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

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裡找到意義。 ——龍應臺

1

正在熱播的《小歡喜》熱度從一開始播放一直持續走高,真實的劇情,真實的家長,戳痛了無數的人的痛點。

劇中的幾個家庭面對孩子的高考,不同性格的家長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劇中最偏激的家長莫過於宋倩了。

為了監督女兒,她把牆打成透明的玻璃。自從進入高三,她就進入了備戰狀態,不允許英子玩樂高,不許去天文館,少和爸爸接觸,必須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

"

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裡找到意義。 ——龍應臺

1

正在熱播的《小歡喜》熱度從一開始播放一直持續走高,真實的劇情,真實的家長,戳痛了無數的人的痛點。

劇中的幾個家庭面對孩子的高考,不同性格的家長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劇中最偏激的家長莫過於宋倩了。

為了監督女兒,她把牆打成透明的玻璃。自從進入高三,她就進入了備戰狀態,不允許英子玩樂高,不許去天文館,少和爸爸接觸,必須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英子一心想考南大。可是宋倩拼死拒絕。因為這個導火線英子徹底爆發。宋倩給孩子的壓力大,英子想選擇跳海,最終確診為重度抑鬱。

宋倩密不透風的愛,壓的英子喘不過氣來,英子想要逃離這一切。

國內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講到: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與自由,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個孩子既能獲得充分的愛,又能獲得充分的自由,那他最終也勢必成為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2

電視劇《虎媽貓爸》的女主角畢勝男,在教育孩子方面跟在工作上一樣的拼命。“虎媽”使出了渾身全力讓孩子上重點小學,買學區房,為了孩子入學把自己喝的爛醉如泥。給孩子拼命的補習,甚至不讓孩子睡個完整的好覺。

她把自己的焦慮完全轉嫁給了剛剛上小學的女兒。在原本該快快樂樂玩耍的年紀,讓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得了自閉症。

"

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裡找到意義。 ——龍應臺

1

正在熱播的《小歡喜》熱度從一開始播放一直持續走高,真實的劇情,真實的家長,戳痛了無數的人的痛點。

劇中的幾個家庭面對孩子的高考,不同性格的家長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劇中最偏激的家長莫過於宋倩了。

為了監督女兒,她把牆打成透明的玻璃。自從進入高三,她就進入了備戰狀態,不允許英子玩樂高,不許去天文館,少和爸爸接觸,必須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英子一心想考南大。可是宋倩拼死拒絕。因為這個導火線英子徹底爆發。宋倩給孩子的壓力大,英子想選擇跳海,最終確診為重度抑鬱。

宋倩密不透風的愛,壓的英子喘不過氣來,英子想要逃離這一切。

國內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講到: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與自由,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個孩子既能獲得充分的愛,又能獲得充分的自由,那他最終也勢必成為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2

電視劇《虎媽貓爸》的女主角畢勝男,在教育孩子方面跟在工作上一樣的拼命。“虎媽”使出了渾身全力讓孩子上重點小學,買學區房,為了孩子入學把自己喝的爛醉如泥。給孩子拼命的補習,甚至不讓孩子睡個完整的好覺。

她把自己的焦慮完全轉嫁給了剛剛上小學的女兒。在原本該快快樂樂玩耍的年紀,讓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得了自閉症。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徐浩淵博士曾說過: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尤其是媽媽,她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孩子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實現自己沒實現的夢想。結果卻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人的期待認知有一個規律: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後覺得孩子不是一般人。所以,為人父母之後,大多數人可以接受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平庸,卻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平庸,因為所有的人都會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可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會一生過著平淡庸碌的生活。結婚生子,養家餬口,柴米油鹽,一身房貸和車貸。。。就跟我們小時候總是夢想著自己像一粒金子,走到哪裡都會閃閃發光,可是長大後,卻發現。我們跟自己的父母一樣,是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

3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庸”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想法做

每個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我們任何人,他只屬於他自己。做父母的通常會認為,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我們的,必須按照我說的話去做。可是我們有沒有換位想過,在我們小的時候,最煩的是什麼?最煩的是父母對我們的支配。可是做父母后,卻在重複當初自己最討厭的事情。

我們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愛她,讓他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要把孩子當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而不是去支配孩子去做什麼,這樣,父母的教育會順利的多,親子關係也會融洽的多

不要將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的信仰。

小歡喜中,方一凡說的一句話應該會觸動好多人“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只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

現在的家長確實為了孩子的成績煞費苦心。買學區房,上輔導班。所有的心血都是為了孩子能夠有個好成績,能夠上個好大學,因為好的大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期望,可是成績不代表一切,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不要用成績去評判孩子的好壞,可能他們真的已經盡力了,可是還是考不好。因為成績造成的悲劇太多太多了。

2013年6月12日,19歲的男孩復讀兩次失敗,第三次高考後跳樓自殺。。

2014年5月,深圳一高三女生因壓力過大,學校內切腹自殺。。。

就連我們身邊,也有因為高考失敗,跳樓自殺的案例。。。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這些孩子確實自己盡力了,真的不想學了,父母們讓他們選擇一種普通人的生活,也許是餐廳服務員,也許是外賣員,或者只是在工地上打工,可是他們卻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活著,然而,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藥買不到,那就是後悔藥。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寫道: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它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愛孩子不是因為他考了好成績,而僅僅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啊。

"

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裡找到意義。 ——龍應臺

1

正在熱播的《小歡喜》熱度從一開始播放一直持續走高,真實的劇情,真實的家長,戳痛了無數的人的痛點。

劇中的幾個家庭面對孩子的高考,不同性格的家長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劇中最偏激的家長莫過於宋倩了。

為了監督女兒,她把牆打成透明的玻璃。自從進入高三,她就進入了備戰狀態,不允許英子玩樂高,不許去天文館,少和爸爸接觸,必須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英子一心想考南大。可是宋倩拼死拒絕。因為這個導火線英子徹底爆發。宋倩給孩子的壓力大,英子想選擇跳海,最終確診為重度抑鬱。

宋倩密不透風的愛,壓的英子喘不過氣來,英子想要逃離這一切。

國內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講到: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與自由,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個孩子既能獲得充分的愛,又能獲得充分的自由,那他最終也勢必成為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2

電視劇《虎媽貓爸》的女主角畢勝男,在教育孩子方面跟在工作上一樣的拼命。“虎媽”使出了渾身全力讓孩子上重點小學,買學區房,為了孩子入學把自己喝的爛醉如泥。給孩子拼命的補習,甚至不讓孩子睡個完整的好覺。

她把自己的焦慮完全轉嫁給了剛剛上小學的女兒。在原本該快快樂樂玩耍的年紀,讓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得了自閉症。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徐浩淵博士曾說過: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尤其是媽媽,她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孩子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實現自己沒實現的夢想。結果卻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人的期待認知有一個規律: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後覺得孩子不是一般人。所以,為人父母之後,大多數人可以接受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平庸,卻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平庸,因為所有的人都會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可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會一生過著平淡庸碌的生活。結婚生子,養家餬口,柴米油鹽,一身房貸和車貸。。。就跟我們小時候總是夢想著自己像一粒金子,走到哪裡都會閃閃發光,可是長大後,卻發現。我們跟自己的父母一樣,是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

3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庸”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想法做

每個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我們任何人,他只屬於他自己。做父母的通常會認為,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我們的,必須按照我說的話去做。可是我們有沒有換位想過,在我們小的時候,最煩的是什麼?最煩的是父母對我們的支配。可是做父母后,卻在重複當初自己最討厭的事情。

我們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愛她,讓他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要把孩子當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而不是去支配孩子去做什麼,這樣,父母的教育會順利的多,親子關係也會融洽的多

不要將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的信仰。

小歡喜中,方一凡說的一句話應該會觸動好多人“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只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

現在的家長確實為了孩子的成績煞費苦心。買學區房,上輔導班。所有的心血都是為了孩子能夠有個好成績,能夠上個好大學,因為好的大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期望,可是成績不代表一切,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不要用成績去評判孩子的好壞,可能他們真的已經盡力了,可是還是考不好。因為成績造成的悲劇太多太多了。

2013年6月12日,19歲的男孩復讀兩次失敗,第三次高考後跳樓自殺。。

2014年5月,深圳一高三女生因壓力過大,學校內切腹自殺。。。

就連我們身邊,也有因為高考失敗,跳樓自殺的案例。。。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這些孩子確實自己盡力了,真的不想學了,父母們讓他們選擇一種普通人的生活,也許是餐廳服務員,也許是外賣員,或者只是在工地上打工,可是他們卻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活著,然而,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藥買不到,那就是後悔藥。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寫道: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它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愛孩子不是因為他考了好成績,而僅僅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啊。

《小歡喜》焦慮的父母,學會這幾點,從容接受孩子的“平庸”

要想孩子成長,那就跟孩子一塊學著成長。

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怎樣的人。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節目中爆料,因為有了孩子,她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她說,那是一段特別艱難特別糟糕的日子。後來,好朋友提醒了她: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對董卿的啟發很大,董卿說:

“我應該很努力的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於你有愛也有尊重,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他我就變得止步不前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成就了後來的《朗讀者》

都說: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你對待生活的態度,便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教育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培養孩子努力的習慣,讓孩子養成堅韌的精神,發現孩子進步的腳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我們做父母的關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