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

三國時期,吳國出了個文藝皇帝,名叫孫休。他在給兒子起名字時他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這些名字不僅過去而且將來,既不犯諱,也能避諱,過去沒人用,今後也沒人用,這樣臣民百姓就不用再小心避諱了。但是,符合他的要求的字卻沒有,於是他便親自造字,最終給四個兒子取了如下四個名字。可惜這些字實在是太生僻,適用的範圍也太小,結果自然沒有流傳下來。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

三國時期,吳國出了個文藝皇帝,名叫孫休。他在給兒子起名字時他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這些名字不僅過去而且將來,既不犯諱,也能避諱,過去沒人用,今後也沒人用,這樣臣民百姓就不用再小心避諱了。但是,符合他的要求的字卻沒有,於是他便親自造字,最終給四個兒子取了如下四個名字。可惜這些字實在是太生僻,適用的範圍也太小,結果自然沒有流傳下來。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給兒子起的名字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準備取“隨”作國號,但他覺得,“隨”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可臨時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還要遵循慣例,這可把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給急壞了,久議無果後,隋文帝乾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也能象徵新王朝新氣象!大臣均稱好,就這樣,新國號定了下來。這個字也流傳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這個字也只能作為“隋朝”國號的專用字,而沒有其他意義。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

三國時期,吳國出了個文藝皇帝,名叫孫休。他在給兒子起名字時他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這些名字不僅過去而且將來,既不犯諱,也能避諱,過去沒人用,今後也沒人用,這樣臣民百姓就不用再小心避諱了。但是,符合他的要求的字卻沒有,於是他便親自造字,最終給四個兒子取了如下四個名字。可惜這些字實在是太生僻,適用的範圍也太小,結果自然沒有流傳下來。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給兒子起的名字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準備取“隨”作國號,但他覺得,“隨”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可臨時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還要遵循慣例,這可把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給急壞了,久議無果後,隋文帝乾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也能象徵新王朝新氣象!大臣均稱好,就這樣,新國號定了下來。這個字也流傳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這個字也只能作為“隋朝”國號的專用字,而沒有其他意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隋文帝和獨孤皇后

最著名的要數武則天造字了。據說武則天造了不少於二十個字,但是流傳到今天的只有一個“曌”字。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鞏固她的統治,顯示她的威嚴,專門給自己的名字造了一個“曌”字,當然取得是“日月當空”之意,據說其思路是來源於她在感業寺出家時的法號“明空”,難道還有紀念那一段時光的意思?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

三國時期,吳國出了個文藝皇帝,名叫孫休。他在給兒子起名字時他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這些名字不僅過去而且將來,既不犯諱,也能避諱,過去沒人用,今後也沒人用,這樣臣民百姓就不用再小心避諱了。但是,符合他的要求的字卻沒有,於是他便親自造字,最終給四個兒子取了如下四個名字。可惜這些字實在是太生僻,適用的範圍也太小,結果自然沒有流傳下來。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給兒子起的名字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準備取“隨”作國號,但他覺得,“隨”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可臨時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還要遵循慣例,這可把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給急壞了,久議無果後,隋文帝乾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也能象徵新王朝新氣象!大臣均稱好,就這樣,新國號定了下來。這個字也流傳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這個字也只能作為“隋朝”國號的專用字,而沒有其他意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隋文帝和獨孤皇后

最著名的要數武則天造字了。據說武則天造了不少於二十個字,但是流傳到今天的只有一個“曌”字。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鞏固她的統治,顯示她的威嚴,專門給自己的名字造了一個“曌”字,當然取得是“日月當空”之意,據說其思路是來源於她在感業寺出家時的法號“明空”,難道還有紀念那一段時光的意思?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武則天

在武則天之後,還有一個皇帝,專門造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此人就是五代時南漢的開國皇帝劉巖。劉巖為人聰慧,精通占卜算命之術,十分迷戀易學。乾亨九年,有白龍現於三清殿,為應祥瑞,劉巖於是改元為“白龍”,並更名為“劉龔”。後來,因胡僧的一句讖言“滅劉氏者龔也”,劉巖再次改名為“劉龑(與“巖”同音)”,“龑”字是他自己造的字,龍在天上,有“飛龍在天”之意,出自《易經》乾卦九五爻,爻辭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易經》最好的卦爻詞。雖然這個字的意義很好,但依舊沒有流傳下來。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在六千年前。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步步演變為今天常用的草書、楷書、行書。在形體上,漢字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這些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但是,關於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卻一直是文學界、考古界探討的話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應該很容易推斷這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為,而很可能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髮展完善的結果。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倉頡

史書上很早就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其實,比皇帝更早的位列“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就有“創立八卦、首創文字”的傳說。但不管伏羲,還是倉頡,都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他們造字。然而,後代的一些帝王造字的經歷,卻被史書記載流傳下來,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字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髮展完善而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的。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伏羲廟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的最早造字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黃帝——秦始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功績,於是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自稱始皇帝。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國號又不滿意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秦”字是寫作“琹”的。嬴政認為這個“琹”字是指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那麼現在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秦始皇

這個問題便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時常縈繞在心頭。一次嬴政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眾臣回答道:“有史以來古聖先賢的功勞,在《春秋》上都有記載。”聽到回答,嬴政突然來了靈感說:“寡人乃千古一帝,遠勝《春秋》上的古聖先賢,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來代替‘琹’,作為國號。”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

從此,新的“秦”字便取代了舊的“琹”字,並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

三國時期,吳國出了個文藝皇帝,名叫孫休。他在給兒子起名字時他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這些名字不僅過去而且將來,既不犯諱,也能避諱,過去沒人用,今後也沒人用,這樣臣民百姓就不用再小心避諱了。但是,符合他的要求的字卻沒有,於是他便親自造字,最終給四個兒子取了如下四個名字。可惜這些字實在是太生僻,適用的範圍也太小,結果自然沒有流傳下來。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孫休給兒子起的名字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準備取“隨”作國號,但他覺得,“隨”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可臨時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還要遵循慣例,這可把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給急壞了,久議無果後,隋文帝乾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也能象徵新王朝新氣象!大臣均稱好,就這樣,新國號定了下來。這個字也流傳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這個字也只能作為“隋朝”國號的專用字,而沒有其他意義。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隋文帝和獨孤皇后

最著名的要數武則天造字了。據說武則天造了不少於二十個字,但是流傳到今天的只有一個“曌”字。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鞏固她的統治,顯示她的威嚴,專門給自己的名字造了一個“曌”字,當然取得是“日月當空”之意,據說其思路是來源於她在感業寺出家時的法號“明空”,難道還有紀念那一段時光的意思?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武則天

在武則天之後,還有一個皇帝,專門造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此人就是五代時南漢的開國皇帝劉巖。劉巖為人聰慧,精通占卜算命之術,十分迷戀易學。乾亨九年,有白龍現於三清殿,為應祥瑞,劉巖於是改元為“白龍”,並更名為“劉龔”。後來,因胡僧的一句讖言“滅劉氏者龔也”,劉巖再次改名為“劉龑(與“巖”同音)”,“龑”字是他自己造的字,龍在天上,有“飛龍在天”之意,出自《易經》乾卦九五爻,爻辭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易經》最好的卦爻詞。雖然這個字的意義很好,但依舊沒有流傳下來。

漢字不是倉頡的專利,除了他,還有這麼多人都造過字

飛龍在天

當然,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被史書記載下來的。相信必定還有其他人有造字行為,只是因為小人物而被歷史埋沒。但這已經足以說明漢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非一人一時所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