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古今話端午

端午節 孟嘗君 宋朝 艾草 人間正道 2017-06-02
俯仰古今話端午

端午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有十多種稱謂,如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五節、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地臘、龍日等等。端午節向江裡投食最早是為了紀念週昭王,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

周昭王在征討楚國時,坐船過漢江,結果中了船老大的詭計,與兩位陪侍在側的美女一起沉江。周昭王死後,當地人發現周昭王與和一起沉入江裡的兩個女人的陰魂不散,便將食品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投到江裡,這是粽子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浙一帶,過端午節是為了祭祀水神。到了漢代,端午節在浙江上虞一帶,被稱為“女兒節”。祭祀對象是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尋找溺水父親屍體的14歲女孩曹娥。

端午紀念屈原 始於南北朝

端午節紀念屈原,始於南北朝時,日期也固定為陰曆五月初五,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中是這樣說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五月正處仲夏時節,酷暑即將到來。古人認為,這個時節,蛇、蠍、蜈蚣、壁虎、蟾蜍這五種毒蟲開始活躍,魑魅魍魎也十分猖獗,疾疫蔓延,毒氣四起。因此五月給古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古人把五月稱為“惡月”、“毒月”、“凶月”、“瘟月”。

為了辟邪,荊楚一帶的人,在五月初五雞還沒有報曉的時候出發,採來艾蒿懸掛在家門口,祈禱消除毒災。南朝時端午這天,人們競相採集各種草藥,放在水裡燒開,進行沐浴,來防止毒蟲叮咬。南宋人也是“採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闢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勝錄》卷三)。其實,從唐朝開始,五月插艾草、沐蘭湯、懸葫蘆、喝雄黃酒,來禳毒氣、驅鬼魅、避瘟疾,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活動。這些習俗,至今依然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為此,端午節也被人們稱為五月節。這也是端午名稱為什麼那麼多的原因。

因為五月被古人稱為“惡月”、“毒月”、“凶月”,所以古人認為五月份不宜生子,認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命毒”應該“溺死”。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名叫田文,因生於五月初五這天,他的父親田嬰要遺棄他。他的母捨不得,悄悄撫養,這才留了條活命。孟嘗君10多歲才和其他兄弟一起去見父親。田嬰一見孟嘗君大吃一驚,立即喝斥其母親。孟嘗君上前叩頭問他的父親田嬰為什麼不要他。田嬰說:“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孟嘗君對父親田嬰說:“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田嬰見這個兒子如此聰明,就把孟嘗君又留了下來。

端午吃粽子 魏晉已開始盛行

端午節早期的包裹物並不固定於蘆葦葉,有的用植物葉子,如菰葉將有黏性的黍米包裹成角狀,這叫“角黍”,也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裝米,稱為筒粽。後來還有用箬葉包粽子,用蘆葦葉包粽子,相對比較晚。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開始盛行。今天的肉粽、果仁粽在當時均已出現。據西晉人周處《風土記》記載,當時人們“以菰葉裹黏米,以慄、棗灰汁煮之”。古人煮粽子要比現在人講究,不是用清水,而即將慄、棗燒成灰,和水煮粽子。唐代人則選用上等糯米做粽子。端午節這一天,在唐朝成為各個衙門的法定假日。唐朝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全都可以“休假一日”。宋朝的休假制度與唐朝一樣。宋朝人把端午節稱為“解粽節”。宋時還有“賭粽”一俗:賭誰拿的粽子粽葉長。解開粽子後,粽葉長的勝,短的輸,輸家或賠酒或賠錢。

宋朝人最會包粽子,而且花樣繁多。據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宋朝人會在粽子里加入鬆慄、胡桃、姜、桂、麝香之類,包出的粽子多種多樣,有角粽、筒粽、錐粽、秤錘粽、茭粽、九子粽等。煮也不一樣,將艾葉燒成灰,和水共煮,這樣煮出的粽子呈金色,故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一說。

宋朝人過端午節的熱情最高。京城人家一般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準備了。端午節期間還要吃“白團”、品“端午果子”、飲菖蒲酒、艾酒。

賽龍舟也是古人過端午節的一項娛樂內容,更是古代人傳統的保留節目,目的是“鬥龍舟以祛瘴癘”。

端午節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吳越人祭龍的“龍子節”。聞一多曾考證,在龍子節,時人會划著畫成龍狀的獨木舟,把包裹好的食物投入水中祭龍。北方也有龍神節,但一般選在龍再生的陰曆二月進行,後來移到端午節,此時北方乾旱少雨,端午節賽龍舟又多了祈龍降雨的心願。

元朝人認為賽龍舟有“三害”,尤其對統治者不利,所以在元代朝廷下令禁止端午節賽龍舟。明代也曾禁過賽龍舟。明朝認為賽龍舟有“三害”:“破財一也,起鬥爭詞訟二也,不幸覆舟殞性命三也。”

現代人過端午 地域特色濃郁

現代人過端午節,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門前當然也懸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等,象徵著居住的人今年內平平安安。艾草插在門口用避邪。吃的粽子更是花樣翻新,品種多的數不勝數。比如:蜜棗+糯米+紅豆;雞肉+糯米+艾草葉;蓮子+糯米+豆沙;鮑魚粽等等。

在膠東一帶,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起大早,在太陽出來之前,孩子帶著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擦臉,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細,據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

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端午節這天將舉行盛大的賽龍舟比賽。城鎮一般划龍舟競渡,上演白蛇傳戲劇,焚降香,驅疫氣。鄉間做“慶苗會”,由儺人祭唱,揚幡擂鼓,並舉刀塗臂血於門頭,以示避邪。在農村還用紅布條扎大蒜,並替外孫(女)、外甥(女)打銅勺銀圈。過了初五,又流行“帶姑娘回家”,“吃餿棕子”的習俗。

鹽城人每逢端午節這一天,無論穿、吃、玩,別有一番情致。節前十天半月,未出閣的小姐,開始織香荷包,形式有老虎、猴子、大蒜頭、粽子,花鼓,以及媽媽馱孫子等等,花樣百出,惟妙惟肖,手工的精巧,令人歎為觀止。如果有別出心裁的佳作,定會轟動左鄰右舍,受人誇讚,因此而博得親友好感,出面提親,覓得如意郎君的喜事,時有所聞。

如今不管是用那種形式來過端午節,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祭奠屈原,弘揚和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版權聲明:本文系人間正道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媒體轉載,請點擊此處按要求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