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不完美媽媽 文化 雪糕 文章 快樂可可獅 2019-09-08
"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分享在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我的一些思考和發現,主要觀點就是,放開管制,孩子並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知止、有度。

有位讀者說,看了這篇推文,對自己的觀念衝擊挺大,但也還是有猶豫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他的孩子兩歲3個多月,最近老是喜歡跑到店裡去買各種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還有膨化類“垃圾食品”。幾乎每天都去店裡報到,有時沒事也會在店裡的貨架和各種零食中間轉悠。如果不讓他去買去吃,他就會反抗,心裡面老是惦記著。家人覺得應該制止孩子去買和吃這些垃圾食品,擔心會吃壞身體,擔心影響吃正餐,不長個子。

這位讀者疑惑:真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零食嗎?自由到什麼程度?難道真的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他喜歡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內嗎?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分享在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我的一些思考和發現,主要觀點就是,放開管制,孩子並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知止、有度。

有位讀者說,看了這篇推文,對自己的觀念衝擊挺大,但也還是有猶豫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他的孩子兩歲3個多月,最近老是喜歡跑到店裡去買各種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還有膨化類“垃圾食品”。幾乎每天都去店裡報到,有時沒事也會在店裡的貨架和各種零食中間轉悠。如果不讓他去買去吃,他就會反抗,心裡面老是惦記著。家人覺得應該制止孩子去買和吃這些垃圾食品,擔心會吃壞身體,擔心影響吃正餐,不長個子。

這位讀者疑惑:真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零食嗎?自由到什麼程度?難道真的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他喜歡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內嗎?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想這位讀者也許問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吧。我把給他的回覆整理和擴充了一下,一併分享在這裡。

1

我們先得理解孩子為什麼需要吃零食和買零食。

兩歲正是探索欲爆棚的時期,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要體驗和嘗試,同時行動力、理解力又增強了,知道了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好吃的,而且那些好吃的就在店裡貨架上花花綠綠地擺放著,去“拿”就可以。

兩歲又是一個自制力幾乎還沒有的年齡,小傢伙追求的是慾望的即時滿足,不能滿足就痛苦。“零食戰爭”往往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孩子再小一點的時候,多半是我們給什麼就吃什麼,主控權掌握在我們手裡。

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我就學會了看配料表,給他挑選的零食,都揀成分儘量簡單、添加劑少的。買回的零食都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我來決定什麼時候拿給他吃、吃什麼、拿多少。

可是老母親的零食支配特權沒維持多久,兩歲多起,小小的自我開始申張,鬧著要拿回零食自主權了!

對於孩子來說,吃零食其實是用口腔去探索、體驗外部世界,不同的味道帶給他們的愉悅和發現感是特別強烈的,給予他們很多快樂(哎,別說孩子了,我至今都還記得將近20年前自己第一次吃到水煮魚時,那種驚豔和美妙)。而買的過程,也會給他們一種“我能選擇”“我能擁有”的美好體驗。

世界上如果沒有零食這種東西也就罷了,可是既然有,而且還到處都是,那麼他們當然要去探索、鑽研、熟悉、掌控。我猜,這種強烈的衝動,或許就跟我們的原始人祖先要對自己居住的周邊環境熟悉、掌控並且最好能瞭如指掌一樣,因為事關生存呀。

也許可以不誇張地說,孩子體驗、探索零食,也是一種自主學習,也是在自我建構。

另外,從生理上說,孩子胃小,而運動量相對來說又大,所以需要比大人更頻繁地進食;正餐沒有著落的時候,零食就是很好的能量補充。

2

但“零食”這東西在我們的觀念和文化中,似乎形象不太正面,它容易跟“饞”“貪”“好吃(懶做)”這樣的道德評判聯繫在一起,貪婪的口舌之慾怎麼能不加節制呢?所以,下意識裡我們容易認為吃零食不好,或者不太好,對它有種不自覺的鄙視和評判。

我很懷疑:這種觀念很可能跟傳統社會裡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物質匱乏中有關係,由於無力滿足,就乾脆認為是這東西不好,也不應該對它有渴望。

而現在呢,我們對零食又疊加上一些新的焦慮,比如添加劑、沒營養。我們會擔心,用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填飽了肚子,孩子還能吃得下有營養的正餐嗎?

我記得小時候就總是聽到大人說: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零食吃多了;某某家的孩子那叫一個瘦,也是因為零食吃太多。

其實那個年代,有誰家孩子能敞開了吃零食呢?但這樣的結論一直在我腦子裡潛藏著,等到我家孩子兩歲,我看到他對零食那種熱烈勃發的慾望時,這個聲音立刻就從我腦子裡自動冒了出來。

當然還有,添加劑吃多了會不會把身體吃壞?糖吃多了會不會把牙吃壞?……諸如此類的擔憂。

有句名言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其實,那一刻也恰恰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契機和窗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因此感到驚懼、焦慮,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我們腦子裡響起了哪些聲音、冒出了哪些念頭,審視和推敲一下這些念頭是否真的合理;傾聽一下自己的這份驚懼和焦慮,深入看看它們背後有什麼?那些拼命要讓我們管制零食的聲音,多半源自某些深層的恐懼,那麼又是些什麼樣的恐懼?

也許你會因此看到某些社會觀念對我們的植入;看到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不信任,以為沒有了管制孩子就會不知分寸;也許還會看到,原來自己害怕慾望,對慾望有一種隱祕的羞恥感;也許孩子的慾望激發出你自身童年的某些痛苦記憶;也許在你內心深處還攜帶著幼時形成的信念,比如“貪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等等,等等。

每個人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些什麼,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印刻”進去的,然後慢慢變成了我們的自動反應(比如,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內心就不自覺地生出各種排斥和抗拒),那現在,既然我們看到了這些,就意味著有了選擇的空間。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相信它們,也可以選擇不聽它們的。

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的。

我當時的選擇是不聽它們的,看看究竟會怎麼樣。結果發現,我所焦慮的,其實並不真實。當我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吃零食、買零食,他反倒淺嘗輒止。(詳情可參閱這篇推文《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但我也明白,要做出“放手”的選擇並不容易,焦慮和恐懼的感覺會揪住你,讓你真的覺得,一放手底下就是深淵(哪怕其實沒有)。

每個人總有自己一時無法消化、和解的東西。我也不想讓你誤認為,只有像我這樣做才是對的,把我的做法標示為“正確”,然後勉為其難地讓自己照著去做,做不到就覺得自己差勁。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分享在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我的一些思考和發現,主要觀點就是,放開管制,孩子並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知止、有度。

有位讀者說,看了這篇推文,對自己的觀念衝擊挺大,但也還是有猶豫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他的孩子兩歲3個多月,最近老是喜歡跑到店裡去買各種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還有膨化類“垃圾食品”。幾乎每天都去店裡報到,有時沒事也會在店裡的貨架和各種零食中間轉悠。如果不讓他去買去吃,他就會反抗,心裡面老是惦記著。家人覺得應該制止孩子去買和吃這些垃圾食品,擔心會吃壞身體,擔心影響吃正餐,不長個子。

這位讀者疑惑:真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零食嗎?自由到什麼程度?難道真的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他喜歡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內嗎?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想這位讀者也許問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吧。我把給他的回覆整理和擴充了一下,一併分享在這裡。

1

我們先得理解孩子為什麼需要吃零食和買零食。

兩歲正是探索欲爆棚的時期,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要體驗和嘗試,同時行動力、理解力又增強了,知道了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好吃的,而且那些好吃的就在店裡貨架上花花綠綠地擺放著,去“拿”就可以。

兩歲又是一個自制力幾乎還沒有的年齡,小傢伙追求的是慾望的即時滿足,不能滿足就痛苦。“零食戰爭”往往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孩子再小一點的時候,多半是我們給什麼就吃什麼,主控權掌握在我們手裡。

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我就學會了看配料表,給他挑選的零食,都揀成分儘量簡單、添加劑少的。買回的零食都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我來決定什麼時候拿給他吃、吃什麼、拿多少。

可是老母親的零食支配特權沒維持多久,兩歲多起,小小的自我開始申張,鬧著要拿回零食自主權了!

對於孩子來說,吃零食其實是用口腔去探索、體驗外部世界,不同的味道帶給他們的愉悅和發現感是特別強烈的,給予他們很多快樂(哎,別說孩子了,我至今都還記得將近20年前自己第一次吃到水煮魚時,那種驚豔和美妙)。而買的過程,也會給他們一種“我能選擇”“我能擁有”的美好體驗。

世界上如果沒有零食這種東西也就罷了,可是既然有,而且還到處都是,那麼他們當然要去探索、鑽研、熟悉、掌控。我猜,這種強烈的衝動,或許就跟我們的原始人祖先要對自己居住的周邊環境熟悉、掌控並且最好能瞭如指掌一樣,因為事關生存呀。

也許可以不誇張地說,孩子體驗、探索零食,也是一種自主學習,也是在自我建構。

另外,從生理上說,孩子胃小,而運動量相對來說又大,所以需要比大人更頻繁地進食;正餐沒有著落的時候,零食就是很好的能量補充。

2

但“零食”這東西在我們的觀念和文化中,似乎形象不太正面,它容易跟“饞”“貪”“好吃(懶做)”這樣的道德評判聯繫在一起,貪婪的口舌之慾怎麼能不加節制呢?所以,下意識裡我們容易認為吃零食不好,或者不太好,對它有種不自覺的鄙視和評判。

我很懷疑:這種觀念很可能跟傳統社會裡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物質匱乏中有關係,由於無力滿足,就乾脆認為是這東西不好,也不應該對它有渴望。

而現在呢,我們對零食又疊加上一些新的焦慮,比如添加劑、沒營養。我們會擔心,用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填飽了肚子,孩子還能吃得下有營養的正餐嗎?

我記得小時候就總是聽到大人說: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零食吃多了;某某家的孩子那叫一個瘦,也是因為零食吃太多。

其實那個年代,有誰家孩子能敞開了吃零食呢?但這樣的結論一直在我腦子裡潛藏著,等到我家孩子兩歲,我看到他對零食那種熱烈勃發的慾望時,這個聲音立刻就從我腦子裡自動冒了出來。

當然還有,添加劑吃多了會不會把身體吃壞?糖吃多了會不會把牙吃壞?……諸如此類的擔憂。

有句名言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其實,那一刻也恰恰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契機和窗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因此感到驚懼、焦慮,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我們腦子裡響起了哪些聲音、冒出了哪些念頭,審視和推敲一下這些念頭是否真的合理;傾聽一下自己的這份驚懼和焦慮,深入看看它們背後有什麼?那些拼命要讓我們管制零食的聲音,多半源自某些深層的恐懼,那麼又是些什麼樣的恐懼?

也許你會因此看到某些社會觀念對我們的植入;看到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不信任,以為沒有了管制孩子就會不知分寸;也許還會看到,原來自己害怕慾望,對慾望有一種隱祕的羞恥感;也許孩子的慾望激發出你自身童年的某些痛苦記憶;也許在你內心深處還攜帶著幼時形成的信念,比如“貪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等等,等等。

每個人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些什麼,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印刻”進去的,然後慢慢變成了我們的自動反應(比如,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內心就不自覺地生出各種排斥和抗拒),那現在,既然我們看到了這些,就意味著有了選擇的空間。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相信它們,也可以選擇不聽它們的。

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的。

我當時的選擇是不聽它們的,看看究竟會怎麼樣。結果發現,我所焦慮的,其實並不真實。當我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吃零食、買零食,他反倒淺嘗輒止。(詳情可參閱這篇推文《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但我也明白,要做出“放手”的選擇並不容易,焦慮和恐懼的感覺會揪住你,讓你真的覺得,一放手底下就是深淵(哪怕其實沒有)。

每個人總有自己一時無法消化、和解的東西。我也不想讓你誤認為,只有像我這樣做才是對的,把我的做法標示為“正確”,然後勉為其難地讓自己照著去做,做不到就覺得自己差勁。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回到那位讀者的疑問,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我想現在可以來談談“度”了。

3

每個人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孩子的,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

如果零食帶給我們的焦慮實在難以和解、消化,那麼我們就尊重這份感受,然後學會對孩子說“不”。

所謂“度”和“界限”,我認為首先應該是用來約束成年人自己的,限制我們不要越界去傷害孩子。要做到簡單、純粹地說不,而不要帶著評判和否定去說不。

當孩子的慾望讓我們為難,我們會不自覺地“攻擊”孩子:你可真饞!別人怎麼不像你這樣?你把肚子吃壞了也活該!你怎麼就非得吃這樣的垃圾食品呢?你就不能吃點有營養的?真不懂事!blabla……

這時暗含的邏輯其實是:我被搞得心裡煩躁痛苦,所以都是你不好、你不對,你怎麼會這樣!

這樣一來,孩子接收到的並不是吃零食這件事情的邊界,而是感受到否定和攻擊,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不好,是自己有問題。他慢慢地會對自己的慾望和感受不敢確信,也不敢舒展。

很多時候,孩子被以這種方式拒絕後會不依不饒或者哭鬧不止,固然可能有失望的情緒在裡面,但更多是對這種攻擊的反應。孩子能從我們的表情、眼神、語氣中敏銳地感覺出評判和否定,“偵探”到我們的攻擊情緒。

其實這種時候,我們先要明白,焦慮、緊張、驚懼是我們自己的,出自我們自己的框框和迷障,並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不是他有問題,不是他要求過分,也不是他要蓄意挑戰我們。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他的渴望和感受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這份感受是理解和接納的。

“你是不是感到很好奇,這麼漂亮的東西會是什麼味道呢,好想嚐嚐啊。”

然後再對他說不:“可是,我實在很擔心,非常非常擔心,我不敢給你買這個。”坦然、平靜地說,不帶攻擊情緒地說。

還可以邀請他一起想辦法,“你很想吃這個,可我卻很擔心,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雙方都提供一些方案,從中挑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

有時候可能只需要溫和堅定地說完不,孩子就接受了;有時候則需要一起達成替代方案;當然也有時候,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哭了起來。

這時候你同樣可以表達理解:“很失望是不是?很想吃的東西吃不到,是挺讓人難受的。”允許他表達和釋放情緒,穩穩地陪著他。這時不要疊加上我們自身的情緒,急著用各種手段試圖止哭。

總體上,如果我們始終很擔心孩子不知節制會買太多零食、吃太多零食的話,也可以有一些靈活變通的辦法,比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表達對他這種渴望的理解,也表達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很擔心,怕零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要不這樣吧,咱們一天買的零食不要超過N樣。這個N是多少,你和孩子一起商定。

只要不超過這個數字,買什麼都由孩子定,他來選,你充分支持。這樣,從總量上有個限制,同時孩子也能體驗到自我選擇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4

在零食這件事上,我自我感覺是放下了自己的不少框框。

比如“涼”這個框。很多人都擔心,吃冰棍對孩子來說太涼,因此不能吃或者只能少吃。孩子第一次在便利店發現了裝滿冰棍和雪糕的冷凍櫃,興奮地要買回家時,我也瞬間感到緊張。

但我後來想,不妨就讓他自由體驗,他的身體自然會啟動調整機制,具備適應涼的能力,也自然會告訴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該適可而止。這個“止”的邊界,不妨讓他自己去探索和確認。人類的機體如果連這點兒能力都沒有,也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了。

我發現,兩三歲的時候,他通常吃不完一支冰棍或者一盒冰激淋,剩下的常常是爸爸幫忙吃掉。今年夏天,他快滿五歲了,吃掉整整一支或一盒完全沒問題了。這是不是也正說明,孩子能明白自己身體的感受?

當然也偶而有貪嘴多吃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他自然能接收到身體給他發出的警報,自己也就明白了界限所在,不勞我們多費舌。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分享在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我的一些思考和發現,主要觀點就是,放開管制,孩子並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知止、有度。

有位讀者說,看了這篇推文,對自己的觀念衝擊挺大,但也還是有猶豫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他的孩子兩歲3個多月,最近老是喜歡跑到店裡去買各種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還有膨化類“垃圾食品”。幾乎每天都去店裡報到,有時沒事也會在店裡的貨架和各種零食中間轉悠。如果不讓他去買去吃,他就會反抗,心裡面老是惦記著。家人覺得應該制止孩子去買和吃這些垃圾食品,擔心會吃壞身體,擔心影響吃正餐,不長個子。

這位讀者疑惑:真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零食嗎?自由到什麼程度?難道真的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他喜歡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內嗎?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想這位讀者也許問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吧。我把給他的回覆整理和擴充了一下,一併分享在這裡。

1

我們先得理解孩子為什麼需要吃零食和買零食。

兩歲正是探索欲爆棚的時期,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要體驗和嘗試,同時行動力、理解力又增強了,知道了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好吃的,而且那些好吃的就在店裡貨架上花花綠綠地擺放著,去“拿”就可以。

兩歲又是一個自制力幾乎還沒有的年齡,小傢伙追求的是慾望的即時滿足,不能滿足就痛苦。“零食戰爭”往往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孩子再小一點的時候,多半是我們給什麼就吃什麼,主控權掌握在我們手裡。

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我就學會了看配料表,給他挑選的零食,都揀成分儘量簡單、添加劑少的。買回的零食都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我來決定什麼時候拿給他吃、吃什麼、拿多少。

可是老母親的零食支配特權沒維持多久,兩歲多起,小小的自我開始申張,鬧著要拿回零食自主權了!

對於孩子來說,吃零食其實是用口腔去探索、體驗外部世界,不同的味道帶給他們的愉悅和發現感是特別強烈的,給予他們很多快樂(哎,別說孩子了,我至今都還記得將近20年前自己第一次吃到水煮魚時,那種驚豔和美妙)。而買的過程,也會給他們一種“我能選擇”“我能擁有”的美好體驗。

世界上如果沒有零食這種東西也就罷了,可是既然有,而且還到處都是,那麼他們當然要去探索、鑽研、熟悉、掌控。我猜,這種強烈的衝動,或許就跟我們的原始人祖先要對自己居住的周邊環境熟悉、掌控並且最好能瞭如指掌一樣,因為事關生存呀。

也許可以不誇張地說,孩子體驗、探索零食,也是一種自主學習,也是在自我建構。

另外,從生理上說,孩子胃小,而運動量相對來說又大,所以需要比大人更頻繁地進食;正餐沒有著落的時候,零食就是很好的能量補充。

2

但“零食”這東西在我們的觀念和文化中,似乎形象不太正面,它容易跟“饞”“貪”“好吃(懶做)”這樣的道德評判聯繫在一起,貪婪的口舌之慾怎麼能不加節制呢?所以,下意識裡我們容易認為吃零食不好,或者不太好,對它有種不自覺的鄙視和評判。

我很懷疑:這種觀念很可能跟傳統社會裡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物質匱乏中有關係,由於無力滿足,就乾脆認為是這東西不好,也不應該對它有渴望。

而現在呢,我們對零食又疊加上一些新的焦慮,比如添加劑、沒營養。我們會擔心,用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填飽了肚子,孩子還能吃得下有營養的正餐嗎?

我記得小時候就總是聽到大人說: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零食吃多了;某某家的孩子那叫一個瘦,也是因為零食吃太多。

其實那個年代,有誰家孩子能敞開了吃零食呢?但這樣的結論一直在我腦子裡潛藏著,等到我家孩子兩歲,我看到他對零食那種熱烈勃發的慾望時,這個聲音立刻就從我腦子裡自動冒了出來。

當然還有,添加劑吃多了會不會把身體吃壞?糖吃多了會不會把牙吃壞?……諸如此類的擔憂。

有句名言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其實,那一刻也恰恰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契機和窗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因此感到驚懼、焦慮,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我們腦子裡響起了哪些聲音、冒出了哪些念頭,審視和推敲一下這些念頭是否真的合理;傾聽一下自己的這份驚懼和焦慮,深入看看它們背後有什麼?那些拼命要讓我們管制零食的聲音,多半源自某些深層的恐懼,那麼又是些什麼樣的恐懼?

也許你會因此看到某些社會觀念對我們的植入;看到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不信任,以為沒有了管制孩子就會不知分寸;也許還會看到,原來自己害怕慾望,對慾望有一種隱祕的羞恥感;也許孩子的慾望激發出你自身童年的某些痛苦記憶;也許在你內心深處還攜帶著幼時形成的信念,比如“貪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等等,等等。

每個人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些什麼,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印刻”進去的,然後慢慢變成了我們的自動反應(比如,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內心就不自覺地生出各種排斥和抗拒),那現在,既然我們看到了這些,就意味著有了選擇的空間。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相信它們,也可以選擇不聽它們的。

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的。

我當時的選擇是不聽它們的,看看究竟會怎麼樣。結果發現,我所焦慮的,其實並不真實。當我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吃零食、買零食,他反倒淺嘗輒止。(詳情可參閱這篇推文《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但我也明白,要做出“放手”的選擇並不容易,焦慮和恐懼的感覺會揪住你,讓你真的覺得,一放手底下就是深淵(哪怕其實沒有)。

每個人總有自己一時無法消化、和解的東西。我也不想讓你誤認為,只有像我這樣做才是對的,把我的做法標示為“正確”,然後勉為其難地讓自己照著去做,做不到就覺得自己差勁。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回到那位讀者的疑問,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我想現在可以來談談“度”了。

3

每個人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孩子的,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

如果零食帶給我們的焦慮實在難以和解、消化,那麼我們就尊重這份感受,然後學會對孩子說“不”。

所謂“度”和“界限”,我認為首先應該是用來約束成年人自己的,限制我們不要越界去傷害孩子。要做到簡單、純粹地說不,而不要帶著評判和否定去說不。

當孩子的慾望讓我們為難,我們會不自覺地“攻擊”孩子:你可真饞!別人怎麼不像你這樣?你把肚子吃壞了也活該!你怎麼就非得吃這樣的垃圾食品呢?你就不能吃點有營養的?真不懂事!blabla……

這時暗含的邏輯其實是:我被搞得心裡煩躁痛苦,所以都是你不好、你不對,你怎麼會這樣!

這樣一來,孩子接收到的並不是吃零食這件事情的邊界,而是感受到否定和攻擊,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不好,是自己有問題。他慢慢地會對自己的慾望和感受不敢確信,也不敢舒展。

很多時候,孩子被以這種方式拒絕後會不依不饒或者哭鬧不止,固然可能有失望的情緒在裡面,但更多是對這種攻擊的反應。孩子能從我們的表情、眼神、語氣中敏銳地感覺出評判和否定,“偵探”到我們的攻擊情緒。

其實這種時候,我們先要明白,焦慮、緊張、驚懼是我們自己的,出自我們自己的框框和迷障,並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不是他有問題,不是他要求過分,也不是他要蓄意挑戰我們。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他的渴望和感受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這份感受是理解和接納的。

“你是不是感到很好奇,這麼漂亮的東西會是什麼味道呢,好想嚐嚐啊。”

然後再對他說不:“可是,我實在很擔心,非常非常擔心,我不敢給你買這個。”坦然、平靜地說,不帶攻擊情緒地說。

還可以邀請他一起想辦法,“你很想吃這個,可我卻很擔心,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雙方都提供一些方案,從中挑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

有時候可能只需要溫和堅定地說完不,孩子就接受了;有時候則需要一起達成替代方案;當然也有時候,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哭了起來。

這時候你同樣可以表達理解:“很失望是不是?很想吃的東西吃不到,是挺讓人難受的。”允許他表達和釋放情緒,穩穩地陪著他。這時不要疊加上我們自身的情緒,急著用各種手段試圖止哭。

總體上,如果我們始終很擔心孩子不知節制會買太多零食、吃太多零食的話,也可以有一些靈活變通的辦法,比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表達對他這種渴望的理解,也表達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很擔心,怕零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要不這樣吧,咱們一天買的零食不要超過N樣。這個N是多少,你和孩子一起商定。

只要不超過這個數字,買什麼都由孩子定,他來選,你充分支持。這樣,從總量上有個限制,同時孩子也能體驗到自我選擇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4

在零食這件事上,我自我感覺是放下了自己的不少框框。

比如“涼”這個框。很多人都擔心,吃冰棍對孩子來說太涼,因此不能吃或者只能少吃。孩子第一次在便利店發現了裝滿冰棍和雪糕的冷凍櫃,興奮地要買回家時,我也瞬間感到緊張。

但我後來想,不妨就讓他自由體驗,他的身體自然會啟動調整機制,具備適應涼的能力,也自然會告訴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該適可而止。這個“止”的邊界,不妨讓他自己去探索和確認。人類的機體如果連這點兒能力都沒有,也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了。

我發現,兩三歲的時候,他通常吃不完一支冰棍或者一盒冰激淋,剩下的常常是爸爸幫忙吃掉。今年夏天,他快滿五歲了,吃掉整整一支或一盒完全沒問題了。這是不是也正說明,孩子能明白自己身體的感受?

當然也偶而有貪嘴多吃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他自然能接收到身體給他發出的警報,自己也就明白了界限所在,不勞我們多費舌。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觀察他買零食,兩歲多開始會去貨架上自行“採購”,一段時間裡都只是拿上一兩樣就心滿意足了,最多不超過三樣。

到了快三歲半,可能是發現原來想要多少都可以“拿”回家呀,於是開始了“瘋狂”採購,一買就是一兜。這個變化也讓我瞬間焦慮,但隨即我就放下了。結果,人家總共也就“瘋狂”體驗了幾次。最多的一次,一塑料兜零食包括一個哈根達斯冰激淋在內,也就一百多塊錢,比輔導班便宜多了,哈哈。之後,就又回到了買個兩三樣就夠了的狀態。

但其實,我家也有“紅線”。因為,我也總會有心裡跨不過去的坎兒呀。

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飲料,至今還沒有放開管制。可以品嚐,但只能少量。因為我看到一些資料上說,酒精和咖啡因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不過幸好,咖啡他喝了一口發現太苦,可樂喝了一口發現太“辣”(其實是氣泡在嘴裡的感覺),就再也沒有興趣嘗試了。至於紅牛之類,我就告訴他,你現在還沒到可以喝這個的年齡。

人家現在已經懂得留心看配料表了,當然主要是為了看看裡面有沒有“辣椒”這個可怕的東西。

前幾天,我們在秦皇島一家日料店吃飯,他很喜歡三文魚刺身。可是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科普文,說生魚片要確保達到壽司級別,否則搞不好可能有寄生蟲。那篇有圖有真相的文章把我嚇著了,再加上前些年不還有過北京某餐廳的福壽螺沒有充分加熱,結果導致食客感染寄生蟲的事件嘛。所以,我就只能如實告訴他:“我不敢讓你吃太多,我很擔心你吃多了會身體不舒服。”

他完全沒有情緒地接受了限制。

5

允許孩子相對自由地體驗和探索零食,可能也還需要有一些輔助環境。

比如,親子關係基本面要保證。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轉而尋求過多的物質滿足。當然這種情況下,應對之策也不是管制零食。

再比如,如果其他的事情上,孩子比較缺乏自主權,而吃零食倒是充分自主,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那孩子對零食的執著就不僅僅是出於對零食的渴望了,就會有些扭曲的成分在裡邊。也當然,這種情況下,真正有效的應對依然不是表面上管制零食。

又比如,如果在吃飯這件事上,過於控制孩子,要求他吃這個、吃那個,要求他吃滿多少量,吃得少就哄著、追著或者強行喂,就各種責備嘮叨,等等,這樣一來,吃飯體驗不好,他就容易排斥吃飯這件事——孩子不愛吃的不是飯,而是控制。可肚子會餓呀,餓了就轉而吃零食,這樣也是一種扭曲。

我家並不給孩子設定“一日三餐必須好好吃,過了飯點就沒飯了,只能餓著”這種限制,他只要肚子餓,隨時給他準備一些健康吃食,把冷飯熱一熱,熱個冷凍小饅頭、飯糰啊什麼的,或者酸奶啊、水果啊,供他跟零食一起挑選。

有時看他突然開始猛吃零食,我也會主動問他:“你是不是肚子餓啦?需要我給你熱個肉鬆飯糰嗎?”這種時候,當然要心機滿滿地拿出健康美味的食物來跟零食PK啦,哈哈。

無論吃零食,還是吃正餐,不妨相信孩子自有他的節奏,即便正餐一頓多、一頓少,也是正常的。要相信一個小動物的基本生存本能。

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控制和過多幹涉,而是在他的環境裡,隨時準備好各種形色味誘人的健康食物,供他自主選擇、自行支配。


"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分享在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我的一些思考和發現,主要觀點就是,放開管制,孩子並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知止、有度。

有位讀者說,看了這篇推文,對自己的觀念衝擊挺大,但也還是有猶豫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他的孩子兩歲3個多月,最近老是喜歡跑到店裡去買各種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還有膨化類“垃圾食品”。幾乎每天都去店裡報到,有時沒事也會在店裡的貨架和各種零食中間轉悠。如果不讓他去買去吃,他就會反抗,心裡面老是惦記著。家人覺得應該制止孩子去買和吃這些垃圾食品,擔心會吃壞身體,擔心影響吃正餐,不長個子。

這位讀者疑惑:真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零食嗎?自由到什麼程度?難道真的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他喜歡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內嗎?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想這位讀者也許問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吧。我把給他的回覆整理和擴充了一下,一併分享在這裡。

1

我們先得理解孩子為什麼需要吃零食和買零食。

兩歲正是探索欲爆棚的時期,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要體驗和嘗試,同時行動力、理解力又增強了,知道了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好吃的,而且那些好吃的就在店裡貨架上花花綠綠地擺放著,去“拿”就可以。

兩歲又是一個自制力幾乎還沒有的年齡,小傢伙追求的是慾望的即時滿足,不能滿足就痛苦。“零食戰爭”往往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孩子再小一點的時候,多半是我們給什麼就吃什麼,主控權掌握在我們手裡。

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我就學會了看配料表,給他挑選的零食,都揀成分儘量簡單、添加劑少的。買回的零食都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我來決定什麼時候拿給他吃、吃什麼、拿多少。

可是老母親的零食支配特權沒維持多久,兩歲多起,小小的自我開始申張,鬧著要拿回零食自主權了!

對於孩子來說,吃零食其實是用口腔去探索、體驗外部世界,不同的味道帶給他們的愉悅和發現感是特別強烈的,給予他們很多快樂(哎,別說孩子了,我至今都還記得將近20年前自己第一次吃到水煮魚時,那種驚豔和美妙)。而買的過程,也會給他們一種“我能選擇”“我能擁有”的美好體驗。

世界上如果沒有零食這種東西也就罷了,可是既然有,而且還到處都是,那麼他們當然要去探索、鑽研、熟悉、掌控。我猜,這種強烈的衝動,或許就跟我們的原始人祖先要對自己居住的周邊環境熟悉、掌控並且最好能瞭如指掌一樣,因為事關生存呀。

也許可以不誇張地說,孩子體驗、探索零食,也是一種自主學習,也是在自我建構。

另外,從生理上說,孩子胃小,而運動量相對來說又大,所以需要比大人更頻繁地進食;正餐沒有著落的時候,零食就是很好的能量補充。

2

但“零食”這東西在我們的觀念和文化中,似乎形象不太正面,它容易跟“饞”“貪”“好吃(懶做)”這樣的道德評判聯繫在一起,貪婪的口舌之慾怎麼能不加節制呢?所以,下意識裡我們容易認為吃零食不好,或者不太好,對它有種不自覺的鄙視和評判。

我很懷疑:這種觀念很可能跟傳統社會裡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物質匱乏中有關係,由於無力滿足,就乾脆認為是這東西不好,也不應該對它有渴望。

而現在呢,我們對零食又疊加上一些新的焦慮,比如添加劑、沒營養。我們會擔心,用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填飽了肚子,孩子還能吃得下有營養的正餐嗎?

我記得小時候就總是聽到大人說: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零食吃多了;某某家的孩子那叫一個瘦,也是因為零食吃太多。

其實那個年代,有誰家孩子能敞開了吃零食呢?但這樣的結論一直在我腦子裡潛藏著,等到我家孩子兩歲,我看到他對零食那種熱烈勃發的慾望時,這個聲音立刻就從我腦子裡自動冒了出來。

當然還有,添加劑吃多了會不會把身體吃壞?糖吃多了會不會把牙吃壞?……諸如此類的擔憂。

有句名言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其實,那一刻也恰恰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契機和窗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因此感到驚懼、焦慮,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我們腦子裡響起了哪些聲音、冒出了哪些念頭,審視和推敲一下這些念頭是否真的合理;傾聽一下自己的這份驚懼和焦慮,深入看看它們背後有什麼?那些拼命要讓我們管制零食的聲音,多半源自某些深層的恐懼,那麼又是些什麼樣的恐懼?

也許你會因此看到某些社會觀念對我們的植入;看到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不信任,以為沒有了管制孩子就會不知分寸;也許還會看到,原來自己害怕慾望,對慾望有一種隱祕的羞恥感;也許孩子的慾望激發出你自身童年的某些痛苦記憶;也許在你內心深處還攜帶著幼時形成的信念,比如“貪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等等,等等。

每個人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些什麼,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印刻”進去的,然後慢慢變成了我們的自動反應(比如,看到孩子對零食的渴望,內心就不自覺地生出各種排斥和抗拒),那現在,既然我們看到了這些,就意味著有了選擇的空間。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相信它們,也可以選擇不聽它們的。

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的。

我當時的選擇是不聽它們的,看看究竟會怎麼樣。結果發現,我所焦慮的,其實並不真實。當我讓孩子自由地去體驗吃零食、買零食,他反倒淺嘗輒止。(詳情可參閱這篇推文《關於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但我也明白,要做出“放手”的選擇並不容易,焦慮和恐懼的感覺會揪住你,讓你真的覺得,一放手底下就是深淵(哪怕其實沒有)。

每個人總有自己一時無法消化、和解的東西。我也不想讓你誤認為,只有像我這樣做才是對的,把我的做法標示為“正確”,然後勉為其難地讓自己照著去做,做不到就覺得自己差勁。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回到那位讀者的疑問,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我想現在可以來談談“度”了。

3

每個人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孩子的,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

如果零食帶給我們的焦慮實在難以和解、消化,那麼我們就尊重這份感受,然後學會對孩子說“不”。

所謂“度”和“界限”,我認為首先應該是用來約束成年人自己的,限制我們不要越界去傷害孩子。要做到簡單、純粹地說不,而不要帶著評判和否定去說不。

當孩子的慾望讓我們為難,我們會不自覺地“攻擊”孩子:你可真饞!別人怎麼不像你這樣?你把肚子吃壞了也活該!你怎麼就非得吃這樣的垃圾食品呢?你就不能吃點有營養的?真不懂事!blabla……

這時暗含的邏輯其實是:我被搞得心裡煩躁痛苦,所以都是你不好、你不對,你怎麼會這樣!

這樣一來,孩子接收到的並不是吃零食這件事情的邊界,而是感受到否定和攻擊,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不好,是自己有問題。他慢慢地會對自己的慾望和感受不敢確信,也不敢舒展。

很多時候,孩子被以這種方式拒絕後會不依不饒或者哭鬧不止,固然可能有失望的情緒在裡面,但更多是對這種攻擊的反應。孩子能從我們的表情、眼神、語氣中敏銳地感覺出評判和否定,“偵探”到我們的攻擊情緒。

其實這種時候,我們先要明白,焦慮、緊張、驚懼是我們自己的,出自我們自己的框框和迷障,並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不是他有問題,不是他要求過分,也不是他要蓄意挑戰我們。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他的渴望和感受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這份感受是理解和接納的。

“你是不是感到很好奇,這麼漂亮的東西會是什麼味道呢,好想嚐嚐啊。”

然後再對他說不:“可是,我實在很擔心,非常非常擔心,我不敢給你買這個。”坦然、平靜地說,不帶攻擊情緒地說。

還可以邀請他一起想辦法,“你很想吃這個,可我卻很擔心,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雙方都提供一些方案,從中挑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

有時候可能只需要溫和堅定地說完不,孩子就接受了;有時候則需要一起達成替代方案;當然也有時候,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哭了起來。

這時候你同樣可以表達理解:“很失望是不是?很想吃的東西吃不到,是挺讓人難受的。”允許他表達和釋放情緒,穩穩地陪著他。這時不要疊加上我們自身的情緒,急著用各種手段試圖止哭。

總體上,如果我們始終很擔心孩子不知節制會買太多零食、吃太多零食的話,也可以有一些靈活變通的辦法,比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表達對他這種渴望的理解,也表達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很擔心,怕零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要不這樣吧,咱們一天買的零食不要超過N樣。這個N是多少,你和孩子一起商定。

只要不超過這個數字,買什麼都由孩子定,他來選,你充分支持。這樣,從總量上有個限制,同時孩子也能體驗到自我選擇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4

在零食這件事上,我自我感覺是放下了自己的不少框框。

比如“涼”這個框。很多人都擔心,吃冰棍對孩子來說太涼,因此不能吃或者只能少吃。孩子第一次在便利店發現了裝滿冰棍和雪糕的冷凍櫃,興奮地要買回家時,我也瞬間感到緊張。

但我後來想,不妨就讓他自由體驗,他的身體自然會啟動調整機制,具備適應涼的能力,也自然會告訴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該適可而止。這個“止”的邊界,不妨讓他自己去探索和確認。人類的機體如果連這點兒能力都沒有,也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了。

我發現,兩三歲的時候,他通常吃不完一支冰棍或者一盒冰激淋,剩下的常常是爸爸幫忙吃掉。今年夏天,他快滿五歲了,吃掉整整一支或一盒完全沒問題了。這是不是也正說明,孩子能明白自己身體的感受?

當然也偶而有貪嘴多吃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他自然能接收到身體給他發出的警報,自己也就明白了界限所在,不勞我們多費舌。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我觀察他買零食,兩歲多開始會去貨架上自行“採購”,一段時間裡都只是拿上一兩樣就心滿意足了,最多不超過三樣。

到了快三歲半,可能是發現原來想要多少都可以“拿”回家呀,於是開始了“瘋狂”採購,一買就是一兜。這個變化也讓我瞬間焦慮,但隨即我就放下了。結果,人家總共也就“瘋狂”體驗了幾次。最多的一次,一塑料兜零食包括一個哈根達斯冰激淋在內,也就一百多塊錢,比輔導班便宜多了,哈哈。之後,就又回到了買個兩三樣就夠了的狀態。

但其實,我家也有“紅線”。因為,我也總會有心裡跨不過去的坎兒呀。

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飲料,至今還沒有放開管制。可以品嚐,但只能少量。因為我看到一些資料上說,酒精和咖啡因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不過幸好,咖啡他喝了一口發現太苦,可樂喝了一口發現太“辣”(其實是氣泡在嘴裡的感覺),就再也沒有興趣嘗試了。至於紅牛之類,我就告訴他,你現在還沒到可以喝這個的年齡。

人家現在已經懂得留心看配料表了,當然主要是為了看看裡面有沒有“辣椒”這個可怕的東西。

前幾天,我們在秦皇島一家日料店吃飯,他很喜歡三文魚刺身。可是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科普文,說生魚片要確保達到壽司級別,否則搞不好可能有寄生蟲。那篇有圖有真相的文章把我嚇著了,再加上前些年不還有過北京某餐廳的福壽螺沒有充分加熱,結果導致食客感染寄生蟲的事件嘛。所以,我就只能如實告訴他:“我不敢讓你吃太多,我很擔心你吃多了會身體不舒服。”

他完全沒有情緒地接受了限制。

5

允許孩子相對自由地體驗和探索零食,可能也還需要有一些輔助環境。

比如,親子關係基本面要保證。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轉而尋求過多的物質滿足。當然這種情況下,應對之策也不是管制零食。

再比如,如果其他的事情上,孩子比較缺乏自主權,而吃零食倒是充分自主,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那孩子對零食的執著就不僅僅是出於對零食的渴望了,就會有些扭曲的成分在裡邊。也當然,這種情況下,真正有效的應對依然不是表面上管制零食。

又比如,如果在吃飯這件事上,過於控制孩子,要求他吃這個、吃那個,要求他吃滿多少量,吃得少就哄著、追著或者強行喂,就各種責備嘮叨,等等,這樣一來,吃飯體驗不好,他就容易排斥吃飯這件事——孩子不愛吃的不是飯,而是控制。可肚子會餓呀,餓了就轉而吃零食,這樣也是一種扭曲。

我家並不給孩子設定“一日三餐必須好好吃,過了飯點就沒飯了,只能餓著”這種限制,他只要肚子餓,隨時給他準備一些健康吃食,把冷飯熱一熱,熱個冷凍小饅頭、飯糰啊什麼的,或者酸奶啊、水果啊,供他跟零食一起挑選。

有時看他突然開始猛吃零食,我也會主動問他:“你是不是肚子餓啦?需要我給你熱個肉鬆飯糰嗎?”這種時候,當然要心機滿滿地拿出健康美味的食物來跟零食PK啦,哈哈。

無論吃零食,還是吃正餐,不妨相信孩子自有他的節奏,即便正餐一頓多、一頓少,也是正常的。要相信一個小動物的基本生存本能。

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控制和過多幹涉,而是在他的環境裡,隨時準備好各種形色味誘人的健康食物,供他自主選擇、自行支配。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瘋狂


6

網上看過一個段子:怎麼能讓孩子對電子遊戲失去興趣?答案是:就像我們督促孩子學習一樣督促孩子打遊戲。

那麼,有什麼辦法讓孩子不愛零食?答案也許是:就像我們督促孩子吃飯一樣督促他吃零食——

你得多吃點這種零食,這種零食又好吃,又營養好!

今天你要把這些零食全部都吃完哦!

什麼,你才吃了兩根冰棍?那可不行,吃這麼少怎麼長身體,快,把這兩支也吃了!

你覺得糖太甜,都吃膩了?不可能,誰家孩子不愛吃糖啊,你看人家小明,一天能吃十包!

怎麼吃了這麼點兒就不吃啦?你不都答應我了,以後不剩下了嗎?你知道還有好多好多小朋友都吃不上零食呢,你倒好,我辛辛苦苦給你挑的零食,全給剩下了!

不行,你不把這些零食吃完,就不能看電視!

哎呀小祖宗,你別跑了,快來吃一口,就再吃一口,好不好?行不行?

好吧好吧,只要你答應把這些零食都吃完,我就同意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吃!

……

我預感這招兒準靈。

那,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特別愛吃飯嗎?也許答案是:就像管控零食一樣管控飯菜——

肉這東西可不好消化,你得少吃點兒,就吃這兩小塊吧!

這蔬菜又沒營養又沒味,有什麼好吃的呀?你還是給我多吃點餅乾吧!這樣才對身體有好處。

你都已經吃了一碗米飯了,還吃啊?再吃撐壞了!以後咱們說好,一頓只能吃一碗,不能多吃!

你想吃麵條呀?好吧,不過你得先把這些糖吃完,才能吃麵條!

……

哪裡有匱乏,哪裡有稀缺,哪裡就有更強的慾望。

禁果效應,孩子會始終對飯菜念念不忘、牽腸掛肚的;會為了能多吃點飯菜,跟你鬥智鬥勇的;會一逮到機會,就拼命猛吃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