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金元:中醫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於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等醫書。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臨證治療中,採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金元:中醫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於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等醫書。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臨證治療中,採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金元:中醫

朱震亨 - 相火論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於創新、很有見地的醫家。其名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提出多種疾病的病機是由於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論。相火源自命門之火,蓄養在肝腎臟,與君火相配合以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朱震亨認為人體內經常處於"陽動"的狀態,精血陰氣最容易損耗。而"相火"是陽,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動",導致陰精受損,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療時擅長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或方劑。另一方面,他也鼓勵人們要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以保養身體的陰氣。他的學說又稱為"養陰說"。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金元:中醫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於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等醫書。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臨證治療中,採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金元:中醫

朱震亨 - 相火論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於創新、很有見地的醫家。其名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提出多種疾病的病機是由於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論。相火源自命門之火,蓄養在肝腎臟,與君火相配合以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朱震亨認為人體內經常處於"陽動"的狀態,精血陰氣最容易損耗。而"相火"是陽,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動",導致陰精受損,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療時擅長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或方劑。另一方面,他也鼓勵人們要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以保養身體的陰氣。他的學說又稱為"養陰說"。

金元:中醫

鍼灸治療

這時針灸醫療的應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療效已被證實, 更創作出新的應用手法。1331年由竇圭方出版的《鍼灸四書》是此期的代表。舉例書中論述之 腧穴鳩尾(見圖),可應用於心悸、癲癇等。與現代中醫鍼灸治療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國人發展了鍼灸事業,蒙古人亦作出貢獻。傳統蒙古醫術如"蒙古灸"、刺血療法等也引入了中醫系統。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金元:中醫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於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等醫書。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臨證治療中,採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金元:中醫

朱震亨 - 相火論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於創新、很有見地的醫家。其名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提出多種疾病的病機是由於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論。相火源自命門之火,蓄養在肝腎臟,與君火相配合以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朱震亨認為人體內經常處於"陽動"的狀態,精血陰氣最容易損耗。而"相火"是陽,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動",導致陰精受損,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療時擅長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或方劑。另一方面,他也鼓勵人們要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以保養身體的陰氣。他的學說又稱為"養陰說"。

金元:中醫

鍼灸治療

這時針灸醫療的應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療效已被證實, 更創作出新的應用手法。1331年由竇圭方出版的《鍼灸四書》是此期的代表。舉例書中論述之 腧穴鳩尾(見圖),可應用於心悸、癲癇等。與現代中醫鍼灸治療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國人發展了鍼灸事業,蒙古人亦作出貢獻。傳統蒙古醫術如"蒙古灸"、刺血療法等也引入了中醫系統。

金元:中醫

跌打創傷科

由於長期戰爭,蒙古族又崇尚騎射,造就了外傷科的發展。代表元代在外科學的成就,有齊德之於1335年撰《外科精義》一書。此書共兩卷,上卷描寫外科治療小手術,特別是皮膚科治療方面,下卷載湯、丸、膏、丹等方劑。他的其中一個創新是用光合療法治療皮膚病。另外,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診斷方面,又提出新的觀點。

與齊德之同時期,還有危亦林撰於1337年的《世醫得效方》。此書充分表現了危亦林在骨科上的高超技巧,他精於骨折及骨關節脫位整復與固定。書中記載之麻醉藥如蔓陀羅、烏頭等的應用亦是先例。危亦林是應用脊椎骨折懸吊復位術的先驅者;相對西醫學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國醫生達維斯才提出此法。

中醫食療

"

金元:中醫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國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關於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強勢王國之前,都是宋代時期東北境外的遊牧民族。金國由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後來勢力壯大,並

金元:中醫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遷。從此南宋北金對峙百餘年。蒙古遊牧民族也在短期內征服廣泛地區,建立強大帝國。1234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繼而在1279年佔領南宋。這段時期中國完全由外族統治,歷史學家稱為金元時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與其他遊牧部族結合為單一聯盟國,形成的強大軍隊橫掃亞洲各國,遠至波斯及韓國。他的繼成者窩闊臺(1227-1241)繼續侵吞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1279年消滅南宋,建立中國元朝,並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統治者的在位時間短暫,短短百年間共有九位君王歷任,政權被削弱及分散。中國官員乘機篡改朝代,著名紅巾軍起義,於1368年將元朝滅亡。

金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模式基本上與宋朝相同,但已逐漸失去惜日的繁榮。 朝廷一方面打擊學者及藝術家,影響到文化及科技發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異族通婚、農民繳納重賦等。平民百姓怨憤非常,一些宗教組織乘機冒起反抗。

正面影響方面,蒙古統治者嚴格控制醫療事業的執行,並立法禁止某些毒藥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烏頭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協助開闢了中亞歐地區的貿易,著名意太利探險家馬可.勃羅,是首位成功從歐洲乘船航行到亞洲大陸的歐洲人。他多次往返亞洲與歐洲大陸從事貿易及探索旅遊。當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

著名醫家的創新

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結合臨證實踐,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家們開始自成一說,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出現不同的學派。以下是金元時期的重要醫學家及他們的學說。

金元:中醫

劉完素 - 火熱論

完素(1120-1200),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他的醫學主張又稱河間學派。劉完素曾三次拒絕金政府的招聘,貢獻一生在民間行醫。他對《黃帝內經》極為重視,不斷研究,結合自己的經驗,譯註了《素問要旨論》、《宣明論方》等著作。劉完素對當時盛行的"五運六氣" 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師必須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把它運用到醫療過程中。他針對當時傷寒病證(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流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倡立了火熱病機學說。認為各種證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據此劉完素在傷寒病證的治療中,善用寒涼藥物如肉桂、熟地、麻黃及薄荷等,以清熱為主。後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金元:中醫

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最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這些致病因素,並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洩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範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後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金元:中醫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於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等醫書。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臨證治療中,採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金元:中醫

朱震亨 - 相火論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於創新、很有見地的醫家。其名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提出多種疾病的病機是由於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論。相火源自命門之火,蓄養在肝腎臟,與君火相配合以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朱震亨認為人體內經常處於"陽動"的狀態,精血陰氣最容易損耗。而"相火"是陽,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動",導致陰精受損,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療時擅長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或方劑。另一方面,他也鼓勵人們要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以保養身體的陰氣。他的學說又稱為"養陰說"。

金元:中醫

鍼灸治療

這時針灸醫療的應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療效已被證實, 更創作出新的應用手法。1331年由竇圭方出版的《鍼灸四書》是此期的代表。舉例書中論述之 腧穴鳩尾(見圖),可應用於心悸、癲癇等。與現代中醫鍼灸治療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國人發展了鍼灸事業,蒙古人亦作出貢獻。傳統蒙古醫術如"蒙古灸"、刺血療法等也引入了中醫系統。

金元:中醫

跌打創傷科

由於長期戰爭,蒙古族又崇尚騎射,造就了外傷科的發展。代表元代在外科學的成就,有齊德之於1335年撰《外科精義》一書。此書共兩卷,上卷描寫外科治療小手術,特別是皮膚科治療方面,下卷載湯、丸、膏、丹等方劑。他的其中一個創新是用光合療法治療皮膚病。另外,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診斷方面,又提出新的觀點。

與齊德之同時期,還有危亦林撰於1337年的《世醫得效方》。此書充分表現了危亦林在骨科上的高超技巧,他精於骨折及骨關節脫位整復與固定。書中記載之麻醉藥如蔓陀羅、烏頭等的應用亦是先例。危亦林是應用脊椎骨折懸吊復位術的先驅者;相對西醫學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國醫生達維斯才提出此法。

中醫食療

金元:中醫

元代皇家廚師忽思慧,於1330年撰《飲膳正要》一書。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般飲食衛生法則。圖文並茂,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與食治療法的專書。也是一部古代有價值的食譜。他特別提倡中庸之道,認為飲食要平均配合,不可過量。書中列出230種五穀類、肉類、魚類水產及生果疏菜等食品,並確實其營養價值。如對狗肉的描寫有:"犬肉味鹹、溫和無毒、安五臟………。"

其他重要貢獻

金元時期,其他貢獻還有兒科醫師曾世榮於1294年著的《活幼心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