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貼|鼻息肉的形成與診斷

鼻竇炎 中耳炎 睡眠 養生 成都鼻科張素玉 成都鼻科張素玉 2017-08-26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竇黏膜的常見慢性疾病,以高度水腫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單發或多發息肉為臨床表現。鼻息肉的發病機制其實至今仍未命了,在歐洲成人中的發病率達到1%~2%,在支氣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分泌性中耳炎、應變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鼻息肉發病率可在15%以上。各年齡分組均有發病,男女比例約為2:1.由於鼻息肉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學說眾多,目前多認為鼻息肉的形成與發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的學說有:

1、纖毛形態結構和功能障礙

纖毛結構或黏液質與量的異常,導致黏液纖毛運動功能障礙,並繼發鼻竇和下呼吸道反覆感染。息肉組織形成,多見於囊性纖維化、不動纖毛綜合徵和支氣管擴張、慢性鼻竇炎和內臟反位的患者。

2、微環境變化的影響

竇口鼻道複合體區域的狹窄和局部黏膜腫脹,可使黏膜互相接觸,導致該部位纖毛活動障礙、黏膜血流減少,以致局部黏膜缺氧,黏液纖毛清除功能減弱而致鼻息肉形成。

3、嗜酸性粒細胞的作用

近新發現在80%歐美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佔優勢,提示鼻息肉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密切關係;黏膜與黏膜下層聚集的嗜酸性粒細胞可釋放毒性蛋白導致鼻腔和鼻竇上皮損傷而致息肉形成。亦有學者認為嗜酸性粒細胞對真菌的免疫應答,在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60%~80%伴有鼻息肉。

4、細胞因子的作用

鼻息肉黏膜上皮有明顯的增生活性,並能合成和分泌多種上調局部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導致上皮增生、血管生成、成纖維細胞增生和組織重塑,最終形成息肉。

5、遺傳學因素

鼻息肉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瞭,可能有遺傳性因素的潛在影響。鼻息肉通常具有家族性,提示鼻息肉的發病存在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的作用。

鼻息肉的臨床表現特點如下:

科普貼|鼻息肉的形成與診斷

1、鼻塞:鼻息肉以雙側發病多見,單側者較少,常表現為雙側持續性鼻塞並漸進性加重,鼻息肉體積增大後可完全堵塞鼻腔通氣,鼻塞重者表現為說話呈閉塞性鼻音,睡眠時打鼾;息肉蒂長者可感到鼻腔內有異物隨呼吸移動;後鼻孔息肉可致經鼻呼氣困難。

科普貼|鼻息肉的形成與診斷

2、流涕:鼻腔內流膿或清涕,可伴噴嚏。

3、嗅覺障礙:常伴嗅覺減退或喪失,多為傳導性嗅覺障礙,系由息肉阻塞鼻道所致。

4、耳部症狀:當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口時,可引起耳鳴和聽力減退。

5、其他症狀:鼻息肉阻塞並妨礙鼻竇引流,常繼發鼻竇炎,患者有鼻背、額部及面頰部脹痛不適感。

科普貼|鼻息肉的形成與診斷

鼻息肉的診斷並無困難,大的鼻息肉可以從鼻腔裡垂出來,小的鼻息肉則需要耳鼻喉醫生用鼻鏡檢查,位置靠後的要用鼻內鏡,鼻竇內的息肉需要通過CT來檢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