟難得為工,時出意外句聳人觀”,指出裴說詩歌精於煉字、務求新句的特點。裴說在《寄曹鬆》中感嘆道“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鬢絲猶可染,詩病卻難醫”,《贈貫休》說:“總無方是法,難得始為詩”,可見其“苦吟”之難。

《南部新書》說明了裴說的簡單事蹟,點出了他的詩風特徵,此書離裴說生活的年代大約百年,可靠程度略高。之後,關於裴說的其餘記載主要見於《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唐音癸籤》《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等書,這些分別為南宋、元、明、清人著作,關於裴說得中狀元的故事,就一層一層地被渲染出來了。

(三)唐末裴說的籍貫、應試與官職

當下不少文獻資料載裴說為桂州(今桂林)人,並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如《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桂州人裴說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考取狀元,成為廣西第二個狀元”,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稱裴說“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狀元及第”。若谷於1997年第5期《廣西地方誌》發表的《廣西曆代狀元考辨》則在條分縷析之後明確提出:唐末狀元裴說與廣西無關”

二十年來,若谷的考辨迴音寥寥,之後諸多論文中依然將裴說作為廣西本土狀元看待,其觀點僅在廣西當地志書中有所體現——廣西的省、市、縣誌絕少將裴說列入記錄。

裴說籍貫何處,多從其弟裴諧而推定。吳在慶曾推斷說:“裴說為何處人史籍未明言。考《唐才子傳》卷一〇《裴說傳》、《十國春秋》卷七五《翁宏傳》,裴說乃裴諧兄。據《十國春秋》所載,裴諧與翁宏同邑,而翁宏乃桂州人,則裴諧與裴說亦即為桂州(今廣西桂林人)。”翁宏小有詩名,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即為他的詩句,後為晏幾道所化用。此外,《全粵詩》、清嘉慶間胡虎纂修《廣西通志》等也以翁宏為桂州(或桂林府)人。

但若谷也指出,早於《十國春秋》成書的明萬曆胡應麟《詩藪》說翁宏桂嶺人,桂嶺今屬賀州,與《十國春秋》幾乎同時成書的汪森《粵西文載·翁宏傳》亦云桂嶺人。根據《中國移民史》,裴諧系五代初由北方某地遷居賀州桂嶺。《唐才子傳》稱其“仕終桂嶺假官宰”,可見裴說的弟弟裴諧僅僅是在嶺南出仕。鍾乃元在《唐宋粵西地域文化與詩歌研究》中將裴說和裴諧作為廣西桂州進士歸入唐五代粵西詩人之列,同時又解釋說,裴諧應為移民而佔籍賀州,唐代賀州隸屬桂管,桂管觀察使治桂州,或許這就是一些史料以裴諧為桂州人的原因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既然裴諧為桂州、桂嶺人是一場誤會,那麼,裴說的籍貫顯然不會是廣西籍。廣西著名古代文學專家樑超然在《唐末五代廣西籍詩人考論》中考證了翁宏、王元、陸蟾、趙觀文、林楚才的生平與創作,認為“《全唐詩》中除了曹鄴、曹唐之外的廣西籍詩人,大約就是這幾位了”,一字未提裴氏兄弟,很能說明其態度。根據裴說七絕《亂中偷路入故鄉》記錄的很可能為唐末戰亂、逃離洛陽事,其詩歌又多記錄湖湘行遊,推測其故鄉大約在河南南部到湖北荊門一帶。

至於裴說有否在唐哀帝天祐三年成為狀元,亦值得商榷。《廣西通志·文學藝術志》中稱其為“廣西第二位狀元”,但其他行業志、市志、縣誌都比較謹慎,均未提及裴說。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裴說登科及“狀元”一說無法通過現有的登科記、題名錄加以證實,可靠程度不大。裴說登科的說法最早見於兩宋之際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其為“天祐三年進士”,南宋尤袤《全唐詩話》載裴說“天覆六年登甲第”(裴說登科的說法,很可能是對於《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的誤讀,當時是王貞白登科)。晁公武和尤袤生活的年代,離裴說去世已有約兩百年,從這些僅存孤證的“詩話”、“讀書志”所獲得的信息,其來源及可靠性都頗值得懷疑。更晚出數十年的南宋陳振孫(約1183—不詳)《直齋書錄解題》才明確提到“天祐三年進士狀頭,唐蓋將亡矣。說後為禮部員外郎”,這是目前可考的最先提到裴說成為狀元的材料,準確程度更加堪憂。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浙江博物館展出的貫休作十六羅漢刻石拓片

此外,裴說曾作詩《寄僧尚顏》,尚顏“主要活動在公元840年至920年”,處默大約與貫休同時,《宋高僧傳》載其與貫休“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曹鬆亦為苦吟詩人,幸而以71歲高齡在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中了進士,兩年後謝世。

綜上所述,裴說生活年代應與王貞白相近,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20年之間。

(二)《南部新書》中的裴說

裴說生平不見於新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從目前可獲得的文獻來看,其軼事最早見於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南部新書》載裴說只有一條:

“裴說應舉,只行五言詩一卷。至來年秋復行舊卷,人有譏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見知,何暇別行卷哉?’鹹謂知言。”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中華書局1960年版《南部新書》

在這條記錄中,我們只能得知:

第一,裴說曾參加科舉,並以五言詩“行卷”。“行卷”即“投卷”,將自己的詩文投之於名士公卿,以求其賞識,在科舉中將大有裨益。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為投給了名士顧況的行卷,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一詩,從其題目《近試上張籍水部》即知是投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行卷。而裴說行卷“只行五言詩一卷”,來年復投,恐怕此人有孤高峭傲之氣;

第二,裴說的一卷五言詩,系“十九首苦吟”。“苦吟”二字,說明了裴說的詩風。在唐末五代這個戰火紛飛、社會動盪的環境中,難以發達、社會地位不高的的平民或小吏詩人仕途阻隔、前路暗淡、生活潦倒,他們的心情無疑是無比壓抑和痛苦的,只能選擇走上一條偏重於形式追求的精雕字句、細琢文詞之路,從詩歌字句的反覆推敲中尋求人生存在的微末意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苦吟”詩風終於流行。方幹《贈喻鳧》:“所得非眾語,眾人哪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說出苦吟詩人求新、求奇、求工之艱難。作為晚唐五代代表性苦吟詩人的裴說,《唐才子傳》稱其“為詩足奇思,非意表琢煉不舉筆,有島之風也。”《唐音癸籤》說“裴說詩以苦吟難得為工,時出意外句聳人觀”,指出裴說詩歌精於煉字、務求新句的特點。裴說在《寄曹鬆》中感嘆道“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鬢絲猶可染,詩病卻難醫”,《贈貫休》說:“總無方是法,難得始為詩”,可見其“苦吟”之難。

《南部新書》說明了裴說的簡單事蹟,點出了他的詩風特徵,此書離裴說生活的年代大約百年,可靠程度略高。之後,關於裴說的其餘記載主要見於《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唐音癸籤》《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等書,這些分別為南宋、元、明、清人著作,關於裴說得中狀元的故事,就一層一層地被渲染出來了。

(三)唐末裴說的籍貫、應試與官職

當下不少文獻資料載裴說為桂州(今桂林)人,並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如《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桂州人裴說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考取狀元,成為廣西第二個狀元”,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稱裴說“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狀元及第”。若谷於1997年第5期《廣西地方誌》發表的《廣西曆代狀元考辨》則在條分縷析之後明確提出:唐末狀元裴說與廣西無關”

二十年來,若谷的考辨迴音寥寥,之後諸多論文中依然將裴說作為廣西本土狀元看待,其觀點僅在廣西當地志書中有所體現——廣西的省、市、縣誌絕少將裴說列入記錄。

裴說籍貫何處,多從其弟裴諧而推定。吳在慶曾推斷說:“裴說為何處人史籍未明言。考《唐才子傳》卷一〇《裴說傳》、《十國春秋》卷七五《翁宏傳》,裴說乃裴諧兄。據《十國春秋》所載,裴諧與翁宏同邑,而翁宏乃桂州人,則裴諧與裴說亦即為桂州(今廣西桂林人)。”翁宏小有詩名,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即為他的詩句,後為晏幾道所化用。此外,《全粵詩》、清嘉慶間胡虎纂修《廣西通志》等也以翁宏為桂州(或桂林府)人。

但若谷也指出,早於《十國春秋》成書的明萬曆胡應麟《詩藪》說翁宏桂嶺人,桂嶺今屬賀州,與《十國春秋》幾乎同時成書的汪森《粵西文載·翁宏傳》亦云桂嶺人。根據《中國移民史》,裴諧系五代初由北方某地遷居賀州桂嶺。《唐才子傳》稱其“仕終桂嶺假官宰”,可見裴說的弟弟裴諧僅僅是在嶺南出仕。鍾乃元在《唐宋粵西地域文化與詩歌研究》中將裴說和裴諧作為廣西桂州進士歸入唐五代粵西詩人之列,同時又解釋說,裴諧應為移民而佔籍賀州,唐代賀州隸屬桂管,桂管觀察使治桂州,或許這就是一些史料以裴諧為桂州人的原因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既然裴諧為桂州、桂嶺人是一場誤會,那麼,裴說的籍貫顯然不會是廣西籍。廣西著名古代文學專家樑超然在《唐末五代廣西籍詩人考論》中考證了翁宏、王元、陸蟾、趙觀文、林楚才的生平與創作,認為“《全唐詩》中除了曹鄴、曹唐之外的廣西籍詩人,大約就是這幾位了”,一字未提裴氏兄弟,很能說明其態度。根據裴說七絕《亂中偷路入故鄉》記錄的很可能為唐末戰亂、逃離洛陽事,其詩歌又多記錄湖湘行遊,推測其故鄉大約在河南南部到湖北荊門一帶。

至於裴說有否在唐哀帝天祐三年成為狀元,亦值得商榷。《廣西通志·文學藝術志》中稱其為“廣西第二位狀元”,但其他行業志、市志、縣誌都比較謹慎,均未提及裴說。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裴說登科及“狀元”一說無法通過現有的登科記、題名錄加以證實,可靠程度不大。裴說登科的說法最早見於兩宋之際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其為“天祐三年進士”,南宋尤袤《全唐詩話》載裴說“天覆六年登甲第”(裴說登科的說法,很可能是對於《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的誤讀,當時是王貞白登科)。晁公武和尤袤生活的年代,離裴說去世已有約兩百年,從這些僅存孤證的“詩話”、“讀書志”所獲得的信息,其來源及可靠性都頗值得懷疑。更晚出數十年的南宋陳振孫(約1183—不詳)《直齋書錄解題》才明確提到“天祐三年進士狀頭,唐蓋將亡矣。說後為禮部員外郎”,這是目前可考的最先提到裴說成為狀元的材料,準確程度更加堪憂。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對於裴說的官職,兩宋之際的阮閱《詩話總龜》中稱“說官至補闕”,在《直齋書錄解題》中稱其“後為禮部員外郎”,元代辛文房或許綜合了兩種說法,在《唐才子傳》中說“仕為補闕,終禮部員外郎”。以上三說均難以從正史或考古發現中證明。若谷提出,“唐尚書省所屬六部郎官,都有石柱題名刻,清代勞格、趙鉞經比勘考證,著《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近人岑仲勉又作《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共考出三千多人,並著錄其出身籍貫,但找不到裴說之名。想裴說當上狀元第二年,唐朝就被後梁朱溫篡奪了。根本沒有刻名石柱。”事實上,雖然科舉考試是唐代選吏正途之一,但是《冊府元龜》載,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後,進士及第也需要守選三年才能參加吏部銓選,能否銓選上、授予官職還不能保證,這一制度持續實行到唐末。況且唐代進士即使授官,官職也極低,不可能直接授予補闕(白居易進士及第八年之後才授予同為諫官的從八品拾遺之職,而補闕是從七品,禮部員外郎則是從六品)。即使裴說確實登第,也不大可能在一年之內被授補闕或郎官之職,當然也就談不上刻名在唐代的郎官石柱。

"

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風景區裡,有一個叫做“狀元泉”的景區。傳說古時青秀山腳下曾有一個窮書生,上山打柴時經常以該泉水止渴,後來這個書生高中狀元,此泉就被稱為“狀元泉”。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狀元泉景區有一個“廣西狀元榜”,列出自唐代趙觀文以來廣西的歷代狀元名諱。在這個榜單裡顯示出古代廣西文氣匯聚臨桂,十位狀元裡竟然有六位是臨桂人。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不過這個榜也有一些可議之處。比如宋仁宗時期的狀元馮京(宜州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馮京的資料),他生於宜山,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隨父母遷居藤州(今廣西藤縣),期間,馮京在自家辦的學塾裡學習,幾年後,馮京又隨父母遷往鄂州(今湖北武漢、咸寧一帶),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在鄂州參加州試,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又得會試第一,中會元,殿試依然為第一,中狀元,所謂“連中三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僅13人(按宜州博物館之說),馮京為其中之一。然而因為落籍鄂州,在鄂州參加科舉,因此《宋史》稱其為“鄂州江夏人”,通常也被算做湖北出的狀元。

既然馮京出生在廣西宜山,視為廣西狀元尚無太大問題,但在狀元泉景區的“廣西狀元榜”上的第二位狀元,唐哀帝時期的臨桂人裴說,可能就只是“以訛傳訛”了。如今關於裴說的生平,近年發表的論文幾乎都稱其為廣西桂州人,“廣西第二位狀元”,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但爬梳史料之後,其籍貫、應試情況都頗有可疑之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一)相差百年的兩位裴說

就當下研究而言,這位被列入“唐才子”的裴說,其生卒年尚未確定。從史志來看,唐代起碼有兩位名叫裴說的文人。一位與韋應物(737~792)、司空曙(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後在世)唱和,曾位居長安丞,《全唐詩》收錄有韋應物《答長安丞裴說》《答裴丞說歸京所獻》,以及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說》,這三首詩所涉及的裴說應為與韋應物、司空曙同時代的文人。錢易《南部新書》中又載“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皋幕”,裴寬679年出生,754年去世,韋皋生活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可見在韋應物和韋皋之時,文壇尚有另一位裴說。《全唐詩》很可能亦收錄了長安丞裴說的詩歌。比如《薔薇》一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深綠小窠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此詩大約作於西川(今四川中西部),苦吟詩人裴說素來流落湖湘,《薔薇》一詩恐怕為曾“佐西川韋皋幕”的長安丞裴說所作。

據說裴說著有《裴說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卷七二〇將其五十一首詩歌也編為一卷。此外,《全唐詩補逸》卷十四補其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三又補其詩一首,斷句二,《全唐詩續拾》卷四十一補詩二首。《全唐詩》所收裴說詩大多為五律,氣質較為統一,憑現有的史料,要在所流傳的裴說作品中確切分辨出作者是哪一位裴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除比較明確的情況外,本文將《全唐詩》中署名裴說的詩歌視為苦吟詩人裴說作品。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苦吟詩人裴說的生活年代比長安丞裴說晚大約一百年,已處於唐末五代時期,判斷依據主要為《全唐詩》載與其交遊的士子如王貞白、貫休、曹鬆、尚顏、處默等的生活時代

王貞白生卒年不詳,他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第,裴說因此寫《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此得名渾別,歸來話亦新。分明一枝桂,堪動楚江濱”,可見其與王貞白交情深厚,很可能一同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王貞白登第之後曾回鄉,貫休寫有《送王貞白重試東歸》“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讚揚其歸鄉的做法。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貫休是是晚唐五代著名詩僧,出生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後梁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裴說亦與貫休交好,有《寄貫休》:“憶昔與吾師,山中靜論時”,可見其曾當面拜見貫休。按貫休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六十三歲在荊門依成汭,大約第二年即離開荊門赴黔中,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六十九歲之後入蜀。裴說與貫休相見應在入蜀之前。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浙江博物館展出的貫休作十六羅漢刻石拓片

此外,裴說曾作詩《寄僧尚顏》,尚顏“主要活動在公元840年至920年”,處默大約與貫休同時,《宋高僧傳》載其與貫休“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曹鬆亦為苦吟詩人,幸而以71歲高齡在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中了進士,兩年後謝世。

綜上所述,裴說生活年代應與王貞白相近,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20年之間。

(二)《南部新書》中的裴說

裴說生平不見於新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從目前可獲得的文獻來看,其軼事最早見於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南部新書》載裴說只有一條:

“裴說應舉,只行五言詩一卷。至來年秋復行舊卷,人有譏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見知,何暇別行卷哉?’鹹謂知言。”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中華書局1960年版《南部新書》

在這條記錄中,我們只能得知:

第一,裴說曾參加科舉,並以五言詩“行卷”。“行卷”即“投卷”,將自己的詩文投之於名士公卿,以求其賞識,在科舉中將大有裨益。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為投給了名士顧況的行卷,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一詩,從其題目《近試上張籍水部》即知是投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行卷。而裴說行卷“只行五言詩一卷”,來年復投,恐怕此人有孤高峭傲之氣;

第二,裴說的一卷五言詩,系“十九首苦吟”。“苦吟”二字,說明了裴說的詩風。在唐末五代這個戰火紛飛、社會動盪的環境中,難以發達、社會地位不高的的平民或小吏詩人仕途阻隔、前路暗淡、生活潦倒,他們的心情無疑是無比壓抑和痛苦的,只能選擇走上一條偏重於形式追求的精雕字句、細琢文詞之路,從詩歌字句的反覆推敲中尋求人生存在的微末意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苦吟”詩風終於流行。方幹《贈喻鳧》:“所得非眾語,眾人哪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說出苦吟詩人求新、求奇、求工之艱難。作為晚唐五代代表性苦吟詩人的裴說,《唐才子傳》稱其“為詩足奇思,非意表琢煉不舉筆,有島之風也。”《唐音癸籤》說“裴說詩以苦吟難得為工,時出意外句聳人觀”,指出裴說詩歌精於煉字、務求新句的特點。裴說在《寄曹鬆》中感嘆道“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鬢絲猶可染,詩病卻難醫”,《贈貫休》說:“總無方是法,難得始為詩”,可見其“苦吟”之難。

《南部新書》說明了裴說的簡單事蹟,點出了他的詩風特徵,此書離裴說生活的年代大約百年,可靠程度略高。之後,關於裴說的其餘記載主要見於《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唐音癸籤》《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等書,這些分別為南宋、元、明、清人著作,關於裴說得中狀元的故事,就一層一層地被渲染出來了。

(三)唐末裴說的籍貫、應試與官職

當下不少文獻資料載裴說為桂州(今桂林)人,並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如《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桂州人裴說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考取狀元,成為廣西第二個狀元”,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稱裴說“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狀元及第”。若谷於1997年第5期《廣西地方誌》發表的《廣西曆代狀元考辨》則在條分縷析之後明確提出:唐末狀元裴說與廣西無關”

二十年來,若谷的考辨迴音寥寥,之後諸多論文中依然將裴說作為廣西本土狀元看待,其觀點僅在廣西當地志書中有所體現——廣西的省、市、縣誌絕少將裴說列入記錄。

裴說籍貫何處,多從其弟裴諧而推定。吳在慶曾推斷說:“裴說為何處人史籍未明言。考《唐才子傳》卷一〇《裴說傳》、《十國春秋》卷七五《翁宏傳》,裴說乃裴諧兄。據《十國春秋》所載,裴諧與翁宏同邑,而翁宏乃桂州人,則裴諧與裴說亦即為桂州(今廣西桂林人)。”翁宏小有詩名,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即為他的詩句,後為晏幾道所化用。此外,《全粵詩》、清嘉慶間胡虎纂修《廣西通志》等也以翁宏為桂州(或桂林府)人。

但若谷也指出,早於《十國春秋》成書的明萬曆胡應麟《詩藪》說翁宏桂嶺人,桂嶺今屬賀州,與《十國春秋》幾乎同時成書的汪森《粵西文載·翁宏傳》亦云桂嶺人。根據《中國移民史》,裴諧系五代初由北方某地遷居賀州桂嶺。《唐才子傳》稱其“仕終桂嶺假官宰”,可見裴說的弟弟裴諧僅僅是在嶺南出仕。鍾乃元在《唐宋粵西地域文化與詩歌研究》中將裴說和裴諧作為廣西桂州進士歸入唐五代粵西詩人之列,同時又解釋說,裴諧應為移民而佔籍賀州,唐代賀州隸屬桂管,桂管觀察使治桂州,或許這就是一些史料以裴諧為桂州人的原因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既然裴諧為桂州、桂嶺人是一場誤會,那麼,裴說的籍貫顯然不會是廣西籍。廣西著名古代文學專家樑超然在《唐末五代廣西籍詩人考論》中考證了翁宏、王元、陸蟾、趙觀文、林楚才的生平與創作,認為“《全唐詩》中除了曹鄴、曹唐之外的廣西籍詩人,大約就是這幾位了”,一字未提裴氏兄弟,很能說明其態度。根據裴說七絕《亂中偷路入故鄉》記錄的很可能為唐末戰亂、逃離洛陽事,其詩歌又多記錄湖湘行遊,推測其故鄉大約在河南南部到湖北荊門一帶。

至於裴說有否在唐哀帝天祐三年成為狀元,亦值得商榷。《廣西通志·文學藝術志》中稱其為“廣西第二位狀元”,但其他行業志、市志、縣誌都比較謹慎,均未提及裴說。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裴說登科及“狀元”一說無法通過現有的登科記、題名錄加以證實,可靠程度不大。裴說登科的說法最早見於兩宋之際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其為“天祐三年進士”,南宋尤袤《全唐詩話》載裴說“天覆六年登甲第”(裴說登科的說法,很可能是對於《見王貞白》“共賀登科後,明宣入紫宸。又看重試榜,還見苦吟人”的誤讀,當時是王貞白登科)。晁公武和尤袤生活的年代,離裴說去世已有約兩百年,從這些僅存孤證的“詩話”、“讀書志”所獲得的信息,其來源及可靠性都頗值得懷疑。更晚出數十年的南宋陳振孫(約1183—不詳)《直齋書錄解題》才明確提到“天祐三年進士狀頭,唐蓋將亡矣。說後為禮部員外郎”,這是目前可考的最先提到裴說成為狀元的材料,準確程度更加堪憂。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對於裴說的官職,兩宋之際的阮閱《詩話總龜》中稱“說官至補闕”,在《直齋書錄解題》中稱其“後為禮部員外郎”,元代辛文房或許綜合了兩種說法,在《唐才子傳》中說“仕為補闕,終禮部員外郎”。以上三說均難以從正史或考古發現中證明。若谷提出,“唐尚書省所屬六部郎官,都有石柱題名刻,清代勞格、趙鉞經比勘考證,著《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近人岑仲勉又作《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共考出三千多人,並著錄其出身籍貫,但找不到裴說之名。想裴說當上狀元第二年,唐朝就被後梁朱溫篡奪了。根本沒有刻名石柱。”事實上,雖然科舉考試是唐代選吏正途之一,但是《冊府元龜》載,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後,進士及第也需要守選三年才能參加吏部銓選,能否銓選上、授予官職還不能保證,這一制度持續實行到唐末。況且唐代進士即使授官,官職也極低,不可能直接授予補闕(白居易進士及第八年之後才授予同為諫官的從八品拾遺之職,而補闕是從七品,禮部員外郎則是從六品)。即使裴說確實登第,也不大可能在一年之內被授補闕或郎官之職,當然也就談不上刻名在唐代的郎官石柱。

狀元之謎:廣西在古代真的出過十位狀元嗎?

張旭所書《尚書省郎官石記序》

裴說有否在唐末或後梁為官,文獻無從稽考。根據詩文記錄及透露出的氣質來看,恐怕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官員。裴說《過洞庭湖》一詩,讀來頗有厭倦官身羈絆的雙關之意:“浪高風力大,掛席亦言遲。及到堪憂處,爭如未濟時。魚龍侵莫測,雷雨動須疑。此際情無賴,何門寄所思”。他具體的仕途經歷,還需挖掘更多資料以確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