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醬園

繼續往東過了東魚塘街口,有一家三吉齋南食店,也是長沙市南貨糕點食品老字號。民國流傳下來一個對子的上聯:“三吉齋三多齋三元齋,三三得九九如齋”。三吉齋名氣雖然遜於九如齋,但該店的桂花、玫瑰、麻絨元宵用料考究,很受市民讚譽。但家境比較殷實的市民,還是傾慕九如齋。

大華五交化商店的有獎促銷

至於長沙老年商店、大華五交化商店、兒童食品店陸續開在解放路北廂,那也是八九十年代以後的事。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醬園

繼續往東過了東魚塘街口,有一家三吉齋南食店,也是長沙市南貨糕點食品老字號。民國流傳下來一個對子的上聯:“三吉齋三多齋三元齋,三三得九九如齋”。三吉齋名氣雖然遜於九如齋,但該店的桂花、玫瑰、麻絨元宵用料考究,很受市民讚譽。但家境比較殷實的市民,還是傾慕九如齋。

大華五交化商店的有獎促銷

至於長沙老年商店、大華五交化商店、兒童食品店陸續開在解放路北廂,那也是八九十年代以後的事。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這裡原來是有名的“婦女用品商店”。 鄭壽山供圖

這裡還有一則趣事:大概是1980年年末,有獎銷售風靡全市,大華五交化商店與許多商店一樣搞有獎促銷:購物滿5元抽獎一次,特等獎5000元,二等獎至五等獎以此往下遞減。我的一個鄰居運氣極佳,買了五元多的東西竟然獲得特等獎!八十年代初的5000元,真的不啻於天文數字。藉此,這種虧大本的有獎銷售,反映出剛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出來的商業市場,尚處於十分幼稚和不成熟的狀態。

談及物價,記得七十年代末期,市內街巷兩間三十平米的私人平房,讓售價大約是五百元左右。不過那個年代居民中幾乎沒有購買住房一說,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手中沒有多餘的錢,購買力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數人家能餬口就不錯了;二是搞“戰備”,城市人口隨時準備向鄉間“疏散”,每戶居民都與周邊的瀏陽寧鄉等農村的農戶綁定“疏散”接收關係。即使極少的人有些積蓄,誰會願意把錢購置不動產呢。

至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大量投放市場,吊足了囊中羞澀市民們的口味,一臺日立14吋彩電市價高達近三千塊錢。解放路上也有了兩家較大的家用電器商店。人們隨著收入的增加,把新的三大件“請”回家,構成了那些年的街頭風景。當時商店還沒有家電類大宗商品送貨上門的服務。

老解放路的“鬧中取靜”

說解放路“鬧中取靜”有一定道理,自然,這是拿解放路與黃興路作比對。再就是以前的蘭陵劇院把門開在半江巷、正義裡,後來才把正門開在解放路上,改成解放劇院。而長沙劇院位於登隆街,距離解放路有百把米。

解放路上只有一條2路線公交車對開,楊裕興門口與臘味店門口是對應站點。往南下一站是織機街;往東往北一站是柑子園,在現在的銀宏大廈西大門處。2路線公交北至火車北站(湘雅路東口),南至火車南站(現在的碧沙湖站)。那時全長沙市僅有五條公交線路。後來隨著桔子洲大橋通車、火車新站(五里牌)建成、東塘雨花亭井灣子開發,公交增至九條線路,之後不斷開闢運營新的線路。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醬園

繼續往東過了東魚塘街口,有一家三吉齋南食店,也是長沙市南貨糕點食品老字號。民國流傳下來一個對子的上聯:“三吉齋三多齋三元齋,三三得九九如齋”。三吉齋名氣雖然遜於九如齋,但該店的桂花、玫瑰、麻絨元宵用料考究,很受市民讚譽。但家境比較殷實的市民,還是傾慕九如齋。

大華五交化商店的有獎促銷

至於長沙老年商店、大華五交化商店、兒童食品店陸續開在解放路北廂,那也是八九十年代以後的事。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這裡原來是有名的“婦女用品商店”。 鄭壽山供圖

這裡還有一則趣事:大概是1980年年末,有獎銷售風靡全市,大華五交化商店與許多商店一樣搞有獎促銷:購物滿5元抽獎一次,特等獎5000元,二等獎至五等獎以此往下遞減。我的一個鄰居運氣極佳,買了五元多的東西竟然獲得特等獎!八十年代初的5000元,真的不啻於天文數字。藉此,這種虧大本的有獎銷售,反映出剛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出來的商業市場,尚處於十分幼稚和不成熟的狀態。

談及物價,記得七十年代末期,市內街巷兩間三十平米的私人平房,讓售價大約是五百元左右。不過那個年代居民中幾乎沒有購買住房一說,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手中沒有多餘的錢,購買力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數人家能餬口就不錯了;二是搞“戰備”,城市人口隨時準備向鄉間“疏散”,每戶居民都與周邊的瀏陽寧鄉等農村的農戶綁定“疏散”接收關係。即使極少的人有些積蓄,誰會願意把錢購置不動產呢。

至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大量投放市場,吊足了囊中羞澀市民們的口味,一臺日立14吋彩電市價高達近三千塊錢。解放路上也有了兩家較大的家用電器商店。人們隨著收入的增加,把新的三大件“請”回家,構成了那些年的街頭風景。當時商店還沒有家電類大宗商品送貨上門的服務。

老解放路的“鬧中取靜”

說解放路“鬧中取靜”有一定道理,自然,這是拿解放路與黃興路作比對。再就是以前的蘭陵劇院把門開在半江巷、正義裡,後來才把正門開在解放路上,改成解放劇院。而長沙劇院位於登隆街,距離解放路有百把米。

解放路上只有一條2路線公交車對開,楊裕興門口與臘味店門口是對應站點。往南下一站是織機街;往東往北一站是柑子園,在現在的銀宏大廈西大門處。2路線公交北至火車北站(湘雅路東口),南至火車南站(現在的碧沙湖站)。那時全長沙市僅有五條公交線路。後來隨著桔子洲大橋通車、火車新站(五里牌)建成、東塘雨花亭井灣子開發,公交增至九條線路,之後不斷開闢運營新的線路。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50年代的長沙,市內公交等車輛不多(圖為50年代剛剛建成的五一路)

解放路理當屬於鬧市區,她與司門口交匯,比鄰八角亭、道門口,距五一廣場、南門口亦不甚遠。

1978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八十年代後,解放路真正開始熱鬧繁華起來。最使人難忘的是眾多封存十餘年的幾百部中外影片解禁,《出水芙蓉》《摩登時代》《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天天給人驚喜。 整個長沙市的影劇院電影場場爆滿,觀看電影的人看完這場看那場。

解放路上,觀眾剛從蘭陵劇院(解放劇院)出來,又忙不迭地奔向長沙劇院,路上盡是趕場子的人群。人們那種走出思想禁錮,心情的暢快與愉悅,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醬園

繼續往東過了東魚塘街口,有一家三吉齋南食店,也是長沙市南貨糕點食品老字號。民國流傳下來一個對子的上聯:“三吉齋三多齋三元齋,三三得九九如齋”。三吉齋名氣雖然遜於九如齋,但該店的桂花、玫瑰、麻絨元宵用料考究,很受市民讚譽。但家境比較殷實的市民,還是傾慕九如齋。

大華五交化商店的有獎促銷

至於長沙老年商店、大華五交化商店、兒童食品店陸續開在解放路北廂,那也是八九十年代以後的事。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這裡原來是有名的“婦女用品商店”。 鄭壽山供圖

這裡還有一則趣事:大概是1980年年末,有獎銷售風靡全市,大華五交化商店與許多商店一樣搞有獎促銷:購物滿5元抽獎一次,特等獎5000元,二等獎至五等獎以此往下遞減。我的一個鄰居運氣極佳,買了五元多的東西竟然獲得特等獎!八十年代初的5000元,真的不啻於天文數字。藉此,這種虧大本的有獎銷售,反映出剛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出來的商業市場,尚處於十分幼稚和不成熟的狀態。

談及物價,記得七十年代末期,市內街巷兩間三十平米的私人平房,讓售價大約是五百元左右。不過那個年代居民中幾乎沒有購買住房一說,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手中沒有多餘的錢,購買力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數人家能餬口就不錯了;二是搞“戰備”,城市人口隨時準備向鄉間“疏散”,每戶居民都與周邊的瀏陽寧鄉等農村的農戶綁定“疏散”接收關係。即使極少的人有些積蓄,誰會願意把錢購置不動產呢。

至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大量投放市場,吊足了囊中羞澀市民們的口味,一臺日立14吋彩電市價高達近三千塊錢。解放路上也有了兩家較大的家用電器商店。人們隨著收入的增加,把新的三大件“請”回家,構成了那些年的街頭風景。當時商店還沒有家電類大宗商品送貨上門的服務。

老解放路的“鬧中取靜”

說解放路“鬧中取靜”有一定道理,自然,這是拿解放路與黃興路作比對。再就是以前的蘭陵劇院把門開在半江巷、正義裡,後來才把正門開在解放路上,改成解放劇院。而長沙劇院位於登隆街,距離解放路有百把米。

解放路上只有一條2路線公交車對開,楊裕興門口與臘味店門口是對應站點。往南下一站是織機街;往東往北一站是柑子園,在現在的銀宏大廈西大門處。2路線公交北至火車北站(湘雅路東口),南至火車南站(現在的碧沙湖站)。那時全長沙市僅有五條公交線路。後來隨著桔子洲大橋通車、火車新站(五里牌)建成、東塘雨花亭井灣子開發,公交增至九條線路,之後不斷開闢運營新的線路。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50年代的長沙,市內公交等車輛不多(圖為50年代剛剛建成的五一路)

解放路理當屬於鬧市區,她與司門口交匯,比鄰八角亭、道門口,距五一廣場、南門口亦不甚遠。

1978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八十年代後,解放路真正開始熱鬧繁華起來。最使人難忘的是眾多封存十餘年的幾百部中外影片解禁,《出水芙蓉》《摩登時代》《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天天給人驚喜。 整個長沙市的影劇院電影場場爆滿,觀看電影的人看完這場看那場。

解放路上,觀眾剛從蘭陵劇院(解放劇院)出來,又忙不迭地奔向長沙劇院,路上盡是趕場子的人群。人們那種走出思想禁錮,心情的暢快與愉悅,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解放西路建設施工面貌 長沙市城建檔案館供圖

九十年代中後期,長沙城市建設的大手筆之一:解放路從沿江大道至車站路全線貫通。解放西路成為“酒吧一條街”,娛樂餐飲雲集,解放東路有多家上規模的電腦城和“數碼廣場”,解放路的中段有幾家大型賓館和一些中小茶肆。

待時間的年輪刻畫在了2018年,老解放路北廂,矗立起高達452米,全省第一高全國第十高的國金中心(IFS)摩天大樓主樓,以及佔據北廂整條地塊的裙樓等附屬建築。


"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 鄭壽山手繪圖

文/鄭壽山

從司門口到柑子園短短四五百米的東西向道路,就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解放路。解放路雖說位於省會長沙市的鬧市中心區,除臨近司門口的一段熱鬧繁華一些,整條街似乎是鬧中取靜的。

解放路的前身是民國的中正路

解放路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正路。1937年,原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中正路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全路改鋪成柏油路面。其它三條馬路分別是中山路、黃興路和蔡鍔路,這四條馬路構成長沙市最早的城市現代道路框架。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解放的第二天中正路改名解放路。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1954年長沙地圖中的解放路

直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由解放路西口起把臬后街歸併,一直往西通達沿江大道;從解放路東口起打通柑子園,建解放中路高架跨線橋(替代老瀏城橋),“取捨”文藝路,經二里牌一直往東修建,連接車站路。新的解放路全線貫通那是世紀之交前後的事了。

聚在南京理髮店外等候毛主席

老解放路南廂西口是著名的南京理髮店,理髮燙髮染髮堪稱一流,而這些現在看似尋常的燙染髮服務項目,當時中小理髮店不是都有的。染髮通常就是白染黑,至於染成粽黃還有紫綠紅灰髮等誇張顏色,那是想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女性的燙髮,被指摘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好多年銷聲匿跡。與南京理髮廳齊名的還有中華理髮廳,位於黃興南路織機街口。

記得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5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市民中間忽然傳說毛主席到了長沙。先說毛主席在火宮殿視察,大家跑到那裡不見動靜,後又說毛主席在南京理髮店理髮,熱情的市民把司門口周邊一帶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作人員喊幹喉嚨人群也不肯散去。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理髮店(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我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也往那裡擠,急切等待了不知多久,我估計消息不一定可靠,卻又不願離開。我回想起自己在北京讀書時曾經是某一年國慶遊行隊伍中的少先隊員,站在天安門廣場正中,隔著寬闊的長安街,能夠遠遠地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但是看不清楚。待檢閱完畢,每位少先隊員一起把手中的白鴿和彩色氣球放飛藍天……以致擠得頭髮暈,站的腿發酸,也盼望毛主席出現在大家面前,能近距離一睹偉大領袖的尊容與風采。

不知等了好久,來了權威消息:“毛主席昨天在長沙,今天已經回到北京”,大家這才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日後得知,毛主席此行長沙和韶山,確實到了火宮殿,還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七律·到韶山》。

楊裕興麵館裡“出堂”蓋碼多

南京理髮廳往東是楊裕興麵館,湯麵有肉絲、醬汁、滷子、炸醬、牛肉、牛腩等品種,還有各種炒麵。每年的端午節前和秋冬時節,還推出時令的鱔片面和寒菌面,價錢高於平常的面,家境較好的市民總要去一飽口福嚐嚐鮮。

長沙人吃麵盡顯裡手:買好籌(一種長型竹製牌子)挑個位子坐下,挺有派頭的對著服務員說上一句“帶迅”(面稍微下硬點)或“重挑”、“重油”(面或油要多一些),還有“雙碼”(兩倍的澆頭).......十分有所講究。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而有些近處周邊的居民,往往還會從自家拿個鋼精鍋買好籌,不須等待,徑直到裡面操作間端面回家吃,這叫做“出堂”。麵館有個非硬性的“行規”,就是對出堂的面加大分量多蓋碼子,大家都是近鄰嘛。有的人家端面出堂特意要下面師傅多給些湯,回到家裡把湯倒出來一些留著下一餐用,屆時加進豆腐腦或者豬血做成一個湯菜。

楊裕興也有小碟菜食:滷舌子滷鴨五香花生米之類,供食客佐酒小酌。我還記得一個滷鴨頭只要三分錢,有的同學放學後就去買個鴨頭,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還要舔舔手指頭尖。那時的麵館只賣面,吃粉則要到粉館,這種單一的經營或許正是促成了著名品牌的誕生。

朗公祠裡排隊批發冰棒

天津小吃店緊挨著楊裕興,那裡的小籠蒸餃、炸春捲、涼發糕均以製作精細而聞名。瑤柱蒸餃是該店的招牌蒸餃。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天津小吃店“生命力”極強,如今仍然“安在“。 鄭壽山供圖

緊靠這裡有一條很短的“死巷子”,北京叫死衚衕,每年的秋天就有一個商販,在巷口支起一口大鍋,邊炒邊賣糖炒板栗。那年代食品副食品遠不及現今這般豐富,糖炒板栗大概算得上高端的休閒食品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靠天津小吃店東邊的一條無名小巷,五十年代時,每當秋天,巷口就有一個商販,支起一口大鍋,賣糖炒板栗。 鄭壽山供圖


再往東有一條窄巷子叫朗公祠,文革期間改成民主巷,不知何因至今也沒恢復舊名,估摸是疏忽了還是有所考慮。巷口有一家建設冰廠,系前店後廠的冷飲製作廠。盛夏季節,每天一大早就有背挎著大小各異冰棒箱子的小販,擠在巷口的側門排隊,等著批發冰棒,然後走街串巷叫賣牛奶綠豆菠蘿紙包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上的朗公祠(巷)北口,後改名民主巷。 鄭壽山供圖

冰廠臨街門面是冷飲店,最便宜的冰酸梅湯0.08元/杯,冰牛奶、冰橘汁每杯0.12元,冰淇淋每份0.15元。細高腳玻璃碟子上盛放著一個球狀的冰淇淋,算是那個時代冷飲的較高消費了。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現在的農業銀行營業部,系原來“建設冰廠”舊址。 鄭壽山供圖

我鄰居家的一個男孩子小名叫滿伢子,十七八歲,腦袋瓜子不太靈光,不愛讀書也讀不進書,家裡給他用木板釘了個箱子,裡面鋪上舊棉被保溫,夏天讓他賣冰棒。那個年頭,家境不太好的孩子以賣冰棒賺取學費或貼補家用,實屬尋常之事,賣一根冰棒淨賺五釐錢,一天賣兩百根冰棒可以賺上一塊錢。

登隆街口有個九龍服裝廠

建設冰廠冷飲店東邊,就是登隆街,馬路對面就是東魚塘街。登隆街、東魚塘街構成與老解放路在路的中段相交的“大十字筆劃”。本人專門寫過登隆街和東魚塘街,此文就不再重述。

南廂的解放路再往東,記憶中沒有什麼知名商鋪了,而後來位於登隆街口的九龍服裝廠,一樓二樓為服裝商店,再樓上幾層為製衣車間,行人走到路旁都能聽到縫紉機踩衣服的聲音。還有羅莎蛋糕、松花江餃子館......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才有的。

現在的松花江餃子館東臨,還可以模糊看出一個巷口,原來的小東茅巷由此通往東茅街上的省人民醫院。狹窄、曲折帶有坡度的小東茅巷,給人以冷寂、逼仄…… 有兩部電影依情景所需,曾把此巷選為外景拍攝地。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南廂的“小東茅巷”已不存在,這是原巷子口。 鄭壽山供圖

而省人民醫院把大門建在現在的地方,則是老解放路向東延伸以後的事。

柑子園簡陋的消防隊

最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是在臨近柑子園處,有個連巷口都不分明,進深不長的巷子,叫多佛寺。進得巷口不遠有一個很小規模的廟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菩薩塑像。廟堂外面停放著一輛木製消防車,四周放置許多木桶、水槍,牆壁上掛著雨衣雨褲,這些就是街道上志願消防隊的設施裝備。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解放路東頭——柑子園(巷)西口,所立街巷碑誌銘。 鄭壽山供圖

那年代,市內小街小巷沒有高層建築,這種原始簡陋的消防隊,彌補了消防力量的不足,起到撲滅中小火災的作用呢!

有一年離我家不遠一住戶家裡失火,多佛寺的志願消防隊迅即趕來滅火,街鄰們協助他們用臉盆端水桶子提水搞“接力”,很快撲滅了大火。像這樣的街道居民志願消防隊,都正街、民主東街、北正街等居民住房密集的小街區都有。

二輕產品經銷部裡排隊買自行車

再回過頭來說解放路臨近司門口的北廂,拐角處是二輕產品經銷部,這家商店有別於百貨公司,經營的商品有其獨特性。商店多次銷售市場上異常緊俏的自行車,常引得人們有事無事進店裡轉悠。全國暢銷的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自行車長時間難得一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長沙自行車廠應運而生,生產出“鯤鵬牌”自行車投放市場,制動機構是一種新型的脹剎裝置,求購者甚至通宵達旦在店子門口排隊。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那天我得到可靠消息,第二天有自行車供應。於是,我提早吃了晚飯,穿好軍大衣(那時候的一種時尚)在嚴寒裡從傍晚排隊到次日早晨八點,如願以償地買到一輛自行車。推車回家的路上,鋥亮的新車吸引著眾多羨慕的目光,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西魚塘街口:臘味店、金店

二輕經銷部往東,是解放路臘味店,這家店子之有名與他常年供應市場上匱乏短缺的肉食品相關。該店的滷排骨、滷豬肝、滷大腸、滷豬頭肉非常搶手,每天的上午十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熱氣騰騰飄著撲鼻香氣的醬滷肉製品就上櫃了,引得市民爭相購買。

肉類滷製品買回家,配上辣椒大蒜下鍋煸炒,又好吃又方便。各種滷菜免票,而臘肉、香腸都要憑肉票供應。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居民每月只發二兩肉票,之後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也只增加到發半斤肉票。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國金中心的這條通道,原來是西魚塘街。 鄭壽山供圖

臘味店東邊是長沙金店,那時黃金飾品不能在市面交易流通,違者會以倒賣黃金追究刑責。家中如有解放前留存下來的戒指手鐲耳環等金銀手飾還有銀元,只能到這個金店交易變現。

臘味店與金店之間的一條很窄很直的小巷,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西魚塘街,九十年代初之前,長沙市公安局巡警大隊駐在這個巷子裡。

吳元泰醬園、三吉齋南食店

再往東就是吳元泰醬園,其名氣稍遜於德茂隆,但醬菜品種也不少,醬油都是散裝的,自家拿個瓶子去打醬油,醬油分為四個等級,每斤從0.16元-0.48元不等。我家時常光顧此醬園,那裡的蘭花乾子軟硬適中,色香味俱佳。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老醬園

繼續往東過了東魚塘街口,有一家三吉齋南食店,也是長沙市南貨糕點食品老字號。民國流傳下來一個對子的上聯:“三吉齋三多齋三元齋,三三得九九如齋”。三吉齋名氣雖然遜於九如齋,但該店的桂花、玫瑰、麻絨元宵用料考究,很受市民讚譽。但家境比較殷實的市民,還是傾慕九如齋。

大華五交化商店的有獎促銷

至於長沙老年商店、大華五交化商店、兒童食品店陸續開在解放路北廂,那也是八九十年代以後的事。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這裡原來是有名的“婦女用品商店”。 鄭壽山供圖

這裡還有一則趣事:大概是1980年年末,有獎銷售風靡全市,大華五交化商店與許多商店一樣搞有獎促銷:購物滿5元抽獎一次,特等獎5000元,二等獎至五等獎以此往下遞減。我的一個鄰居運氣極佳,買了五元多的東西竟然獲得特等獎!八十年代初的5000元,真的不啻於天文數字。藉此,這種虧大本的有獎銷售,反映出剛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出來的商業市場,尚處於十分幼稚和不成熟的狀態。

談及物價,記得七十年代末期,市內街巷兩間三十平米的私人平房,讓售價大約是五百元左右。不過那個年代居民中幾乎沒有購買住房一說,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手中沒有多餘的錢,購買力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數人家能餬口就不錯了;二是搞“戰備”,城市人口隨時準備向鄉間“疏散”,每戶居民都與周邊的瀏陽寧鄉等農村的農戶綁定“疏散”接收關係。即使極少的人有些積蓄,誰會願意把錢購置不動產呢。

至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大量投放市場,吊足了囊中羞澀市民們的口味,一臺日立14吋彩電市價高達近三千塊錢。解放路上也有了兩家較大的家用電器商店。人們隨著收入的增加,把新的三大件“請”回家,構成了那些年的街頭風景。當時商店還沒有家電類大宗商品送貨上門的服務。

老解放路的“鬧中取靜”

說解放路“鬧中取靜”有一定道理,自然,這是拿解放路與黃興路作比對。再就是以前的蘭陵劇院把門開在半江巷、正義裡,後來才把正門開在解放路上,改成解放劇院。而長沙劇院位於登隆街,距離解放路有百把米。

解放路上只有一條2路線公交車對開,楊裕興門口與臘味店門口是對應站點。往南下一站是織機街;往東往北一站是柑子園,在現在的銀宏大廈西大門處。2路線公交北至火車北站(湘雅路東口),南至火車南站(現在的碧沙湖站)。那時全長沙市僅有五條公交線路。後來隨著桔子洲大橋通車、火車新站(五里牌)建成、東塘雨花亭井灣子開發,公交增至九條線路,之後不斷開闢運營新的線路。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50年代的長沙,市內公交等車輛不多(圖為50年代剛剛建成的五一路)

解放路理當屬於鬧市區,她與司門口交匯,比鄰八角亭、道門口,距五一廣場、南門口亦不甚遠。

1978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八十年代後,解放路真正開始熱鬧繁華起來。最使人難忘的是眾多封存十餘年的幾百部中外影片解禁,《出水芙蓉》《摩登時代》《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天天給人驚喜。 整個長沙市的影劇院電影場場爆滿,觀看電影的人看完這場看那場。

解放路上,觀眾剛從蘭陵劇院(解放劇院)出來,又忙不迭地奔向長沙劇院,路上盡是趕場子的人群。人們那種走出思想禁錮,心情的暢快與愉悅,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解放西路建設施工面貌 長沙市城建檔案館供圖

九十年代中後期,長沙城市建設的大手筆之一:解放路從沿江大道至車站路全線貫通。解放西路成為“酒吧一條街”,娛樂餐飲雲集,解放東路有多家上規模的電腦城和“數碼廣場”,解放路的中段有幾家大型賓館和一些中小茶肆。

待時間的年輪刻畫在了2018年,老解放路北廂,矗立起高達452米,全省第一高全國第十高的國金中心(IFS)摩天大樓主樓,以及佔據北廂整條地塊的裙樓等附屬建築。


從司門口至柑子園,長沙老解放路的記憶

解放西路上的長沙IFS

如今,長達十里通貫城市東西的解放路,尤其以老解放路為基礎拓建而成的解放西路,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沙市鬧市區一張光彩照人的街道名片。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鄭壽山,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標題及部分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