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之小小詮釋

佛教 養生 釋際醒 名家有畫說 名家有畫說 2017-08-25

禪茶一味之小小詮釋

禪茶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寺院之中,寺院飲茶之風的興起,最初起源於僧人的坐禪。僧人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好辦法。我國的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起於唐朝。在唐朝寺院僧人唸經坐禪,一般以茶為飲料清心養神。

將茶與姜、桂、桔、棗等果料香料一同煮煮作為飲品的習慣我國古代就有,也就是茶蘇。而當時佛教僧人多修習佛教小乘禪法,且嚴格遵循過午不食的戒規。為了補足午後的營養,提神益思,驅除禪修中的昏沉,同時也為了養生,迫切需要一種祕方或帶有藥有用功能的飲料。而正是這種需要,兩千年來,讓茶與佛教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寺院僧人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便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飲茶對於僧人,既可以提神也調養身心。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實際上,茶文化構成了我國佛教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寺院僧人自古習文、誦經、品茗,佛教文化中凝聚著深沉的茶文化。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韻。佛為眾生,茶蘊萬象:佛度俗人,茶淨蒼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佛是茶的昇華,茶是佛的禪心,品茶是為了修心,在無塵的淨水中徹悟禪意。佛與茶的共同訴求是心,是感悟,是頓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的協調。佛要清除人類心靈的雜塵,茶則是洗淨上面的汙垢,不留一絲細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飲品,是天堂、人間、地獄一致的靈魂淨化精、身體洗禮水。

禪茶一味,意思是指禪味與茶味相通,並且以禪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禪那樣去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與禪的相通之處還在於追求它們精神境界的提純和昇華。大口飲喝茶只能止渴,像修禪那樣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禪更是如此。禪茶一味,講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礎上的心理意志修煉;講求放下,在品茶時放下世間一切名利地位種種紛擾專心體會清靜超脫。

禪茶一味之小小詮釋

禪和茶同為苦中甘甜,回味悠長。無論多好的茶,必須用適當的開水沖泡;無論多高深的禪,也當在生活中體驗。所以,歷代高僧都強調在生活中修行,用修行來指導人生。

茶葉無論是在枝頭,還是被採下,都能夠堅守那片新綠,不為外界所變,猶如菩薩嚴謹持戒。茶葉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無端地被人掐折,承受晾、晒、炒、揉、捻、烘、焙、烤、酵、擠、壓、燙、泡等,就像菩薩一樣逆來順受,默默地忍辱負重。

泡茶、飲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人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飲茶能夠幫助我們除懶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薩一樣幫助我們建立勇猛精進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品飲者是何許人也,只要他有需要,茶就會有所奉獻:和靜怡真,好似菩薩修習禪定。無論熱水泡茶即衝即飲,還是冷水泡茶慢慢變濃,茶香依然,如同菩薩以方便法,普度眾生。

禪茶一味之小小詮釋

茶與人類心靈更有著深刻的交匯,茶品與人品相應,而開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以茶來昇華人類自己的身心品格、精神與修養,並展現自身的純粹心靈境界,讓茶超越了原有的物質體性,而進入到我們的心靈領域。

茶與禪的相匯,以茶為媒喚起人的心內佛法。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人們常說品茶即品禪,因而才有了“禪茶一味”之理。禪宗更是將茶美好的特性運用得淋漓盡致,從日常飲茶養生、提神,作為精進坐禪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將心與茶完全相融相匯,將茶匯入禪宗修證體系,以禪來展現茶的極致,展現最圓滿的生命境界。這些都讓茶超越了物性的原始意涵,成為幫助修行人悟道,讓人類文化朝向圓滿的靈性飲品。

茶可以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體”的氣氛之中,易於進入禪的真實境界,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便構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禪一味”,無論是將“禪”放在前面還是將“茶”放在前面,對茶禪一味的註解都應該是“禪和茶”或者是“茶和禪”具有“同一興味”。這樣的“同一興味”,筆者理解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禮仁,茶可靜思。禪也同樣的道理。佛教和寺院僧人對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講“禪茶一味”而將“禪”放在前面是無可挑剔的;如果從中國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來談論,“禪”只是在融儒釋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將“茶”放在前面也是無可厚非的。(作者:許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