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長沙市燃氣公司辦公樓,供圖/四木

以城南路為界,長沙燃氣進入“南北朝”時期

1997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隨中國燃氣學會赴美國考察天然氣,發現國外沒有煤制氣,只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他認為長沙市的煤制氣虧損嚴重,財政負擔過重,必然被淘汰,天然氣進長沙是必然的趨勢,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即人造天然氣可作為過渡氣源(因熱值相等)。

於是,當年即向政府申請立項,利用亞洲銀行的日元貸款和市政府啟動藍天碧水工程的有利時期,在城南區域興建設計規模10萬戶的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工程,覃昔寬任混空氣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工程於2001年底投產送氣。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長沙市燃氣公司辦公樓,供圖/四木

以城南路為界,長沙燃氣進入“南北朝”時期

1997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隨中國燃氣學會赴美國考察天然氣,發現國外沒有煤制氣,只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他認為長沙市的煤制氣虧損嚴重,財政負擔過重,必然被淘汰,天然氣進長沙是必然的趨勢,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即人造天然氣可作為過渡氣源(因熱值相等)。

於是,當年即向政府申請立項,利用亞洲銀行的日元貸款和市政府啟動藍天碧水工程的有利時期,在城南區域興建設計規模10萬戶的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工程,覃昔寬任混空氣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工程於2001年底投產送氣。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第二儲配廠1000立方米球罐區,供圖/四木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長沙市燃氣公司辦公樓,供圖/四木

以城南路為界,長沙燃氣進入“南北朝”時期

1997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隨中國燃氣學會赴美國考察天然氣,發現國外沒有煤制氣,只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他認為長沙市的煤制氣虧損嚴重,財政負擔過重,必然被淘汰,天然氣進長沙是必然的趨勢,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即人造天然氣可作為過渡氣源(因熱值相等)。

於是,當年即向政府申請立項,利用亞洲銀行的日元貸款和市政府啟動藍天碧水工程的有利時期,在城南區域興建設計規模10萬戶的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工程,覃昔寬任混空氣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工程於2001年底投產送氣。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第二儲配廠1000立方米球罐區,供圖/四木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新開鋪路液化石油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供圖/四木

自此,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與長沙市燃氣公司的供氣管網地域以城南路為界,進入了長沙燃氣發展史上的“南北朝”,而長沙市的瓶裝氣市場則由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北江公司、冰宇公司“三家分晉”各逞英豪。

川氣入湘,新奧燃氣“一統天下”

長期以來,燃氣的生產經營成本與銷售的價格是倒掛的,燃氣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嚴重,政府需要給予財政補貼。僅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和長沙市燃氣公司,市財政每年給予的補貼就高達2000多萬元。

2000年,國家實施西氣東輸的戰略決策,決定川氣入湘,即四川忠縣的天然氣經湖北潛江和湖南嶽陽進入省會長沙,這為長沙的城市燃氣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2000年12月,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決定:長沙市燃氣公司為長沙市天然氣利用工程項目業主單位。2003年,長沙市燃氣公司在政府的主導下,引進河北廊坊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公司的資金進行改制,新奧出資51%,長沙市燃氣公司出資49%,共同組建長沙新奧燃氣有限公司,由新奧集團公司控股經營。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長沙市燃氣公司辦公樓,供圖/四木

以城南路為界,長沙燃氣進入“南北朝”時期

1997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隨中國燃氣學會赴美國考察天然氣,發現國外沒有煤制氣,只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他認為長沙市的煤制氣虧損嚴重,財政負擔過重,必然被淘汰,天然氣進長沙是必然的趨勢,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即人造天然氣可作為過渡氣源(因熱值相等)。

於是,當年即向政府申請立項,利用亞洲銀行的日元貸款和市政府啟動藍天碧水工程的有利時期,在城南區域興建設計規模10萬戶的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工程,覃昔寬任混空氣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工程於2001年底投產送氣。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第二儲配廠1000立方米球罐區,供圖/四木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新開鋪路液化石油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供圖/四木

自此,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與長沙市燃氣公司的供氣管網地域以城南路為界,進入了長沙燃氣發展史上的“南北朝”,而長沙市的瓶裝氣市場則由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北江公司、冰宇公司“三家分晉”各逞英豪。

川氣入湘,新奧燃氣“一統天下”

長期以來,燃氣的生產經營成本與銷售的價格是倒掛的,燃氣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嚴重,政府需要給予財政補貼。僅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和長沙市燃氣公司,市財政每年給予的補貼就高達2000多萬元。

2000年,國家實施西氣東輸的戰略決策,決定川氣入湘,即四川忠縣的天然氣經湖北潛江和湖南嶽陽進入省會長沙,這為長沙的城市燃氣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2000年12月,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決定:長沙市燃氣公司為長沙市天然氣利用工程項目業主單位。2003年,長沙市燃氣公司在政府的主導下,引進河北廊坊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公司的資金進行改制,新奧出資51%,長沙市燃氣公司出資49%,共同組建長沙新奧燃氣有限公司,由新奧集團公司控股經營。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華夏路長沙新奧燃氣有限公司,供圖/四木

改制後的長沙新奧燃氣公司乘天然氣入湘的東風,以每年八到十萬戶的速度不斷擴展供氣規模,特別是收購了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的混氣廠和南區十萬戶輸氣管網後,結束了長沙燃氣發展史上的南北朝,更是如虎添翼。

從此,長沙主城區南北都是長沙新奧燃氣公司的“一統天下”,用戶過百萬,更有眾多的工商用戶使用天然氣,進一步減少了向大氣的汙染排放,更為長沙新奧燃氣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而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在沒有外資的情況下進行改制,經資產量化和員工身份置換後,利用政策一刀切去了年滿40、50歲的男女職工(即男職工年滿五十、女職工年滿四十),其餘職工人人持股,組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改制後,液化石油氣公司精簡人員,壓縮開支,依然主打瓶裝氣市場。長沙市城區管網不能到達的地方以及廣大鄉村小城鎮,瓶裝氣有著廣闊的縱深和市場,液化石油氣公司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也不失為一種務實的經營決策。

"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文/四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按成因和生產方式有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以及生物氣等。

長沙燃氣今年已走過了四十五個春秋,回頭看,當年它的問世,就像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受到了人們不同尋常的期待和青睞,正是這種青睞和重視,讓它在長沙得到了充分而長足的發育和成長。

1974年元旦,長沙城市燃氣誕生

以前,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主要是煤,六十年代是燒散煤,七十年代是燒蜂窩煤,又叫藕煤,長沙市幾十萬家庭用戶的煤炭供應全靠長沙市的南煤棧、四煤棧、毛家橋煤棧擔負。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七十年代做藕煤場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南省相繼建成了岳陽長嶺煉油化工廠和總後勤部2348工廠(後來叫岳陽化工總廠),這兩家大型企業都是石化產業,只不過前者以煉油為主,後者以化工紡織為主。兩家都有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生產飽和儲存滿罐的時候就只能對外放散燒掉。

當年我在2348廠工作的同學寫信跟我說,在岳陽臨湘、云溪的山溝裡,儲存不了的液化石油氣被當做廢料和安全隱患,整天對外放散燒掉,白天燃燒倒不顯眼,到夜晚整個山溝裡被燒的一片通明。長煉廠和2348廠自己職工用氣,兩毛錢一瓶,隨便你燒。

到七十年代初,煤炭開始被當做戰略物資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長沙市煤建公司也成立了節煤辦公室,以尋找節煤途徑,加之城市環境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湖南省化工局、省商業局、省財貿辦等單位提出學習天津、瀋陽經驗,逐步使用氣體燃料的號召,經省市兩級政府協調,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終於與長煉廠和嶽化廠對上了話,長沙市從岳陽化工總廠購進42噸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供應給市民。

1974年元月首批液化石油氣在長沙市銷售,這也是長沙城市燃氣誕生的日子。

在當年長沙市沿江大道218號一個極不起眼的建材石灰店裡,長沙市煤建公司節煤辦的工作人員在這裡向市民銷售15公斤瓶裝液化石油氣,這也是長沙市的首家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湘江路東、湘春路口與通泰街口之間的路邊。

欣喜與恐懼中,燃氣走進千萬家

當年液化石油氣供應站的銷售流程是,由煤建公司節煤辦自帶鋼瓶直接到長煉廠和嶽化廠灌裝,用汽車運回長沙市向市民銷售,每瓶售價3元,這樣既滿足了市民的需要,也讓企業減少了浪費和安全隱患。但這樣一舉兩利的事要推廣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以前,世世代代長沙市民的家用能源不是木柴就是煤炭,液化石油氣既未看到過,也未用過,當這新時代的產物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時候,人們在驚詫、欣喜之餘,也免不了幾分恐懼,俗話說,水火無情,這東東安全嗎?

但這個現象不久就消除了。由於供應數量有限,液化石油氣的供應對象開始只侷限在省市處級幹部家庭。後來,“藍藍的火焰”的方便快捷逐漸被大家認可,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到處級幹部以外的關係人群。

同時,小小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站也從沿江大道218號搬遷到了沿江大道的最南端、楚湘街,這裡的營業面積大概有兩百多平米,有庫房,還有幾間辦公用房。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昔日熱鬧的楚湘街已騰空準備拆遷。供圖/四木

令人後怕的殘液處理

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在早期的經營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經歷了無知、魯莽和充滿危險、艱辛的階段。

比如當年對液化石油氣殘液的處理就是無知違規的行徑。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鋼瓶用久了,瓶底會逐漸累積一些殘液,殘液多了會佔據鋼瓶的空間,影響用戶利益。這些殘液都是一些碳5(C5H12)以上的重組分,熱值很高,易燃易爆,只是在常溫下難以氣化而已。

早期的沿江大道經營時期,液化石油氣供應站採取的殘液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它排放到下水道里,因違規倒殘直接導致過火災的發生。後來搬到楚湘街後就乾脆把它倒在湘江河灘上,任其揮發,或是用油桶拉到郊外偏僻之處,挖一地坑,傾倒後直接點燃燒掉。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現在有點常識的人想想都會後怕,在這些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洩漏,只要遇到一個火星,瞬間的爆燃,都將給身處現場的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用戶違規操作,差點燒掉一條街

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危險和事故也時有發生。長沙市五金交電公司藩后街倉庫的值班房就發生過這樣一次火災事故。

倉庫值班員在使用一瓶新換來的液化石油氣時,總是打不燃火,經諮詢別人得知是新換鋼瓶有空氣,需要排空後才能點燃。於是他就打開了灶具上的閥門進行排空,自己幹別的事去了。

等他記起來關閥時,整個值班室都已瀰漫了液化石油氣,恰在這時,他打開了點火開關,瞬間值班室一片火海,火勢迅速蔓延到庫房,連自行車庫和配件庫都燒了個精光。

還有我原單位一同事,好不容易調入市內一單位,也分到了當年比較緊俏的液化石油氣用戶指標,但他違規倒瓶,把鋼瓶裡的液化石油氣倒入另一空瓶,結果膠管開裂,導致液化石油氣洩露,引發火災,差點把他所住的那條小街都燒光了。他人就跪在那裡,請求寬恕,幸虧公安來得早,把他帶走,要不然會被打死的。

早期長沙燃氣的使用,由於安全科普知識不到位,對於用戶來說,它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東東;對於經營管理者來說,它是關在潘多拉魔盒裡的妖魔,一旦衝出來就非同小可。

斷氣斷供現象時有發生

最初的液化石油氣,供氣規模很小,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的需求,後來連續進行了五次“擴建”(包括煤制氣)。

1975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與國防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在學校內建一次性儲氣200立方米的小型臨時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具體地址就在現國防科大足球場的位置。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當年科大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位置

作為回報,液化石油氣站供應國防科技大學全體教職工家屬和學生食堂的用氣。同時還在儲配站東邊劃撥了一塊土地以建設供應站和員工宿舍。該站於1977年2月建成投產,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也結束了蝸居楚湘街一隅經營的歷史。

1978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站更名為“長沙市煤氣公司”,並由原來隸屬於商業局下轄的煤炭公司改為由長沙市城市建設局管理。正是由於這一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長沙市城市燃氣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用戶迅速突破三萬戶。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辦公大樓(韶山路文藝路口東北角),供圖/四木

為進一步擴大儲氣能力,經湖南省計委批准,長沙市在望新鄉土橋村興建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從長沙化工研究所調來專業工程師朱寅到煤氣公司擔任具體的籌建工作。

朱寅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先後在湘潭化工廠和長沙化工研究所工作,於1983年擔任長沙市煤氣公司經理。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先生,供圖/四木

土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底建成,主要儲氣設備有63立方米臥罐10臺、12立方米臥罐4臺及灌瓶臺等配套設施,長沙城市燃氣首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生產儲存罐裝場地。

但土橋灌瓶廠的建成投產也只是解決了在自己地盤上灌裝的問題,由於長嶺煉油廠和嶽化總廠生產的季節性和其他原因,經常導致灌瓶廠無氣可裝,特別是在冬季,斷氣停供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憤怒地稱液化石油氣為“官氣”。

撈刀河煤制氣工程,結束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市煤氣公司及主管城建局被推到了事關國計民生的風口浪尖上,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城市燃氣儲氣保供的命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擴大儲氣量,長沙市煤氣公司啟動土橋灌瓶廠二期工程建設,興建兩個400立方米的球罐,一次性儲氣可達400噸。為此,還“挖”來江西維尼綸廠工程師覃昔寬來長沙煤氣公司主持建造球罐。覃昔寬也是湖南大學64屆化工系畢業,先後在南昌化工研究所和江西維尼綸廠工作。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原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先生,供圖/四木

1985年10月,土橋二期工程400立方米球罐圓滿竣工。同年,朱寅調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1986年,覃昔寬由長沙煤氣公司副經理升任為經理。

根據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的方針,長沙市於1986年1月在撈刀河原長沙市第二機制磚瓦廠啟動煤制氣工程建設,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朱寅出任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同時兼任煤制氣廠廠長。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煤制氣廠的煤氣櫃,供圖/四木

長沙市的煤氣工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86年1月動工,同年7月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在修訂“七五”計劃時,決定停建,到1987年7月再恢復建設。

全面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該工程總投資2億元,在經歷了六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在1992年12月26日為城北四萬用戶送去了藍色的火焰,結束了省會長沙無管道煤氣的歷史。

長沙建成中南地區最大液化石油氣集散地

1986年,覃昔寬出任長沙煤氣公司經理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集資2000萬元於1992年建設南郊第二儲配廠,擴大儲氣數量3000噸。

南郊第二儲配廠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2個1000立方米球罐和4個100立方米臥罐以及灌瓶臺、鐵路專用線、卸車棧橋等設備、設施,隨後的二、三期工程又興建了1000立方米球罐4個,以及千噸級液化石油氣碼頭,並打造了一條可裝5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開創了千噸液化石油氣槽船內河航運的歷史。

自此,長沙煤氣公司第二儲配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集散地,擁有居民用戶30萬戶,用氣人口達100萬。煤氣公司同時改變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方式,大力發展管道供氣,新建河西英才園、火星等小區管網供氣,遍地開花發展樓棟供氣,城市氣化率不斷提高。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1992年投入的使用英才園小區管道集中供氣站,供圖/四木

1994年長沙市煤氣公司更名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撈刀河煤制氣廠則更名為“長沙市燃氣公司”,兩家公司成為引領長沙城市燃氣發展的主要推手。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撈刀河長沙市燃氣公司辦公樓,供圖/四木

以城南路為界,長沙燃氣進入“南北朝”時期

1997年,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經理覃昔寬隨中國燃氣學會赴美國考察天然氣,發現國外沒有煤制氣,只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他認為長沙市的煤制氣虧損嚴重,財政負擔過重,必然被淘汰,天然氣進長沙是必然的趨勢,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即人造天然氣可作為過渡氣源(因熱值相等)。

於是,當年即向政府申請立項,利用亞洲銀行的日元貸款和市政府啟動藍天碧水工程的有利時期,在城南區域興建設計規模10萬戶的液化石油氣混空氣工程,覃昔寬任混空氣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工程於2001年底投產送氣。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第二儲配廠1000立方米球罐區,供圖/四木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長沙市南郊新開鋪路液化石油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供圖/四木

自此,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與長沙市燃氣公司的供氣管網地域以城南路為界,進入了長沙燃氣發展史上的“南北朝”,而長沙市的瓶裝氣市場則由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北江公司、冰宇公司“三家分晉”各逞英豪。

川氣入湘,新奧燃氣“一統天下”

長期以來,燃氣的生產經營成本與銷售的價格是倒掛的,燃氣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嚴重,政府需要給予財政補貼。僅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和長沙市燃氣公司,市財政每年給予的補貼就高達2000多萬元。

2000年,國家實施西氣東輸的戰略決策,決定川氣入湘,即四川忠縣的天然氣經湖北潛江和湖南嶽陽進入省會長沙,這為長沙的城市燃氣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2000年12月,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決定:長沙市燃氣公司為長沙市天然氣利用工程項目業主單位。2003年,長沙市燃氣公司在政府的主導下,引進河北廊坊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公司的資金進行改制,新奧出資51%,長沙市燃氣公司出資49%,共同組建長沙新奧燃氣有限公司,由新奧集團公司控股經營。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華夏路長沙新奧燃氣有限公司,供圖/四木

改制後的長沙新奧燃氣公司乘天然氣入湘的東風,以每年八到十萬戶的速度不斷擴展供氣規模,特別是收購了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的混氣廠和南區十萬戶輸氣管網後,結束了長沙燃氣發展史上的南北朝,更是如虎添翼。

從此,長沙主城區南北都是長沙新奧燃氣公司的“一統天下”,用戶過百萬,更有眾多的工商用戶使用天然氣,進一步減少了向大氣的汙染排放,更為長沙新奧燃氣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而長沙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在沒有外資的情況下進行改制,經資產量化和員工身份置換後,利用政策一刀切去了年滿40、50歲的男女職工(即男職工年滿五十、女職工年滿四十),其餘職工人人持股,組建長沙市液化石油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改制後,液化石油氣公司精簡人員,壓縮開支,依然主打瓶裝氣市場。長沙市城區管網不能到達的地方以及廣大鄉村小城鎮,瓶裝氣有著廣闊的縱深和市場,液化石油氣公司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也不失為一種務實的經營決策。

從通泰街到城南路,長沙45年燃氣記憶

正在營業的瓶裝氣網點,供圖/四木

長沙的城市燃氣已走過45年的光輝歷程,第一代燃氣人也進入暮年,但他們接生並精心培養長大的“燃氣嬰兒”已成為了一個青壯年。長沙燃氣開啟了城市記憶最現代、最有溫度的一頁,人們不能忘卻老一輩燃氣人對長沙燃氣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願長沙燃氣在城市邁入現代大都市的歷史進程中,迸發出更多的光和熱。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四木,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未註明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