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攻略,中醫支招預防秋乏三步曲'

""處暑養生攻略,中醫支招預防秋乏三步曲

8月23日迎來處暑節氣,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鎮華教授提醒,這個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是立秋後第一個節氣。萬物經歷了夏季的茁壯成長,到了收斂生性的時候。人亦如此,需要收斂身心,達到從容平和、不急不燥的狀態,將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氣慢慢收回來,收到陰陽平衡的狀態。趁著秋天肺氣能量生髮,多做深呼吸,清肺氣,呼吸吐納將更加清淨。

朱鎮華教授提醒:只有應秋天之氣,讓身、心、神處於“收”的狀態,才是秋天該有的養生之道,如果忤逆了秋氣的升降規律,該收的時候不收,這時就會得一種病:飧洩。“飧洩”是什麼?就是晚飯沒消化就拉出去了。肺與大腸相表裡,傷了肺,就傷了大腸,人就會經常拉稀。再者,肺為腎之母,腎主二便,腎失封藏之職,也會拉稀,人很快會虛弱下去。

處暑該如何養生?朱鎮華教授介紹,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這個節氣養生有以下要點:

首先,防晒不可忘。處暑後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指數較大,不要因為天涼快了就忽視防晒,小心被“秋老虎”傷了皮膚。皮膚晒傷要儘快補救,首先要舒緩、鎮定發紅發熱的皮膚,再使用溫和、無刺激的保養品,加速細胞修護、再生,緩和皮膚晒傷的症狀。

其次,巧妙解“秋乏”。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

朱鎮華教授推薦預防“秋乏”三步曲:

● 睡眠充足

夏天晝長夜短,天氣悶熱,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處暑後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儘量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早睡早起,適當午睡。

●飲食清淡

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不吃油膩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於提神醒腦。

●加強鍛鍊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鍊以早晚為好。登山、散步、伸懶腰都可緩解秋乏,只有體能充足,才能戰勝季節交替時身體的不適。

健脾祛溼 滋陰潤肺

處暑時節是是陰氣和陽氣、暑熱和涼風、溼和燥最激烈的搏鬥期。秋氣收斂,溼熱淤阻,很容易造成體內鬱熱,引發病邪。

朱鎮華教授提醒,處暑後養生第一重任,就是養護好脾胃,把體內藏著掖著的暑溼趕出去,中土運轉給力,則肝膽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秋天燥氣當令,燥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燥邪習慣經口鼻侵於肺,耗傷肺陰,出現肺燥,可表現為口乾、脣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等呼吸系統病證。因此,秋季第二重任,則要滋陰潤肺。

健脾養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藥、芡實、茯苓等。滋陰潤肺則有芝麻、核桃、蜂蜜、銀耳、百合等食材。如果既想養脾胃,又想潤肺滋陰,可以試試下面的藥膳方:

山藥百合大棗粥 :

【材料】: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個、薏苡仁30克、適量大米

【做法】:將上述食材,加上大米適量熬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的功效。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食之有滋陰養胃、清熱潤燥之功效。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陳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