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0年代的巢城公共衛生設施遠不完備。居民的生活垃圾仍然傾倒到河邊,生活汙水仍然排向天河。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河水汙染日趨嚴重,很多小孩肚子里長蛔蟲。有蛔蟲的小孩臉上會長出白斑。對付蛔蟲的辦法孩子們都也喜歡,那就是吃寶塔糖。吃了寶塔糖,蛔蟲就跟著大便解了出來。那年頭,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本營養不夠,可這白白胖胖的蛔蟲不知在我們肚子裡分食了多少營養。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天河病情加重時期。隨著巢湖地區成立,城區人口激增,公共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速度。當年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公廁,最大的一座在巢湖電影院斜對面,算是城裡最好的一座,但那氣味和內部環境現代人會望而卻步。居民區的垃圾箱也寥寥無幾,很多居民依然把垃圾傾倒在天河邊。與此同時,天河邊的老城牆、浮橋、文昌閣和觀音庵先後被拆除,河上的風帆不見了,端午的龍舟消失了。沒有了這些“首飾”的裝點,天河失去了綽約的風姿。加上兩頭土壩的阻擋,天河血流不暢,逐漸人老珠黃。一條原本青春靚麗的母親河,漸漸淪為刷馬桶,洗拖把的一片死水。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0年代的巢城公共衛生設施遠不完備。居民的生活垃圾仍然傾倒到河邊,生活汙水仍然排向天河。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河水汙染日趨嚴重,很多小孩肚子里長蛔蟲。有蛔蟲的小孩臉上會長出白斑。對付蛔蟲的辦法孩子們都也喜歡,那就是吃寶塔糖。吃了寶塔糖,蛔蟲就跟著大便解了出來。那年頭,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本營養不夠,可這白白胖胖的蛔蟲不知在我們肚子裡分食了多少營養。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天河病情加重時期。隨著巢湖地區成立,城區人口激增,公共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速度。當年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公廁,最大的一座在巢湖電影院斜對面,算是城裡最好的一座,但那氣味和內部環境現代人會望而卻步。居民區的垃圾箱也寥寥無幾,很多居民依然把垃圾傾倒在天河邊。與此同時,天河邊的老城牆、浮橋、文昌閣和觀音庵先後被拆除,河上的風帆不見了,端午的龍舟消失了。沒有了這些“首飾”的裝點,天河失去了綽約的風姿。加上兩頭土壩的阻擋,天河血流不暢,逐漸人老珠黃。一條原本青春靚麗的母親河,漸漸淪為刷馬桶,洗拖把的一片死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70年代中期,市政建設有了起色。為了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老街上開始鋪設自來水管道,分地段建立自來水站。但水站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百姓實際需求。我們東門地區幾百戶人家才有一個自來水站,兩個龍頭。水站建在城牆根,時常因壓力不足而水流不暢。負責水站放水的是李元慶先生的遺孀張錫嘏。老人年齡大,行動不便,不能長時間放水。有些居民喝慣了免費的天河水,不習慣到水站花錢買水,仍然飲用天河水。後來聽說一些鄰居生病早逝,我想可能與喝了汙染的天河水有關。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1980年代中期。當年居民如果想在家裡安裝自來水,需要先提出申請,自己花錢買很長的水管,才能引到自家門口。我家在那片居民區自來水安裝最早,時間是1984年。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0年代的巢城公共衛生設施遠不完備。居民的生活垃圾仍然傾倒到河邊,生活汙水仍然排向天河。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河水汙染日趨嚴重,很多小孩肚子里長蛔蟲。有蛔蟲的小孩臉上會長出白斑。對付蛔蟲的辦法孩子們都也喜歡,那就是吃寶塔糖。吃了寶塔糖,蛔蟲就跟著大便解了出來。那年頭,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本營養不夠,可這白白胖胖的蛔蟲不知在我們肚子裡分食了多少營養。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天河病情加重時期。隨著巢湖地區成立,城區人口激增,公共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速度。當年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公廁,最大的一座在巢湖電影院斜對面,算是城裡最好的一座,但那氣味和內部環境現代人會望而卻步。居民區的垃圾箱也寥寥無幾,很多居民依然把垃圾傾倒在天河邊。與此同時,天河邊的老城牆、浮橋、文昌閣和觀音庵先後被拆除,河上的風帆不見了,端午的龍舟消失了。沒有了這些“首飾”的裝點,天河失去了綽約的風姿。加上兩頭土壩的阻擋,天河血流不暢,逐漸人老珠黃。一條原本青春靚麗的母親河,漸漸淪為刷馬桶,洗拖把的一片死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70年代中期,市政建設有了起色。為了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老街上開始鋪設自來水管道,分地段建立自來水站。但水站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百姓實際需求。我們東門地區幾百戶人家才有一個自來水站,兩個龍頭。水站建在城牆根,時常因壓力不足而水流不暢。負責水站放水的是李元慶先生的遺孀張錫嘏。老人年齡大,行動不便,不能長時間放水。有些居民喝慣了免費的天河水,不習慣到水站花錢買水,仍然飲用天河水。後來聽說一些鄰居生病早逝,我想可能與喝了汙染的天河水有關。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1980年代中期。當年居民如果想在家裡安裝自來水,需要先提出申請,自己花錢買很長的水管,才能引到自家門口。我家在那片居民區自來水安裝最早,時間是1984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此後,我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工作,遠離天河。每次回家,都去天河邊轉轉,看到天河一年年在變化。隨著舊城改造,天河岸邊建起了商城和現代化的住宅樓,家家戶戶終於通上了自來水,人們再也不用喝天河水。至此,作為母親河的天河淡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天河南岸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幾十年前經常遭受水災的官圩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建成了大片住宅小區。天河上的大橋越來越多,兩岸交通越來越便利。東門的壩子也早就扒掉了,天河的血管部分被疏通,河水也逐步變清了。後來,沿河砌了石頭駁岸,修建了漂亮的欄杆。只是西邊的壩子還在,仍然控制著巢湖通向天河的水流。不知道西壩口能不能改造,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使其既能防洪,又能通暢水流,恢復天河的自然流向?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0年代的巢城公共衛生設施遠不完備。居民的生活垃圾仍然傾倒到河邊,生活汙水仍然排向天河。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河水汙染日趨嚴重,很多小孩肚子里長蛔蟲。有蛔蟲的小孩臉上會長出白斑。對付蛔蟲的辦法孩子們都也喜歡,那就是吃寶塔糖。吃了寶塔糖,蛔蟲就跟著大便解了出來。那年頭,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本營養不夠,可這白白胖胖的蛔蟲不知在我們肚子裡分食了多少營養。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天河病情加重時期。隨著巢湖地區成立,城區人口激增,公共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速度。當年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公廁,最大的一座在巢湖電影院斜對面,算是城裡最好的一座,但那氣味和內部環境現代人會望而卻步。居民區的垃圾箱也寥寥無幾,很多居民依然把垃圾傾倒在天河邊。與此同時,天河邊的老城牆、浮橋、文昌閣和觀音庵先後被拆除,河上的風帆不見了,端午的龍舟消失了。沒有了這些“首飾”的裝點,天河失去了綽約的風姿。加上兩頭土壩的阻擋,天河血流不暢,逐漸人老珠黃。一條原本青春靚麗的母親河,漸漸淪為刷馬桶,洗拖把的一片死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70年代中期,市政建設有了起色。為了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老街上開始鋪設自來水管道,分地段建立自來水站。但水站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百姓實際需求。我們東門地區幾百戶人家才有一個自來水站,兩個龍頭。水站建在城牆根,時常因壓力不足而水流不暢。負責水站放水的是李元慶先生的遺孀張錫嘏。老人年齡大,行動不便,不能長時間放水。有些居民喝慣了免費的天河水,不習慣到水站花錢買水,仍然飲用天河水。後來聽說一些鄰居生病早逝,我想可能與喝了汙染的天河水有關。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1980年代中期。當年居民如果想在家裡安裝自來水,需要先提出申請,自己花錢買很長的水管,才能引到自家門口。我家在那片居民區自來水安裝最早,時間是1984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此後,我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工作,遠離天河。每次回家,都去天河邊轉轉,看到天河一年年在變化。隨著舊城改造,天河岸邊建起了商城和現代化的住宅樓,家家戶戶終於通上了自來水,人們再也不用喝天河水。至此,作為母親河的天河淡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天河南岸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幾十年前經常遭受水災的官圩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建成了大片住宅小區。天河上的大橋越來越多,兩岸交通越來越便利。東門的壩子也早就扒掉了,天河的血管部分被疏通,河水也逐步變清了。後來,沿河砌了石頭駁岸,修建了漂亮的欄杆。只是西邊的壩子還在,仍然控制著巢湖通向天河的水流。不知道西壩口能不能改造,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使其既能防洪,又能通暢水流,恢復天河的自然流向?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今年五月份回老家,我照例在賓館樓上拍拍家鄉新貌。最明顯的變化是西邊的巢湖邊矗立起兩根大柱子,東邊的天河兩岸也矗立起兩根大柱子。據說那是斜拉橋的立柱,不久之後,兩座大橋將在天河上拔地而起,天河又將出現新的面貌。

回顧天河六十年的變遷,當年天河清純靈動,青春煥發,充滿自然之美,天河終日都有嬉戲的頑童和洗衣洗菜的百姓相伴;如今的天河似乎到了耳順之年,風平浪靜。河邊的居民都在自家的單元房裡燒煮漿洗,再也不去天河,孩子們也不再下河游泳去親近天河。天河失去了往日的喧囂,顯得孤獨冷清。


"

作者:雨田笠翁

對於老巢縣人來說天河是母親河,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她;對於現代的巢湖市人來說,天河是祖母河,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她,她只是靜靜地守護在巢城邊,看著城市一天天長高長大。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天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老的?回顧一下天河六十年的變遷,或許能找到答案。六十年前的天河是何等青春靚麗,充滿活力!清清的水流是她光亮的皮膚,老城牆是她的腰帶,浮橋是她的項鍊,文昌閣是她的髮簪,帆船是她的笑靨,端午的龍舟鼓點是她律動的脈搏,兩岸的居民都是她的子女。六十年前巢城沒有自來水,天河兩岸的百姓全靠她滋養。除了淘米、洗菜、洗衣,人們連刷馬桶、倒垃圾都在天河邊。澡堂和作坊的汙水,居民家裡生活汙水,都通過陰溝直排天河。好在那時候人口不多,天河上游又有源頭活水,用髒的河水,一夜之間就被東流而下的巢湖水替代。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5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的熱潮興起,巢城人口持續增長,母親河難以承受多子女的壓力。加上巢湖和長江時而發洪水,衝擊著她疲憊的身軀,天河不堪重荷而積勞成疾。那時的人沒有環保概念,對天河只知索取,不知保護,就像不懂事的熊孩子,不斷折騰著母親,全然不懂母親過度勞累也會生病早衰。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候城裡的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垃圾汙水一齊推向天河。

1959年,巢湖閘開始建設,意在減輕天河的負擔,增強天河的防洪能力。作為水利工程,巢湖閘無疑能有效地調節巢湖和長江水位。水閘下游開挖的人工河也減輕了天河的航運壓力。然而,這種“治療方案”所產生的副作用,日後也顯現出來。與巢湖閘配套的湖口西壩建成,阻擋住了天河的源頭活水,天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天然走勢從此不再,自我淨化的能力失去一半。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口水閘(1967年建)還沒建造,到了夏季,長江洪水依然不時造訪天河,東門輪船碼頭和河下線排出的油汙,被洪水順勢推到了西邊的居民區。河面上經常漂浮一層五顏六色的亮晶晶的汽油,河裡的魚吃到嘴裡一股煤油味。再到後來,東門又打了個壩子,把輪船碼頭隔到外頭,似乎阻擋住了汽油。可這治理方案副作用更大,天河東西兩頭都築了土壩,就像扎住了天河的動脈血管。天河失去了生命活力,奄奄一息。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1960年代的巢城公共衛生設施遠不完備。居民的生活垃圾仍然傾倒到河邊,生活汙水仍然排向天河。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河水汙染日趨嚴重,很多小孩肚子里長蛔蟲。有蛔蟲的小孩臉上會長出白斑。對付蛔蟲的辦法孩子們都也喜歡,那就是吃寶塔糖。吃了寶塔糖,蛔蟲就跟著大便解了出來。那年頭,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本營養不夠,可這白白胖胖的蛔蟲不知在我們肚子裡分食了多少營養。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天河病情加重時期。隨著巢湖地區成立,城區人口激增,公共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速度。當年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座公廁,最大的一座在巢湖電影院斜對面,算是城裡最好的一座,但那氣味和內部環境現代人會望而卻步。居民區的垃圾箱也寥寥無幾,很多居民依然把垃圾傾倒在天河邊。與此同時,天河邊的老城牆、浮橋、文昌閣和觀音庵先後被拆除,河上的風帆不見了,端午的龍舟消失了。沒有了這些“首飾”的裝點,天河失去了綽約的風姿。加上兩頭土壩的阻擋,天河血流不暢,逐漸人老珠黃。一條原本青春靚麗的母親河,漸漸淪為刷馬桶,洗拖把的一片死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到了1970年代中期,市政建設有了起色。為了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老街上開始鋪設自來水管道,分地段建立自來水站。但水站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百姓實際需求。我們東門地區幾百戶人家才有一個自來水站,兩個龍頭。水站建在城牆根,時常因壓力不足而水流不暢。負責水站放水的是李元慶先生的遺孀張錫嘏。老人年齡大,行動不便,不能長時間放水。有些居民喝慣了免費的天河水,不習慣到水站花錢買水,仍然飲用天河水。後來聽說一些鄰居生病早逝,我想可能與喝了汙染的天河水有關。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1980年代中期。當年居民如果想在家裡安裝自來水,需要先提出申請,自己花錢買很長的水管,才能引到自家門口。我家在那片居民區自來水安裝最早,時間是1984年。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此後,我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工作,遠離天河。每次回家,都去天河邊轉轉,看到天河一年年在變化。隨著舊城改造,天河岸邊建起了商城和現代化的住宅樓,家家戶戶終於通上了自來水,人們再也不用喝天河水。至此,作為母親河的天河淡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天河南岸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幾十年前經常遭受水災的官圩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建成了大片住宅小區。天河上的大橋越來越多,兩岸交通越來越便利。東門的壩子也早就扒掉了,天河的血管部分被疏通,河水也逐步變清了。後來,沿河砌了石頭駁岸,修建了漂亮的欄杆。只是西邊的壩子還在,仍然控制著巢湖通向天河的水流。不知道西壩口能不能改造,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使其既能防洪,又能通暢水流,恢復天河的自然流向?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今年五月份回老家,我照例在賓館樓上拍拍家鄉新貌。最明顯的變化是西邊的巢湖邊矗立起兩根大柱子,東邊的天河兩岸也矗立起兩根大柱子。據說那是斜拉橋的立柱,不久之後,兩座大橋將在天河上拔地而起,天河又將出現新的面貌。

回顧天河六十年的變遷,當年天河清純靈動,青春煥發,充滿自然之美,天河終日都有嬉戲的頑童和洗衣洗菜的百姓相伴;如今的天河似乎到了耳順之年,風平浪靜。河邊的居民都在自家的單元房裡燒煮漿洗,再也不去天河,孩子們也不再下河游泳去親近天河。天河失去了往日的喧囂,顯得孤獨冷清。


話說巢湖:天河——六十年變遷



我們這些六十年前在天河裡戲水的孩子老了,天河也老了。人不能返老還童,天河也不可能恢復青春的容顏。但也如俗話所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天河是巢湖市的老祖母,是巢城一寶。我想,保護好天河,保護好臥牛山,是現代人對巢城“長輩”最好的孝敬。

2019年9月11日於南京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