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育兒】小兒中醫的主要內治法|彭鑫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中醫 中藥 藥品 兒科 附子 肺炎 細辛 新生兒 朱震亨 中醫彭鑫博士 2019-06-28

小兒中醫主要的內治法

內治法是使藥物直接進入體內的治療方法,就是最傳統的服藥中藥的方法,具體應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治療及時正確

小兒生理、病理上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病容易,變化迅速的特點,因此要掌握有利時機,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爭取主動,力求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變化。《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指出:“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捉風捕影,轉救轉劇,轉去轉遠。”

例如,小兒感冒初起只有發熱咳嗽之表證,若治不及時或治不恰當,邪氣內侵,可演變為肺炎喘嗽;洩瀉日久,或暴注下迫,失治或誤治,容易出現傷陰傷陽之變證。因此,當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機時,應因勢利導,引邪外出,從表而解,不可涼遏而使表邪留戀,不可發汗太過耗損衛陽,也不可驟然固澀而閉門留寇。

  2.方藥力求精簡

小兒髒氣清靈,隨撥隨應,因此,在治療時處方用藥應力求精簡。要根據病兒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情輕重和服藥難易等情況靈活掌握,以“藥味少、劑量輕、療效高”為兒科處方原則。無論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熱,或寒溫並用,或補或瀉,或補瀉兼施,總宜輕巧活潑,不可重濁呆滯,寒不傷陽,熱不傷陰,補不礙邪,瀉不傷正。

尤應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對於大苦、大寒、大辛、大熱、峻下、毒烈之品,均當慎用,即便有是證而用是藥,也應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過劑,以免耗傷小兒正氣。

3.注意顧護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小兒的生長髮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氣以充養;疾病的恢復賴脾胃健運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兒也要靠後天來調補。兒科醫師應十分重視小兒脾胃的特點,處處顧及脾胃之氣,切勿使之損傷。

正如《幼科發揮》所說:“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故用藥者,偏寒則傷脾,偏熱則傷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濟,四氣俱備可也。”患病後注重調理脾胃是兒科的重要治則,其要點是“節飲食,適寒溫”。

4.不可亂投補益

“虛則補之”,補益之劑對體質虛弱的小兒有增強機體功能,助長生長髮育的作用。但是,由於藥物每多偏性,有偏性即有偏勝,故雖補劑也不可亂用。正如朱丹溪所說:“雖參芪之輩,為性亦偏。”小兒生機蓬勃,只要哺乳得當,護養適宜,自能正常生長髮育。

健康小兒不必服用補益藥,長期補益可能導致性早熟。或者小兒偶受外邪,或痰溼食滯,未能覺察,若繼續服用補益之劑,則是閉門留寇,邪留不去,為害不淺。故補益之劑切不可濫用。

5.掌握用藥劑量

小兒用藥劑量常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方劑的組合、藥味多少、醫師的經驗而異。由於小兒服藥時常有浪費,所以中藥的用量相對較大,尤其是益氣健脾、養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之劑更是如此。

但對一些辛熱有毒、苦寒攻伐和藥性猛烈的藥物,如麻黃、附子、細辛、烏頭、大黃、芒硝等,應用時則需要注意。

為方便計算,可採用下列比例用藥。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用成人量的1/3,幼兒用成人量的1/2,學齡兒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一般病例可按上述比例擬定藥物劑量,但若病情急重則不受此限制。

如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所用清熱解毒藥中,生石膏、板藍根的用量也有超過成人一般劑量的。此外,尚可按處方中藥味的多少、方劑配伍要求決定其劑量。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溫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引用及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