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中醫 便祕 皮膚病 腹瀉 蕁麻疹 中醫名家祁文強 2018-12-02

在門診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病人,“大夫,我溼邪過重怎麼辦?”在此德善堂中醫告訴你怎樣祛溼。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邪性質黏膩,它很少單獨作戰,溼邪要麼與寒邪狼狽為奸,成為寒溼,要麼與熱邪勾結在一起成為溼熱。

這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想祛溼卻不知道自己是寒溼還是溼熱,寒溼的人用了溼熱的方子等於雪上加霜啊,溼熱的人用了寒溼的方子等於火上澆油啊。

今天德善堂中醫告訴你如何區別寒溼與溼熱,最後還將把治療寒溼和溼熱最好的方子和盤托出。

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是溼熱與寒溼呢?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1.最直觀也最靠譜的區分就是學會看自己的舌頭。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注意看舌頭的時候不要一大早起來就看,不要吃完飯就看,不要喝完酒或者飲料就看,不要晚上在日光燈下看。溼熱的舌頭是怎麼樣的呢?溼熱的舌頭顏色是紅的,舌苔黃黃的厚厚的。寒溼的舌頭是什麼樣的呢?舌體胖大,有齒痕,這齒痕就像裙子的邊一樣。舌體的顏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著一層水汽。

2.其次可以從小便來區分。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體質的人小便會發黃,味道很重,有時候會尿赤尿痛,寒溼體質的人尿液清長,沒有什麼味道,如水一樣,尿特別多,尿頻,尤其是夜尿多。注意,寒溼尿頻不是那種每次尿量少次數多那種尿頻,是每次尿量多,次數也多。

3.還可以從大便來區分,寒溼與溼熱都會導致腹瀉。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導致的腹瀉又急又猛,所謂暴迫下注,裡急後重,上完廁所肛門有灼熱的感覺。溼熱體質的人排氣也是臭烘烘的,有一股熱氣。

寒溼體質的人呢,肚子總覺得不舒服,一吃寒涼的食物就拉肚子,一吃油膩食品也想上廁所,尤其在夏天表現得更加明顯,一天要上好幾次廁所。如果腹瀉,大便水樣,但肛門並沒有灼熱感。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與寒溼都會導致便祕,溼熱導致的便祕就是大便不爽,特別黏膩,臭。寒溼導致的便祕是腹中冷痛,大便就像一塊冰冷的石頭一樣,就是下不來,把人急死了,此時用上溫陽通便的藥比如肉蓯蓉大便就下來了。

4.還可以從體味來區分。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體質的人體味很重,什麼狐臭啊,腋臭啊,腳臭的等等,對了,還有口臭,一天洗好幾個澡也擋不住他的重口味。西方人是典型的溼熱體質,身上的味道真不敢恭維。寒溼體質的人不怎麼出汗,身上基本上沒有啥味道。

如果是妹子,還可以仔細觀察你的白帶,白帶多色黃味重就是溼熱下注,反之白帶量少清稀如水就是寒溼。

5.最後我們還可以從自我的感覺來區分,這個寒溼與溼熱區別就在一個字上,寒與熱。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寒溼,重點在寒,溼為陰邪,寒也是陰邪,寒溼則陰上加陰。所以,寒溼的人一定會陽虛,陰盛陽衰,會怕冷,怕吹風,怕吃涼東西。寒溼內阻,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導致瘀血經絡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溼體質的人會覺得全是哪都疼。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呢,重點在溼,因為溼所以運化不了,因為熱所以吃一點滋補厚膩的東西就會上火,口臭啊,口瘡啊,長痘痘啊等。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邪是這樣子的,如果你身上沒有寒,通常溼氣久了就會化熱,成為溼熱。如果你身上有寒,溼氣立馬與寒結合,成為寒溼。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溼熱體質的人容易得各種皮膚病,溼疹、蕁麻疹、痤瘡等等,是那種紅腫熱痛或者癢的皮膚病,不過寒溼也有皮膚病的。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如果你不明白你是溼熱還是寒溼,可以想象一下南方的天氣,溼熱就像南方的夏天,身體總感覺黏黏糊糊的,出了汗還是覺得熱,但又不會發燒。寒溼就像南方的冬天,那種溼冷溼冷的感覺像是從骨頭縫裡透出來的。

老中醫告訴你,寒溼和溼熱的不同之處

當然,人的體質是複雜的,有的人總體是溼熱,但也有局部寒溼,有的人總體寒溼,但也有局部溼熱。很多人上熱下寒,這個本質上還是屬於寒,所以調理的時候不要害怕上火,以為上火就是身體有熱,這是邪氣被趕出來的結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