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出現時間,折射各省經濟文化狀況

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組成的中原腹地,狀元出現在初唐、盛唐,並不意外。隋唐,浙江、江蘇逐漸變成富庶之地,四川天府之國曆來人才輩出,很早就出狀元屬情理之中。更可喜的是,甘肅、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也在唐代就收穫了狀元。

開放、統一的強大王朝,已經將文教之風播撒到偏遠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天津、重慶、寧夏,則在兩宋時期產生了狀元——不僅宋朝舉行科舉,遼、金、西夏也紛紛推行中原制度。

科舉制度,成為文字之外,另一種維繫、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綜合來說:各省首位狀元的出現時間,基本與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開發早晚一致。

古代“狀元”,多數不是明星

古代科舉成績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明星人物,從狀元名單可窺見一斑。地圖中28位科考成績出色的人物中,只有少數幾人為大咖:

王維、賀知章因詩人身份而聞名,西夏狀元李遵頊後來做了皇帝。其他多數是聽來比較陌生的名字。科考成績與名氣不成正比,也屬正常。像王維這樣,是文學、畫壇大家,同時又是狀元,且是有記載的山西地區首位狀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科舉延續千餘年,民間人士眼中無比榮耀的狀元,其實在史書中很難留下太多筆墨——王維、賀知章這類狀元之所以名滿天下,乃因其文學才華,而非科舉成就。考試第一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進士了。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出現時間,折射各省經濟文化狀況

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組成的中原腹地,狀元出現在初唐、盛唐,並不意外。隋唐,浙江、江蘇逐漸變成富庶之地,四川天府之國曆來人才輩出,很早就出狀元屬情理之中。更可喜的是,甘肅、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也在唐代就收穫了狀元。

開放、統一的強大王朝,已經將文教之風播撒到偏遠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天津、重慶、寧夏,則在兩宋時期產生了狀元——不僅宋朝舉行科舉,遼、金、西夏也紛紛推行中原制度。

科舉制度,成為文字之外,另一種維繫、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綜合來說:各省首位狀元的出現時間,基本與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開發早晚一致。

古代“狀元”,多數不是明星

古代科舉成績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明星人物,從狀元名單可窺見一斑。地圖中28位科考成績出色的人物中,只有少數幾人為大咖:

王維、賀知章因詩人身份而聞名,西夏狀元李遵頊後來做了皇帝。其他多數是聽來比較陌生的名字。科考成績與名氣不成正比,也屬正常。像王維這樣,是文學、畫壇大家,同時又是狀元,且是有記載的山西地區首位狀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科舉延續千餘年,民間人士眼中無比榮耀的狀元,其實在史書中很難留下太多筆墨——王維、賀知章這類狀元之所以名滿天下,乃因其文學才華,而非科舉成就。考試第一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進士了。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醉飲圖》(局部),描繪賀知章、李白等八人飲酒情景

不少著名文學家,在科舉上頗為失意,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張繼(《楓橋夜泊》即寫於落第之後)、唐伯虎。當然,許多出色文人、政治家是進士出身,除了狀元王維、賀知章、孟郊(有著名的《登科》詩)、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等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士。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出現時間,折射各省經濟文化狀況

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組成的中原腹地,狀元出現在初唐、盛唐,並不意外。隋唐,浙江、江蘇逐漸變成富庶之地,四川天府之國曆來人才輩出,很早就出狀元屬情理之中。更可喜的是,甘肅、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也在唐代就收穫了狀元。

開放、統一的強大王朝,已經將文教之風播撒到偏遠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天津、重慶、寧夏,則在兩宋時期產生了狀元——不僅宋朝舉行科舉,遼、金、西夏也紛紛推行中原制度。

科舉制度,成為文字之外,另一種維繫、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綜合來說:各省首位狀元的出現時間,基本與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開發早晚一致。

古代“狀元”,多數不是明星

古代科舉成績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明星人物,從狀元名單可窺見一斑。地圖中28位科考成績出色的人物中,只有少數幾人為大咖:

王維、賀知章因詩人身份而聞名,西夏狀元李遵頊後來做了皇帝。其他多數是聽來比較陌生的名字。科考成績與名氣不成正比,也屬正常。像王維這樣,是文學、畫壇大家,同時又是狀元,且是有記載的山西地區首位狀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科舉延續千餘年,民間人士眼中無比榮耀的狀元,其實在史書中很難留下太多筆墨——王維、賀知章這類狀元之所以名滿天下,乃因其文學才華,而非科舉成就。考試第一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進士了。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醉飲圖》(局部),描繪賀知章、李白等八人飲酒情景

不少著名文學家,在科舉上頗為失意,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張繼(《楓橋夜泊》即寫於落第之後)、唐伯虎。當然,許多出色文人、政治家是進士出身,除了狀元王維、賀知章、孟郊(有著名的《登科》詩)、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等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士。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王維

長期以來,狀元總是與駙馬聯繫在一起,彷彿只要中了狀元,就意味著輕易成為皇親國戚。影視劇或戲曲《女駙馬》《鍘美案》中的主角都娶了公主。

現實中,歷史上記載的成為駙馬的只有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可惜,王子和公主的一生,並不幸福。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出現時間,折射各省經濟文化狀況

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組成的中原腹地,狀元出現在初唐、盛唐,並不意外。隋唐,浙江、江蘇逐漸變成富庶之地,四川天府之國曆來人才輩出,很早就出狀元屬情理之中。更可喜的是,甘肅、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也在唐代就收穫了狀元。

開放、統一的強大王朝,已經將文教之風播撒到偏遠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天津、重慶、寧夏,則在兩宋時期產生了狀元——不僅宋朝舉行科舉,遼、金、西夏也紛紛推行中原制度。

科舉制度,成為文字之外,另一種維繫、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綜合來說:各省首位狀元的出現時間,基本與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開發早晚一致。

古代“狀元”,多數不是明星

古代科舉成績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明星人物,從狀元名單可窺見一斑。地圖中28位科考成績出色的人物中,只有少數幾人為大咖:

王維、賀知章因詩人身份而聞名,西夏狀元李遵頊後來做了皇帝。其他多數是聽來比較陌生的名字。科考成績與名氣不成正比,也屬正常。像王維這樣,是文學、畫壇大家,同時又是狀元,且是有記載的山西地區首位狀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科舉延續千餘年,民間人士眼中無比榮耀的狀元,其實在史書中很難留下太多筆墨——王維、賀知章這類狀元之所以名滿天下,乃因其文學才華,而非科舉成就。考試第一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進士了。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醉飲圖》(局部),描繪賀知章、李白等八人飲酒情景

不少著名文學家,在科舉上頗為失意,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張繼(《楓橋夜泊》即寫於落第之後)、唐伯虎。當然,許多出色文人、政治家是進士出身,除了狀元王維、賀知章、孟郊(有著名的《登科》詩)、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等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士。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王維

長期以來,狀元總是與駙馬聯繫在一起,彷彿只要中了狀元,就意味著輕易成為皇親國戚。影視劇或戲曲《女駙馬》《鍘美案》中的主角都娶了公主。

現實中,歷史上記載的成為駙馬的只有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可惜,王子和公主的一生,並不幸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29省的首位狀元,濃縮科舉發展史

從時間上看,這些狀元分佈跨越唐、宋(遼金西夏)、明、清;他們只是歷代考生中留下名字的一群人,儘管只是冰山一角,卻也勾勒出古代科舉的發展、消亡史。

唐朝出現狀元的15個省份,已覆蓋大半個中國;兩宋時期(包括遼金西夏)出現狀元的有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海在明代實現了“狀元”0的突破(注:雲南狀元李啟東因皇帝極度偏見而失去狀元,但我們仍將其視為雲南首位狀元);清代,貴州出現狀元,籍貫泉州的狀元吳魯出生臺灣,海南也出了張嶽崧這位“準狀元”。

河北省,也是中國第一位科考狀元孫伏伽,出現在公元7世紀初的唐武德年間;臺灣省出生的第一位,也是與臺灣有關的唯一狀元吳魯,則出現在清光緒年間。二者之間相差1200多年,加上地圖上其他人物,他們幾乎串聯起了一部中國古代科舉發展史。


"

撰文|鬼箭羽 製圖|蘇見羽 編審|大司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嬋娟黃梅戲《女駙馬》唱詞


注:本文若出現“科考”一詞,指的是“科舉考試”,而不是“科學考察”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連環畫《女駙馬》封面|

這是一段曾經家喻戶曉的唱詞,講的是一個叫馮素珍的女子,為救丈夫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賜駙馬的故事,這當然是個美好的傳說。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女狀元傅善祥|圖源:央視版電視劇《太平天國》截圖

科舉考試≈高考+國考

高考改變命運,科舉也是如此。

今日高考和古代科考,都是普通人改變社會地位、出人頭地的相對公平路徑。出自科舉中的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也常常被用於形容高考的成敗。

不過,高考跟科舉性質並非完全相同。高考成功,只是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科舉則不同,一旦能能夠笑到最後,幾乎等於解決了體制內工作。今天考上大學,只是有了找工作的文憑。古時,仕途以外的其他行當幾乎不需要學歷考核。

也就是說,科舉是直奔仕途而去,有今天高考+公務員國考的雙重屬性。


筆試第一≠狀元?


從隋朝創始,到清代廢止,科舉史上不知有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但最終留下印記的是少數——那些經過數輪角逐成為“進士”的人,進士中排名第一的稱為狀元。進士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難,也是科考中最為倚重的。唐宋以來,也有武舉、詞賦、算學等其他科目,其第一名也可稱為該科的狀元。

狀元這個詞今天仍在使用,每年高考各省分數最高的考生就常被稱為“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是對進士前三的稱呼,這是通俗稱呼,正式發榜中則稱為“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狀元趙秉忠試卷|

宋代之前,禮部舉行省試(明清時期稱“會試”)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最終狀元。有時皇帝親臨現場的廷試(殿試),其實仍是省試,只不過因為皇帝的親臨而顯得更為隆重。

宋代之後,省試之後增加了單獨的殿試——注意,在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中,入圍的進士,將進行重新加試或面試。打個比方吧,省試相當於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筆試,而殿試相當於下階段的面試、複試。

殿試的最終成績,會參考第一次筆試排名,但最終成績變化很大。殿試中,皇帝常常因個人喜好、考生外貌、姓名、籍貫等因素做出判斷。清朝皇帝尤其注重試卷的書法水平進行排名,考卷內容即初始成績,反而成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大釘出現釘,殿試時發現有人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王國均,但此姓名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利,反被貶至三甲。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史上第一個狀元是誰?

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

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

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大地理館找出了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並製作了相關地圖。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注:

28位狀元的屬地均以今天行政管轄範圍為準,大部分人物遵從籍貫地,少部分為其出生地,如圖中臺灣狀元吳魯,出生地是臺灣府,其籍貫地是泉州,說其是臺灣狀元或福建狀元都合理28位狀元的“最早”,均是出於有文字記載的判斷,可能並非歷史上絕對最早兩宋時期,除了中原王朝科舉取士,周邊政權也效仿中原,西北、東北部分省份的狀元就出自遼、金、西夏的科舉考試多數狀元指的是最受推崇的“進士科”,天津張仲安獲的是“詞賦科狀元”28位狀元多數為正式發榜的“一甲第一”,雲南、海南本身進士就很少,此兩省狀元“”筆試”成績均為第一,但殿試中因皇帝朝臣偏見,而屈居“榜眼”和“探花”徒單鎰,史料記載其籍貫為“速速保子猛安",跨黑龍江、吉林交界處,故視為兩省所出大部分情況下,京城為狀元考試舉辦地,唐代玄宗時期,常在長安、洛陽兩地辦公,最後大考有時在洛陽舉行;武周時期,以及公元904-907年以洛陽為都城明代永樂遷都之後全國有北、南兩大考區,但殿試仍在北京舉行,故明代狀元誕生地為北京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故里與考場地分佈圖|

28位考生故里,北到白山黑水,南到寶島海南,大部分要跨越千山萬水方能抵達京城考場。寧夏狀元李遵頊是最不需要折騰的一個,他本身就是王室,考場就在家門口。這位狀元后還當了皇帝,即西夏武宗。一路最艱辛的要數來自海南的張嶽崧,他要渡過瓊州海峽,然後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進入華北平原最北端的京城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唐代(15位)公元622年,河北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趕考路線:故城縣—長安孫伏伽,唐代貝州(今河北清河縣西北)武城(今屬河北故城或清河縣)人,武德四年進士一甲第一。史書無記載其生年。跟他的河北老鄉魏徵相似,孫伏伽以諫言著稱,任主簿時曾諫阻唐太宗打獵。開創科舉的隋代沒有狀元姓名留,所以孫伏伽成了目前可查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公元631年,湖南第一個狀元,賈統趕考路線:桂陽縣—西安賈統,唐顯慶元年(656年)《唐代墓誌彙編》中的墓誌銘記載,其祖上為幷州太谷(今山西太谷縣),字知人,平陽人(今湖南桂陽縣)。墓誌稱,“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雲臺,名冠褒然,測標稱首,授文林郎”。測標稱首,即科舉獲第一,並被授予文林郎官職。▼公元651年,山東第一個狀元,顏康成趕考路線:曲阜—西安顏康成,唐代曲阜縣(今山東曲阜),唐永徽二年進士一甲第一。《山東通志》記載其為孔子弟子顏回之後裔。▼公元674年,陝西第一個狀元,程行謀趕考路線:華縣—西安程行謀,唐代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上元元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官至御史大夫贈右丞相。▼公元675年,河南第一個狀元,鄭益趕考路線:滎陽—西安鄭益,史料中未記載籍貫、字號、生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乙亥科一甲第一。其祖為河南滎陽鄭氏。其同期進士,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曾寫出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公元695年,浙江第一個狀元,賀知章趕考路線:蕭山—洛陽賀知章,武周證聖元年乙未科一甲第一。著名詩人、書法家,官至遷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相當於今日副部長)。▼公元716年,四川第一個狀元,範崇凱趕考路線:內江—西安範崇凱,唐代內江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一甲第一,其答卷賦題為《丹甑賦》。▼公元721年,山西第一位狀元,王維趕考路線:永濟—西安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一甲第一。大詩人、大畫家,曾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等官職。▼公元796年,甘肅第一位狀元,李程趕考路線:秦安—西安李程,唐朝宗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一甲第一,並登博學宏辭科,官拜兵部郎中、禮部侍郎、宰相、河中節度使、東都留守,封彭原郡公。 ▼公元824年,安徽第一位狀元,李群趕考路線:合肥—西安李群,唐代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唐長慶四年申辰科一甲第一,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官任拾遺、戶部員外郎,卒年不詳。▼公元831年,湖北第一位狀元,杜陟趕考路線:襄陽—西安杜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一甲第一,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卒年無記載,獲取狀元后入仕,曾官度支郎、杭州刺史等職。 ▼公元843年,江西第一位狀元,盧肇趕考路線:分宜—西安盧肇,唐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分宜縣),唐會昌三年進士科一甲第一,獲狀元后擔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公元851年,廣東第一位狀元,莫宣卿趕考路線:封開—西安莫宣卿,唐封川縣(今廣東封開)人,十七歲參加廷試獲一甲第一,是史上記載隋唐開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科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34歲病逝於台州上任途中。▼公元869年,江蘇第一位狀元,歸仁紹趕考路線:蘇州—西安歸仁紹,唐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懿宗鹹通十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其長兄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次兄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所以,歸氏一門兄弟子侄5個進士,堪稱史上一絕。▼公元895年,廣西第一位狀元,趙觀文趕考路線:桂林—西安趙觀文,唐桂州(今桂林市)人,唐乾寧二年乙卯科一甲第一。首次榜發時,趙觀文名列進士第八,有考生懷疑考官舞弊。唐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趙觀文被欽定為第一,原榜第一張昭憲落榜。 金榜題名後,趙被授翰林元侍講學士。


兩宋遼金西夏(8位)

公元996年,北京第一位狀元,張儉趕考路線:豐臺—巴林左旗(遼上京)遼代宛平(今北京豐臺)人,遼統和十四年科舉進士一甲第一,歷任雲州幕官、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並受遺詔輔立遼興宗,任太師、中書令、尚父,先後受封為韓王、陳王,以91歲壽終。 ▼公元1012年,福建第一位狀元,徐奭趕考路線:建甌—開封(北宋東京)宋代甌寧(今福建建甌)籍,28歲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科奪一甲第一。徐奭算得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異地參加科舉的“高考移民”:他是出生在溫州,少年遊學甌寧,故以福建籍貫考上狀元。說他是浙江人或福建人,都沒錯。▼公元1055年,遼寧第一位狀元,張孝傑趕考路線:朝陽—巴林左旗(遼上京)張孝傑,遼建州永霸縣(今遼寧朝陽西)人。遼重熙二十四年獲進士一甲第一,歷任樞密直學士、惠州刺史、參知政事、北府宰相,被封陳國公,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公元1124年,重慶第一位狀元,馮時行趕考路線:重慶—開封(北宋東京)馮時行,字當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録》記載,馮為巴縣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一甲第一。考中狀元后歷任奉節尉、江原縣丞、左朝奉議郎等。▼公元1157年,內蒙古第一位狀元,鄭子聃趕考路線:寧城—北京(金中都)鄭子聃,金代大定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附近)人,字景純,金海陵王正隆二年丁丑科一甲第一。鄭子聃相貌英俊,擅長寫事作文,平生著有詩文兩千餘篇。 ▼公元1173年,吉林或黑龍江第一位狀元,徒單鎰趕考路線:黑龍江呼蘭附近—北京(金中都)徒單鎰,史料未記載生年,金代速速保子猛安(今黑龍江南到吉林北部一帶)大定十三年八月,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即中了狀元,後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助教、國史院編修官、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上京留守、左丞相等,爵至廣平郡王。 ▼公元1211年,寧夏第一位狀元,李遵頊趕考路線:銀川市內(西夏都城)李遵頊,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西夏天慶十年科舉殿試進士一甲第一。1211年8月12日,李遵頊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為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神宗。他,也是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公元1218年,天津第一位狀元,張仲安趕考路線:薊州—北京(金中都)張仲安,金代燕山(今天津薊州區東南)人,金宣宗興定二年戊寅科舉詞賦科第一名。中狀元后被授應奉翰林文字,任期未滿就去世。


明代(2位)

公元1490年,上海第一位狀元,錢福趕考路線:上海松江—北京(明都城)錢福,五代時期吳越國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明孝宗弘治三年進士一甲第一。你可能沒聽說過錢福的事蹟,但對《明日歌》並不陌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他就是此詩作者。 ▼公元1532年,雲南第一位“狀元”,李啟東趕考路線:楚雄—北京(明都城)李啟東,明代楚雄(今楚雄)人,頗具史學價值的清楚《滇雲歷年傳》記載,李啟東為明嘉靖十一年殿試中或“一甲一名”,即狀元,但皇帝看到其籍貫時,產生了“地域歧視”,以“雲南邊方”為由,將其將為“二甲一名”。最終的榜單上,他並非狀元,但李啟東仍可被視為雲南第一位狀元。

清代(3位)

公元1809年,海南第一位“狀元”,張嶽崧趕考路線:定安—北京(清都城)張嶽崧,字子駿,清代瓊州府定安縣人(今定安縣龍湖鎮)人。張嶽崧並未獲得正式的一甲第一,即狀元——他在清嘉慶己巳科舉殿試時中一甲第三。有一種說法,張嶽崧本有獲狀元的實力,而嘉慶殿試時,皇帝因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所以因情面而點洪瑩為第一,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即俗稱的探花——關於以貌取人的例子,前文已經提到過。公元1886年,貴州省第一個狀元,趙以炯趕考路線:花溪—北京(清都城)趙以炯,清貴州花溪(今貴陽花溪區)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人,十二年(1886)考中進士,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一。先後擔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廣西提督學政。公元1890年,臺灣省第一個狀元,吳魯趕考路線:泉州—北京(清都城)吳魯,籍貫泉州府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入國子監,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一甲第一,授翰林編修——吳魯籍貫福建、生於臺灣,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也可視為臺灣地區所出的第一個狀元。


誠然,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

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佈,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佈,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各省首位狀元來源和時間分佈|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籍貫多是“欠發達地區”

科舉制度舉行之前,做官被門閥、公卿世家壟斷,廣大普通讀書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仕途。隋朝開創科舉,但比較短命,唐沿隨制,科舉開出碩果。宋代科舉迎來巔峰,周邊政權也紛紛依唐制推行。

這28位狀元的籍貫、出生地,除了李遵頊來自西夏都城興慶府,其他人幾乎都是來自當時的二線、三線、四線,甚至N線城市。

各省出現在唐代的首位狀元,沒有一人來自最發達城市長安、揚州、益州(成都)、洛陽、太原,甚至很少來自區域中心城市。陝西首位狀元來自當時的鄭縣(今華縣),而不是關中的帝都長安;江蘇的首位狀元來自吳縣(今吳中區),當時本地區最發達的城市是揚州;河南的首位狀元來自滎陽,而非東都洛陽;山西首位狀元來自蒲州,雖然是重鎮,但本地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北京”太原。

狀元從那時起就多出自“欠發達地區”,從側面證明了:科舉考試相較過去,擴大了推舉人才的範圍,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公平方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首位狀元出現時間,折射各省經濟文化狀況

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組成的中原腹地,狀元出現在初唐、盛唐,並不意外。隋唐,浙江、江蘇逐漸變成富庶之地,四川天府之國曆來人才輩出,很早就出狀元屬情理之中。更可喜的是,甘肅、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也在唐代就收穫了狀元。

開放、統一的強大王朝,已經將文教之風播撒到偏遠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天津、重慶、寧夏,則在兩宋時期產生了狀元——不僅宋朝舉行科舉,遼、金、西夏也紛紛推行中原制度。

科舉制度,成為文字之外,另一種維繫、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綜合來說:各省首位狀元的出現時間,基本與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開發早晚一致。

古代“狀元”,多數不是明星

古代科舉成績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明星人物,從狀元名單可窺見一斑。地圖中28位科考成績出色的人物中,只有少數幾人為大咖:

王維、賀知章因詩人身份而聞名,西夏狀元李遵頊後來做了皇帝。其他多數是聽來比較陌生的名字。科考成績與名氣不成正比,也屬正常。像王維這樣,是文學、畫壇大家,同時又是狀元,且是有記載的山西地區首位狀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科舉延續千餘年,民間人士眼中無比榮耀的狀元,其實在史書中很難留下太多筆墨——王維、賀知章這類狀元之所以名滿天下,乃因其文學才華,而非科舉成就。考試第一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進士了。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明代《醉飲圖》(局部),描繪賀知章、李白等八人飲酒情景

不少著名文學家,在科舉上頗為失意,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張繼(《楓橋夜泊》即寫於落第之後)、唐伯虎。當然,許多出色文人、政治家是進士出身,除了狀元王維、賀知章、孟郊(有著名的《登科》詩)、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等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士。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王維

長期以來,狀元總是與駙馬聯繫在一起,彷彿只要中了狀元,就意味著輕易成為皇親國戚。影視劇或戲曲《女駙馬》《鍘美案》中的主角都娶了公主。

現實中,歷史上記載的成為駙馬的只有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可惜,王子和公主的一生,並不幸福。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29省的首位狀元,濃縮科舉發展史

從時間上看,這些狀元分佈跨越唐、宋(遼金西夏)、明、清;他們只是歷代考生中留下名字的一群人,儘管只是冰山一角,卻也勾勒出古代科舉的發展、消亡史。

唐朝出現狀元的15個省份,已覆蓋大半個中國;兩宋時期(包括遼金西夏)出現狀元的有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海在明代實現了“狀元”0的突破(注:雲南狀元李啟東因皇帝極度偏見而失去狀元,但我們仍將其視為雲南首位狀元);清代,貴州出現狀元,籍貫泉州的狀元吳魯出生臺灣,海南也出了張嶽崧這位“準狀元”。

河北省,也是中國第一位科考狀元孫伏伽,出現在公元7世紀初的唐武德年間;臺灣省出生的第一位,也是與臺灣有關的唯一狀元吳魯,則出現在清光緒年間。二者之間相差1200多年,加上地圖上其他人物,他們幾乎串聯起了一部中國古代科舉發展史。


我們統計了29各省歷史首位狀元,地圖透露了古代科舉歷史的祕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