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沉重?臉上黏膩?你可能溼氣過重!

中醫 體育 苦瓜 環境汙染 牛奶 香蕉 服裝 腸胃炎 西瓜 新誠智慧健康藥房 2019-05-30

現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

吃的食物裡有汙染,運動量少,

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內鬱,

所以大便無法正常。

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

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

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

現在以肉食為主了,

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

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

寒溼過重為萬病之源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最怕溼邪。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溼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溼氣比較重,寒溼襲人。

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溼,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溼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症。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可能與你的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或吃的多(喜肥甘厚味、涼食)、貪涼等等有關。

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這五種症狀,是體內溼氣過重的最典型表現。

四肢沉重?臉上黏膩?你可能溼氣過重!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溼的方法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

2、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

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3、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日常生活去溼四招

1、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2、飲食應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避開環境的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生活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是對溼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的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保持空氣的流通,讓空氣帶走溼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5)水分攝取要適量。

4、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