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


"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這是兒時中秋節我們那常哼的歌謠,要用方言念,才有韻腳。十多年過去了,記得歌謠的人不在少數,但中秋這天,幾乎沒人哼了。

我記得那個中秋節,母親給我做了一個布袋,袋子裡裝了月餅、毛豆、蘋果、花生。中秋興做布袋也就一會兒工夫的事。為了趕上這波“布袋潮”,有用廢了的旗子臨時縫製的布袋,也有扯個塑料袋,牽兩根鞋帶從袋耳穿過繫著的。清河巷的孩童總是這般,常一時興起。

久花姨在門口喚我的名字,我拎起布袋,跑了出去,母親的聲音從廚房傳了出來:慢點,慢點。

久花姨領著清河巷的孩子們,來到了一塊空地。那是康裡阿姨還沒蓋房子時的一塊地,堆著好些石塊,一棵筆直且高的棕櫚樹正罩著月光。

這天晚上,久花姨穿了一件酒紅色的衣裳,看起來很喜慶。她對著我們這群毛孩說:“所有人排成一排,把袋裡的月餅、蘋果拿出來,要開始拜月了。”

空地上的大石塊恰成了我們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們照著久花姨說的做,排成一排,將布袋裡的吃食都掏出來擺上了。天上的圓月,此時,也照著地上的我們,亮堂堂的。久花姨站上了一個石塊,月亮能照清她的臉兒,我們也能看得分明。

"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這是兒時中秋節我們那常哼的歌謠,要用方言念,才有韻腳。十多年過去了,記得歌謠的人不在少數,但中秋這天,幾乎沒人哼了。

我記得那個中秋節,母親給我做了一個布袋,袋子裡裝了月餅、毛豆、蘋果、花生。中秋興做布袋也就一會兒工夫的事。為了趕上這波“布袋潮”,有用廢了的旗子臨時縫製的布袋,也有扯個塑料袋,牽兩根鞋帶從袋耳穿過繫著的。清河巷的孩童總是這般,常一時興起。

久花姨在門口喚我的名字,我拎起布袋,跑了出去,母親的聲音從廚房傳了出來:慢點,慢點。

久花姨領著清河巷的孩子們,來到了一塊空地。那是康裡阿姨還沒蓋房子時的一塊地,堆著好些石塊,一棵筆直且高的棕櫚樹正罩著月光。

這天晚上,久花姨穿了一件酒紅色的衣裳,看起來很喜慶。她對著我們這群毛孩說:“所有人排成一排,把袋裡的月餅、蘋果拿出來,要開始拜月了。”

空地上的大石塊恰成了我們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們照著久花姨說的做,排成一排,將布袋裡的吃食都掏出來擺上了。天上的圓月,此時,也照著地上的我們,亮堂堂的。久花姨站上了一個石塊,月亮能照清她的臉兒,我們也能看得分明。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她雙手合十,背對著我們說:“所有人像我這樣,跟著我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我們仰起頭,雙手合十,對著月亮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久花姨念一句,我們跟一句。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久花姨唸完了這首拜月謠,我們仍望著月亮,跟著念。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殺小豬過小年嗎?”有孩子在月光下將這話丟給了久花姨。久花姨急了,從石塊跳下來,說話的語速極快:“呸呸呸,怎麼能說殺小豬過小年,被月亮聽見了,不好的。殺大豬過大年,再念一遍!”

“殺大豬過大年!”我們在月光下齊齊念著,聲音響徹在門前的空地上,散在了月夜。

時隔多年,這首拜月童謠,在中秋節又被我從記憶裡翻了出來,我特意找著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久花姨,將這首拜月童謠錄給她聽,她笑著說:小時候的事你都還記得呢。

"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這是兒時中秋節我們那常哼的歌謠,要用方言念,才有韻腳。十多年過去了,記得歌謠的人不在少數,但中秋這天,幾乎沒人哼了。

我記得那個中秋節,母親給我做了一個布袋,袋子裡裝了月餅、毛豆、蘋果、花生。中秋興做布袋也就一會兒工夫的事。為了趕上這波“布袋潮”,有用廢了的旗子臨時縫製的布袋,也有扯個塑料袋,牽兩根鞋帶從袋耳穿過繫著的。清河巷的孩童總是這般,常一時興起。

久花姨在門口喚我的名字,我拎起布袋,跑了出去,母親的聲音從廚房傳了出來:慢點,慢點。

久花姨領著清河巷的孩子們,來到了一塊空地。那是康裡阿姨還沒蓋房子時的一塊地,堆著好些石塊,一棵筆直且高的棕櫚樹正罩著月光。

這天晚上,久花姨穿了一件酒紅色的衣裳,看起來很喜慶。她對著我們這群毛孩說:“所有人排成一排,把袋裡的月餅、蘋果拿出來,要開始拜月了。”

空地上的大石塊恰成了我們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們照著久花姨說的做,排成一排,將布袋裡的吃食都掏出來擺上了。天上的圓月,此時,也照著地上的我們,亮堂堂的。久花姨站上了一個石塊,月亮能照清她的臉兒,我們也能看得分明。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她雙手合十,背對著我們說:“所有人像我這樣,跟著我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我們仰起頭,雙手合十,對著月亮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久花姨念一句,我們跟一句。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久花姨唸完了這首拜月謠,我們仍望著月亮,跟著念。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殺小豬過小年嗎?”有孩子在月光下將這話丟給了久花姨。久花姨急了,從石塊跳下來,說話的語速極快:“呸呸呸,怎麼能說殺小豬過小年,被月亮聽見了,不好的。殺大豬過大年,再念一遍!”

“殺大豬過大年!”我們在月光下齊齊念著,聲音響徹在門前的空地上,散在了月夜。

時隔多年,這首拜月童謠,在中秋節又被我從記憶裡翻了出來,我特意找著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久花姨,將這首拜月童謠錄給她聽,她笑著說:小時候的事你都還記得呢。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節。我記得去年的中秋,父親聽我說了拜月,便時不時跑門外找月亮。他說:“古人說,雲蓋中秋月,雨打上元燈。看來今年的上元節,要下雨咯。”我笑他:“那得記下來,看看上元節是不是要下雨。”大約不到一根菸的時間,父親又改變了主意:“這月亮到底還是出來了。”

月亮掛在山灣,門前早已沒了那堆積石塊的空地,曾經拜月的清河巷孩童多長大成家了。至於清河巷,更是早失了原來的樣子。電視裡去年今日的七點多正播著:傳奇中國節中秋,央視連線了福建屏南的龍潭村。

父親感嘆:“你們過的中秋比我那時要好太多,中秋十八味,我那時能有一味,都算過節了。”

“中秋十八味,是哪十八味?”我問父親。

“田沿豆、皇帝豆、綠豆、南瓜等等都算。”父親說。

"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這是兒時中秋節我們那常哼的歌謠,要用方言念,才有韻腳。十多年過去了,記得歌謠的人不在少數,但中秋這天,幾乎沒人哼了。

我記得那個中秋節,母親給我做了一個布袋,袋子裡裝了月餅、毛豆、蘋果、花生。中秋興做布袋也就一會兒工夫的事。為了趕上這波“布袋潮”,有用廢了的旗子臨時縫製的布袋,也有扯個塑料袋,牽兩根鞋帶從袋耳穿過繫著的。清河巷的孩童總是這般,常一時興起。

久花姨在門口喚我的名字,我拎起布袋,跑了出去,母親的聲音從廚房傳了出來:慢點,慢點。

久花姨領著清河巷的孩子們,來到了一塊空地。那是康裡阿姨還沒蓋房子時的一塊地,堆著好些石塊,一棵筆直且高的棕櫚樹正罩著月光。

這天晚上,久花姨穿了一件酒紅色的衣裳,看起來很喜慶。她對著我們這群毛孩說:“所有人排成一排,把袋裡的月餅、蘋果拿出來,要開始拜月了。”

空地上的大石塊恰成了我們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們照著久花姨說的做,排成一排,將布袋裡的吃食都掏出來擺上了。天上的圓月,此時,也照著地上的我們,亮堂堂的。久花姨站上了一個石塊,月亮能照清她的臉兒,我們也能看得分明。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她雙手合十,背對著我們說:“所有人像我這樣,跟著我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我們仰起頭,雙手合十,對著月亮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久花姨念一句,我們跟一句。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久花姨唸完了這首拜月謠,我們仍望著月亮,跟著念。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殺小豬過小年嗎?”有孩子在月光下將這話丟給了久花姨。久花姨急了,從石塊跳下來,說話的語速極快:“呸呸呸,怎麼能說殺小豬過小年,被月亮聽見了,不好的。殺大豬過大年,再念一遍!”

“殺大豬過大年!”我們在月光下齊齊念著,聲音響徹在門前的空地上,散在了月夜。

時隔多年,這首拜月童謠,在中秋節又被我從記憶裡翻了出來,我特意找著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久花姨,將這首拜月童謠錄給她聽,她笑著說:小時候的事你都還記得呢。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節。我記得去年的中秋,父親聽我說了拜月,便時不時跑門外找月亮。他說:“古人說,雲蓋中秋月,雨打上元燈。看來今年的上元節,要下雨咯。”我笑他:“那得記下來,看看上元節是不是要下雨。”大約不到一根菸的時間,父親又改變了主意:“這月亮到底還是出來了。”

月亮掛在山灣,門前早已沒了那堆積石塊的空地,曾經拜月的清河巷孩童多長大成家了。至於清河巷,更是早失了原來的樣子。電視裡去年今日的七點多正播著:傳奇中國節中秋,央視連線了福建屏南的龍潭村。

父親感嘆:“你們過的中秋比我那時要好太多,中秋十八味,我那時能有一味,都算過節了。”

“中秋十八味,是哪十八味?”我問父親。

“田沿豆、皇帝豆、綠豆、南瓜等等都算。”父親說。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說起南瓜,他記起了他曾經歷的同我一般大的那個中秋節。

中秋這天,生產隊隊長對他們這群毛孩說:“八月十五晚上的南瓜吃了不長疹子。要想有節過,得弄點吃的。”於是派父親和其他成員出外尋食,父親負責摘南瓜。

他溜進隊長的菜地,見一個大南瓜長得十分好。他自然知道隊長不願意自家的南瓜大家吃,但只有隊長的家的南瓜最大,夠大家吃!於是父親將南瓜的後半部分削去,剩下的南瓜仍掛在藤上。為了不輕易被察覺,被削去的那部分用南瓜葉偽裝,哪怕是走近了看,仍是個完好的南瓜。

這天晚上,隊長將大家弄來的中秋味都下了鍋,這其中也包括他家的南瓜。吃南瓜時,隊長起了疑心,雖不是個完整的南瓜,但如此個頭的,也只有自家菜地的南瓜才有。於是,隊長跑去了菜地。遠遠瞧著,那個大南瓜還掛在藤上呢!便又回去,安心地過了中秋。

"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這是兒時中秋節我們那常哼的歌謠,要用方言念,才有韻腳。十多年過去了,記得歌謠的人不在少數,但中秋這天,幾乎沒人哼了。

我記得那個中秋節,母親給我做了一個布袋,袋子裡裝了月餅、毛豆、蘋果、花生。中秋興做布袋也就一會兒工夫的事。為了趕上這波“布袋潮”,有用廢了的旗子臨時縫製的布袋,也有扯個塑料袋,牽兩根鞋帶從袋耳穿過繫著的。清河巷的孩童總是這般,常一時興起。

久花姨在門口喚我的名字,我拎起布袋,跑了出去,母親的聲音從廚房傳了出來:慢點,慢點。

久花姨領著清河巷的孩子們,來到了一塊空地。那是康裡阿姨還沒蓋房子時的一塊地,堆著好些石塊,一棵筆直且高的棕櫚樹正罩著月光。

這天晚上,久花姨穿了一件酒紅色的衣裳,看起來很喜慶。她對著我們這群毛孩說:“所有人排成一排,把袋裡的月餅、蘋果拿出來,要開始拜月了。”

空地上的大石塊恰成了我們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們照著久花姨說的做,排成一排,將布袋裡的吃食都掏出來擺上了。天上的圓月,此時,也照著地上的我們,亮堂堂的。久花姨站上了一個石塊,月亮能照清她的臉兒,我們也能看得分明。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她雙手合十,背對著我們說:“所有人像我這樣,跟著我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我們仰起頭,雙手合十,對著月亮念:“月啊月,你在天上旋,我在地下走。”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久花姨念一句,我們跟一句。

“走到福州城,買了一塊餅。”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久花姨唸完了這首拜月謠,我們仍望著月亮,跟著念。

“餅也圓,月也圓,殺大豬過大年。”

“殺小豬過小年嗎?”有孩子在月光下將這話丟給了久花姨。久花姨急了,從石塊跳下來,說話的語速極快:“呸呸呸,怎麼能說殺小豬過小年,被月亮聽見了,不好的。殺大豬過大年,再念一遍!”

“殺大豬過大年!”我們在月光下齊齊念著,聲音響徹在門前的空地上,散在了月夜。

時隔多年,這首拜月童謠,在中秋節又被我從記憶裡翻了出來,我特意找著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久花姨,將這首拜月童謠錄給她聽,她笑著說:小時候的事你都還記得呢。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節。我記得去年的中秋,父親聽我說了拜月,便時不時跑門外找月亮。他說:“古人說,雲蓋中秋月,雨打上元燈。看來今年的上元節,要下雨咯。”我笑他:“那得記下來,看看上元節是不是要下雨。”大約不到一根菸的時間,父親又改變了主意:“這月亮到底還是出來了。”

月亮掛在山灣,門前早已沒了那堆積石塊的空地,曾經拜月的清河巷孩童多長大成家了。至於清河巷,更是早失了原來的樣子。電視裡去年今日的七點多正播著:傳奇中國節中秋,央視連線了福建屏南的龍潭村。

父親感嘆:“你們過的中秋比我那時要好太多,中秋十八味,我那時能有一味,都算過節了。”

“中秋十八味,是哪十八味?”我問父親。

“田沿豆、皇帝豆、綠豆、南瓜等等都算。”父親說。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說起南瓜,他記起了他曾經歷的同我一般大的那個中秋節。

中秋這天,生產隊隊長對他們這群毛孩說:“八月十五晚上的南瓜吃了不長疹子。要想有節過,得弄點吃的。”於是派父親和其他成員出外尋食,父親負責摘南瓜。

他溜進隊長的菜地,見一個大南瓜長得十分好。他自然知道隊長不願意自家的南瓜大家吃,但只有隊長的家的南瓜最大,夠大家吃!於是父親將南瓜的後半部分削去,剩下的南瓜仍掛在藤上。為了不輕易被察覺,被削去的那部分用南瓜葉偽裝,哪怕是走近了看,仍是個完好的南瓜。

這天晚上,隊長將大家弄來的中秋味都下了鍋,這其中也包括他家的南瓜。吃南瓜時,隊長起了疑心,雖不是個完整的南瓜,但如此個頭的,也只有自家菜地的南瓜才有。於是,隊長跑去了菜地。遠遠瞧著,那個大南瓜還掛在藤上呢!便又回去,安心地過了中秋。

拜月、賞月、吃十八味……你的中秋怎麼過?


過了幾天後,隊長上自己菜地再次看了南瓜,才發現了中了父親的“詭計”,他找來父親,要尋個理。

“你怎麼能偷我的南瓜呢?”隊長簡直是憤怒了地吼了父親。

“中秋那晚,我們吃的是你地裡的南瓜,這事沒錯。你喊我去摘,雖摘的是你的南瓜,那也不能叫偷啊!”

面對父親的“小聰明”,隊長只得認栽。可這“聰明”,我可從未學得半分。

父親笑說:“你們的日子過得好了,小聰明用不上了。”

“中秋晚上的南瓜,真能治疹子嗎?”我問。

“當然不能,那時窮,沒什麼吃的。窮人正好在中秋這天偷了南瓜吃,被發現了,就找了這麼個藉口,把錯的說成對的。”父親的鈴聲攪散了我們的談話,電話裡,遠方的親人正問候他的中秋。

“何止十八味,今年中秋有22味嘞!”父親笑得合不攏嘴。


關注@讀書活,讀出生活滋味,書寫生活百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