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贊皇的由來

據《贊皇縣志》記載:周朝時,贊皇境內有山名巑(亦稱唐背山、金雞山,縣城西南),周朝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滿討伐少數民族部落時,在此戰勝犬戎,封此山為贊皇山,始有贊皇之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時,因山得名,稱讚皇縣,一直沿用。

"

一、贊皇的由來

據《贊皇縣志》記載:周朝時,贊皇境內有山名巑(亦稱唐背山、金雞山,縣城西南),周朝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滿討伐少數民族部落時,在此戰勝犬戎,封此山為贊皇山,始有贊皇之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時,因山得名,稱讚皇縣,一直沿用。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在古代,“贊”字有“佐助”之意,現在沿用的有“贊助”一詞,“皇”字有“大”、“上天”之意,《詩·大雅·皇矣》中有“皇矣大帝”之說,現沿用的有“皇天”一詞。周穆王封“贊皇”一詞時,因是戰爭勝後之封,當取“上天佐助”之意。後來隨著漢語詞義的演化,“贊皇”一詞又賦有“讚頌皇權”、“頌揚皇威”之意。

二、贊皇縣的建制沿革

春秋時期,贊皇地域先屬鮮虞國。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魯滅鮮虞,遂屬魯地。

戰國時期,先屬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地屬趙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贊皇地屬恆山郡。

三國、兩晉時期隸冀州趙國。

南北朝至北齊時期,屬定州常山郡。

隋開皇二年(582)年,贊皇地屬趙郡房子縣。開皇6年(586年),始築土城,為置縣準備。十六年(596年),析房子縣西部置贊皇縣,屬灤州。到此,贊皇縣開始成為州轄縣。大業二年(606年),廢灤州,改隸趙州,大業三年,置州為郡,改隸趙郡。

唐代,趙郡(州)幾次州郡易改,贊皇始終隸之。

自五代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贊皇縣一直隸趙州,期間贊皇縣曾兩次與高邑縣合併。

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府,贊皇隸北平布政司真定府,永樂(1403年)之後,隸京師趙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趙州為直隸,贊皇隸直隸正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隸直隸省范陽觀察使,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隸直隸省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河北省,隸河北省。

1949年8月1日,隸河北省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贊皇、元氏、高邑合併,1962年1月1日,恢復贊皇縣建制,計3年時間。

1970年,隸石家莊地區。

1993年,石家莊地市合併,隸石家莊市。

"

一、贊皇的由來

據《贊皇縣志》記載:周朝時,贊皇境內有山名巑(亦稱唐背山、金雞山,縣城西南),周朝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滿討伐少數民族部落時,在此戰勝犬戎,封此山為贊皇山,始有贊皇之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時,因山得名,稱讚皇縣,一直沿用。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在古代,“贊”字有“佐助”之意,現在沿用的有“贊助”一詞,“皇”字有“大”、“上天”之意,《詩·大雅·皇矣》中有“皇矣大帝”之說,現沿用的有“皇天”一詞。周穆王封“贊皇”一詞時,因是戰爭勝後之封,當取“上天佐助”之意。後來隨著漢語詞義的演化,“贊皇”一詞又賦有“讚頌皇權”、“頌揚皇威”之意。

二、贊皇縣的建制沿革

春秋時期,贊皇地域先屬鮮虞國。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魯滅鮮虞,遂屬魯地。

戰國時期,先屬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地屬趙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贊皇地屬恆山郡。

三國、兩晉時期隸冀州趙國。

南北朝至北齊時期,屬定州常山郡。

隋開皇二年(582)年,贊皇地屬趙郡房子縣。開皇6年(586年),始築土城,為置縣準備。十六年(596年),析房子縣西部置贊皇縣,屬灤州。到此,贊皇縣開始成為州轄縣。大業二年(606年),廢灤州,改隸趙州,大業三年,置州為郡,改隸趙郡。

唐代,趙郡(州)幾次州郡易改,贊皇始終隸之。

自五代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贊皇縣一直隸趙州,期間贊皇縣曾兩次與高邑縣合併。

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府,贊皇隸北平布政司真定府,永樂(1403年)之後,隸京師趙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趙州為直隸,贊皇隸直隸正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隸直隸省范陽觀察使,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隸直隸省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河北省,隸河北省。

1949年8月1日,隸河北省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贊皇、元氏、高邑合併,1962年1月1日,恢復贊皇縣建制,計3年時間。

1970年,隸石家莊地區。

1993年,石家莊地市合併,隸石家莊市。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三、歷史人物

贊皇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贊皇縣古今名人錄》一書收錄贊皇歷代名人計有263人,其中《贊皇縣志》列有個人傳記的就有44人之多。贊皇縣境先後出過三位狀元、六任宰相、三十三個進士,史稱“文星聚秀之地”,因其為河北乃至全國出狀元最多的縣,人稱“狀元之鄉”。同時,又因是河北歷史上出宰相最多的縣,又稱“宰相之鄉”。而許亭村又是這個“宰相之鄉”中出宰相最多的地方。贊皇的名人中間有李吉甫、李德裕、李絳、李固言等唐代六位宰相,有大文豪李華,李嶠,有“我國第一任核司令”張蘊鈺將軍,有中國“坦克之父”王運豐教授……。

李嶠(644—713年),字巨山,唐代贊皇人。20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蔚,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李嶠的文學造詣很深,前與初唐四傑相接,中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晚年,被尊為“文章宿老”。唐玄宗曾贊曰:“嶠真才子也”。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有其作五卷。

李華(715—766年),字遐叔,唐代贊皇人。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舉進士,天寶十一年(752年)遷監察御史,上元中二年(761年)任檢校吏部員外郎,後病引山陰(今江蘇淮安)。李華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先驅。他曾與陳子昂、蕭穎士一道反對浮華的文風和駢體文章,倡導改革,提出“宗經”、“載道”、“尚簡”主張,為以後韓愈、柳宗元時期的古文運動高潮奠定了基礎。他的代表作《弔古戰場文》被收入《古文觀止》。後人編有《李遐叔文集》。

李棲筠(719—776年),字貞一,唐代贊皇人。24歲舉進士,先後任主薄,監察御史、行軍司馬、殿中侍御史、詳理判官、吏部員外郎、光祿大夫、御史大夫等職,死後贈吏部尚書,溢文獻,稱讚皇公。

"

一、贊皇的由來

據《贊皇縣志》記載:周朝時,贊皇境內有山名巑(亦稱唐背山、金雞山,縣城西南),周朝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滿討伐少數民族部落時,在此戰勝犬戎,封此山為贊皇山,始有贊皇之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時,因山得名,稱讚皇縣,一直沿用。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在古代,“贊”字有“佐助”之意,現在沿用的有“贊助”一詞,“皇”字有“大”、“上天”之意,《詩·大雅·皇矣》中有“皇矣大帝”之說,現沿用的有“皇天”一詞。周穆王封“贊皇”一詞時,因是戰爭勝後之封,當取“上天佐助”之意。後來隨著漢語詞義的演化,“贊皇”一詞又賦有“讚頌皇權”、“頌揚皇威”之意。

二、贊皇縣的建制沿革

春秋時期,贊皇地域先屬鮮虞國。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魯滅鮮虞,遂屬魯地。

戰國時期,先屬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地屬趙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贊皇地屬恆山郡。

三國、兩晉時期隸冀州趙國。

南北朝至北齊時期,屬定州常山郡。

隋開皇二年(582)年,贊皇地屬趙郡房子縣。開皇6年(586年),始築土城,為置縣準備。十六年(596年),析房子縣西部置贊皇縣,屬灤州。到此,贊皇縣開始成為州轄縣。大業二年(606年),廢灤州,改隸趙州,大業三年,置州為郡,改隸趙郡。

唐代,趙郡(州)幾次州郡易改,贊皇始終隸之。

自五代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贊皇縣一直隸趙州,期間贊皇縣曾兩次與高邑縣合併。

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府,贊皇隸北平布政司真定府,永樂(1403年)之後,隸京師趙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趙州為直隸,贊皇隸直隸正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隸直隸省范陽觀察使,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隸直隸省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河北省,隸河北省。

1949年8月1日,隸河北省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贊皇、元氏、高邑合併,1962年1月1日,恢復贊皇縣建制,計3年時間。

1970年,隸石家莊地區。

1993年,石家莊地市合併,隸石家莊市。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三、歷史人物

贊皇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贊皇縣古今名人錄》一書收錄贊皇歷代名人計有263人,其中《贊皇縣志》列有個人傳記的就有44人之多。贊皇縣境先後出過三位狀元、六任宰相、三十三個進士,史稱“文星聚秀之地”,因其為河北乃至全國出狀元最多的縣,人稱“狀元之鄉”。同時,又因是河北歷史上出宰相最多的縣,又稱“宰相之鄉”。而許亭村又是這個“宰相之鄉”中出宰相最多的地方。贊皇的名人中間有李吉甫、李德裕、李絳、李固言等唐代六位宰相,有大文豪李華,李嶠,有“我國第一任核司令”張蘊鈺將軍,有中國“坦克之父”王運豐教授……。

李嶠(644—713年),字巨山,唐代贊皇人。20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蔚,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李嶠的文學造詣很深,前與初唐四傑相接,中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晚年,被尊為“文章宿老”。唐玄宗曾贊曰:“嶠真才子也”。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有其作五卷。

李華(715—766年),字遐叔,唐代贊皇人。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舉進士,天寶十一年(752年)遷監察御史,上元中二年(761年)任檢校吏部員外郎,後病引山陰(今江蘇淮安)。李華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先驅。他曾與陳子昂、蕭穎士一道反對浮華的文風和駢體文章,倡導改革,提出“宗經”、“載道”、“尚簡”主張,為以後韓愈、柳宗元時期的古文運動高潮奠定了基礎。他的代表作《弔古戰場文》被收入《古文觀止》。後人編有《李遐叔文集》。

李棲筠(719—776年),字貞一,唐代贊皇人。24歲舉進士,先後任主薄,監察御史、行軍司馬、殿中侍御史、詳理判官、吏部員外郎、光祿大夫、御史大夫等職,死後贈吏部尚書,溢文獻,稱讚皇公。

“贊皇”地名始於周朝,是中國出狀元、宰相最多的古縣

李吉甫(758—814年),字宏憲,棲筠子。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家。27歲為太常博士,後任忠州、郴州、饒州刺使。元和二年(807年)為相,三年(808年)轉任淮南節度使。六年(811年)還朝復相,封贊皇候,徙趙國公。他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歷史上的地理名著,是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方總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體例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的舉世鉅著。

李絳(764—830年),字深之,唐代贊皇人。擢進士,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六年(811年)入閣為相,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著有《李相國論事集》、《李深之文集》。死後冊贈司徒,溢貞。形象載入《元和將相圖》。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饒,唐代贊皇人,李吉甫之子。唐代名相。穆宗時擢為翰林學士,累遷中書舍人,御使中丞。大和三年(829年),召拜兵部侍郎,六年(832年)召兵部尚書,七年(833年)拜同平章事,封贊皇縣開國伯,後封衛國公。因為著名的牛(僧儒)李(德裕)朋黨之爭,幾次貶黜,幾次復相。宣宗即位後貶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大中元年(847年)再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再貶崖州司戶。死於崖州任上。李德裕出身名門,生活奢侈,但所任之地政績卓著,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成都新繁縣宋代建有“三賢堂”,李德裕為三賢之一。今海南省海口市仍遺存有“五公祠”,李德裕為五公之首。李德裕一生著作頗多,留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等傳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李迪(976—1052年),字復古,宋代贊皇人,24歲舉進士第一(狀元)。曾任祕書省著作郎。鄆州知州、知制浩、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閒殿大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等。死後贈司空侍中,縊文定。仁宗感其一生正直,親為其篆碑“遺直之碑”,並改所葬地鄧侯鄉為遺直鄉。

楊雲翼(1170—1228年),字之美,金代贊皇壇山人。明昌五年(1194年)舉進士第一(狀元)。先後任陝西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太學博士、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提點司天臺兼翰林修撰、禮部郎中、吏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知集賢院事、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和代理太常卿等職,縊文獻。著有《雲翼文集》,校《大金禮儀》、續《通鑑》等若干卷。

趙良弼(1217—1286年)字輔之,元代女真人,本姓術要甲,後改趙姓,金貞 間(1213—1217年)家祖南遷,定居贊皇,21歲舉進士,任趙州教授。頗受忽必烈器重,初授邢州安撫司,忽必烈南征時破格提為參議元帥事、江淮安撫使。元世祖繼位後,任四川宣撫司,成為世祖忽必烈的重要幕僚。至元九年(1272年)曾出使日本一年,回國後三次勸諫世祖不要出兵日本,稱:“日本……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能勞役,得其土地不能富國……”世祖採納其主張,延期了對日本的討伐。死後趙良弼被追封韓國公,縊文正。贊皇縣孔廟設“趙公祠”以祀之。

胡來朝(1561—1627年),字抒丹,號光六。明代贊皇蒲宏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歷任陝西延安府司理,浙江杭州司理、吏部文選司郎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

黃崗竹,江西廬陵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任贊皇知縣達13年之久,在任期間建立留養局以資助孤貧,創建書院以發展教育,為書院置官山、官田,以充書院經費。今官山為國營林場。被稱為贊皇縣清代四大名宦之一。

杜南棠(約1749—1811年),字召亭,號荔村,清代贊皇許亭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職兼編修國史、左春坊左中允等,先後兩次擔任會試主考官,著有《荔村詩稿》、《荔村山房文集》等。

李竟榮(1885—1947年),字曉滄,號自蘇,贊皇南羊角人。18歲進秀才。民國元年(1911年)入北平陸軍大學,畢業後歷任模範團教育長、江西督軍署參謀長、山東督軍署參謀長、天津營房處長、綏遠省府祕書長、河北省府委員兼農礦廳長、財政廳長、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副軍長、總參議長等,授陸軍中獎軍銜。抗日戰爭初期因不滿國民黨不抵抗政策和軍隊中的明爭暗鬥,辭職隱居河南鎮平寫詩譯詩。著有詩集《自蘇室燼餘稿》三卷。

傅貫一(1892—1958年)贊皇呂莊人,是中國共產黨贊皇縣創始人之一。民國19年(1930年)他與高忠等發起成立“青年協勵讀書會”,創辦小報《星紅熱》,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贊皇區委,任區委書記。傅貫一曾任直中特委祕書長、河北省委保屬特委特派員、冀西特委組織部長等職。1949年解放後,傅貫一任山西省人民法院副院長兼黨組書記。在任期間將殺害劉胡蘭的凶手徐德勝、張全保緝捕歸案。1956年當選山西省委候補委員,任省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張適如(1909—1939年),贊皇西陽澤村人。 民國26年(1937年)任贊皇第一任抗日政府縣長。28年(1939年)調任高邑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到任不到一個月,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李進之(1911—1985年),贊皇縣南羊角村人。二十世紀30年代初考入北平商學院,後留學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修保險專業。畢業後歷任中國太平保險公司天津、北京分公司經理。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計委員、農業保險室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貴州財經學院教授、金融系主任等職。1983年當選貴州省人大代表。有專著和《保險總論》、《火災保險總論》等譯著。

王運豐,1911年生,贊皇南邢郭人。中共黨員。1930年考入武漢兵工專科學校,1938年赴德留學,在柏林大學攻讀機械專業。二戰以後在德國從事研究設計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在“祖國高於一切”的思想支配下,放棄家庭和在德國的事業,經周總理做工作,於1952年回國。歷任兵器工業部坦克工業局總工程師、兵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委計算機顧問等。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全國第一屆先進工作者獎章,1987年聯邦總統授予“德國大十字勳章”。

王運豐回國後立即投入我國白手起家的坦克工業建設,到文革之前,先後建成六個大中型成批生產坦克和發動機的工廠,四個研究所和設計所。被譽為中國“坦克之父”。

張蘊鈺,1917年生,贊皇縣武昌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歷任平漢游擊隊副隊長、獨立團參謀長、八路軍游擊隊獨立支隊訓練股長、晉冀豫軍區(邊縱)司令部參謀,邊區縱隊大隊長、副團長等職。抗戰勝利後歷任石門市辦事處主任、一分區參謀長,北平調處執行部中央25小組組長、旅參謀長、軍副參謀長等職。解放後歷任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參謀長、兵團副參謀長、集團軍參謀長,1958年任核試驗基地司令員,創建我國核武器試驗基地,被譽為我國“第一任核司令”,1961年授少將軍銜,1971年任瀋陽軍區副參謀長,1975年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21基地司令員。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198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