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不完美媽媽 大學 玩具 英國 性侵犯 羊寶媽媽 2019-09-18
"

01

今天帶我女兒去遊樂園玩,看到了這樣一幕。

只見一位小朋友的家長,把自家孩子從"轉轉椅"抱了出來,接著用力瘋狂轉動"轉轉椅",裡面的一位穿灰上衣的小朋友被直接轉飛了出來。

而從"轉轉椅"裡出來後的一個小朋友,被這位家長猛地一腳踹倒在球池裡。

被踹倒的孩子的家長拒絕任何形式的調解,他認為必須嚴肅處理。最終,該男子被治安拘留15天。

"

01

今天帶我女兒去遊樂園玩,看到了這樣一幕。

只見一位小朋友的家長,把自家孩子從"轉轉椅"抱了出來,接著用力瘋狂轉動"轉轉椅",裡面的一位穿灰上衣的小朋友被直接轉飛了出來。

而從"轉轉椅"裡出來後的一個小朋友,被這位家長猛地一腳踹倒在球池裡。

被踹倒的孩子的家長拒絕任何形式的調解,他認為必須嚴肅處理。最終,該男子被治安拘留15天。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孩子之間的一點小事,引得家長大打出手,上面的例子不是頭一遭。2018年8月26日,上海寶山某兒童樂園也有過類似的事情。

小男孩和小女孩玩得不高興了,兩位母親開始互相理論,女孩的父親衝過來就對男孩母親大打出手,還帶倒了一位勸架的無辜老伯。最終雙方停手,自行報警,被帶回派出所處理。

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的不愉快,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由於家長的介入而變得複雜。

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和小夥伴間的不愉快,其實是鍛鍊孩子成長的一個好方式。家長們不管不顧地"護犢子",並不會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當著孩子的面就開始打架更是不可取。

主動為孩子擺平麻煩,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極端手段處理問題,孩子有樣學樣也容易變得暴力。為人父母者,行事前先想想孩子,再處理"事情"。


02

1993年2月12號,英國利物浦發生了一起惡性謀殺案。2歲的小男孩被兩個10歲的男孩羅伯特和喬恩折磨致死。這起案件在英國引起巨大反響,人們都震驚於10歲的男孩竟如此殘忍暴力。

兩個10歲的男孩之所以如此殘忍暴力,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殘忍、暴力、敵意的環境中。

羅伯特從小受到5個哥哥,以及一個酗酒的媽媽的揍打。他爸爸也有暴力傾向,經常毆打妻子,後來還拋家棄子,一走了之。在學校,羅伯特名聲較臭,而且經常欺負比自己年幼的孩子。

"

01

今天帶我女兒去遊樂園玩,看到了這樣一幕。

只見一位小朋友的家長,把自家孩子從"轉轉椅"抱了出來,接著用力瘋狂轉動"轉轉椅",裡面的一位穿灰上衣的小朋友被直接轉飛了出來。

而從"轉轉椅"裡出來後的一個小朋友,被這位家長猛地一腳踹倒在球池裡。

被踹倒的孩子的家長拒絕任何形式的調解,他認為必須嚴肅處理。最終,該男子被治安拘留15天。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孩子之間的一點小事,引得家長大打出手,上面的例子不是頭一遭。2018年8月26日,上海寶山某兒童樂園也有過類似的事情。

小男孩和小女孩玩得不高興了,兩位母親開始互相理論,女孩的父親衝過來就對男孩母親大打出手,還帶倒了一位勸架的無辜老伯。最終雙方停手,自行報警,被帶回派出所處理。

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的不愉快,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由於家長的介入而變得複雜。

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和小夥伴間的不愉快,其實是鍛鍊孩子成長的一個好方式。家長們不管不顧地"護犢子",並不會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當著孩子的面就開始打架更是不可取。

主動為孩子擺平麻煩,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極端手段處理問題,孩子有樣學樣也容易變得暴力。為人父母者,行事前先想想孩子,再處理"事情"。


02

1993年2月12號,英國利物浦發生了一起惡性謀殺案。2歲的小男孩被兩個10歲的男孩羅伯特和喬恩折磨致死。這起案件在英國引起巨大反響,人們都震驚於10歲的男孩竟如此殘忍暴力。

兩個10歲的男孩之所以如此殘忍暴力,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殘忍、暴力、敵意的環境中。

羅伯特從小受到5個哥哥,以及一個酗酒的媽媽的揍打。他爸爸也有暴力傾向,經常毆打妻子,後來還拋家棄子,一走了之。在學校,羅伯特名聲較臭,而且經常欺負比自己年幼的孩子。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而喬恩成長的家庭環境也不太好,家境不算富裕,父母幾次離婚又複合,讓家裡小孩難以適應。另外,喬恩爸爸經常租碟回來看,大部分是暴力電影。許多時候,兩父子同坐客廳一同津津有味地觀看。喬恩往受害者臉上潑顏料就是模仿電影中的殺人橋段。

童年如何被對待,長大以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孩子會將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帶入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中。孩子最初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以模仿為主,無論是有意的模仿,還是無意的秉承。所以,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做父母的首先需要成為那樣的人。


03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是一種氣場。

小孩子之間有點小摩擦、小衝突很正常,是他們獨特的交往方式,也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家長沒有必要過多地介入。但是,不過多介入,並不表示父母什麼都不用做。

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第一,教孩子學會自保和表達自我意願。

孩子的小小世界就是成人社會的縮影,他們現在每次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互動,都是在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幫助他們今後更好地應對社會。

所以,教孩子學會自保和表達自我意願比打回去更重要。

當遇到搶玩具的情況,教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

當遇到被打的情況,教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拿開你的手”。

當孩子可以自己用堅定的態度明確地說出,“你住手!”,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是不敢再有進一步作為的,在這個情境下被打的孩子不再是弱者。最關鍵的是,這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我都可以有理有節地捍衛自己的權力,我不是弱者。

"

01

今天帶我女兒去遊樂園玩,看到了這樣一幕。

只見一位小朋友的家長,把自家孩子從"轉轉椅"抱了出來,接著用力瘋狂轉動"轉轉椅",裡面的一位穿灰上衣的小朋友被直接轉飛了出來。

而從"轉轉椅"裡出來後的一個小朋友,被這位家長猛地一腳踹倒在球池裡。

被踹倒的孩子的家長拒絕任何形式的調解,他認為必須嚴肅處理。最終,該男子被治安拘留15天。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孩子之間的一點小事,引得家長大打出手,上面的例子不是頭一遭。2018年8月26日,上海寶山某兒童樂園也有過類似的事情。

小男孩和小女孩玩得不高興了,兩位母親開始互相理論,女孩的父親衝過來就對男孩母親大打出手,還帶倒了一位勸架的無辜老伯。最終雙方停手,自行報警,被帶回派出所處理。

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的不愉快,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由於家長的介入而變得複雜。

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和小夥伴間的不愉快,其實是鍛鍊孩子成長的一個好方式。家長們不管不顧地"護犢子",並不會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當著孩子的面就開始打架更是不可取。

主動為孩子擺平麻煩,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極端手段處理問題,孩子有樣學樣也容易變得暴力。為人父母者,行事前先想想孩子,再處理"事情"。


02

1993年2月12號,英國利物浦發生了一起惡性謀殺案。2歲的小男孩被兩個10歲的男孩羅伯特和喬恩折磨致死。這起案件在英國引起巨大反響,人們都震驚於10歲的男孩竟如此殘忍暴力。

兩個10歲的男孩之所以如此殘忍暴力,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殘忍、暴力、敵意的環境中。

羅伯特從小受到5個哥哥,以及一個酗酒的媽媽的揍打。他爸爸也有暴力傾向,經常毆打妻子,後來還拋家棄子,一走了之。在學校,羅伯特名聲較臭,而且經常欺負比自己年幼的孩子。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而喬恩成長的家庭環境也不太好,家境不算富裕,父母幾次離婚又複合,讓家裡小孩難以適應。另外,喬恩爸爸經常租碟回來看,大部分是暴力電影。許多時候,兩父子同坐客廳一同津津有味地觀看。喬恩往受害者臉上潑顏料就是模仿電影中的殺人橋段。

童年如何被對待,長大以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孩子會將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帶入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中。孩子最初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以模仿為主,無論是有意的模仿,還是無意的秉承。所以,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做父母的首先需要成為那樣的人。


03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是一種氣場。

小孩子之間有點小摩擦、小衝突很正常,是他們獨特的交往方式,也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家長沒有必要過多地介入。但是,不過多介入,並不表示父母什麼都不用做。

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第一,教孩子學會自保和表達自我意願。

孩子的小小世界就是成人社會的縮影,他們現在每次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互動,都是在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幫助他們今後更好地應對社會。

所以,教孩子學會自保和表達自我意願比打回去更重要。

當遇到搶玩具的情況,教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

當遇到被打的情況,教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拿開你的手”。

當孩子可以自己用堅定的態度明確地說出,“你住手!”,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是不敢再有進一步作為的,在這個情境下被打的孩子不再是弱者。最關鍵的是,這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我都可以有理有節地捍衛自己的權力,我不是弱者。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如何做?聽聽公安大學教授怎麼說

第二,當難以躲過欺負時,教孩子勇敢打回去。

當然,有些孩子在聽到制止後,還會繼續動手。遇到這種情況,教孩子披好他的鎧甲,勇敢地打回去。

當遇到被欺負時,有些家長教孩子忍氣吞聲,但相較於肉體上的傷害,精神上的霸凌往往更為可怕。

因為,精神上的施暴直接摧毀的是還在逐漸成長的心靈,它用極為不公和扭曲的方式讓我們心中膽怯,導致自卑的負面情緒無限放大。

長大以後,他們要麼淪為暴力的犧牲品,要麼學會以暴制暴。而在當下勇敢地打回去,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有能力勇敢地拒絕這一切不公和傷害。

勇敢地打回去,不是要孩子和施暴者在拳頭上分出勝負。而是教孩子面對校園霸凌時,能勇敢面對,勇敢到不會讓這些事情給孩子今後的人生留下陰影,勇敢到今後不再懼怕世界的陰暗。

第三、父母放下權威,讓孩子成為內心有力量的人。

面對霸凌,只有一個內心有力量的人,才能撐起自己的弱小身軀,敢於向惡勢力挑戰。一個內心有力量的人,是一個不懼怕權威、有安全感的人。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內心力量,家長要接受孩子挑戰父母的“權威”。

但比接受孩子挑戰父母“權威”更高級的是,孩子無需挑戰父母的權威。沒有權威,也就無需挑戰權威。在一個平等、自由、沒有權威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自律、自理、和自立。他們更願意表達並執行自己獨立的想法,有更強的是非辨別能力,內心也更有力量。

孩子需要教養,更需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氣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