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文章 森蘭姐姐 2019-09-19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當然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簡單的摸摸頭、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他坐著,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隨時都在陪伴和支持著他,這對於挫敗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引導孩子積極看待挫折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他可能會更願意溝通,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相似的經歷,來和孩子產生共鳴。

朋友家孩子小元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因為他所在的籃球隊已經連輸三場比賽了。

但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立即去安慰他,也沒有就比賽失敗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和小元分享了自己曾經輸過比賽的經歷

小元雖然仍不開心,但是聽到爸爸也輸了比賽,還是很感興趣,也問了很多問題。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當然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簡單的摸摸頭、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他坐著,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隨時都在陪伴和支持著他,這對於挫敗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引導孩子積極看待挫折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他可能會更願意溝通,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相似的經歷,來和孩子產生共鳴。

朋友家孩子小元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因為他所在的籃球隊已經連輸三場比賽了。

但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立即去安慰他,也沒有就比賽失敗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和小元分享了自己曾經輸過比賽的經歷

小元雖然仍不開心,但是聽到爸爸也輸了比賽,還是很感興趣,也問了很多問題。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小元爸爸沒有浪費這個機會,他告訴小元失敗就是機會,這次比賽輸了,說明你還有成長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再訓練提高自己的水平。

之後,他才和小元一起回顧比賽中失分的場景,甚至鼓勵小元把它畫出來,然後分析哪裡還有改進的地方。

這個過程中,小元爸爸一直明確的是,孩子才是主角

他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有相同的經歷)和支持(一起尋找提高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全面思考、正確應對的能力。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當然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簡單的摸摸頭、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他坐著,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隨時都在陪伴和支持著他,這對於挫敗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引導孩子積極看待挫折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他可能會更願意溝通,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相似的經歷,來和孩子產生共鳴。

朋友家孩子小元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因為他所在的籃球隊已經連輸三場比賽了。

但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立即去安慰他,也沒有就比賽失敗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和小元分享了自己曾經輸過比賽的經歷

小元雖然仍不開心,但是聽到爸爸也輸了比賽,還是很感興趣,也問了很多問題。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小元爸爸沒有浪費這個機會,他告訴小元失敗就是機會,這次比賽輸了,說明你還有成長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再訓練提高自己的水平。

之後,他才和小元一起回顧比賽中失分的場景,甚至鼓勵小元把它畫出來,然後分析哪裡還有改進的地方。

這個過程中,小元爸爸一直明確的是,孩子才是主角

他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有相同的經歷)和支持(一起尋找提高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全面思考、正確應對的能力。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引導孩子突破思維定勢,積極地看待挫折,可以幫助孩子把更多精力放在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上,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挫敗感中,止步不前。

給孩子體驗受挫的機會

麗麗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康康5歲,女兒娜娜3歲。

上週末一位朋友從國外給康康買了一個恐龍模型,考慮娜娜是女孩就沒買。結果平時都是有求必應的娜娜鬧翻了天,非要一個一模一樣的。

麗麗沒辦法,只能帶著娜娜逛遍所有的玩具店,但是最終也沒找到一模一樣的。娜娜回來的路上聲嘶力竭地哭了一路,直到累睡著。麗麗也已經筋疲力盡。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上很脆弱,在受挫的時候表現得很激烈,是因為他們習慣於被“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是指,孩子一旦想要什麼,父母就立即幫助他達成心願。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當然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簡單的摸摸頭、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他坐著,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隨時都在陪伴和支持著他,這對於挫敗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引導孩子積極看待挫折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他可能會更願意溝通,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相似的經歷,來和孩子產生共鳴。

朋友家孩子小元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因為他所在的籃球隊已經連輸三場比賽了。

但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立即去安慰他,也沒有就比賽失敗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和小元分享了自己曾經輸過比賽的經歷

小元雖然仍不開心,但是聽到爸爸也輸了比賽,還是很感興趣,也問了很多問題。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小元爸爸沒有浪費這個機會,他告訴小元失敗就是機會,這次比賽輸了,說明你還有成長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再訓練提高自己的水平。

之後,他才和小元一起回顧比賽中失分的場景,甚至鼓勵小元把它畫出來,然後分析哪裡還有改進的地方。

這個過程中,小元爸爸一直明確的是,孩子才是主角

他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有相同的經歷)和支持(一起尋找提高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全面思考、正確應對的能力。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引導孩子突破思維定勢,積極地看待挫折,可以幫助孩子把更多精力放在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上,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挫敗感中,止步不前。

給孩子體驗受挫的機會

麗麗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康康5歲,女兒娜娜3歲。

上週末一位朋友從國外給康康買了一個恐龍模型,考慮娜娜是女孩就沒買。結果平時都是有求必應的娜娜鬧翻了天,非要一個一模一樣的。

麗麗沒辦法,只能帶著娜娜逛遍所有的玩具店,但是最終也沒找到一模一樣的。娜娜回來的路上聲嘶力竭地哭了一路,直到累睡著。麗麗也已經筋疲力盡。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上很脆弱,在受挫的時候表現得很激烈,是因為他們習慣於被“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是指,孩子一旦想要什麼,父母就立即幫助他達成心願。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孩子要個玩具,就立馬去買;孩子要吃餃子,哪怕已經做好了飯也要立馬重新做等等。

哪個做父母的忍心讓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即時滿足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

據調查,目前我國有46%的孩子在家庭和學校裡表現出脆弱的傾向。

小時候稍不順心,就大吵大鬧,嚴重的可能哭到喉嚨發炎;長大了遇到挫折就逃避,甚至抑鬱;工作中受了批評就甩手不幹,宅在家裡啃老。

這些都是因為父母從未讓他們體驗過受挫的感覺,以至於小小的挫折就可以讓他們一敗塗地。

父母習慣性的即時滿足會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這樣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早一點讓孩子體驗到受挫的感覺,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

三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們都在玩搶凳子游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兩輪都沒有贏,於是就很生氣,他一邊喊“我不玩了!我要回家!”一邊拉住媽媽就要回家。

媽媽連忙安慰他,說這遊戲沒什麼了不起的,玩不好就玩不好,又給了孩子好多零食孩子才平靜下來。

這位媽媽一邊給其他人道歉,一邊說,這孩子就是要強。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一位高一的女孩數學沒考好,平時都是90多,這次考了70多,哭得特別傷心,媽媽不知道怎麼安慰,於是上網求助。

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一看孩子受到點委屈、不如意,就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和安慰孩子,於是,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和零抗壓能力。

這些孩子如果事事如意就表現得溫和可親,一旦受挫,就有可能情緒崩潰。

但是,我們都知道,孩子這一生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的挫折,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感的傷害。

一位媽媽說,以前為了讓孩子晚點接受現實的打擊,少受點挫折,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反而是讓孩子自己應對效果更好,孩子變得更冷靜、更開心也更堅定了。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教會孩子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處理好因此產生的挫敗感、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是幫助他們get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維迪亞·拉古說,學會應對挫折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應對挫折的技巧,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們。

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明確自己的定位。

父母這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立馬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避免感受到挫敗或者沮喪等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正視這次挫折和失敗,並通過努力克服它。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首先一點,父母必須要做到——傾聽

當一個垂頭喪氣、充滿挫敗感的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他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傾聽,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不以為然地給出建議。孩子意識到你在專注地聽他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整件事情,幫助孩子理解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到應對的方法。

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共情。

注意,是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把二者混淆。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因為沒考好就崩潰大哭的女孩兒,當她說,“我沒戲了,我真的學不好數學!”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立即鼓勵孩子說,“沒有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樣的反饋其實就是基於同情的心理,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共情,那麼應該跟上孩子的節奏,這麼迴應,“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嗎?那你覺得是哪方面做的不夠好才讓你有這種感覺呢?”

每當孩子感受到挫敗的時候,他都會傾向於給自己貼個標籤,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這方面。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如果能夠用心聆聽孩子的真正需求,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遇到的挫折,就能夠幫助他們更理性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當然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簡單的摸摸頭、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他坐著,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隨時都在陪伴和支持著他,這對於挫敗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引導孩子積極看待挫折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他可能會更願意溝通,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相似的經歷,來和孩子產生共鳴。

朋友家孩子小元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因為他所在的籃球隊已經連輸三場比賽了。

但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立即去安慰他,也沒有就比賽失敗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和小元分享了自己曾經輸過比賽的經歷

小元雖然仍不開心,但是聽到爸爸也輸了比賽,還是很感興趣,也問了很多問題。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小元爸爸沒有浪費這個機會,他告訴小元失敗就是機會,這次比賽輸了,說明你還有成長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再訓練提高自己的水平。

之後,他才和小元一起回顧比賽中失分的場景,甚至鼓勵小元把它畫出來,然後分析哪裡還有改進的地方。

這個過程中,小元爸爸一直明確的是,孩子才是主角

他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有相同的經歷)和支持(一起尋找提高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全面思考、正確應對的能力。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引導孩子突破思維定勢,積極地看待挫折,可以幫助孩子把更多精力放在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上,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挫敗感中,止步不前。

給孩子體驗受挫的機會

麗麗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康康5歲,女兒娜娜3歲。

上週末一位朋友從國外給康康買了一個恐龍模型,考慮娜娜是女孩就沒買。結果平時都是有求必應的娜娜鬧翻了天,非要一個一模一樣的。

麗麗沒辦法,只能帶著娜娜逛遍所有的玩具店,但是最終也沒找到一模一樣的。娜娜回來的路上聲嘶力竭地哭了一路,直到累睡著。麗麗也已經筋疲力盡。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上很脆弱,在受挫的時候表現得很激烈,是因為他們習慣於被“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是指,孩子一旦想要什麼,父母就立即幫助他達成心願。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比如,孩子要個玩具,就立馬去買;孩子要吃餃子,哪怕已經做好了飯也要立馬重新做等等。

哪個做父母的忍心讓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即時滿足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

據調查,目前我國有46%的孩子在家庭和學校裡表現出脆弱的傾向。

小時候稍不順心,就大吵大鬧,嚴重的可能哭到喉嚨發炎;長大了遇到挫折就逃避,甚至抑鬱;工作中受了批評就甩手不幹,宅在家裡啃老。

這些都是因為父母從未讓他們體驗過受挫的感覺,以至於小小的挫折就可以讓他們一敗塗地。

父母習慣性的即時滿足會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這樣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早一點讓孩子體驗到受挫的感覺,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玩遊戲輸了就發火,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玻璃心”?

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有意識地剋制自己即時滿足的習慣,給孩子機會適當體驗受挫的感覺,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避免玻璃心,更健康地成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當孩子感到挫敗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幫助他找到戰勝挫折、走出困境的辦法,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我是森蘭姐姐,持續學習和分享教育知識、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接收更多精彩!

覺得有用就點個贊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