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也還是前幾天我帶著偲去取快遞,那天我穿了一件中長款的裙子,在排隊等快遞的期間,興許是無聊,偲的手就不知不覺抓到我裙子的最下方,隨後突然感到他在往上掀。當時我的手裡拿著其他東西,也實在來不及說什麼可以阻止他的快動作,便一腳給他踹開了。

偲一個趔趄站穩後就非常委屈的說,媽媽你幹什麼?當時人很多而且對他剛才的做法我也很氣憤,便氣呼呼的沒搭理他。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也還是前幾天我帶著偲去取快遞,那天我穿了一件中長款的裙子,在排隊等快遞的期間,興許是無聊,偲的手就不知不覺抓到我裙子的最下方,隨後突然感到他在往上掀。當時我的手裡拿著其他東西,也實在來不及說什麼可以阻止他的快動作,便一腳給他踹開了。

偲一個趔趄站穩後就非常委屈的說,媽媽你幹什麼?當時人很多而且對他剛才的做法我也很氣憤,便氣呼呼的沒搭理他。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取完快遞,帶著他出門,把快遞放好後,外邊的環境讓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剛剛的氣憤也沒有了,然後我就蹲下來看著他,說,對不起,媽媽剛才踹了你一腳,媽媽跟你道歉。

然後我抱住他,他不說話開始哭,我又說了了幾聲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他不哭了,擦擦眼淚點點頭。

眼淚擦乾看著他心情恢復了以後,我才告訴他,剛剛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後他可以怎麼做等等。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也還是前幾天我帶著偲去取快遞,那天我穿了一件中長款的裙子,在排隊等快遞的期間,興許是無聊,偲的手就不知不覺抓到我裙子的最下方,隨後突然感到他在往上掀。當時我的手裡拿著其他東西,也實在來不及說什麼可以阻止他的快動作,便一腳給他踹開了。

偲一個趔趄站穩後就非常委屈的說,媽媽你幹什麼?當時人很多而且對他剛才的做法我也很氣憤,便氣呼呼的沒搭理他。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取完快遞,帶著他出門,把快遞放好後,外邊的環境讓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剛剛的氣憤也沒有了,然後我就蹲下來看著他,說,對不起,媽媽剛才踹了你一腳,媽媽跟你道歉。

然後我抱住他,他不說話開始哭,我又說了了幾聲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他不哭了,擦擦眼淚點點頭。

眼淚擦乾看著他心情恢復了以後,我才告訴他,剛剛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後他可以怎麼做等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呢?那真的太理想化了,我們需要朝著這個理想的目標不斷去努力,提高我們的接納力,降低我們發火的頻率,掌握髮火的技巧,並且學會發火後如何去補救,但絕不是讓我們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被道德綁架,好像只要自己對孩子發火就是罪大惡極的壞媽媽壞爸爸,就是不該被原諒的,那這樣的父母也太難做了,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也還是前幾天我帶著偲去取快遞,那天我穿了一件中長款的裙子,在排隊等快遞的期間,興許是無聊,偲的手就不知不覺抓到我裙子的最下方,隨後突然感到他在往上掀。當時我的手裡拿著其他東西,也實在來不及說什麼可以阻止他的快動作,便一腳給他踹開了。

偲一個趔趄站穩後就非常委屈的說,媽媽你幹什麼?當時人很多而且對他剛才的做法我也很氣憤,便氣呼呼的沒搭理他。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取完快遞,帶著他出門,把快遞放好後,外邊的環境讓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剛剛的氣憤也沒有了,然後我就蹲下來看著他,說,對不起,媽媽剛才踹了你一腳,媽媽跟你道歉。

然後我抱住他,他不說話開始哭,我又說了了幾聲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他不哭了,擦擦眼淚點點頭。

眼淚擦乾看著他心情恢復了以後,我才告訴他,剛剛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後他可以怎麼做等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呢?那真的太理想化了,我們需要朝著這個理想的目標不斷去努力,提高我們的接納力,降低我們發火的頻率,掌握髮火的技巧,並且學會發火後如何去補救,但絕不是讓我們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被道德綁架,好像只要自己對孩子發火就是罪大惡極的壞媽媽壞爸爸,就是不該被原諒的,那這樣的父母也太難做了,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另外需要補充一點,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我們一定是需要制止的,比如孩子出門亂跑,孩子去摸熱水瓶或者電源等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向孩子發出明確指令即可,比如停,來媽媽這,住手等,儘量避免使用帶有否定的語句,不要跑,不要動等。

"

線下體驗課的時候,經常被問:“老師,是不是做到你們這種境界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

每次我們都很坦誠的回答:“不可能,怎麼會呢?”

然後提問的人就會很失落的說,“還以為做到你們這樣子就不會對孩子發火了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不吼不叫,多麼理想的一種境界,每個父母都在努力去達到這種境界,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總是在不經意間充斥著煩惱和憂愁,就好像一顆顆炸彈,不知道何時會被引爆。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如果一個愜意的週末,我們悠哉的躺著晒太陽,聽著書或者音樂,然後孩子不小心撒了一地牛奶,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的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把牛奶收拾起來吧。

然 而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一個疲憊的夜晚,白天的工作不順利,好不容易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畢,一切收拾妥當,恨不能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結果孩子撒了一地的牛奶,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不吼不叫了。

不吼不叫,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極度糟糕需要發洩和釋放的時候,還是要一味的忍耐,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好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不吼不叫並不是讓父母要努力的,使勁的剋制自己情緒,而是讓父母去學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

努力修煉父母自身的接納力

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娃,不一樣的父母會有不一樣的決定。

比如

出門在外,孩子玩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有些父母就會暴跳如雷,“***,髒死了,你趕緊給我起來”。

有些父母卻可以雲淡風輕,“沒關係玩吧,反正衣服都已經髒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再比如

吃飯,孩子一碗飯沒吃完就表示我不想吃了

有些父母就會接受不了,“一碗飯都沒吃完呢,不吃飯怎麼行啊,把飯吃完”

有些父母卻可以欣然接受,“不想吃就算了,吃飽了就可以”

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接納力呢?是父母關注點的重心,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照顧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我們的接納力就會很低

我給孩子洗髒衣服很累,孩子不吃飯我擔心,孩子睡覺晚我擔心等等,當我們只關注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會排斥和糾正一切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各種不可接納的行為。

而要提高接納力呢,除了我們要多去關注一下孩子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去多瞭解一下孩子。我們瞭解孩子越多,接納力就會越強,那麼吼叫的機會就會越少。

孩子坐地上不是因為他想把衣服弄髒,是他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不想弄髒衣服,我們可以給他找一個乾淨的地方休息,而不是斥喝孩子不能坐地上休息。

孩子不吃飯,是身體不舒服不想吃還是飯菜不合胃口不愛吃,我們需要先觀察一下,下頓飯再嘗試,而不是逼孩子吃飯。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事情已經發展到了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定需要發洩的時候,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習慣用的是,你......

你能不能安靜一下,吵死了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的煩死了

你就不能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嗎?每天都要寫到那麼晚。

......

“你”的表達方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性,聽起來是一種批判,不接納和不認同,而這樣的情緒很難換來對方的理解和配合,反而容易激起對方的叛逆。

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要學會用“我”作為主語去表達

我需要安靜,要不然我沒有辦法工作

我真的很著急,如果我們5分鐘之內還不能出門的話恐怕就要遲到了

我每天都很焦慮,直到你作業寫完我才會感到放鬆

“我”的表達方式只是用來描述孩子的行為帶給我自己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攻擊,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攻擊時,便更願意迴應我們的感受。

選擇讓自己走開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的某一些行為不會帶來傷害或者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我們習慣去制止孩子的行為

你給我閉嘴

滾一邊去,別煩我

你再這樣做試試,小心我揍你

......

如果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但是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走開。

當孩子因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當孩子過於吵鬧干擾到我們休息的時候

當孩子某些行為我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那麼,我們可以轉身離開,去客廳,去臥室,去衛生間,或者直接出門都可以的,及時撤離這個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環境,給自己時間讓情緒得以緩解和釋放,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打了孩子,罵了孩子,一定真誠的要向孩子道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前幾天有一天放學,接偲的路上突然想起來,一會集訓需要的教具忘在家裡了,便匆忙回家去取,結果險些沒有趕上校車。

當我從老師手裡把偲接過來以後,他就很生氣的問我,說,媽媽,你今天遲到了。

我就趕緊解釋,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教具忘在家裡了,所以回去取了一趟就來的有點晚了,不過還好趕上校車了。

然後偲緊接著就說,做錯了事就知道找理由......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從哪裡學來的,但是也足以讓我意識到這種道歉方式孩子真的是很難接受的,就算我說的是天大的實話。

於是我馬上改口,“不找理由,我來晚了,是我錯了,我跟你道歉”

然後偲的態度立馬就是180度大轉變,“沒事,我原諒你了”

實事求是的道歉尚且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犯了錯誤呢?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也還是前幾天我帶著偲去取快遞,那天我穿了一件中長款的裙子,在排隊等快遞的期間,興許是無聊,偲的手就不知不覺抓到我裙子的最下方,隨後突然感到他在往上掀。當時我的手裡拿著其他東西,也實在來不及說什麼可以阻止他的快動作,便一腳給他踹開了。

偲一個趔趄站穩後就非常委屈的說,媽媽你幹什麼?當時人很多而且對他剛才的做法我也很氣憤,便氣呼呼的沒搭理他。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取完快遞,帶著他出門,把快遞放好後,外邊的環境讓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剛剛的氣憤也沒有了,然後我就蹲下來看著他,說,對不起,媽媽剛才踹了你一腳,媽媽跟你道歉。

然後我抱住他,他不說話開始哭,我又說了了幾聲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他不哭了,擦擦眼淚點點頭。

眼淚擦乾看著他心情恢復了以後,我才告訴他,剛剛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後他可以怎麼做等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呢?那真的太理想化了,我們需要朝著這個理想的目標不斷去努力,提高我們的接納力,降低我們發火的頻率,掌握髮火的技巧,並且學會發火後如何去補救,但絕不是讓我們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被道德綁架,好像只要自己對孩子發火就是罪大惡極的壞媽媽壞爸爸,就是不該被原諒的,那這樣的父母也太難做了,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另外需要補充一點,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我們一定是需要制止的,比如孩子出門亂跑,孩子去摸熱水瓶或者電源等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向孩子發出明確指令即可,比如停,來媽媽這,住手等,儘量避免使用帶有否定的語句,不要跑,不要動等。

養孩子,不吼不叫不打不罵?要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持續性支持父母自身成長,幫助父母解答日常生活中的育兒難題,給孩子營造一個持續鼓勵的家庭環境,育兒先育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