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乾隆 宋朝 婺源 漢朝 河南 海天味業 夢想博物館 2019-07-31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睡雲龍紋硯 清中期 20×17.5釐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質細膩。上端刻雲龍紋,背刻山水樓臺,古柏蒼松。構圖疏密有致,雕工遒勁有力。配木盒。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睡雲龍紋硯 清中期 20×17.5釐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質細膩。上端刻雲龍紋,背刻山水樓臺,古柏蒼松。構圖疏密有致,雕工遒勁有力。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松紋硯 清中期 23×20.5釐米

該硯石質地細膩溫潤,火捺極為明顯,硯池隨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樸。硯背雕蒼松紋,紋飾流暢細膩。此硯從石質到雕工,均為端硯之上品,十分少見。配木盒。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睡雲龍紋硯 清中期 20×17.5釐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質細膩。上端刻雲龍紋,背刻山水樓臺,古柏蒼松。構圖疏密有致,雕工遒勁有力。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松紋硯 清中期 23×20.5釐米

該硯石質地細膩溫潤,火捺極為明顯,硯池隨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樸。硯背雕蒼松紋,紋飾流暢細膩。此硯從石質到雕工,均為端硯之上品,十分少見。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黃任款魚形端硯 清乾隆 24×13釐米

  端硯臺,形制端正,呈魚形狀,上部硯眼巧制魚頭,下部雕魚尾及海水紋,其質細膩滋潤,底部題黃任詩一首,為端硯中罕見珍品。配紫檀木盒。

洮硯和松花石硯 黃河上游有一條叫洮河的支流,源自甘肅、青海相鄰的西傾山東麓,經岷縣而北折,入臨洮縣去永靖縣城左流入黃河。其上游洮州(今臨潭縣)附近河段產一種石頭呈綠藍色,近似綠松石的顏色,多帶回形、曲形紋,質地細膩但不堅,制硯極佳,當時人稱其為洮硯。從唐代發現洮河石可制硯到明代洮硯衰減,極盛時期只在唐代,今日傳世或出土的洮硯十分罕見。洮硯之石採自洮河深水處,洮硯中的鴨頭綠、鸚哥綠二品均碧綠潤澤,石理中有回曲紋的紋絲,或如波翻浪滾,或似雲湧霞飛,雅麗自不必說,還柔嫩得令人憐愛。除這種最為清麗動人的綠洮石之外,還有一種紅洮石,色彩有些濃豔,較為稀少,不如綠洮石常見。但綠色石硯並非洮硯一家,綠端硯、綠松花石硯、綠賀蘭石硯、綠易縣石硯等各有千秋,區別時要細審紋理,並看是否有綠洮石中常見的微量黑色墨筋或墨點。

紅絲硯 端硯、歙硯尚在悄然崛起時,唐代發現在青州(今臨駒縣)沂山麓老崖固的紅絲石已成為制硯良材,在宋代曾長時間獨領風騷,被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列為天下名硯之首。紅絲石硯之所以稱為紅絲硯,是因為石中見紅絲多者達十多層,或紫地,或橘黃地,華麗和諧,十分悅人眼目。紅絲硯不但美輪美奐,且質地優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幹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紅絲硯內蘊天然的紋理和色彩,千姿百態,獨具特色,或似山水雲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有的像裂而不斷的冰痕,有的則是旋轉不絕但又層次分明的絲紋。其色澤品種也是多種多樣,有紫紅地中灰黃絲紋、黃絲紋、紅絲紋等。 硯邊和硯額 硯邊,又稱硯脣、硯緣,是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部分,是硯的外輪廓,好像硯的堤壩。硯額,又叫硯頭,是硯上部較其他三邊硯脣更寬的部位。硯的主要工藝雕刻、紋飾一般在此表現。

識硯六法 一、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模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三、敲,將硯面用五指託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量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重的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鬆。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優與劣。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睡雲龍紋硯 清中期 20×17.5釐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質細膩。上端刻雲龍紋,背刻山水樓臺,古柏蒼松。構圖疏密有致,雕工遒勁有力。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松紋硯 清中期 23×20.5釐米

該硯石質地細膩溫潤,火捺極為明顯,硯池隨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樸。硯背雕蒼松紋,紋飾流暢細膩。此硯從石質到雕工,均為端硯之上品,十分少見。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黃任款魚形端硯 清乾隆 24×13釐米

  端硯臺,形制端正,呈魚形狀,上部硯眼巧制魚頭,下部雕魚尾及海水紋,其質細膩滋潤,底部題黃任詩一首,為端硯中罕見珍品。配紫檀木盒。

洮硯和松花石硯 黃河上游有一條叫洮河的支流,源自甘肅、青海相鄰的西傾山東麓,經岷縣而北折,入臨洮縣去永靖縣城左流入黃河。其上游洮州(今臨潭縣)附近河段產一種石頭呈綠藍色,近似綠松石的顏色,多帶回形、曲形紋,質地細膩但不堅,制硯極佳,當時人稱其為洮硯。從唐代發現洮河石可制硯到明代洮硯衰減,極盛時期只在唐代,今日傳世或出土的洮硯十分罕見。洮硯之石採自洮河深水處,洮硯中的鴨頭綠、鸚哥綠二品均碧綠潤澤,石理中有回曲紋的紋絲,或如波翻浪滾,或似雲湧霞飛,雅麗自不必說,還柔嫩得令人憐愛。除這種最為清麗動人的綠洮石之外,還有一種紅洮石,色彩有些濃豔,較為稀少,不如綠洮石常見。但綠色石硯並非洮硯一家,綠端硯、綠松花石硯、綠賀蘭石硯、綠易縣石硯等各有千秋,區別時要細審紋理,並看是否有綠洮石中常見的微量黑色墨筋或墨點。

紅絲硯 端硯、歙硯尚在悄然崛起時,唐代發現在青州(今臨駒縣)沂山麓老崖固的紅絲石已成為制硯良材,在宋代曾長時間獨領風騷,被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列為天下名硯之首。紅絲石硯之所以稱為紅絲硯,是因為石中見紅絲多者達十多層,或紫地,或橘黃地,華麗和諧,十分悅人眼目。紅絲硯不但美輪美奐,且質地優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幹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紅絲硯內蘊天然的紋理和色彩,千姿百態,獨具特色,或似山水雲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有的像裂而不斷的冰痕,有的則是旋轉不絕但又層次分明的絲紋。其色澤品種也是多種多樣,有紫紅地中灰黃絲紋、黃絲紋、紅絲紋等。 硯邊和硯額 硯邊,又稱硯脣、硯緣,是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部分,是硯的外輪廓,好像硯的堤壩。硯額,又叫硯頭,是硯上部較其他三邊硯脣更寬的部位。硯的主要工藝雕刻、紋飾一般在此表現。

識硯六法 一、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模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三、敲,將硯面用五指託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量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重的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鬆。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優與劣。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山東紅絲硯 明 17×11.7釐米

山東紅絲石,長方形,回紋邊框.墨池自然下挖並雕麒麟紋,形制古樸端莊。底邊均有刻銘。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崛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澄泥硯 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製。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幹,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潤澤也勝過尋常石硯。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池 又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中貯存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及四周。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明 直徑16釐米 

此硯雕刻工藝精湛,講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設,雲龍紋十分細膩,硯池設於其中,乃典雅精緻之作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清 蛙形澄泥硯 11×4.7釐米

此硯分為盒身與盒蓋兩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底部有楷書陽識“陝州澄泥”四字。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澄泥仿漢瓦延年益壽紋硯

澄泥質地堅硬細膩,所制硯仿漢瓦形,形制規整,背雕“延年益壽”四字。配紅木盒,繪古松山水圖。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石渠閣澄泥瓦硯 清乾隆 16.5×9.9釐米

硯為澄泥製成,澄泥色澤深沉。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仿漢石渠閣瓦硯”。上刻乾隆御題詩,所刻文字篆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

歙硯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算子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歙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歙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硯堂 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是硯中心的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位。硯石質地的優劣,使用價值的高低都在此體現。一些名貴石品,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雕刻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的誕生和發展 硯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創造的,顯然是無法考證了。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並非研石),硯心微凹,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氧化錳)5塊,硯、水、墨俱全。毫無疑義,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單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面世後,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發展。隋代時硯足多達12只,或獸足或獸首;硯面也由平坦向微凸發展,面凸起成圓頂狀。到唐代,硯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無足的過渡。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歙硯 宋 長22.3釐米

此硯整體造型如古代之俎,雖不加繁複的雕飾,卻古樸韻味十足。從造型、年代、用材諸方面而言,都是絕好的收藏品。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 清乾隆 長14.3釐米

歙石質地,橢圓形。硯堂光素滑潤,墨池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狀。硯首壁刻楷書:“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硯背題乾隆御題銘。

端硯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土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鸚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鴝鵒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眼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釐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硯崗 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漸漸變低,這樣研墨時墨汁可以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背和硯側 硯背,硯的背面,與硯面相對應,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人們鐫刻銘記詩詞常在這一部位。硯側,又稱硯旁,指的是硯的側面,也是人們鐫刻銘記經常選擇的部位。

怎樣養護硯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4個方面進行。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皁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龍隨形硯 明 19×12.5釐米

此硯選用端溪上等子石製成,敲擊時發出木音,質地堅實、細膩、溫潤,故而“貯水不耗,呵之即澤”。美硯的紋理盡顯其上,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圓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輪美奐。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雲紋硯 清初 22.5×24釐米

端石材質厚重碩大,紋理細膩潤澤。隨形刻雲紋,流暢舒展。硯背刻數十字,文字雕刻規整流暢。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睡雲龍紋硯 清中期 20×17.5釐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質細膩。上端刻雲龍紋,背刻山水樓臺,古柏蒼松。構圖疏密有致,雕工遒勁有力。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端石雕松紋硯 清中期 23×20.5釐米

該硯石質地細膩溫潤,火捺極為明顯,硯池隨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樸。硯背雕蒼松紋,紋飾流暢細膩。此硯從石質到雕工,均為端硯之上品,十分少見。配木盒。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黃任款魚形端硯 清乾隆 24×13釐米

  端硯臺,形制端正,呈魚形狀,上部硯眼巧制魚頭,下部雕魚尾及海水紋,其質細膩滋潤,底部題黃任詩一首,為端硯中罕見珍品。配紫檀木盒。

洮硯和松花石硯 黃河上游有一條叫洮河的支流,源自甘肅、青海相鄰的西傾山東麓,經岷縣而北折,入臨洮縣去永靖縣城左流入黃河。其上游洮州(今臨潭縣)附近河段產一種石頭呈綠藍色,近似綠松石的顏色,多帶回形、曲形紋,質地細膩但不堅,制硯極佳,當時人稱其為洮硯。從唐代發現洮河石可制硯到明代洮硯衰減,極盛時期只在唐代,今日傳世或出土的洮硯十分罕見。洮硯之石採自洮河深水處,洮硯中的鴨頭綠、鸚哥綠二品均碧綠潤澤,石理中有回曲紋的紋絲,或如波翻浪滾,或似雲湧霞飛,雅麗自不必說,還柔嫩得令人憐愛。除這種最為清麗動人的綠洮石之外,還有一種紅洮石,色彩有些濃豔,較為稀少,不如綠洮石常見。但綠色石硯並非洮硯一家,綠端硯、綠松花石硯、綠賀蘭石硯、綠易縣石硯等各有千秋,區別時要細審紋理,並看是否有綠洮石中常見的微量黑色墨筋或墨點。

紅絲硯 端硯、歙硯尚在悄然崛起時,唐代發現在青州(今臨駒縣)沂山麓老崖固的紅絲石已成為制硯良材,在宋代曾長時間獨領風騷,被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列為天下名硯之首。紅絲石硯之所以稱為紅絲硯,是因為石中見紅絲多者達十多層,或紫地,或橘黃地,華麗和諧,十分悅人眼目。紅絲硯不但美輪美奐,且質地優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幹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紅絲硯內蘊天然的紋理和色彩,千姿百態,獨具特色,或似山水雲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有的像裂而不斷的冰痕,有的則是旋轉不絕但又層次分明的絲紋。其色澤品種也是多種多樣,有紫紅地中灰黃絲紋、黃絲紋、紅絲紋等。 硯邊和硯額 硯邊,又稱硯脣、硯緣,是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部分,是硯的外輪廓,好像硯的堤壩。硯額,又叫硯頭,是硯上部較其他三邊硯脣更寬的部位。硯的主要工藝雕刻、紋飾一般在此表現。

識硯六法 一、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模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三、敲,將硯面用五指託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量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重的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鬆。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優與劣。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山東紅絲硯 明 17×11.7釐米

山東紅絲石,長方形,回紋邊框.墨池自然下挖並雕麒麟紋,形制古樸端莊。底邊均有刻銘。

中國五大名硯,你會鑑別嗎?

青州紅絲靈芝硯 清中期 12.3×7.2釐米

青州紅絲靈芝硯 青州紅絲石,硯質滑潤細膩,紋理自然情美,端有刻銘。硯池中有一靈芝生成,其光芒般細膩的射線形裝飾紋,證明著它的寶貴與靈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