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中國古代史 東晉 謝石 苻堅 謝安 軍武次位面 2018-12-06

【軍武次位面】:楊樹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縱天下戰例,論古今奇謀,盡在《軍武韜略》

大家好,歡迎來到專欄《軍武韜略》第1期。本期我們將以東晉的淝水之戰為例,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我國曆史上的一則著名軍事準則“守江必守淮”

歷來都有天險之稱,但縱觀歷史,同樣依託長江進行防守,能守住的並不多,那麼怎樣才是長江的正確利用方式呢?答案是要先守住淮河,也就是“守江必守淮”,一千六百年前的淝水之戰,正是這個規律的最好證明。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在中國歷史上,通常是在南方防禦北方時,長江才是天險。但是通常南方將很難單憑長江進行成功的防守。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秦嶺淮河也是一道屏障

因為長江很長,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特別是中下游),如果重點設防,進攻方只需要另找地點即可突破,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突破一個或幾個點,一樣能達到目的。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解放戰爭時期渡江戰役進攻圖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兵臨長江(中下游)。國民黨軍想要守住從武漢到上海的每一段江面,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事實上,在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多路突擊下,國民黨軍迅速崩潰——長江不僅沒有帶來防守上的便利,反而還成了處處都要設防,還處處都防不住的累贅。

相比長江,應該先選擇守淮河。公元376年,氐族“大秦天王”符堅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當時阻礙前秦一統天下的唯一阻礙,就是偏安江南的東晉了。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從歷史地圖不難看出,前秦與東晉對峙的主要地帶,正是淮河流域。

公元383年,苻堅決意南征,在7月發佈了“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私人馬匹收歸國有,每十個男丁徵發一人為兵)的詔令,在3個月內組建了百萬的大軍,兵分三路,西路沿長江、漢水東進,東路經彭城南下,中路為主力,由苻堅親自率領,以苻融為前鋒,經洛陽、汝河、潁水直向淮南壽陽進攻,企圖在江淮方向殲滅晉軍主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隊列前後綿延1000多裡,陣勢十分駭人。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前秦從東北和西北調兵,聲勢浩大

雖然這麼部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到達前線,但據史學界估計,到達江淮前線的秦軍,也至少在20萬以上,仍然大大多於東晉——面對強敵壓境,東晉唯有拼死一搏。

東晉的兵力主要來源於南渡的流民,東晉最初的政策是攔截,因為安置他們會加重財政負擔。但流民實在太多,攔也攔不住,而且不接納這些因為逃避胡人統治才南下的同胞,情理上也實在不通。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所以,在晉元帝時期,晉朝出臺了一系列法令,給流民安排土地和戶籍,然後徵發為兵,“發良人奴,自為惠澤”,不僅解決了流民問題,還從流民中選拔精壯組建了“北府兵”,這是一支類似於法國外籍軍團那樣的精銳部隊。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晉書·劉牢之傳》中記載:“太元初……玄(謝玄)多募勁勇……玄以牢之(劉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發揮關鍵作用。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謝安

但是光有精銳部隊還不夠,正確的戰略戰術更不可少。東晉的主要決策者為總攬朝政的士族領袖謝安,他奉行積極防禦的戰略,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也要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其實雙方的交鋒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378年,秦以17萬兵力進攻襄陽,東晉將領朱序死守了一年後城破被俘,朱序假意歸降,等待機會,成為“潛伏”的“內鬼”。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手握重兵的東晉將領桓衝(任中將軍,都督揚、豫、江三州軍事)在荊州方向率水陸軍10萬,扼守長江南岸,並在江北機動作戰牽制秦軍,阻止其順流而下,保衛了首都建康上游的安全。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荊州、襄陽,距離主戰場約有200公里

在淝水之戰前,桓衝就主動出擊,進攻西線的襄陽、涪城(四川綿陽)等地,苻堅不得派出慕容垂、姚萇的精銳之師進行救援。同時,東線的劉牢之又率北府兵攻打壽陽,苻堅不得不派兵救援——早在主戰開打之前,東晉已經開始調動秦軍了。

前秦精銳的鮮卑大軍在戰前疲於奔命,慕容垂名為南征先鋒,但實際上被用在荊州方向以防桓衝,沒能參與最後的決戰。也就是說,重點戰場上的秦軍,並非一流主力,而東晉派出的則是最強的北府軍,此削彼長,有效彌補了兵力差距。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淮南方向,由尚書僕射謝石(謝安的弟弟)被任命為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鋒,率軍8萬,沿淮水一線抵禦秦軍。這是東晉的重點方向——江南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因為身後就是首都建康!

來到淮南的秦軍大約有25萬之眾,依靠兵力優勢攻克了淮南(壽縣),把戰線推到了硤石(安徽壽縣鳳臺縣西南),這是一個扼守淮河中游的險要之地。秦軍圍攻不止,眼看東晉軍就要頂不住時,苻堅卻出了一個昏招——派降將朱序前去勸降!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朱序後來成功返晉,得以善終

勸降的對象不是硤石的守軍,而是前來救援的謝石。結果朱序不僅沒有勸降,反而將秦軍的情報和盤托出,並且獻計:

“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等他們百萬大軍到齊,可就不好打了,乘他們現在人少,迅速出擊,打敗前鋒,就有戲啦!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本來謝石打算堅守不出,掌握了這個情報後,決定主動出擊。11月,劉牢之率5000北府軍乘夜色渡過東線的洛澗突襲秦軍,斬殺兩名秦軍將領,擊潰了十倍於已的5萬敵軍,大漲了東晉軍的士氣,同時也擊破了秦軍的東線,這是決戰的前奏。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洛澗大捷後,謝石水陸並進,進抵淝水東岸的八公山下,與駐紮壽陽的秦軍隔河對峙。東晉軍士氣高昂,行伍嚴整,令登高遠眺的苻堅心生懼意,把八公山上搖曳的草樹也當作了敵人——“草木皆兵”就源自於此。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淝河並沒有多寬,而秦軍竟然不敢主動渡河決戰

秦軍兵力佔優,而且預備隊還在路上,顯然,持久戰對東晉不利,因為已經沒有更多的兵力可用了。於是,謝玄決定遣使前秦,要求對方從河岸後退,讓出一塊地方,以便東晉軍過河決戰。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軍博收藏的油畫《淝水之戰》

此時智商已經不夠用的苻堅居然同意了,不過他打的是“半渡而擊”的算盤。但“大秦天王”萬沒想到,後面還有朱序這個“內奸”——當後退的命令下達後,秦軍因為戰線過長,通訊不暢,後方不明所以,朱序乘機大喊“秦兵敗矣!”本來就人心浮動的秦軍頓時崩盤潰散。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秦軍亂了套,但東晉軍可是真的渡河而來了——謝玄的8000精銳騎兵順利渡過淝水,旋即發動了衝擊。失去組織和秩序的秦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在東晉軍的打擊下完全潰敗,死者十之七八,苻堅也中了一箭,單騎逃回淮北,東晉乘機收復了大片土地。

其實,東晉總兵力才八萬,渡河而擊的兵力總共可能就一兩萬,其實根本殺不了那麼人,大量死亡的秦軍都是因為自相踐踏而死——沒有了組織、紀律和士氣,數量再多的軍隊也是一盤散沙。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很多人只看到了淝水之戰中最後以少擊多的決勝一刻,但真正精彩且具有決定意義的,是之前那一系列的對局和佈置,八千人渡河而擊,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東晉贏得淝水之戰,固然有苻堅剛愎自用,前秦內部矛盾多的因素,然而真正的勝機還是在於自己——即使敵人有弱點,也得自身有足夠的實力和正確的策略,對手的弱點才有被利用的可能。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一千年後的解放軍正是拿下了淮河流域

才能一舉擊破長江防線

東晉的成功,在於戰前練成精兵,戰時正確決策,以靜制動,按照“守江必守淮”的原則,在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上主動出擊,使敵軍不能集中兵力,而自己則有效地利用了地利和策略的力量,打敗了數倍於已的敵人,保存了華夏文明的餘脈,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一戰。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戰爭永遠不是比拼人數多少的遊戲,更多時候要講的是計策與謀略。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個真正的統帥算無遺策才是第一位的。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給出了標準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