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成養生主力軍,專家提醒:日常艾灸大有講究,這些坑千萬要注意

90後成養生主力軍,專家提醒:日常艾灸大有講究,這些坑千萬要注意

艾灸可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對於寒凝經脈的病症效果優異。如關節冷痛、活動不利;婦女痛經、月經延後;胃痛、腹瀉、哮喘等。

艾灸是養生保健中便於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講究,應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

挑選適合的艾灸工具

艾灸盒分為單孔、雙孔、六孔等,配合綁帶可固定在身上,適用於身體的多個部位施灸,對於關節、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輕鬆施灸。

艾條灸最為傳統、直接,將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五釐米左右,溫度控制在皮膚感到溫熱但無明顯刺痛感,注意避免艾灰、火星掉落到皮膚或衣物上。艾條灸不適用於背部等難以觀察的部位。隔姜灸、隔蒜灸是常見的隔物灸,所隔藥餅可增強溫經通絡的效果,但操作複雜,建議由專業人員實施。

選用適宜的灸溫和灸量

灸療過程中最明顯的是熱感,之後可能會有酸、麻、重、脹、熱傳導、蟻行感等感覺,均為正常反應。艾灸時應時常用手判斷膚溫,避免隨時間延長,皮膚對於溫度的忍耐度增高、靈敏度下降,出現灸泡、燙傷、皮膚髮癢、色素沉著等。

一旦皮膚起泡、過敏或出現外傷,不應繼續施灸。一般水泡不必戳破,用潔淨紗布覆蓋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活動時摩擦,大約一週可自行消退。若出現較大水泡或燒傷,須前往醫院由醫生判斷並處理。

90後成養生主力軍,專家提醒:日常艾灸大有講究,這些坑千萬要注意

艾灸後要注意什麼

多次艾灸過後,可能出現口乾、咽乾、咽痛、牙齦腫痛、眼乾、眼癢、流淚、鼻幹、流涕及頭暈等上火症狀,以及失眠、嗜睡、洩瀉、便祕、矢氣等症狀。上述症狀大多輕微,部分症狀可能為灸療起效的反應,休息一兩天後可自行緩解。

艾灸後可多喝溫水,施灸過程中注意房間的通風及保暖,選用優質陳艾,以減少艾煙及其揮發物的含量。艾灸不可過量,一般一週三次左右,一次不超過三個部位,每個部位20分鐘即可。

哪些人不適宜艾灸

艾灸雖可治療多種病症,但孕婦特別是孕早期是禁止的。

艾灸頭部時,應注意施灸量,因為頭部肌肉薄弱且毛髮豐厚,艾灸頭面部穴位易引起頭暈目眩等症狀。小兒若無病痛一般不灸。

對於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哮喘,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納差,中氣虛弱引起的遺尿等可適量施灸。

相較於成人,小兒的灸量宜輕。女性若月經量大,應在月經前五天及經期停止艾灸。

糖尿病患者由於可能有周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皮膚感覺不敏感,應適當降低艾灸溫度,避免燙傷。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中醫傳統治療部醫生薛世勇、趙海音 編輯:金婉霞

責任編輯:張鵬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