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大多數人提起乾縣的小吃,首先會想到豆腐腦。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豆腐腦之外,還有三種特色小吃和其同樣有名並稱“乾州四寶”。

乾州四寶即:鍋盔、掛麵、豆腐腦、餷酥,屬於我縣的地方特色小吃,遠近聞名,深受人們喜愛。2009年乾州四寶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鍋盔

鍋盔在乾縣歷史悠久。傳說,修築乾陵時,成千上萬的築陵兵士為解決生活問題,就用自己頭盔烙制面餅,烙出來的饃好吃、耐放、香味撲鼻,這就是鍋盔的前身。這種方法後來傳至民間,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烙出的鍋盔形如菊花火色勻、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備受大眾喜愛。除了是“乾州羊肉泡”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也是外出旅行或饋贈親朋的佳品。

具體作法是:麵粉十斤,水四斤(水溫要按季節掌握),酵面夏季五兩,春季七兩,冬季一斤,鹼面按季節零點五至一兩,面水酵面,搭上鹼面,和成麵糰,放在案上用木槓邊折邊壓,壓的過程中,再加麵粉二斤左右,直壓到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分成一斤三兩重的小塊,再分別逐個用木棍邊壓、邊轉,製成直徑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圓形餅,上鏊烙制。第一鏊式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穩,主要是給饃被木槓壓後產生的波浪面上火色,讓酵面進一步發酵和最後定型,然後進行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較旺,因火旺鏊內可放一個鐵圈,將饃置於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大約十分鐘可烙制而成。

乾縣鍋盔製作主要以縣城為中心,解放前後西大街李義的鍋盔最為有名,現在張建勝製作的鍋盔比較聞名。

張建勝,1975年出生,乾縣周小村人。從小生長在鍋盔製作世家,成人後跟其家人學習鍋盔製作,屬第六代傳人。在繼承和發揚祖輩手工技藝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多年的摸索實踐,開發出了二代乾州鍋盔即“乾州油鍋盔”,曾在2009年全國舉辦的第一屆花饃藝術節上獲《優秀作品獎》。其本人於2010年被咸陽市文廣局命名為“乾州鍋盔”代表性傳承人。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乾州鍋盔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油鍋盔製作

 

掛麵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掛麵在乾縣歷史悠久,傳說,明朝時,崇禎皇帝昏庸,對民間疾苦從不掛心。官僚豪紳橫行鄉里,朝廷又屢次增加田賦,迫使農民傾家蕩產四處流亡,各地紛紛舉旗造反。地方官員的告警奏摺紛至沓來,內閣群臣也迭次稟奏,崇禎眼看江山難保。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女神仙對他說:“只要吃上一丈長的細面,才能國泰民安,長命百歲。”醒來後他便立即傳旨:令各級官員速貢丈長細面入京。有功者,賞!違旨者,斬!這可嚇壞了文武官員,他們哪見過這麼長的細面。但聖命不可違,只得遵旨照辦。

一個月過去了,官員們並未有長細面上貢,崇禎不禁大怒,他認為這是官員效命不力,百姓刁頑。一氣之下,殺了幾個大臣。其他官員嚇的膽顫心寒,立即分頭出動,鬧得鄉里到處雞犬不寧,民不安生。

當朝有個官員叫宋企郊,連夜奔回故里乾縣。他有個堂弟叫宋百巧,是個廚師。宋企郊向其道明瞭來意,宋百巧一聽此事非同小可,便立即動手試做。眼瞅時間一天天過去,無果而心急如焚。 一天,宋百巧實在累的受不住,便一頭倒下睡著了,朦朧中一個白髮老翁對他說,“百巧,做這樣的細面是(鹹)事,莫著急,放一放,莫蠻幹。”百巧正要細問,一下子醒來了,睜眼一看,哪有老翁蹤影!他細心一琢磨,悟出了裡面的奧祕。他給面裡放了些鹽,沒有急著去做,而在盆中放了多半天,之後將面揉來揉去,用手一抻,果然有勁,扯長不斷。他高興極了,立即支起大架,把面吊在架上,用手輕拉讓面慢慢垂落下來,終於製成了丈長的細面。宋氏家族因此而有功。

崇禎七年,李自成率部破咸陽,屯乾州,聲勢浩大,當時宋企郊正在家鄉,他目睹明王朝不得人心,江河日下,而闖王仁慈,百姓擁戴。於是,毅然投順闖王,參加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得知後,立即下令將宋企郊滿門抄斬,並誅九族。在緊要關頭,情況發生突變,農民起義軍已聲勢浩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已無心顧及此事,宋氏家族才得以保全。從此乾縣小留村的掛麵製作便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掛麵製做取材於苜蓿地所種的小麥,乾地人稱為“勁麥”作原材料,磨成精粉(以石磨為最好),用鹽水和成麵糰,後用人工揉搓成大條,壓條於大瓷盆內使之“回性。經八至十二小時之後,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之上,另用一竹竿於合頭小條之下,放在土“槽”內,再等四小時後,取出掛在大架上,人工輕拉使其徐徐墜落。小條由粗變細,由溼變幹,到一定程度,落下大架置於大案之上,用刀切成二十八公分左右的小段,捆成小把即成。這種面不同於“機器面”,它的特點是面白透亮,外實內空,面絲細勻,耐於存放,實是家庭食用或饋送親友之佳品。

乾州掛麵的食用方法主要是以製作“乾州酸湯麵”為主。“乾州酸湯麵”是乾縣重要的特色飲食之一,與當地人的飲食習俗密切相關,凡紅白喜事或宴請親朋都離不開它。其有“汪”“煎”“稀”三大特點,即油汪、湯煎、面稀。製作時先將掛麵放在開水鍋中煮熟,用罩濾搭出後放入涼水或涼開水中,再用筷子或手分成若干小堆(一兩可分二至三碗)置於錚耙之上,濾其存水。然後另燒一鍋湯:將陳醋入鍋加調料煮開,再加入骨湯或肉湯、開水,調和其味使之酸味出頭,繼而添入大油,煮開後將蔥或韭菜、白菜心等切成碎片,把雞蛋餅切成小菱形加入湯中即而“澆湯”。食用時先將熟掛麵挑入碗內,然後澆入滾燙的澆湯即可。食後醒酒提神,回味無窮!

乾州手工掛麵製作分佈在乾縣小留村、大牆上程村和城關鎮秦家莊。主要以家庭製作為主,在當地已形成一種手工產業,將逐步帶動當地群眾走上富裕。

乾州掛麵傳承人:

秦小互,1967年出生,乾縣城關鎮秦家莊人。從小受家族薰陶長大後開始學習掛麵製作,多年來已帶領本村30多戶走上了富裕道路,其本人於2010年被市文廣局命名為乾州掛麵代表性傳承人。

豆腐腦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傳說清雍正年間,武將軍羹堯有一乾州廚師,此人擅長做豆腐腦,做的特別好吃,年很喜食,常令此人制作,後來這個人告老還鄉,年叫其他廚師為他做豆腐腦,年吃其味很差,因其性情殘暴,一怒之下,將廚師殺了。這樣只得將乾州的那個廚師叫來,為他製作豆腐腦,其味特別好吃,年極高興,便問:“你作的豆腐腦為什麼這樣好吃?”這個廚師說:“我家鄉的人不論男女都會做這種食品,一般用豆汁加石膏製作而成,給你做的還另加魚髓,因此好吃。”

到了光緒時,有個農民叫毛老大,他不用井水改用河水,調料中加少量的雞湯,這樣製成的豆腐腦潔白光亮,鮮嫩柔軟,筋而不散,清香可口。每天豆腐腦一上市,顧客們便圍成了一圈,爭相就食。據說,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慈禧太后來到西安,在逛乾陵時,曾吃過毛老大的豆腐腦非常滿意,後又調毛老大進宮專為御廚,承做豆腐腦。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乾州豆腐腦製作時先將黃豆過篩揀淨,用水浸泡(夏季兩個小時,冬季八個小時),泡透後磨成豆漿並經過濾後燒開,加入適量石膏使豆漿凝結成半固體,即謂“豆腐腦”。其製作方法各地大體相同,但由於乾縣水質的緣故,就更為獨特。其特點是色白潔淨、鮮嫩柔軟、筋骨釀活、味濃辣香。雖系半固體則攪而不散、摺而不斷。調料多樣,製作精細也是豆腐腦獨特之點,如醋要加上五香調料熬後才用,加工過的醋聞著香、吃著酸、宜存放。辣面要過篩後才能用油潑。這樣辣子入碗就浮而不沉。在潔白的一碗豆腐腦中,加入食鹽、姜、蒜泥、醬油、五香醋、油潑辣子,真是紅白相映,味濃辣香,引人食慾。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乾州豆腐腦

乾州豆腐腦分佈主要以縣城為中心,延伸至周邊鄉鎮。

乾州豆腐腦傳承人:

耿乾生,1969年出生,乾縣三元巷人。從師於乾縣傳統豆腐腦製做名人劉甲子的高徒金秉輝,1990年至今從事豆腐腦經營,其製作的豆腐腦口味出眾,深受廣大顧客喜愛。他本人於2010年被市文廣局命名為乾州豆腐腦傳承人。

餷酥

餷酥在我縣歷史悠久,傳說唐高宗李治身邊,有一個專管皇帝睡覺穿衣、吃喝玩樂的劉太監。一天清晨,他召來眾御廚說道:“聖上想吃一種油而不膩,糖多而不厭,滋養而不過補,一到口就發酥的餅子,你們得想法早一點做出。”說罷走後眾御廚都象石人一樣,彼此呆望不知該怎麼辦。就這時,從門外走進一個老花工,他對眾御廚說:“剛才劉太監說的話,我在門外都聽見了,這不難辦,我可以交給你們一個法子。”一個廚師忙問道:“老人家,有什麼好法子?”老花工說:“馬油極香,核桃仁、黃桂滋養而不過補,可用馬油拌麵,擀好後,做成圓形的餅子,然後用白砂糖、冰糖渣、青紅絲、黃桂、核桃仁拌成餡子包上,放在菜油鍋裡用文火炸熟,這樣就成了油多而不膩,糖多而不厭,滋養而不過補,一到口就酥的食品。”眾御廚聽了,就立即拌麵的拌麵,調餡的調餡,生火的生火,油炸的油炸,一時三刻就做好了。劉太監嚐了嚐很滿意,就小心翼翼地用盤龍金蝶端上晉獻唐高宗。唐高宗咬了一口,滿嘴流油,但卻一點也不膩,雖說滿嘴糖餡,卻不過分甜,而且顏色金黃,香味四溢,到口就酥。高宗吃罷,回味半晌,問劉太監道:“這一餷就酥的東西叫什麼名字?”這一問,劉太監頓時慌了手腳,這哪有什麼名字,不過是自己獨出心裁罷了,但在皇帝面前怎麼能說不知道。正在左右為難時,突然想起剛才萬歲爺所說的一餷就酥的話來,心頭不覺一亮,忙回答道:“萬歲真是英明,剛才一口就說出了這食品的名稱—餷酥。”就這樣,餷酥從此就被列為唐高宗的一種御食,並且規定:一切臣僚百姓,均不得製作和食用。後來,由於修乾陵,女皇武則天到奉天(今乾縣)巡視,看上了奉天縣的高頭大馬,就讓奉天令派一個專人殺馬取油,天天送往皇宮,供做餷酥時使用。時間長了,這個奉天人學會了做餷酥的手藝。他在臨終時,把獨生女兒叫到面前,將餷酥的製作方法口頭傳授與她,並叮囑不可外傳。所以,過去在乾縣只有少數人會做餷酥。

乾州餷酥流傳至今如今也僅有城內少數幾家,過去用馬油製作無原料,後經反覆實踐,改用豬油代替馬油製作,味仍不減。其特點:油而不膩、甜而不厭、香酥可口。製作時先將豬板油砸成油泥,調和精粉,包上水晶青紅絲餡,壓成圓形小餅,在平底鍋裡填菜油僅麵餅厚之半,半炸半烙,三翻即成。

乾州餷酥傳承人:

張文科,1950年出生,乾縣姜村鎮小田人。1978年至今從事餷酥製作,他製作的餷酥口味出眾,多年來倍受大眾喜愛。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餷酥

乾縣除了豆腐腦還有另外三種小吃併入非遺名錄

餷酥製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