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通高36.7釐米,口徑38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脣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頸內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鼎耳飾三角紋。頸部飾一週寬帶狀蟠虺紋,並有兩個獸形飾。凹腰處飾陶素紋,腹部飾兩排垂鱗紋。內底中部有銘文1行4字:“克黃之鼎升 ”。器主人克黃為鬥氏,楚莊王時任箴尹之職,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孫。鬥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後。楚莊王時,鬥氏族人鬥越椒叛亂,為楚王所敗,鬥氏族遭致族滅。當時克黃正從齊國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勸他不要回楚國。克黃認為不可棄君命,於是返回楚國向楚王覆命,完成自己的職責。楚莊王為之感動,赦免了克黃,恢復官職,棄改為“生”。此鼎鑄造應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楚國升鼎,具有重要的斷代價值。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通高36.7釐米,口徑38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脣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頸內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鼎耳飾三角紋。頸部飾一週寬帶狀蟠虺紋,並有兩個獸形飾。凹腰處飾陶素紋,腹部飾兩排垂鱗紋。內底中部有銘文1行4字:“克黃之鼎升 ”。器主人克黃為鬥氏,楚莊王時任箴尹之職,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孫。鬥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後。楚莊王時,鬥氏族人鬥越椒叛亂,為楚王所敗,鬥氏族遭致族滅。當時克黃正從齊國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勸他不要回楚國。克黃認為不可棄君命,於是返回楚國向楚王覆命,完成自己的職責。楚莊王為之感動,赦免了克黃,恢復官職,棄改為“生”。此鼎鑄造應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楚國升鼎,具有重要的斷代價值。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鑲嵌紅銅壺

春秋晚期,通高41.8釐米,口徑12.4釐米,底徑14.6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蓋,蓋頂隆起,呈圓笠狀,下部納入壺口內,蓋上附有四個環形鈕。器為侈口,長頸,鼓腰,腹部兩側各飾一個鋪首銜環,下腹內收,平底,高圈足。蓋上正中鑲嵌一個柿蒂紋,鈕間有四組立獸,每組兩隻,頭相對,昂首,張口,目圓錚,挺胸,站立,短尾上翹。器表飾滿鑄造時鑲嵌上去的紅銅圖案。圖案分七層,每層分數組,層間及組間用對等三角形圖案隔開。從上往下,第一層為鳳鳥,共三組,每組有兩隻鳳鳥。第二層有三組圖案,正中間有位仙人,兩側各立一隻鳳鳥。第三層有三組圖案,正中一組兩條龍捧一位仙人。仙人的兩側各有一隻虎。該組兩側的下角有云氣紋。第四層有四組相同圖案,每組有兩人、兩獸、兩隻小山羊。第五層有四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第六層有三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一仙人。仙人居中,兩側各有一組鬥獸圖案。第七層有六組畫像,每組一獸,狀似犀牛。整幅圖案左右對稱,佈局嚴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通高36.7釐米,口徑38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脣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頸內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鼎耳飾三角紋。頸部飾一週寬帶狀蟠虺紋,並有兩個獸形飾。凹腰處飾陶素紋,腹部飾兩排垂鱗紋。內底中部有銘文1行4字:“克黃之鼎升 ”。器主人克黃為鬥氏,楚莊王時任箴尹之職,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孫。鬥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後。楚莊王時,鬥氏族人鬥越椒叛亂,為楚王所敗,鬥氏族遭致族滅。當時克黃正從齊國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勸他不要回楚國。克黃認為不可棄君命,於是返回楚國向楚王覆命,完成自己的職責。楚莊王為之感動,赦免了克黃,恢復官職,棄改為“生”。此鼎鑄造應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楚國升鼎,具有重要的斷代價值。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鑲嵌紅銅壺

春秋晚期,通高41.8釐米,口徑12.4釐米,底徑14.6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蓋,蓋頂隆起,呈圓笠狀,下部納入壺口內,蓋上附有四個環形鈕。器為侈口,長頸,鼓腰,腹部兩側各飾一個鋪首銜環,下腹內收,平底,高圈足。蓋上正中鑲嵌一個柿蒂紋,鈕間有四組立獸,每組兩隻,頭相對,昂首,張口,目圓錚,挺胸,站立,短尾上翹。器表飾滿鑄造時鑲嵌上去的紅銅圖案。圖案分七層,每層分數組,層間及組間用對等三角形圖案隔開。從上往下,第一層為鳳鳥,共三組,每組有兩隻鳳鳥。第二層有三組圖案,正中間有位仙人,兩側各立一隻鳳鳥。第三層有三組圖案,正中一組兩條龍捧一位仙人。仙人的兩側各有一隻虎。該組兩側的下角有云氣紋。第四層有四組相同圖案,每組有兩人、兩獸、兩隻小山羊。第五層有四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第六層有三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一仙人。仙人居中,兩側各有一組鬥獸圖案。第七層有六組畫像,每組一獸,狀似犀牛。整幅圖案左右對稱,佈局嚴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透雕變形龍紋俎

春秋晚期,通高24釐米,長35.5釐米,寬21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為長方形,中間略窄,微凹。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紋,俎面四周飾變形龍紋。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通高36.7釐米,口徑38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脣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頸內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鼎耳飾三角紋。頸部飾一週寬帶狀蟠虺紋,並有兩個獸形飾。凹腰處飾陶素紋,腹部飾兩排垂鱗紋。內底中部有銘文1行4字:“克黃之鼎升 ”。器主人克黃為鬥氏,楚莊王時任箴尹之職,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孫。鬥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後。楚莊王時,鬥氏族人鬥越椒叛亂,為楚王所敗,鬥氏族遭致族滅。當時克黃正從齊國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勸他不要回楚國。克黃認為不可棄君命,於是返回楚國向楚王覆命,完成自己的職責。楚莊王為之感動,赦免了克黃,恢復官職,棄改為“生”。此鼎鑄造應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楚國升鼎,具有重要的斷代價值。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鑲嵌紅銅壺

春秋晚期,通高41.8釐米,口徑12.4釐米,底徑14.6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蓋,蓋頂隆起,呈圓笠狀,下部納入壺口內,蓋上附有四個環形鈕。器為侈口,長頸,鼓腰,腹部兩側各飾一個鋪首銜環,下腹內收,平底,高圈足。蓋上正中鑲嵌一個柿蒂紋,鈕間有四組立獸,每組兩隻,頭相對,昂首,張口,目圓錚,挺胸,站立,短尾上翹。器表飾滿鑄造時鑲嵌上去的紅銅圖案。圖案分七層,每層分數組,層間及組間用對等三角形圖案隔開。從上往下,第一層為鳳鳥,共三組,每組有兩隻鳳鳥。第二層有三組圖案,正中間有位仙人,兩側各立一隻鳳鳥。第三層有三組圖案,正中一組兩條龍捧一位仙人。仙人的兩側各有一隻虎。該組兩側的下角有云氣紋。第四層有四組相同圖案,每組有兩人、兩獸、兩隻小山羊。第五層有四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第六層有三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一仙人。仙人居中,兩側各有一組鬥獸圖案。第七層有六組畫像,每組一獸,狀似犀牛。整幅圖案左右對稱,佈局嚴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透雕變形龍紋俎

春秋晚期,通高24釐米,長35.5釐米,寬21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為長方形,中間略窄,微凹。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紋,俎面四周飾變形龍紋。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戟

春秋晚期,通長27.4釐米,援長20釐米,胡長6.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戈頭援上部微弧,鋒無收剎,援中呈條狀凸起,短胡,有三穿。內為長方形,中部有一長方形單穿。在胡正面有錯金鳥書銘文2行6字:“王孫誥之行戟”。


"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丹江庫區沿線的下寺、和尚嶺、徐家嶺、七女冢、楊河、毛坪、吉崗、文坎、東溝、長嶺等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堀楚國墓葬多處,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這些青銅器不僅種類繁多,器形優美,紋飾瑰麗,風格多樣,而且鑄造技巧嫻熟,製作精緻,許多器物還有銘文,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在中國青銅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筆者在此遴選其中幾件造型奇特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子午鼎

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釐米,口徑59-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收藏


侈口,方脣,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個蹄形足。鼎身攀緣6條裝飾複雜的龍形獸,龍口銜鼎口沿,龍尾上翹,龍角由捲曲盤繞的龍紋組成。蓋飾交龍紋兩圈。器口沿及中腰飾浮雕夔龍,頸及腹下部飾雙勾的夔龍,腹部飾鱗紋。蹄呈上面飾獸面紋,中置寬厚的稜脊。有的蓋上置一銅匕,大體呈柳葉形,後為長方形鏤空把。蓋內有銘文1行4字,腹內有鳥書銘文14行86字,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於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我為準繩。據文獻所載,王子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楚國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歲。

該墓出土一組共七件銅鼎,稱為列鼎。七件列鼎製造裝飾工藝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別為:通高68釐米,口徑66釐米;通高64釐米,口徑60釐米;通高63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5釐米,口徑61.8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3釐米;通高62釐米,口徑62釐米;通高61.3釐米,口徑59釐米。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為研究楚國冶煉、分鑄、焊接、文字、美術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甬鍾

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釐米,舞修10.6-52.3釐米,銑間12.25-59.7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鐘身呈合瓦形,鐘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稜體,上細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長方形旋蟲。篆間每面有18個柱狀枚,鐘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鐘內有銼磨調音的痕跡。甬上部飾4組蕉葉紋,旋蟲上飾蟠虺紋,並間飾圓渦紋四個,甬之下部飾蟠虺紋,舞部飾半浮雕式蟠虺紋。鉦間、篆間的邊緣均飾陶素紋,篆間飾蟠虺紋。隧部以兩組變形蟠虺紋組成。26件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鉦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銘文。大者每鍾鑄一篇銘文,小者二鍾、三鍾或四鍾合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字數相等,內容相同,全篇共有113個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楚王、諸侯及其父兄、諸士而作此鍾,並祈歡樂萬年無期。

王孫誥甬鍾音色優美,音質純正。據測音該編鐘的音域近五個八度。全套編鐘分為兩層懸掛在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和聲;上層為高音區,演奏旋律,上層七聲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該套編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保存最好的一組編鐘,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薳子倗盥缶

春秋晚期,通高49.6釐米,口徑26.6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蓋隆起,上有四個環鈕。器為小口,方脣,短直領,廣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的鏈環耳,腹下部前後各置一個環鈕。蓋頂中央飾一紅銅鑲嵌的渦紋,外飾四個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其外飾一週交龍紋間隔以六個紅銅鑲嵌的渦紋,蓋沿上飾一週十條紅銅鑲嵌的夔龍紋。腹部飾紅銅鑲嵌的夔龍紋兩週、交龍紋一週並間隔以紅銅鑲嵌的渦紋、亞腰紋、雲紋各一週。近圈足處飾一週交龍紋。蓋內及器口沿內側均鑄有相同銘文10字:“楚叔之孫薳子倗之盥缶”。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龍耳虎足方壺

春秋晚期,通高79.2釐米,口寬18.6釐米,長22.7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長方形蓋,蓋冠侈張,蓋邊四面各有一個獸首形邊卡。壺作長方形侈口,長頸,斜肩,橢方形鼓腹,長方形圈足,下有兩條蜷伏狀的卷尾龍,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託全器。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花冠回首的龍形,用作器耳,並套有銜環。蓋飾透雕的龍形,頸、肩及圈足均飾以雙勾的龍紋。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神獸

春秋晚期,通高48釐米,長47釐米,寬27釐米,1990年淅川縣徐家嶺9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龍首,虎身,龜足,呈側首站立狀。龍首張口吐舌,兩頰各有一朵柿蒂花,頭上又盤纏六條龍,構成龍角,其中側翼的兩條大龍昂首翹尾,無紋飾,餘四小龍飾垂鱗紋,姿態優美。神獸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內納一曲體方形插座,座上有一獸,獸的前足按座、後足猛蹬神獸後頸,作飛奔狀,而且挺胸側頸,口銜一條昂首曲體似騰飛狀的小蛇。神獸腹下有一環鈕,背上奔獸口銜之蛇頸部亦有一環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形成龍、鳳、虎、雲紋、渦紋等紋飾,裝飾華美富麗。神獸為分鑄,整體插套而成。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設計奇巧,滿身瀰漫著神祕的氣氛,在鑄造工藝、鑲嵌技術和造型構思上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通高36.7釐米,口徑38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1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脣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頸內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鼎耳飾三角紋。頸部飾一週寬帶狀蟠虺紋,並有兩個獸形飾。凹腰處飾陶素紋,腹部飾兩排垂鱗紋。內底中部有銘文1行4字:“克黃之鼎升 ”。器主人克黃為鬥氏,楚莊王時任箴尹之職,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孫。鬥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後。楚莊王時,鬥氏族人鬥越椒叛亂,為楚王所敗,鬥氏族遭致族滅。當時克黃正從齊國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勸他不要回楚國。克黃認為不可棄君命,於是返回楚國向楚王覆命,完成自己的職責。楚莊王為之感動,赦免了克黃,恢復官職,棄改為“生”。此鼎鑄造應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楚國升鼎,具有重要的斷代價值。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鑲嵌紅銅壺

春秋晚期,通高41.8釐米,口徑12.4釐米,底徑14.6釐米,1990年淅川縣和尚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蓋,蓋頂隆起,呈圓笠狀,下部納入壺口內,蓋上附有四個環形鈕。器為侈口,長頸,鼓腰,腹部兩側各飾一個鋪首銜環,下腹內收,平底,高圈足。蓋上正中鑲嵌一個柿蒂紋,鈕間有四組立獸,每組兩隻,頭相對,昂首,張口,目圓錚,挺胸,站立,短尾上翹。器表飾滿鑄造時鑲嵌上去的紅銅圖案。圖案分七層,每層分數組,層間及組間用對等三角形圖案隔開。從上往下,第一層為鳳鳥,共三組,每組有兩隻鳳鳥。第二層有三組圖案,正中間有位仙人,兩側各立一隻鳳鳥。第三層有三組圖案,正中一組兩條龍捧一位仙人。仙人的兩側各有一隻虎。該組兩側的下角有云氣紋。第四層有四組相同圖案,每組有兩人、兩獸、兩隻小山羊。第五層有四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第六層有三組圖案,每組兩人、兩獸、一仙人。仙人居中,兩側各有一組鬥獸圖案。第七層有六組畫像,每組一獸,狀似犀牛。整幅圖案左右對稱,佈局嚴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透雕變形龍紋俎

春秋晚期,通高24釐米,長35.5釐米,寬21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為長方形,中間略窄,微凹。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紋,俎面四周飾變形龍紋。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王孫誥戟

春秋晚期,通長27.4釐米,援長20釐米,胡長6.5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戈頭援上部微弧,鋒無收剎,援中呈條狀凸起,短胡,有三穿。內為長方形,中部有一長方形單穿。在胡正面有錯金鳥書銘文2行6字:“王孫誥之行戟”。


南陽淅川出土了這麼多國寶,你都見過嗎?


透雕倗矛

春秋晚期,通高30.7釐米,葉寬8.4釐米,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形體較大,骹作圓筒形,矛脊中空與骹相通,骹部一側置三角形環鈕,以系纓絡,兩葉尾收剎,葉上飾鏤孔竊曲紋。骹口部飾獸面紋兩組。骹上有銘文:“倗之用矛”。

綜上所述,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青銅器,在繼承中原商周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產生了地域文化的特質性。種類繁多、形象奇特、線條流暢、細微精美的紋飾,除範鑄外,還採用了錯金、嵌銅、鑲嵌綠松石等工藝;精美、繁縟、誇張、華麗的裝飾風格,反映了楚人獨特的審美意識等。所有這些,不勝枚舉,對研究中國的工藝美術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者簡介:

齊延光,男,漢族,1960年生,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館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