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東晉的內部環境要比前秦好,而且有長江天塹,只要沒有大問題,偏安綽綽有餘。而且東晉一直在訓練軍隊,為的就是避免前秦突然南下。

淝水之戰爆發,謝玄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爆發前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淮南之戰。當時苻堅派苻丕、苟長、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直取襄陽;揚楊、石越率一萬騎兵出魯陽關,慕容垂、姚萇率領五萬大軍兵出南鄉;苟池、毛當、王顯率領四萬人兵出武當,三路大軍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在死守一年之後被俘虜。朱序其實是謝玄的一個棋子,因為當時苻堅非常仁厚,所以謝玄就想著讓人打入敵軍內部。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總計112萬大軍南下。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

為了緩解謝玄的壓力,桓衝率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前秦軍。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這顯然是個昏招,因為朱序把前秦的底子透露給東晉。朱序說前秦大部隊還沒趕來,所以勸東晉迅速擊敗前秦先鋒部隊,隨後可破前秦百萬大軍。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東晉的內部環境要比前秦好,而且有長江天塹,只要沒有大問題,偏安綽綽有餘。而且東晉一直在訓練軍隊,為的就是避免前秦突然南下。

淝水之戰爆發,謝玄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爆發前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淮南之戰。當時苻堅派苻丕、苟長、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直取襄陽;揚楊、石越率一萬騎兵出魯陽關,慕容垂、姚萇率領五萬大軍兵出南鄉;苟池、毛當、王顯率領四萬人兵出武當,三路大軍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在死守一年之後被俘虜。朱序其實是謝玄的一個棋子,因為當時苻堅非常仁厚,所以謝玄就想著讓人打入敵軍內部。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總計112萬大軍南下。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

為了緩解謝玄的壓力,桓衝率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前秦軍。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這顯然是個昏招,因為朱序把前秦的底子透露給東晉。朱序說前秦大部隊還沒趕來,所以勸東晉迅速擊敗前秦先鋒部隊,隨後可破前秦百萬大軍。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開赴洛澗,取得了洛澗大捷。此戰掀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大大鼓舞了東晉的士氣。而前秦內部有人勸苻堅後退,然後阻敵於淝水河畔,這樣比較安全。苻堅也認為半渡而擊事半功倍,所以想著先後退一下。可惜秦軍剛剛後退,東晉士兵開始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後方造謠說前線秦軍敗退,秦軍大亂針腳,而謝玄也趁機大敗秦軍。(註釋5)

為什麼前秦的百萬大軍會失敗?後世總結前秦失敗原因如下:

1: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縱觀秦漢史真正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王翦和韓信。因為古代溝通不便,軍隊指揮全靠旗號,指揮大兵團作戰十分困難。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以至於竟然開戰前讓軍隊後退,進而後方軍隊以為前線敗退導致陣腳大亂。

2: 軍民厭戰:恩格斯曾言: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前秦本身只是軍事上統一,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仍舊連年征戰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群眾基礎極低。就連太子都勸苻堅休養生息,但是苻堅卻堅持窮兵黷武,以至於軍隊一觸即潰。

3:賞罰不分明:苻堅雖然以仁厚著稱,但是卻對漢族官員有牴觸,尤其是王猛死後,苻堅更加寵信前秦的少數民族官員。北魏是因為重用崔氏才得以發展,前秦也是因為重用王猛才得以發展,但是這兩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能長期重用漢臣。苻堅在開戰前就沒有組成一個意向一致的領導集團,淝水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東晉的內部環境要比前秦好,而且有長江天塹,只要沒有大問題,偏安綽綽有餘。而且東晉一直在訓練軍隊,為的就是避免前秦突然南下。

淝水之戰爆發,謝玄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爆發前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淮南之戰。當時苻堅派苻丕、苟長、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直取襄陽;揚楊、石越率一萬騎兵出魯陽關,慕容垂、姚萇率領五萬大軍兵出南鄉;苟池、毛當、王顯率領四萬人兵出武當,三路大軍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在死守一年之後被俘虜。朱序其實是謝玄的一個棋子,因為當時苻堅非常仁厚,所以謝玄就想著讓人打入敵軍內部。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總計112萬大軍南下。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

為了緩解謝玄的壓力,桓衝率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前秦軍。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這顯然是個昏招,因為朱序把前秦的底子透露給東晉。朱序說前秦大部隊還沒趕來,所以勸東晉迅速擊敗前秦先鋒部隊,隨後可破前秦百萬大軍。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開赴洛澗,取得了洛澗大捷。此戰掀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大大鼓舞了東晉的士氣。而前秦內部有人勸苻堅後退,然後阻敵於淝水河畔,這樣比較安全。苻堅也認為半渡而擊事半功倍,所以想著先後退一下。可惜秦軍剛剛後退,東晉士兵開始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後方造謠說前線秦軍敗退,秦軍大亂針腳,而謝玄也趁機大敗秦軍。(註釋5)

為什麼前秦的百萬大軍會失敗?後世總結前秦失敗原因如下:

1: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縱觀秦漢史真正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王翦和韓信。因為古代溝通不便,軍隊指揮全靠旗號,指揮大兵團作戰十分困難。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以至於竟然開戰前讓軍隊後退,進而後方軍隊以為前線敗退導致陣腳大亂。

2: 軍民厭戰:恩格斯曾言: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前秦本身只是軍事上統一,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仍舊連年征戰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群眾基礎極低。就連太子都勸苻堅休養生息,但是苻堅卻堅持窮兵黷武,以至於軍隊一觸即潰。

3:賞罰不分明:苻堅雖然以仁厚著稱,但是卻對漢族官員有牴觸,尤其是王猛死後,苻堅更加寵信前秦的少數民族官員。北魏是因為重用崔氏才得以發展,前秦也是因為重用王猛才得以發展,但是這兩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能長期重用漢臣。苻堅在開戰前就沒有組成一個意向一致的領導集團,淝水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4:個人問題:苻堅和王猛兩人搭檔還是十分默契的,但是自從王猛死後苻堅變得好大喜功,也許苻堅擔心自己在死之前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所以想著早早一統江山。但是因為太過急功近利,導致戰略上嚴重輕敵,以至於被謝玄所擊敗。

為什麼謝玄能以少勝多?後世總結謝玄勝利的原因如下:

1:淝水作戰地方就是豫州,而豫州是謝家安身立命的地盤,如果豫州丟了,那麼謝家就要被迫遷移。司馬氏、王氏都對謝氏虎視眈眈,一旦謝氏遭到重創,那麼其他世家很有可能借此吞併或削弱謝氏的影響力。所以出於自身利益,謝氏必須打贏這場仗,不成功便成仁。作戰信念堅定,這也是優勢之一。

2:精心訓練七年的北府兵:北府兵是謝家訓練的私軍,是謝玄在眾多流民中挑選出的精英,之後又精心訓練七年,其戰鬥力遠遠超越苻堅的軍隊。

3:桓氏和謝氏放棄對立,兩家共同禦敵。而且桓衝率十萬荊州兵猛攻前秦,幫謝玄緩解了部分壓力。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東晉的內部環境要比前秦好,而且有長江天塹,只要沒有大問題,偏安綽綽有餘。而且東晉一直在訓練軍隊,為的就是避免前秦突然南下。

淝水之戰爆發,謝玄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爆發前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淮南之戰。當時苻堅派苻丕、苟長、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直取襄陽;揚楊、石越率一萬騎兵出魯陽關,慕容垂、姚萇率領五萬大軍兵出南鄉;苟池、毛當、王顯率領四萬人兵出武當,三路大軍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在死守一年之後被俘虜。朱序其實是謝玄的一個棋子,因為當時苻堅非常仁厚,所以謝玄就想著讓人打入敵軍內部。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總計112萬大軍南下。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

為了緩解謝玄的壓力,桓衝率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前秦軍。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這顯然是個昏招,因為朱序把前秦的底子透露給東晉。朱序說前秦大部隊還沒趕來,所以勸東晉迅速擊敗前秦先鋒部隊,隨後可破前秦百萬大軍。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開赴洛澗,取得了洛澗大捷。此戰掀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大大鼓舞了東晉的士氣。而前秦內部有人勸苻堅後退,然後阻敵於淝水河畔,這樣比較安全。苻堅也認為半渡而擊事半功倍,所以想著先後退一下。可惜秦軍剛剛後退,東晉士兵開始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後方造謠說前線秦軍敗退,秦軍大亂針腳,而謝玄也趁機大敗秦軍。(註釋5)

為什麼前秦的百萬大軍會失敗?後世總結前秦失敗原因如下:

1: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縱觀秦漢史真正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王翦和韓信。因為古代溝通不便,軍隊指揮全靠旗號,指揮大兵團作戰十分困難。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以至於竟然開戰前讓軍隊後退,進而後方軍隊以為前線敗退導致陣腳大亂。

2: 軍民厭戰:恩格斯曾言: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前秦本身只是軍事上統一,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仍舊連年征戰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群眾基礎極低。就連太子都勸苻堅休養生息,但是苻堅卻堅持窮兵黷武,以至於軍隊一觸即潰。

3:賞罰不分明:苻堅雖然以仁厚著稱,但是卻對漢族官員有牴觸,尤其是王猛死後,苻堅更加寵信前秦的少數民族官員。北魏是因為重用崔氏才得以發展,前秦也是因為重用王猛才得以發展,但是這兩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能長期重用漢臣。苻堅在開戰前就沒有組成一個意向一致的領導集團,淝水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4:個人問題:苻堅和王猛兩人搭檔還是十分默契的,但是自從王猛死後苻堅變得好大喜功,也許苻堅擔心自己在死之前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所以想著早早一統江山。但是因為太過急功近利,導致戰略上嚴重輕敵,以至於被謝玄所擊敗。

為什麼謝玄能以少勝多?後世總結謝玄勝利的原因如下:

1:淝水作戰地方就是豫州,而豫州是謝家安身立命的地盤,如果豫州丟了,那麼謝家就要被迫遷移。司馬氏、王氏都對謝氏虎視眈眈,一旦謝氏遭到重創,那麼其他世家很有可能借此吞併或削弱謝氏的影響力。所以出於自身利益,謝氏必須打贏這場仗,不成功便成仁。作戰信念堅定,這也是優勢之一。

2:精心訓練七年的北府兵:北府兵是謝家訓練的私軍,是謝玄在眾多流民中挑選出的精英,之後又精心訓練七年,其戰鬥力遠遠超越苻堅的軍隊。

3:桓氏和謝氏放棄對立,兩家共同禦敵。而且桓衝率十萬荊州兵猛攻前秦,幫謝玄緩解了部分壓力。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4:戰術得當:朱序造謠前線軍隊兵敗,以至於秦軍陣腳大亂,而且謝玄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大力挑撥前秦內部矛盾,渙散前秦軍心。

後續影響

淝水之戰慘敗,苻堅嫡系部隊銳減,不僅統一天下的夢想破滅了,北方原本和平的局面也隨之解體。鮮卑族的慕容垂重新崛起,建立其自己的國家,而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羌族)所殺,前秦滅亡。北方又陷入紛爭之中,遺憾的是東晉也出了一些問題。謝安、謝玄、謝石、桓伊、桓石虔、桓石民等執政精英相繼隕落,東晉也無力發動大規模北伐,因此只能偏安一偶。東晉雖然無力北伐,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也不能南征,因此獲得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外部環境。而大量的北方精英南下,也讓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以至於日後重新崛起。

"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淝水之戰。

謝玄以八萬人擊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就這樣敗給了東晉。後續對前秦和東晉的影響都非常大,前秦滅亡、東晉偏安。而這一場戰爭也給大家留下來不少問題,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頃刻崩潰?為什麼東晉勝利之後不北伐?為什麼東晉只能偏安一偶?接下來我們看看淝水之戰始末。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前秦、東晉對比

前秦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北方也就淪為少數民族博弈的戰場。少數民族的優勢就是軍事,劣勢就是不學習,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直到有一天苻堅平燕定蜀,天下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在苻堅和王猛兩人的治理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顯然是小康景象。但是前秦還有繞不過去的弊端,這一點在王猛遺書(註釋1)中有提到。王猛死之前直接指出了前秦的弊端,弊端如下:

1:善始者未必善終:苻堅統一北方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順利,這樣很容易滋生輕敵的念頭。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王猛勸苻堅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但事實上王猛的勸諫並沒有用,苻堅還是滋生了輕敵的念頭,以至於在王猛死後八年就開始南征東晉。

2:不被認可:雖然東晉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舊以東晉為華夏正統,且上下安和。而前秦就不一樣了,自己內部都沒收拾明白,貿然南下豈不是自討苦吃?因此王猛執意勸阻苻堅南下,可惜苻堅沒把王猛的建議放在心頭。

3:內部集權程度不高:鮮卑、西羌這些投降過來的貴族只是迫於前秦的威勢,並不是真心歸附。一旦前秦遭遇失敗,那麼這些野心家就會成為前秦的仇敵。因此王猛勸苻堅誅殺這些權貴,但是苻堅過於仁慈,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後世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苻堅仁慈,還說:嬴秦亡於暴而苻秦亡於仁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前秦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內軍民皆厭戰(註釋2),且國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權貴)。而且苻堅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掌握力完全不如東晉。另外苻堅個人急功近利,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東晉

晉懷帝即位之後,司馬睿就在王導的建議下南渡建康,之後的司馬睿和王導一直在籠絡江左士族,他們對北方的事情采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理。雖然當時的一些士族還不太認可王氏和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都崇尚偏安,因此在江左也有一批支持人。後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而王導執掌朝政,謂“王與馬,共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前秦南下,東晉做出以下對策:

1:籠絡南方士族:王導勸晉元帝籠絡顧榮、賀循,這兩人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在高官的誘惑下他們兩個前來任職,隨後南方士族也歸附東晉政權。擁有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這一點就要強於前秦。

2:安置流民:永嘉之亂後,北方的百姓跟隨世家南下,史稱衣冠南渡。王導在南方設立喬州、喬郡、喬縣,安置來自北方的士族和流民。這些人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北方的悲慘,所以更加珍惜先有的和平。

3:組建北府軍:為了更好抵抗前秦,謝玄在廣陵招募流民,並且嚴加訓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軍隊(註釋3)。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總結:東晉的內部環境要比前秦好,而且有長江天塹,只要沒有大問題,偏安綽綽有餘。而且東晉一直在訓練軍隊,為的就是避免前秦突然南下。

淝水之戰爆發,謝玄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爆發前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淮南之戰。當時苻堅派苻丕、苟長、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直取襄陽;揚楊、石越率一萬騎兵出魯陽關,慕容垂、姚萇率領五萬大軍兵出南鄉;苟池、毛當、王顯率領四萬人兵出武當,三路大軍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在死守一年之後被俘虜。朱序其實是謝玄的一個棋子,因為當時苻堅非常仁厚,所以謝玄就想著讓人打入敵軍內部。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總計112萬大軍南下。

東晉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

為了緩解謝玄的壓力,桓衝率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前秦軍。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這顯然是個昏招,因為朱序把前秦的底子透露給東晉。朱序說前秦大部隊還沒趕來,所以勸東晉迅速擊敗前秦先鋒部隊,隨後可破前秦百萬大軍。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開赴洛澗,取得了洛澗大捷。此戰掀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大大鼓舞了東晉的士氣。而前秦內部有人勸苻堅後退,然後阻敵於淝水河畔,這樣比較安全。苻堅也認為半渡而擊事半功倍,所以想著先後退一下。可惜秦軍剛剛後退,東晉士兵開始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後方造謠說前線秦軍敗退,秦軍大亂針腳,而謝玄也趁機大敗秦軍。(註釋5)

為什麼前秦的百萬大軍會失敗?後世總結前秦失敗原因如下:

1: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縱觀秦漢史真正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王翦和韓信。因為古代溝通不便,軍隊指揮全靠旗號,指揮大兵團作戰十分困難。苻堅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以至於竟然開戰前讓軍隊後退,進而後方軍隊以為前線敗退導致陣腳大亂。

2: 軍民厭戰:恩格斯曾言: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前秦本身只是軍事上統一,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仍舊連年征戰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群眾基礎極低。就連太子都勸苻堅休養生息,但是苻堅卻堅持窮兵黷武,以至於軍隊一觸即潰。

3:賞罰不分明:苻堅雖然以仁厚著稱,但是卻對漢族官員有牴觸,尤其是王猛死後,苻堅更加寵信前秦的少數民族官員。北魏是因為重用崔氏才得以發展,前秦也是因為重用王猛才得以發展,但是這兩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能長期重用漢臣。苻堅在開戰前就沒有組成一個意向一致的領導集團,淝水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4:個人問題:苻堅和王猛兩人搭檔還是十分默契的,但是自從王猛死後苻堅變得好大喜功,也許苻堅擔心自己在死之前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所以想著早早一統江山。但是因為太過急功近利,導致戰略上嚴重輕敵,以至於被謝玄所擊敗。

為什麼謝玄能以少勝多?後世總結謝玄勝利的原因如下:

1:淝水作戰地方就是豫州,而豫州是謝家安身立命的地盤,如果豫州丟了,那麼謝家就要被迫遷移。司馬氏、王氏都對謝氏虎視眈眈,一旦謝氏遭到重創,那麼其他世家很有可能借此吞併或削弱謝氏的影響力。所以出於自身利益,謝氏必須打贏這場仗,不成功便成仁。作戰信念堅定,這也是優勢之一。

2:精心訓練七年的北府兵:北府兵是謝家訓練的私軍,是謝玄在眾多流民中挑選出的精英,之後又精心訓練七年,其戰鬥力遠遠超越苻堅的軍隊。

3:桓氏和謝氏放棄對立,兩家共同禦敵。而且桓衝率十萬荊州兵猛攻前秦,幫謝玄緩解了部分壓力。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4:戰術得當:朱序造謠前線軍隊兵敗,以至於秦軍陣腳大亂,而且謝玄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大力挑撥前秦內部矛盾,渙散前秦軍心。

後續影響

淝水之戰慘敗,苻堅嫡系部隊銳減,不僅統一天下的夢想破滅了,北方原本和平的局面也隨之解體。鮮卑族的慕容垂重新崛起,建立其自己的國家,而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羌族)所殺,前秦滅亡。北方又陷入紛爭之中,遺憾的是東晉也出了一些問題。謝安、謝玄、謝石、桓伊、桓石虔、桓石民等執政精英相繼隕落,東晉也無力發動大規模北伐,因此只能偏安一偶。東晉雖然無力北伐,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也不能南征,因此獲得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外部環境。而大量的北方精英南下,也讓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以至於日後重新崛起。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大軍頃刻崩潰,東晉得以偏安

淝水之戰過後,北府軍也成為了一支擁有強大的勢力、無與倫比的威望、力挽狂瀾的功勳的軍隊,而謝安、謝玄等謝氏核心人物去世,東晉內部就開始爭奪北府軍的領導權。因為內部政治鬥爭,開創北府軍的謝家走下巔峰,而桓玄也憑藉西府軍成功篡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劉裕憑藉北府軍壓倒了東晉,並且開啟了南朝。劉裕結束了門閥政治,但是取而代之的是軍頭以軍權駕馭士族的全新政治模式。

註釋

1:《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2:慕容紹評前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戌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道路相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

3:《晉書·劉牢之傳》::“太元初……玄(謝玄)多募勁勇……玄以牢之(劉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4:朱序: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5:《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 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