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八月十五話中秋

到了北宋,流傳著一系列民間、宮廷風俗的八月十五日才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這一夜,舉國歡慶,直至破曉。宮廷中張燈結綵、大奏笙鍾;市井內鋪席家宴,佔樓賞月。被貶官的蘇軾也不甘寂寞,以致“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揮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明月般光照千年的詞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極似現代月餅的節令食品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席桌上。北宋,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起源。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八月十五話中秋

到了北宋,流傳著一系列民間、宮廷風俗的八月十五日才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這一夜,舉國歡慶,直至破曉。宮廷中張燈結綵、大奏笙鍾;市井內鋪席家宴,佔樓賞月。被貶官的蘇軾也不甘寂寞,以致“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揮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明月般光照千年的詞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極似現代月餅的節令食品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席桌上。北宋,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起源。

八月十五話中秋

中秋節如大河,從悠遠而神祕的千年前流淌至今,浪花中翻騰著數不盡的美麗傳說。

相傳月宮中有棵大桂樹,枝繁葉茂,芳香無比。吳剛因殺了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伯陵,被炎帝囚禁在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高五百仗,傷口被斧斫後立即合攏。吳剛年復一年地伐桂,桂樹年復一年地長高。吳剛的妻子因曾與伯陵私通而心懷愧疚,不忍丈夫獨自承受寂寞孤獨,於是把他們的三個兒子派到月宮來。其中有兩個兒子化作了蟾蜍和玉兔。吳剛伐桂時,蟾蜍在樹下仰望,期盼著桂樹轟然倒塌的奇蹟。玉兔則為天界的神仙們搗藥。他故意把藥杵舞得“咚咚”響,讓吳剛聽到月宮中伐桂聲之外的勞作聲。《山海經》是中國古代很多神話傳說的源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蟾蜍望桂”這些傳說,都能在《山海經》中尋覓到故事的影子。兒時賞月,循著老人們講過的這些傳說,辨識著月亮上的廣寒宮、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忽然覺得,月宮其實並不寂寞。何況還有那麼多“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之類的聯想。有時,想著想著,心就向月亮飛去了。中秋節,讓每個中國人從童年開始就感覺如此美好而詩意、神祕而愉悅、難忘而期盼。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八月十五話中秋

到了北宋,流傳著一系列民間、宮廷風俗的八月十五日才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這一夜,舉國歡慶,直至破曉。宮廷中張燈結綵、大奏笙鍾;市井內鋪席家宴,佔樓賞月。被貶官的蘇軾也不甘寂寞,以致“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揮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明月般光照千年的詞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極似現代月餅的節令食品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席桌上。北宋,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起源。

八月十五話中秋

中秋節如大河,從悠遠而神祕的千年前流淌至今,浪花中翻騰著數不盡的美麗傳說。

相傳月宮中有棵大桂樹,枝繁葉茂,芳香無比。吳剛因殺了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伯陵,被炎帝囚禁在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高五百仗,傷口被斧斫後立即合攏。吳剛年復一年地伐桂,桂樹年復一年地長高。吳剛的妻子因曾與伯陵私通而心懷愧疚,不忍丈夫獨自承受寂寞孤獨,於是把他們的三個兒子派到月宮來。其中有兩個兒子化作了蟾蜍和玉兔。吳剛伐桂時,蟾蜍在樹下仰望,期盼著桂樹轟然倒塌的奇蹟。玉兔則為天界的神仙們搗藥。他故意把藥杵舞得“咚咚”響,讓吳剛聽到月宮中伐桂聲之外的勞作聲。《山海經》是中國古代很多神話傳說的源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蟾蜍望桂”這些傳說,都能在《山海經》中尋覓到故事的影子。兒時賞月,循著老人們講過的這些傳說,辨識著月亮上的廣寒宮、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忽然覺得,月宮其實並不寂寞。何況還有那麼多“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之類的聯想。有時,想著想著,心就向月亮飛去了。中秋節,讓每個中國人從童年開始就感覺如此美好而詩意、神祕而愉悅、難忘而期盼。

八月十五話中秋

祭月、拜月、走月、賞月、花燈、猜謎,儘管慶祝中秋的民俗各異,團聚歡宴、品賞月餅的習俗卻深深紮根在全世界華人心中。

月餅是古代伴隨著祭拜圓月而出現的供品。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類似月餅的食物,是現代月餅的雛形。北宋的“月團”,又叫“小餅”,用酥油和糖做餡,更接近現在的月餅。到了南宋,典籍中才首現“月餅”一詞。但這時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食品,而是四時俱有。直到明代,月餅作為中秋主要供品才在民間盛行起來。既有了圓形外狀,又有了“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的藝術圖案。清代的月餅不但已成為中秋民間普遍的風俗,而且製作工藝越發精巧。餡料廣泛,圖案豐富,口感香甜。“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餅師傅做出的月餅,外形如明月招人喜愛:“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月餅的口感也備受人們喜愛、稱道。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八月十五話中秋

到了北宋,流傳著一系列民間、宮廷風俗的八月十五日才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這一夜,舉國歡慶,直至破曉。宮廷中張燈結綵、大奏笙鍾;市井內鋪席家宴,佔樓賞月。被貶官的蘇軾也不甘寂寞,以致“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揮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明月般光照千年的詞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極似現代月餅的節令食品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席桌上。北宋,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起源。

八月十五話中秋

中秋節如大河,從悠遠而神祕的千年前流淌至今,浪花中翻騰著數不盡的美麗傳說。

相傳月宮中有棵大桂樹,枝繁葉茂,芳香無比。吳剛因殺了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伯陵,被炎帝囚禁在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高五百仗,傷口被斧斫後立即合攏。吳剛年復一年地伐桂,桂樹年復一年地長高。吳剛的妻子因曾與伯陵私通而心懷愧疚,不忍丈夫獨自承受寂寞孤獨,於是把他們的三個兒子派到月宮來。其中有兩個兒子化作了蟾蜍和玉兔。吳剛伐桂時,蟾蜍在樹下仰望,期盼著桂樹轟然倒塌的奇蹟。玉兔則為天界的神仙們搗藥。他故意把藥杵舞得“咚咚”響,讓吳剛聽到月宮中伐桂聲之外的勞作聲。《山海經》是中國古代很多神話傳說的源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蟾蜍望桂”這些傳說,都能在《山海經》中尋覓到故事的影子。兒時賞月,循著老人們講過的這些傳說,辨識著月亮上的廣寒宮、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忽然覺得,月宮其實並不寂寞。何況還有那麼多“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之類的聯想。有時,想著想著,心就向月亮飛去了。中秋節,讓每個中國人從童年開始就感覺如此美好而詩意、神祕而愉悅、難忘而期盼。

八月十五話中秋

祭月、拜月、走月、賞月、花燈、猜謎,儘管慶祝中秋的民俗各異,團聚歡宴、品賞月餅的習俗卻深深紮根在全世界華人心中。

月餅是古代伴隨著祭拜圓月而出現的供品。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類似月餅的食物,是現代月餅的雛形。北宋的“月團”,又叫“小餅”,用酥油和糖做餡,更接近現在的月餅。到了南宋,典籍中才首現“月餅”一詞。但這時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食品,而是四時俱有。直到明代,月餅作為中秋主要供品才在民間盛行起來。既有了圓形外狀,又有了“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的藝術圖案。清代的月餅不但已成為中秋民間普遍的風俗,而且製作工藝越發精巧。餡料廣泛,圖案豐富,口感香甜。“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餅師傅做出的月餅,外形如明月招人喜愛:“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月餅的口感也備受人們喜愛、稱道。

八月十五話中秋

現代的月餅,依憑食材的廣泛和製作技藝的精絕,品種之豐富,更是數不勝數。無論按產地,餡料、口感分類,都不勝枚舉。單按產地,就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種種不同。哈爾濱地處塞北邊陲,飲食文化在傳承中原的基礎上又獨具特色。建於1911年的老鼎豐糕點廠把月餅的調製不斷翻新,製成了自成體系的“哈式”月餅。外皮酥軟,色澤黃焦,餡料香甜適口。川酥餡、五仁餡、百果餡……早已成為了哈爾濱人記憶中的傳統味道。近些年,老道外的“沙記賽索”回民月餅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滿圓,掛上中天,舉國同慶的中秋夜又到了。

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被稱之為“仲月”。八月十五是仲月中間日,因此八月十五被稱之為中秋節。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秋季中唯一盛大的節日。收穫的喜悅融合節日的風俗,使中秋節有著別樣的詩意氛圍。

八月十五話中秋

周代文獻中就有拜月祈福的記錄。秦漢時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流傳。相傳后羿與嫦娥本是恩愛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賞賜給他一包長生之藥。徒弟逄蒙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怕神藥落入惡人之手危害人間,情急之下吞下藥丸,因此成仙。嫦娥飛到月亮上,獨居在廣寒宮中,日日思念著后羿。人們懷念美麗的嫦娥,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時拜月祈禱,祈求這個善良的仙子播福人間。

八月十五話中秋

唐代宮廷中盛行玩月、賞月之風。每逢八月十五,君臣妃嬪聚集在長安城的皇宮中,把酒對月、吟詩猜謎,快活非常。李白高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若虛淺唱“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代詩人筆下的中秋月,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明亮可人的月亮。傳說唐玄宗所創的名曲,本是廣寒宮中嫦娥的舞曲。精通音律的玄宗八月十五夢遊月宮暗記此曲於心,醒後記錄整理,擬名《霓裳羽衣曲》。

八月十五話中秋

到了北宋,流傳著一系列民間、宮廷風俗的八月十五日才被正式確定為中秋節。這一夜,舉國歡慶,直至破曉。宮廷中張燈結綵、大奏笙鍾;市井內鋪席家宴,佔樓賞月。被貶官的蘇軾也不甘寂寞,以致“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後,揮筆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明月般光照千年的詞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極似現代月餅的節令食品也正式出現在人們的席桌上。北宋,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起源。

八月十五話中秋

中秋節如大河,從悠遠而神祕的千年前流淌至今,浪花中翻騰著數不盡的美麗傳說。

相傳月宮中有棵大桂樹,枝繁葉茂,芳香無比。吳剛因殺了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伯陵,被炎帝囚禁在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高五百仗,傷口被斧斫後立即合攏。吳剛年復一年地伐桂,桂樹年復一年地長高。吳剛的妻子因曾與伯陵私通而心懷愧疚,不忍丈夫獨自承受寂寞孤獨,於是把他們的三個兒子派到月宮來。其中有兩個兒子化作了蟾蜍和玉兔。吳剛伐桂時,蟾蜍在樹下仰望,期盼著桂樹轟然倒塌的奇蹟。玉兔則為天界的神仙們搗藥。他故意把藥杵舞得“咚咚”響,讓吳剛聽到月宮中伐桂聲之外的勞作聲。《山海經》是中國古代很多神話傳說的源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蟾蜍望桂”這些傳說,都能在《山海經》中尋覓到故事的影子。兒時賞月,循著老人們講過的這些傳說,辨識著月亮上的廣寒宮、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忽然覺得,月宮其實並不寂寞。何況還有那麼多“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之類的聯想。有時,想著想著,心就向月亮飛去了。中秋節,讓每個中國人從童年開始就感覺如此美好而詩意、神祕而愉悅、難忘而期盼。

八月十五話中秋

祭月、拜月、走月、賞月、花燈、猜謎,儘管慶祝中秋的民俗各異,團聚歡宴、品賞月餅的習俗卻深深紮根在全世界華人心中。

月餅是古代伴隨著祭拜圓月而出現的供品。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類似月餅的食物,是現代月餅的雛形。北宋的“月團”,又叫“小餅”,用酥油和糖做餡,更接近現在的月餅。到了南宋,典籍中才首現“月餅”一詞。但這時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食品,而是四時俱有。直到明代,月餅作為中秋主要供品才在民間盛行起來。既有了圓形外狀,又有了“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的藝術圖案。清代的月餅不但已成為中秋民間普遍的風俗,而且製作工藝越發精巧。餡料廣泛,圖案豐富,口感香甜。“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餅師傅做出的月餅,外形如明月招人喜愛:“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月餅的口感也備受人們喜愛、稱道。

八月十五話中秋

現代的月餅,依憑食材的廣泛和製作技藝的精絕,品種之豐富,更是數不勝數。無論按產地,餡料、口感分類,都不勝枚舉。單按產地,就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種種不同。哈爾濱地處塞北邊陲,飲食文化在傳承中原的基礎上又獨具特色。建於1911年的老鼎豐糕點廠把月餅的調製不斷翻新,製成了自成體系的“哈式”月餅。外皮酥軟,色澤黃焦,餡料香甜適口。川酥餡、五仁餡、百果餡……早已成為了哈爾濱人記憶中的傳統味道。近些年,老道外的“沙記賽索”回民月餅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八月十五話中秋

傳統習俗中,一家人拜月完畢,坐在一起分食月餅等供果。這種分食的圓餅漸漸就有了更豐富的寓意——象徵團圓。現代的中秋,拜月祈福的習俗變得越來越遠淡,闔家團圓的文化內涵卻越發濃厚。“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中秋月圓之時,不能和家人分食月餅是何其令人感傷!玉盤流輝,家人團坐,把酒對月、談笑歡歌,這在中秋節日裡,對每個華人來說,又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好感受!

【作者簡介】窺谷客者,龍江人氏。幼頑劣,幸得祖父嚴教。承家學淵源,蒙名師點化,學成於師範大學。杏壇執教廿載,芬芳桃李無數。不惑之年,厭世俗名利之擾,慕山水田園之樂。縱馬龍冮,遍尋桃源之趣,懷家鄉揚名宿願;信筆華夏,盡享舌尖之味,抱文化傳承宏志。含英咀華,會文字之妙;樂山悅水,見愚庸之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