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

1

最近晨媽總會收到一些後臺留言:

妞妞突然學會打人了......只是說了句“別用手吃飯。”接下來的動作讓我驚呆了,她竟然用勺子打了我一下。我家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人家。孩子1歲多,脾氣很大,很不聽話,只要不准他玩就哭,東西不讓拿就急著打人,大人怎麼溝通都不管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上面的經歷,和孩子再怎麼溝通都無濟於事,漸漸的就放棄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會改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家長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

1

最近晨媽總會收到一些後臺留言:

妞妞突然學會打人了......只是說了句“別用手吃飯。”接下來的動作讓我驚呆了,她竟然用勺子打了我一下。我家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人家。孩子1歲多,脾氣很大,很不聽話,只要不准他玩就哭,東西不讓拿就急著打人,大人怎麼溝通都不管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上面的經歷,和孩子再怎麼溝通都無濟於事,漸漸的就放棄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會改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家長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有研究表明:

10歲左右愛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8歲時有攻擊性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

孩子小時候打人、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這些行為反映的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成長過程中家長的細心教育,會讓孩子漸漸改善這些行為。

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改掉這些惡習的,如果家長漠視任由其自由發展,會對孩子產生惡劣的影響。

2

孩子為什麼愛動手打人?

用打人來吸引大人注意

1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手部敏感期,打人往往不是有意為之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胳膊運動,可以做出各種動作。

“打人”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是一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父母對孩子“打人”這種行為表現出的驚訝或激動,會讓孩子受到鼓勵,覺得這種行為很有趣,認為通過這種行為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以後只會“打”得更加起勁。

就像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說到的一樣:

“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表達自己的情緒

1-2歲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懂得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有主權意識,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

"

1

最近晨媽總會收到一些後臺留言:

妞妞突然學會打人了......只是說了句“別用手吃飯。”接下來的動作讓我驚呆了,她竟然用勺子打了我一下。我家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人家。孩子1歲多,脾氣很大,很不聽話,只要不准他玩就哭,東西不讓拿就急著打人,大人怎麼溝通都不管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上面的經歷,和孩子再怎麼溝通都無濟於事,漸漸的就放棄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會改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家長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有研究表明:

10歲左右愛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8歲時有攻擊性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

孩子小時候打人、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這些行為反映的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成長過程中家長的細心教育,會讓孩子漸漸改善這些行為。

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改掉這些惡習的,如果家長漠視任由其自由發展,會對孩子產生惡劣的影響。

2

孩子為什麼愛動手打人?

用打人來吸引大人注意

1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手部敏感期,打人往往不是有意為之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胳膊運動,可以做出各種動作。

“打人”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是一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父母對孩子“打人”這種行為表現出的驚訝或激動,會讓孩子受到鼓勵,覺得這種行為很有趣,認為通過這種行為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以後只會“打”得更加起勁。

就像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說到的一樣:

“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表達自己的情緒

1-2歲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懂得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有主權意識,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著急的時候就會藉助打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想要得到或者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通過推打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夠懂得別人的感受,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自我意識比較強烈。

缺乏安全感

3歲以後的孩子有打人的行為,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首先家長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這種行為來保護自己。

其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有所提高,基本上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對問題,思考能力還是不夠的,往往還是習慣於用肢體表達自己。

除此以外,3歲孩子處於模仿敏感期,家中有人通過“打”來表達自己訴求,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漸漸的孩子就會認為“打”可以用來解決事情。

孩子的語言還不成熟,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就會通過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表達—打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暴力,只是一種表達的途徑。

因此,打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糾正這種行為。

"

1

最近晨媽總會收到一些後臺留言:

妞妞突然學會打人了......只是說了句“別用手吃飯。”接下來的動作讓我驚呆了,她竟然用勺子打了我一下。我家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人家。孩子1歲多,脾氣很大,很不聽話,只要不准他玩就哭,東西不讓拿就急著打人,大人怎麼溝通都不管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上面的經歷,和孩子再怎麼溝通都無濟於事,漸漸的就放棄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會改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家長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有研究表明:

10歲左右愛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8歲時有攻擊性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

孩子小時候打人、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這些行為反映的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成長過程中家長的細心教育,會讓孩子漸漸改善這些行為。

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改掉這些惡習的,如果家長漠視任由其自由發展,會對孩子產生惡劣的影響。

2

孩子為什麼愛動手打人?

用打人來吸引大人注意

1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手部敏感期,打人往往不是有意為之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胳膊運動,可以做出各種動作。

“打人”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是一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父母對孩子“打人”這種行為表現出的驚訝或激動,會讓孩子受到鼓勵,覺得這種行為很有趣,認為通過這種行為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以後只會“打”得更加起勁。

就像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說到的一樣:

“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表達自己的情緒

1-2歲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懂得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有主權意識,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著急的時候就會藉助打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想要得到或者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通過推打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夠懂得別人的感受,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自我意識比較強烈。

缺乏安全感

3歲以後的孩子有打人的行為,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首先家長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這種行為來保護自己。

其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有所提高,基本上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對問題,思考能力還是不夠的,往往還是習慣於用肢體表達自己。

除此以外,3歲孩子處於模仿敏感期,家中有人通過“打”來表達自己訴求,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漸漸的孩子就會認為“打”可以用來解決事情。

孩子的語言還不成熟,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就會通過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表達—打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暴力,只是一種表達的途徑。

因此,打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糾正這種行為。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3

如果孩子打人,家長應該怎麼做?

瞭解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

在制止孩子打人行為後,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孩子,而是瞭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家長可以先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不開心?”

既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又可以降低孩子打人的衝動。

瞭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後,明確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同時,要教會孩子遇到事情不要一味地只知道打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語言或者行動表達襲擊的想法。

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大多數的孩子並不瞭解欺負的意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當家長遇到孩子打人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家長可以將孩子拉到一邊,平靜堅定的告訴孩字“不能打人”,一方面可以制止孩子打人的行為,二來可以平復孩子激動地情緒。

其次,等孩子平靜後,鼓勵孩子去向別人道歉。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讓孩子明白打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一定不要無視這種行為,因為一旦你無視了,孩子將更難管教。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1歲以後的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意識萌發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個時候通常只會用肢體來表達,家長如果不及時的進行引導,漸漸地就變成了:開心是手舞足蹈,不高興就變成了打人。

當孩子開始出現打人這種行為的時候,家長就需要注意了,可以試著教會孩子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等孩子再大一點,掌握基本的語言後,需要和孩子及時溝通交流,建立規範的語言,幫助表達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

1

最近晨媽總會收到一些後臺留言:

妞妞突然學會打人了......只是說了句“別用手吃飯。”接下來的動作讓我驚呆了,她竟然用勺子打了我一下。我家孩子總是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人家。孩子1歲多,脾氣很大,很不聽話,只要不准他玩就哭,東西不讓拿就急著打人,大人怎麼溝通都不管用,打他也沒用,到底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上面的經歷,和孩子再怎麼溝通都無濟於事,漸漸的就放棄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會改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家長真的可以置之不理嗎?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有研究表明:

10歲左右愛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8歲時有攻擊性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

孩子小時候打人、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這些行為反映的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成長過程中家長的細心教育,會讓孩子漸漸改善這些行為。

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改掉這些惡習的,如果家長漠視任由其自由發展,會對孩子產生惡劣的影響。

2

孩子為什麼愛動手打人?

用打人來吸引大人注意

1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手部敏感期,打人往往不是有意為之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胳膊運動,可以做出各種動作。

“打人”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是一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父母對孩子“打人”這種行為表現出的驚訝或激動,會讓孩子受到鼓勵,覺得這種行為很有趣,認為通過這種行為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以後只會“打”得更加起勁。

就像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說到的一樣:

“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表達自己的情緒

1-2歲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懂得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有主權意識,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著急的時候就會藉助打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想要得到或者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通過推打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夠懂得別人的感受,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自我意識比較強烈。

缺乏安全感

3歲以後的孩子有打人的行為,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首先家長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這種行為來保護自己。

其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有所提高,基本上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對問題,思考能力還是不夠的,往往還是習慣於用肢體表達自己。

除此以外,3歲孩子處於模仿敏感期,家中有人通過“打”來表達自己訴求,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漸漸的孩子就會認為“打”可以用來解決事情。

孩子的語言還不成熟,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就會通過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表達—打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暴力,只是一種表達的途徑。

因此,打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糾正這種行為。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3

如果孩子打人,家長應該怎麼做?

瞭解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

在制止孩子打人行為後,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孩子,而是瞭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家長可以先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不開心?”

既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又可以降低孩子打人的衝動。

瞭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後,明確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同時,要教會孩子遇到事情不要一味地只知道打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語言或者行動表達襲擊的想法。

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大多數的孩子並不瞭解欺負的意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當家長遇到孩子打人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家長可以將孩子拉到一邊,平靜堅定的告訴孩字“不能打人”,一方面可以制止孩子打人的行為,二來可以平復孩子激動地情緒。

其次,等孩子平靜後,鼓勵孩子去向別人道歉。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讓孩子明白打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一定不要無視這種行為,因為一旦你無視了,孩子將更難管教。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1歲以後的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意識萌發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個時候通常只會用肢體來表達,家長如果不及時的進行引導,漸漸地就變成了:開心是手舞足蹈,不高興就變成了打人。

當孩子開始出現打人這種行為的時候,家長就需要注意了,可以試著教會孩子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等孩子再大一點,掌握基本的語言後,需要和孩子及時溝通交流,建立規範的語言,幫助表達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三歲前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之後你可能會悔恨

教會孩子不管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都要及時告訴父母,或者是通過其他方法比如:畫畫、寫日記……表達自己情緒,打人並不是抒發情緒的唯一方法。

營造一個非暴力的環境

避免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避免孩子接觸帶走暴力衝擊的遊戲。家長要以身作則,學會控制清洗,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成長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法取代的,其中家長的行為是最具影響力的,永遠不要低估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父母。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是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嚴格的要求和引導,讓孩子的行為不那麼野蠻,更具人性化。

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遇到任何棘手的情況,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用武力解決任何事情,因為你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影著孩子的行為發展,傢伙在那個需要做好引導作用。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影射出一個家庭的教育。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心,陪伴孩子走好教育的每一步,成長才會更加的有意義。

教育孩子,是身為父母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