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麼不言少昊

中國歷史 少昊 司馬遷 春秋戰國 易畔書院 2017-06-06

我們說司馬遷不言少昊,不是說《史記》中沒有提到少昊,而是沒有將其列入五帝系統而為其撰寫傳紀。要不要把少昊列入五帝系統,是古代史家們爭論了近兩千年也沒有結論的一個問題。在以儒學為主體的史學界,“五帝”主要有兩個系統三種說法:① 橫向的五帝系統,包括黃帝、炎帝、太昊、少昊、顓頊。② 縱向的五帝系統,有兩種說法:一是《史記》列出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二是《世經》列出的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三種說法中,只有《史記》沒有少昊。

我國的古族中,少昊的情況最清楚。因為《春秋》是魯史,《左傳》是註解《春秋》的,所以有幸記載了少昊的直系後代郯子的一段話,說“我高祖少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少昊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古帝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在諸多考古學文化中,少昊族的歸屬也是目前為止爭議最少的。自從唐蘭先生指出大汶口文化應為少昊文化之後,主流學者基本都接受了這種認定。

自《呂氏春秋》後,少昊金天氏為白帝,是主西方之神的說法也基本成為定論。五帝之中,道德被立畤祭祀的,也是這位白帝少昊金天氏,這是先秦時期由秦國建立的。

難道司馬遷對這些都視而不見嗎?當然不會。在《五帝本紀》中就出現了“少昊氏”,只不過是說他的“不才子”窮奇的。這段話是《左傳》中的,司馬遷直接拿來用了。其實,只要對春秋早期歷史有所研究,就不難明白司馬遷取捨的理由。

山東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在文化上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從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最後形成嶽石文化,其地方特色始終是非常鮮明的,因而在早期人們看到彩陶文化就歸入仰韶文化中的那個時期,山東地區的文化也是特立獨行的。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600年這一千年內,大汶口文化取得很大的發展,向西北進入到豫北冀南地區,向西完全佔據了原仰韶文化系的豫東地區,豫中、豫西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大汶口文化因素。雖然在東南方也受到良渚文化的壓迫,大汶口文化的覆蓋區域總體上說擴張了不少。龍山文化作為大汶口文化的繼承者,經歷了一個先收縮再西移的過程,不過相較於早期明顯的收縮,晚期的遷移不太明顯。進入青銅時代之後,原龍山文化區為嶽石文化所代替,文化上具明顯承繼性,其與西方的二里頭文化關係較為緊密,甚至它對二里頭文化的影響超過了二里頭文化對它的影響。從夏代的歷史記載來看,夏族與東夷各族保持了較好的關係,這也是后羿能夠乘機奪取夏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後羿集團被剿滅後,雖然輔助夏復國的一些部族得到了發展,但整個東夷文化圈還是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此後,商族取得了重大發展,併成功地楔入夏與東夷之間,慢慢做大。雖然夏曾經打擊過東夷的一些部族,但仍有一些部族與夏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因而在商代夏之後始終與王室之間存在著矛盾。商末期,東夷對王室構成重大威脅,帝辛傾全國之力東伐東夷,基本摧毀了東夷的武裝力量,但自己也被抄了後路,周乘機攻佔商都,滅商社稷。到了周代,周王氏又在山東分封了兩個大國,一個是兵法之祖呂尚的齊國,一個是周公之子伯禽的魯國,基本控制住了整個山東的局勢,到春秋時期,少昊的後人已經所乘無幾,只有郯國等幾個小國了。到戰國時期,七戰國無一出於少昊氏。從進入青銅時代起,少昊氏即處於核心文化區之外,進入鐵器時代便完全消失在歷史中了。故而,太昊和少昊留在史籍和神話中的名字就是“太昊”和“少昊”,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很少與“帝”字連稱的。

所以,司馬遷不錄少昊,除了有文化上的認同因素外,也有受政治環境影響的成分。當然,這種思想的肇始者並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傳本《五帝德》所論五帝與《五帝本紀》同。

司馬遷為什麼不言少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