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其實我們大人也有“過渡物”

今天我們幾十歲的人了,肯定不至於再抱著個泰迪熊去上班。

不過,“過渡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延續,成了我們長大後,一直到老,都會在意的“紀念品”。

比如我們的婚禮照片、旅行紀念品、愛人送的禮物、爺爺給的傳家寶、沒有用卻捨不得扔的舊物……

正是這些紀念品,把我們的感情拉回到一個“有特定記憶的地點或時間”。看看你的桌面、你現在的辦公室,是否也擺放著能給你帶來特別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華德的兒科發育行為醫生,通過調查發現:

多達25%的年輕女性去上大學的時候會帶著兒時的安慰物。

年輕人走向大學校園,無論帶或不帶毛絨玩具、小物件或最愛的舊毯子,這都在提醒人們——面對分離以及安慰的挑戰,並不僅僅侷限於幼年時期。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其實我們大人也有“過渡物”

今天我們幾十歲的人了,肯定不至於再抱著個泰迪熊去上班。

不過,“過渡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延續,成了我們長大後,一直到老,都會在意的“紀念品”。

比如我們的婚禮照片、旅行紀念品、愛人送的禮物、爺爺給的傳家寶、沒有用卻捨不得扔的舊物……

正是這些紀念品,把我們的感情拉回到一個“有特定記憶的地點或時間”。看看你的桌面、你現在的辦公室,是否也擺放著能給你帶來特別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華德的兒科發育行為醫生,通過調查發現:

多達25%的年輕女性去上大學的時候會帶著兒時的安慰物。

年輕人走向大學校園,無論帶或不帶毛絨玩具、小物件或最愛的舊毯子,這都在提醒人們——面對分離以及安慰的挑戰,並不僅僅侷限於幼年時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由此看來,孩子們緊緊抓著舊毯子、毛絨小熊,是很值得理解的事情。

可是,依然會有父母擔心:

過渡物會阻礙孩子的成熟與獨立嗎?

其實沒人能準確地說出“小孩子具體到了幾歲,就不能再抱著小熊、小毯子了”,但說不定哪一天,抱著小熊的孩子就是很可能被人笑話。

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覺得孩子一直抱著這些安慰物,會長不大、不堅強、不獨立。

但事實上,這種依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牢固關係的標誌。

尋求安全保障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一直滿足愛、關注和需求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個安慰物,其實是健康發展的標準,而且還有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畢竟,這意味著在孩子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時候,他竟然已經有辦法安慰自己,舒緩自己。

因此,當孩子要和媽媽短暫分開時,比如第一次去外婆家、去上日託、不妨讓寶寶隨身帶走他的安慰物,以便讓他想起爸爸媽媽溫暖的家。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其實我們大人也有“過渡物”

今天我們幾十歲的人了,肯定不至於再抱著個泰迪熊去上班。

不過,“過渡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延續,成了我們長大後,一直到老,都會在意的“紀念品”。

比如我們的婚禮照片、旅行紀念品、愛人送的禮物、爺爺給的傳家寶、沒有用卻捨不得扔的舊物……

正是這些紀念品,把我們的感情拉回到一個“有特定記憶的地點或時間”。看看你的桌面、你現在的辦公室,是否也擺放著能給你帶來特別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華德的兒科發育行為醫生,通過調查發現:

多達25%的年輕女性去上大學的時候會帶著兒時的安慰物。

年輕人走向大學校園,無論帶或不帶毛絨玩具、小物件或最愛的舊毯子,這都在提醒人們——面對分離以及安慰的挑戰,並不僅僅侷限於幼年時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由此看來,孩子們緊緊抓著舊毯子、毛絨小熊,是很值得理解的事情。

可是,依然會有父母擔心:

過渡物會阻礙孩子的成熟與獨立嗎?

其實沒人能準確地說出“小孩子具體到了幾歲,就不能再抱著小熊、小毯子了”,但說不定哪一天,抱著小熊的孩子就是很可能被人笑話。

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覺得孩子一直抱著這些安慰物,會長不大、不堅強、不獨立。

但事實上,這種依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牢固關係的標誌。

尋求安全保障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一直滿足愛、關注和需求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個安慰物,其實是健康發展的標準,而且還有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畢竟,這意味著在孩子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時候,他竟然已經有辦法安慰自己,舒緩自己。

因此,當孩子要和媽媽短暫分開時,比如第一次去外婆家、去上日託、不妨讓寶寶隨身帶走他的安慰物,以便讓他想起爸爸媽媽溫暖的家。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了發揮好“過渡物”的作用,給爸爸媽媽一些提示:

也許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過渡物都會是寶寶最好的朋友了。這個朋友很可能會給爸媽帶來一些有趣的麻煩(比如前面提到的“高價求同款毯子”)。

所以,我們也得有些好方法來應對寶寶對這位“好朋友”的依戀。

1.選擇安全的玩具。

我們無法預測寶寶會抓住哪個玩具或毯子,因此請確保他的玩具不會發生窒息危險。

請一定選擇沒有絲帶,鈕釦和小塑料部件的玩具。

填充玩具應填充棉或丙烯酸棉球,而不是豆類或塑料珠。

2、做好“不小心弄丟”的準備

孩子對某一個玩具“情有獨鍾”的時候,我們就得注意了:一旦這個玩具丟了、洗了、壞了……我們很可能面對淚流滿面的後果!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買兩個備用!

不僅要買兩個,還得在平時就給孩子交替著使用。不然,等第一個很舊了,再把第二個新拿出來,孩子很容易聞到、摸到、感覺到不一樣。他們是不會買賬的。

如果,很不幸,真的弄丟了,還沒有備用品,怎麼辦?

先別自作主張去買新的。

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等他情緒稍微平復一些了,他會告訴爸媽,自己是想要一個新的小布猴,還是用自己已經有的玩具來填補空白。

不論是否決定要更換,請讓孩子來選擇。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其實我們大人也有“過渡物”

今天我們幾十歲的人了,肯定不至於再抱著個泰迪熊去上班。

不過,“過渡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延續,成了我們長大後,一直到老,都會在意的“紀念品”。

比如我們的婚禮照片、旅行紀念品、愛人送的禮物、爺爺給的傳家寶、沒有用卻捨不得扔的舊物……

正是這些紀念品,把我們的感情拉回到一個“有特定記憶的地點或時間”。看看你的桌面、你現在的辦公室,是否也擺放著能給你帶來特別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華德的兒科發育行為醫生,通過調查發現:

多達25%的年輕女性去上大學的時候會帶著兒時的安慰物。

年輕人走向大學校園,無論帶或不帶毛絨玩具、小物件或最愛的舊毯子,這都在提醒人們——面對分離以及安慰的挑戰,並不僅僅侷限於幼年時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由此看來,孩子們緊緊抓著舊毯子、毛絨小熊,是很值得理解的事情。

可是,依然會有父母擔心:

過渡物會阻礙孩子的成熟與獨立嗎?

其實沒人能準確地說出“小孩子具體到了幾歲,就不能再抱著小熊、小毯子了”,但說不定哪一天,抱著小熊的孩子就是很可能被人笑話。

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覺得孩子一直抱著這些安慰物,會長不大、不堅強、不獨立。

但事實上,這種依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牢固關係的標誌。

尋求安全保障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一直滿足愛、關注和需求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個安慰物,其實是健康發展的標準,而且還有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畢竟,這意味著在孩子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時候,他竟然已經有辦法安慰自己,舒緩自己。

因此,當孩子要和媽媽短暫分開時,比如第一次去外婆家、去上日託、不妨讓寶寶隨身帶走他的安慰物,以便讓他想起爸爸媽媽溫暖的家。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了發揮好“過渡物”的作用,給爸爸媽媽一些提示:

也許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過渡物都會是寶寶最好的朋友了。這個朋友很可能會給爸媽帶來一些有趣的麻煩(比如前面提到的“高價求同款毯子”)。

所以,我們也得有些好方法來應對寶寶對這位“好朋友”的依戀。

1.選擇安全的玩具。

我們無法預測寶寶會抓住哪個玩具或毯子,因此請確保他的玩具不會發生窒息危險。

請一定選擇沒有絲帶,鈕釦和小塑料部件的玩具。

填充玩具應填充棉或丙烯酸棉球,而不是豆類或塑料珠。

2、做好“不小心弄丟”的準備

孩子對某一個玩具“情有獨鍾”的時候,我們就得注意了:一旦這個玩具丟了、洗了、壞了……我們很可能面對淚流滿面的後果!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買兩個備用!

不僅要買兩個,還得在平時就給孩子交替著使用。不然,等第一個很舊了,再把第二個新拿出來,孩子很容易聞到、摸到、感覺到不一樣。他們是不會買賬的。

如果,很不幸,真的弄丟了,還沒有備用品,怎麼辦?

先別自作主張去買新的。

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等他情緒稍微平復一些了,他會告訴爸媽,自己是想要一個新的小布猴,還是用自己已經有的玩具來填補空白。

不論是否決定要更換,請讓孩子來選擇。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3、適當地設定限制

如果孩子無時無刻地抱著他的安慰物,爸媽可能很想要建立一些規則。比如:

“在家時可以抱著你的小布猴,但我們去商場就別帶了。”

設置這樣的規則當然可以,但前提是要在孩子能接受的情況下。

如果孩子非常不願意,那就算了吧。

最重要的,是別剝奪孩子所需的舒適度。

如果帶小布猴出門、去幼兒園確實不方便,可以嘗試讓寶寶把小布猴穿的一件小衣服帶去。

4、不用過於擔心

孩子總喜歡抱著他的小兔子,他會一直抱到小學、中學、大學去嗎?

不用那麼擔心。

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孩子通常會選擇自己放棄這些物品的。

在孩子4、5歲左右,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比如小夥伴的遊戲、好朋友的生日會之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慢慢不需要額外的舒適度,更容易過渡了。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社交的機會多了,交到了更多朋友,小夥伴們在自己的心目中會越來越有地位。如果別的孩子沒有整天抱著小兔子,那自己也不想再抱著了。

畢竟,“做大孩子們愛做的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當孩子漸漸長大,某些安慰物,尤其是毛絨玩具,開始擁有了鮮明的個性,逐漸轉變為既是安慰者,又是虛擬朋友的混合角色。

"

你看過《花生漫畫》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個小孩叫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拖著一條藍色的毯子,他經常挨著毯子、啃它的角落……為此他經常被嘲弄。

正好現在9月,是新生入園的日子。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剛剛上幼兒園的琪琪,一定要裹著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

剛剛上幼兒園的頂頂,一定要抱著自己的小布猴,不論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不撒手。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當然,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選擇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歡他的毛絨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媽媽睡衣上的花邊、媽媽穿過的一件舊T恤……

它們柔軟,可愛,觸感很好,讓寶寶有特殊的舒適感,它們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對象”、“依戀物”、“過渡物”。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寶寶有多重要?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要是把孩子心愛的毯子洗了、丟了、忘帶了……後果很嚴重!

我看到過一位媽媽在網上發的吐槽帖子:

她女兒本來有一張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丟了,導致現在女兒完全不能睡覺!

媽媽想再買一張一樣的,可商家說這款毯子已經沒貨了。於是可憐的母親只好在網上高價求同款。

旁人看到這個故事,也許覺得又同情、又可愛、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難理解一個受孩子歡迎的毯子、玩具的強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丟的那一天來臨

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邊……會在寶寶感覺累的時候幫助他入睡;

在和媽媽短暫分開時,讓寶寶放心;

在寶寶受到驚嚇時安慰他們;

在寶寶去到陌生地方時,給他們帶來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心愛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門!

1953年,傑出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移情對象和移情現象——關於首個非我佔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溫尼科特博士寫道:

“家長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在旅行時隨身攜帶。”

“媽媽聽由它變得又髒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壞嬰兒體驗的連貫性。”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孩子為啥這樣依賴“過渡物”?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自我意識,還將自己和母親視為一體。

後來,孩子逐步意識到,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不一定總是“在這裡”。

這種認識,對孩子有建設性,卻也有點痛苦。

從“完全依賴”成長到“相對獨立”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使用過渡物,給自己帶來一點安慰。

孩子知道手裡的小熊、毛毯、舊T恤不是媽媽,但他們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這些物品雖然不是媽媽,卻也不僅僅只是個物品而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過渡物”對孩子有幫助嗎?

有!

雖然寶寶時刻抱著他的小熊,但這並不是軟弱或不安全的表現。

它們之所以被叫做“過渡物”,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這是一個適應機制。讓孩子感覺到:

除了媽媽之外,我還能依賴其他事物,幫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適的感覺。

當孩子獲得並利用過渡物時,這就表明他們已經懂得如何與人際關係相互作用,並維持人際關係。

比如,在幼兒園門口,媽媽和兒子難捨難分的早晨。媽媽每說一聲再見,兒子就哭得越發傷心,這正是過渡物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給孩子一件媽媽穿過的舊衣服、一張媽媽的照片、在家裡習慣了的毯子……都能給孩子莫大的支持,幫助他平靜下來。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啥我的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在乎的“過渡物”?

不一定是真沒有,也許是我們沒發現。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兒童發展專說過: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學之前,我訪問了每個家庭,詢問父母他們孩子的過渡物是什麼。大多數家庭都認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東西。

然而,一旦開學,我發現那些“不需要”過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裡自選了一些物品。比如媽媽離開時無意中落下的圍巾,就變成了孩子的安全毯。還有些孩子把他們在教室裡發現的枕頭或毛絨動物,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父母回來接他們,才會放開這些物品。

孩子自我選擇的過渡物,能給孩子提供舒適、安慰、可預測性——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世界,才可以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其實我們大人也有“過渡物”

今天我們幾十歲的人了,肯定不至於再抱著個泰迪熊去上班。

不過,“過渡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延續,成了我們長大後,一直到老,都會在意的“紀念品”。

比如我們的婚禮照片、旅行紀念品、愛人送的禮物、爺爺給的傳家寶、沒有用卻捨不得扔的舊物……

正是這些紀念品,把我們的感情拉回到一個“有特定記憶的地點或時間”。看看你的桌面、你現在的辦公室,是否也擺放著能給你帶來特別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華德的兒科發育行為醫生,通過調查發現:

多達25%的年輕女性去上大學的時候會帶著兒時的安慰物。

年輕人走向大學校園,無論帶或不帶毛絨玩具、小物件或最愛的舊毯子,這都在提醒人們——面對分離以及安慰的挑戰,並不僅僅侷限於幼年時期。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由此看來,孩子們緊緊抓著舊毯子、毛絨小熊,是很值得理解的事情。

可是,依然會有父母擔心:

過渡物會阻礙孩子的成熟與獨立嗎?

其實沒人能準確地說出“小孩子具體到了幾歲,就不能再抱著小熊、小毯子了”,但說不定哪一天,抱著小熊的孩子就是很可能被人笑話。

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覺得孩子一直抱著這些安慰物,會長不大、不堅強、不獨立。

但事實上,這種依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牢固關係的標誌。

尋求安全保障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一直滿足愛、關注和需求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個安慰物,其實是健康發展的標準,而且還有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畢竟,這意味著在孩子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時候,他竟然已經有辦法安慰自己,舒緩自己。

因此,當孩子要和媽媽短暫分開時,比如第一次去外婆家、去上日託、不妨讓寶寶隨身帶走他的安慰物,以便讓他想起爸爸媽媽溫暖的家。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為了發揮好“過渡物”的作用,給爸爸媽媽一些提示:

也許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過渡物都會是寶寶最好的朋友了。這個朋友很可能會給爸媽帶來一些有趣的麻煩(比如前面提到的“高價求同款毯子”)。

所以,我們也得有些好方法來應對寶寶對這位“好朋友”的依戀。

1.選擇安全的玩具。

我們無法預測寶寶會抓住哪個玩具或毯子,因此請確保他的玩具不會發生窒息危險。

請一定選擇沒有絲帶,鈕釦和小塑料部件的玩具。

填充玩具應填充棉或丙烯酸棉球,而不是豆類或塑料珠。

2、做好“不小心弄丟”的準備

孩子對某一個玩具“情有獨鍾”的時候,我們就得注意了:一旦這個玩具丟了、洗了、壞了……我們很可能面對淚流滿面的後果!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買兩個備用!

不僅要買兩個,還得在平時就給孩子交替著使用。不然,等第一個很舊了,再把第二個新拿出來,孩子很容易聞到、摸到、感覺到不一樣。他們是不會買賬的。

如果,很不幸,真的弄丟了,還沒有備用品,怎麼辦?

先別自作主張去買新的。

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等他情緒稍微平復一些了,他會告訴爸媽,自己是想要一個新的小布猴,還是用自己已經有的玩具來填補空白。

不論是否決定要更換,請讓孩子來選擇。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3、適當地設定限制

如果孩子無時無刻地抱著他的安慰物,爸媽可能很想要建立一些規則。比如:

“在家時可以抱著你的小布猴,但我們去商場就別帶了。”

設置這樣的規則當然可以,但前提是要在孩子能接受的情況下。

如果孩子非常不願意,那就算了吧。

最重要的,是別剝奪孩子所需的舒適度。

如果帶小布猴出門、去幼兒園確實不方便,可以嘗試讓寶寶把小布猴穿的一件小衣服帶去。

4、不用過於擔心

孩子總喜歡抱著他的小兔子,他會一直抱到小學、中學、大學去嗎?

不用那麼擔心。

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孩子通常會選擇自己放棄這些物品的。

在孩子4、5歲左右,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比如小夥伴的遊戲、好朋友的生日會之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慢慢不需要額外的舒適度,更容易過渡了。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社交的機會多了,交到了更多朋友,小夥伴們在自己的心目中會越來越有地位。如果別的孩子沒有整天抱著小兔子,那自己也不想再抱著了。

畢竟,“做大孩子們愛做的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當孩子漸漸長大,某些安慰物,尤其是毛絨玩具,開始擁有了鮮明的個性,逐漸轉變為既是安慰者,又是虛擬朋友的混合角色。

孩子超愛一床舊毯子,一刻也離不開怎麼辦?趕緊買兩床

總之,孩子有一個自己中意的安慰物,並不是壞事。不要強迫孩子放棄它。

要是強迫孩子放棄,孩子的壓力越大,反而使得孩子更加依戀這件物品。

我們只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支持,最終,孩子會自己準備好,自然地放棄這些安慰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