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沒真的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

但其實嘗試著放開一點,孩子會變得失控麼?

並沒有吧。

糕媽就分享過自家的故事——

以下來自糕媽的自述☟

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制著他的糖分攝入:

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里加糖;酸奶只買絕對無糖的……

還有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然後呢?到了3歲這一年,他口齒伶俐的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沒真的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

但其實嘗試著放開一點,孩子會變得失控麼?

並沒有吧。

糕媽就分享過自家的故事——

以下來自糕媽的自述☟

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制著他的糖分攝入:

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里加糖;酸奶只買絕對無糖的……

還有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然後呢?到了3歲這一年,他口齒伶俐的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無論一開始吃的是什麼,無論我如何引導口味,如何盡力將他隔離在非甜食地帶,年糕對甜食的熱情根本擋不住,嘗過巧克力以後,簡直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媽媽,我現在可以吃巧克力嗎”;“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這種對話開始沒完沒了地發生。

於是,我默默給自己、給全家定了一個準則:不放縱、不嚴禁。

平常在家,是不吃甜品的。尤其是正餐時間,要麼好好吃飯,要麼餓著。

即便他找到了某角落裡的不知名巧克力,如果媽媽說“現在不是吃零食的時間”,他就去玩別的了。

但是有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媽媽下午茶的時候,就可以吃到他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

我們會愉快的談論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著一個小紳士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約定,這樣的時間,每週都至少會有一次。

年糕喜歡吃甜食,我尊重他的愛好,每週的甜品日是為了好好享受美食,這是他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用來管教他、交換他順從的工具。

有位網友也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沒真的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

但其實嘗試著放開一點,孩子會變得失控麼?

並沒有吧。

糕媽就分享過自家的故事——

以下來自糕媽的自述☟

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制著他的糖分攝入:

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里加糖;酸奶只買絕對無糖的……

還有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然後呢?到了3歲這一年,他口齒伶俐的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無論一開始吃的是什麼,無論我如何引導口味,如何盡力將他隔離在非甜食地帶,年糕對甜食的熱情根本擋不住,嘗過巧克力以後,簡直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媽媽,我現在可以吃巧克力嗎”;“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這種對話開始沒完沒了地發生。

於是,我默默給自己、給全家定了一個準則:不放縱、不嚴禁。

平常在家,是不吃甜品的。尤其是正餐時間,要麼好好吃飯,要麼餓著。

即便他找到了某角落裡的不知名巧克力,如果媽媽說“現在不是吃零食的時間”,他就去玩別的了。

但是有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媽媽下午茶的時候,就可以吃到他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

我們會愉快的談論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著一個小紳士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約定,這樣的時間,每週都至少會有一次。

年糕喜歡吃甜食,我尊重他的愛好,每週的甜品日是為了好好享受美食,這是他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用來管教他、交換他順從的工具。

有位網友也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所以,放手給孩子一些空間和自主權,他會成長的更快吧。

做父母的,把握好幾項大的原則,保證孩子的營養必須是應該的,但他們長大一些了,就該學著適當放手了,他們不會永遠是那個一兩歲的、嗷嗷待哺的小寶寶。

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的因素裡,影響更大的,到底是那一點點的油炸和添加劑,還是父母對孩子完全的不信任和沒自由呢?

4

餐桌上除了嚴苛的管教之外,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啊。

像編輯部的麗麗老師, 就會有一週一次的晚餐家庭會議,輪流聊一下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上班發生了什麼,遇到了什麼煩心事兒和煩惱的問題,大家分別給點建議。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沒真的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

但其實嘗試著放開一點,孩子會變得失控麼?

並沒有吧。

糕媽就分享過自家的故事——

以下來自糕媽的自述☟

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制著他的糖分攝入:

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里加糖;酸奶只買絕對無糖的……

還有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然後呢?到了3歲這一年,他口齒伶俐的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無論一開始吃的是什麼,無論我如何引導口味,如何盡力將他隔離在非甜食地帶,年糕對甜食的熱情根本擋不住,嘗過巧克力以後,簡直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媽媽,我現在可以吃巧克力嗎”;“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這種對話開始沒完沒了地發生。

於是,我默默給自己、給全家定了一個準則:不放縱、不嚴禁。

平常在家,是不吃甜品的。尤其是正餐時間,要麼好好吃飯,要麼餓著。

即便他找到了某角落裡的不知名巧克力,如果媽媽說“現在不是吃零食的時間”,他就去玩別的了。

但是有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媽媽下午茶的時候,就可以吃到他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

我們會愉快的談論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著一個小紳士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約定,這樣的時間,每週都至少會有一次。

年糕喜歡吃甜食,我尊重他的愛好,每週的甜品日是為了好好享受美食,這是他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用來管教他、交換他順從的工具。

有位網友也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所以,放手給孩子一些空間和自主權,他會成長的更快吧。

做父母的,把握好幾項大的原則,保證孩子的營養必須是應該的,但他們長大一些了,就該學著適當放手了,他們不會永遠是那個一兩歲的、嗷嗷待哺的小寶寶。

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的因素裡,影響更大的,到底是那一點點的油炸和添加劑,還是父母對孩子完全的不信任和沒自由呢?

4

餐桌上除了嚴苛的管教之外,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啊。

像編輯部的麗麗老師, 就會有一週一次的晚餐家庭會議,輪流聊一下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上班發生了什麼,遇到了什麼煩心事兒和煩惱的問題,大家分別給點建議。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我們的好朋友張泉靈老師,也貢獻過她家的晚餐模式,難得不加班的日子,她總是願意給兒子在餐桌上講她對社會重大新聞的見解,孩子雖然年幼,但也可以適當的關心世界在發生什麼。

朋友叉姐的經驗就是開發了很多在外的“餐桌遊戲”,比如孩子無聊了想鬧騰了,你可以和他一起猜猜看“餐桌上有哪些食材是土裡長的,比如蘿蔔土豆;哪些是紅色的食物,西紅柿、羅宋湯裡的甜菜。”

把關注點從孩子吃了多少,變成多多關注他是否健康活潑,有活力,帶著享受的心情吃飯。

孩子就會發現,哇,原來餐桌一點都不無聊。

龍應臺在《為誰》裡寫道:和自己從小那種嚴肅的、只有老爸訓導不斷的餐桌氛圍不同,自己當了母親有了兩個小孩,“餐桌可以圍坐八個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龍。另外的空間裡,我放上一張紅色的小矮桌,配四隻紅色的矮椅子。任誰踏進來都會覺得,咦,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客廳嗎?”


"

1

最近,編輯部的小夥伴們追起了一個日本搞笑綜藝。這個節目用“這個問題是真是假”的設定,說了不少看似嚴肅的育兒問題。

比如,大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都要調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轉到一個話題的時候,卻都愣住了。

特別是當媽的,當時她們的表情大概是這樣的: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個話題是: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What?!這不就是我嗎!”在場的老媽子紛紛躺槍,隨著專家的進一步說明,更是感覺膝蓋中箭無數。

節目裡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

“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後果真的這麼嚴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會把這兩樣事情聯繫起來,靠譜麼?

但專家的解釋又聽起來特別有道理: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在同齡人的眼裡,他們認為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溫柔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的人,默認這個人可以欺負。”

聽完,當媽的都慌了,有的就說:自家娃似乎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比如咱們的編輯Likky:

孩子爸在餐桌上總是很嚴厲, 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零事、飯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結果現在兒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顆青提,都會來問大人:“媽媽,我可以再來一個這個麼?”

那個時候她其實就很無語,心想“兒子啊,這麼點小事都要問媽嗎?!”

現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點後背發涼——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成一個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的媽寶吧。

幼兒園被欺負都只是一方面,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性格,包括進入社會後的狀態。

隨便腦補一個TA工作後的場景:

“經理,請問我這個文檔的標點符號這麼標是OK的麼?”

NONONO……不要啊。

2

記得以前看過美國那邊一個育兒論調,就是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了頭,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飽,吃這種能力明明就是與生俱來的。

科恩博士也說過:人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現實卻往往是: 孩子連吃什麼、怎麼吃完一碗飯的自主權都沒有。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中國孩子的餐桌上,這種壓力似乎更大。

身邊有多少隨時能被一根烤腸、一根薯條壓垮的父母?

有個朋友Apple ,有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寶寶出來聚餐,她寶寶看見別人餐盤裡的烤腸口水直流,然後旁邊別的媽媽就說:“兩歲多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但Apple就覺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這個這麼好吃,以後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飯了呀。”

後來孩子還是吃了一小片香腸,Apple就有一種防線瞬間崩塌、不知道以後咋辦了的感覺。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不光是父母把營養學做過了頭、爺爺奶奶還會把“上火”“發物”一類的禁忌引進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們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實而普遍了。

最近有個劇叫《小歡喜》,裡面也有這樣的故事。

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她就是禁止女兒吃任何的零食,會替女兒安排好《學霸飲食計劃》。

媽媽不僅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計劃表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全都規定的死死的。

這樣沒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權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又乖巧懂事, 內心卻是十分的壓抑——“高中沒意思”“家裡沒意思”“學校裡也沒意思”“什麼都沒意思”。

最後甚至有了厭世的舉動,看的人無限唏噓。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但英子媽媽,你能說她是個不負責的媽媽麼?這一類家長,往往就是太愛孩子了,總是關心孩子的一切,怕他們出問題:

“孩子哪知道怎麼吃合適、怎麼吃健康啊?”

“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啊,這樣他才能健康成長啊。”

但殊不知,我們只顧著自己愛孩子,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間和自主。

其實關心也有度,過了頭就是可怕的控制慾啊。

3

其實,一直跟孩子強調“不要吃什麼”,孩子就真的不會吃什麼了麼?

《蠟筆小新》裡,哪一次媽媽美伢不是強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準吃太多可樂和薯片,但是蠟筆小新卻從來沒有從內心接納青椒,揹著媽媽更是抱著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沒真的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

但其實嘗試著放開一點,孩子會變得失控麼?

並沒有吧。

糕媽就分享過自家的故事——

以下來自糕媽的自述☟

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制著他的糖分攝入:

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里加糖;酸奶只買絕對無糖的……

還有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然後呢?到了3歲這一年,他口齒伶俐的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無論一開始吃的是什麼,無論我如何引導口味,如何盡力將他隔離在非甜食地帶,年糕對甜食的熱情根本擋不住,嘗過巧克力以後,簡直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媽媽,我現在可以吃巧克力嗎”;“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這種對話開始沒完沒了地發生。

於是,我默默給自己、給全家定了一個準則:不放縱、不嚴禁。

平常在家,是不吃甜品的。尤其是正餐時間,要麼好好吃飯,要麼餓著。

即便他找到了某角落裡的不知名巧克力,如果媽媽說“現在不是吃零食的時間”,他就去玩別的了。

但是有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媽媽下午茶的時候,就可以吃到他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

我們會愉快的談論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著一個小紳士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約定,這樣的時間,每週都至少會有一次。

年糕喜歡吃甜食,我尊重他的愛好,每週的甜品日是為了好好享受美食,這是他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用來管教他、交換他順從的工具。

有位網友也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所以,放手給孩子一些空間和自主權,他會成長的更快吧。

做父母的,把握好幾項大的原則,保證孩子的營養必須是應該的,但他們長大一些了,就該學著適當放手了,他們不會永遠是那個一兩歲的、嗷嗷待哺的小寶寶。

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的因素裡,影響更大的,到底是那一點點的油炸和添加劑,還是父母對孩子完全的不信任和沒自由呢?

4

餐桌上除了嚴苛的管教之外,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啊。

像編輯部的麗麗老師, 就會有一週一次的晚餐家庭會議,輪流聊一下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上班發生了什麼,遇到了什麼煩心事兒和煩惱的問題,大家分別給點建議。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我們的好朋友張泉靈老師,也貢獻過她家的晚餐模式,難得不加班的日子,她總是願意給兒子在餐桌上講她對社會重大新聞的見解,孩子雖然年幼,但也可以適當的關心世界在發生什麼。

朋友叉姐的經驗就是開發了很多在外的“餐桌遊戲”,比如孩子無聊了想鬧騰了,你可以和他一起猜猜看“餐桌上有哪些食材是土裡長的,比如蘿蔔土豆;哪些是紅色的食物,西紅柿、羅宋湯裡的甜菜。”

把關注點從孩子吃了多少,變成多多關注他是否健康活潑,有活力,帶著享受的心情吃飯。

孩子就會發現,哇,原來餐桌一點都不無聊。

龍應臺在《為誰》裡寫道:和自己從小那種嚴肅的、只有老爸訓導不斷的餐桌氛圍不同,自己當了母親有了兩個小孩,“餐桌可以圍坐八個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龍。另外的空間裡,我放上一張紅色的小矮桌,配四隻紅色的矮椅子。任誰踏進來都會覺得,咦,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客廳嗎?”


總在餐桌上嚴格要求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可能會對他的性格有影響


這些美好的餐桌氛圍,聽起來就讓人心嚮往之。

你也別小看餐桌:選擇用什麼方式和孩子一起吃飯,會在不經意間塑造他的未來。

孩子可以因為步步緊逼變得唯唯諾諾,也可以因為你的開明,變成有主見、有想法的小大人。

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值得好好珍惜。

我們的餐桌,也不必那麼劍拔弩張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