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

那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敗得那麼慘呢,前後的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

我們發現,苻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個漢人,自幼飽讀儒家經典,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堅的潛力,所以才放棄“華夷之辨”的成見,一心輔佐苻堅,希望他能結束這個亂世。

王猛當了苻堅的丞相後,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諸葛亮、樂毅。《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記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之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自從起用了王猛後,秦國在苻堅的手裡迅速壯大。“猛為相,堅端拱於上,成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方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秦國就這樣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齊心、勵精圖治的努力下,國勢大增。

這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了,西域也已經臣服了,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南方的東晉。而這時的東晉卻在不斷髮生內訌,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單看這時的形勢,彷彿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

那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敗得那麼慘呢,前後的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

我們發現,苻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個漢人,自幼飽讀儒家經典,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堅的潛力,所以才放棄“華夷之辨”的成見,一心輔佐苻堅,希望他能結束這個亂世。

王猛當了苻堅的丞相後,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諸葛亮、樂毅。《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記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之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自從起用了王猛後,秦國在苻堅的手裡迅速壯大。“猛為相,堅端拱於上,成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方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秦國就這樣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齊心、勵精圖治的努力下,國勢大增。

這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了,西域也已經臣服了,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南方的東晉。而這時的東晉卻在不斷髮生內訌,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單看這時的形勢,彷彿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4 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東晉的中書令王坦之去世,彌留之際,他囑咐桓沖和謝安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謝兩大家族了,兩家相安無事,東晉便會社稷穩定。關鍵時刻,桓衝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主動讓賢,把揚州刺史這個位子讓給謝安,自己去外地任職。這時候,東晉不再亂了,朝中有謝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東晉王坦之去世了還有謝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堅再無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時,苻堅極為傷心,除了派出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外,還親自去向天地祈禱。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囑咐苻堅,讓他善始善終,像古代聖賢那樣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到了七月,王猛終於油盡燈枯,苻堅親自跑到王猛家詢問後事。王猛囑咐了他兩件事:不要輕易向東晉用兵和妥善處置鮮卑人與西羌人。說罷便閉上眼,撒手人寰。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

那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敗得那麼慘呢,前後的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

我們發現,苻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個漢人,自幼飽讀儒家經典,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堅的潛力,所以才放棄“華夷之辨”的成見,一心輔佐苻堅,希望他能結束這個亂世。

王猛當了苻堅的丞相後,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諸葛亮、樂毅。《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記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之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自從起用了王猛後,秦國在苻堅的手裡迅速壯大。“猛為相,堅端拱於上,成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方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秦國就這樣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齊心、勵精圖治的努力下,國勢大增。

這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了,西域也已經臣服了,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南方的東晉。而這時的東晉卻在不斷髮生內訌,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單看這時的形勢,彷彿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4 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東晉的中書令王坦之去世,彌留之際,他囑咐桓沖和謝安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謝兩大家族了,兩家相安無事,東晉便會社稷穩定。關鍵時刻,桓衝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主動讓賢,把揚州刺史這個位子讓給謝安,自己去外地任職。這時候,東晉不再亂了,朝中有謝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東晉王坦之去世了還有謝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堅再無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時,苻堅極為傷心,除了派出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外,還親自去向天地祈禱。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囑咐苻堅,讓他善始善終,像古代聖賢那樣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到了七月,王猛終於油盡燈枯,苻堅親自跑到王猛家詢問後事。王猛囑咐了他兩件事:不要輕易向東晉用兵和妥善處置鮮卑人與西羌人。說罷便閉上眼,撒手人寰。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5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王猛死後,苻堅哭得極為傷心,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王猛死後,苻堅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似乎早已衝昏了頭腦,覺得滅東晉指日可待,於是一意孤行發動了對東晉的戰爭。後來我們也就清楚了,由於急於求成,使他犯了一系列的戰略性和戰術性錯誤,加上大部分軍隊都是降軍,各懷鬼胎,因此,這場戰爭失敗了。

失敗的苻堅逃回秦國,可惜長安已被姚萇佔領,姚萇想讓苻堅把王位禪讓於他。畢竟苻堅對內實行仁政,加上前秦已經建立四十多年,還是有很多官民擁護他的。但苻堅堅定地回絕了他,於是“罵而求死,萇乃縊堅於新平佛寺中,時年四十八”。這一年正好是公元385年,一代梟雄苻堅經歷了從英雄蓋世到英雄末路的蛻變,不得不令人唏噓!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

那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敗得那麼慘呢,前後的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

我們發現,苻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個漢人,自幼飽讀儒家經典,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堅的潛力,所以才放棄“華夷之辨”的成見,一心輔佐苻堅,希望他能結束這個亂世。

王猛當了苻堅的丞相後,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諸葛亮、樂毅。《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記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之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自從起用了王猛後,秦國在苻堅的手裡迅速壯大。“猛為相,堅端拱於上,成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方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秦國就這樣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齊心、勵精圖治的努力下,國勢大增。

這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了,西域也已經臣服了,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南方的東晉。而這時的東晉卻在不斷髮生內訌,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單看這時的形勢,彷彿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4 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東晉的中書令王坦之去世,彌留之際,他囑咐桓沖和謝安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謝兩大家族了,兩家相安無事,東晉便會社稷穩定。關鍵時刻,桓衝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主動讓賢,把揚州刺史這個位子讓給謝安,自己去外地任職。這時候,東晉不再亂了,朝中有謝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東晉王坦之去世了還有謝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堅再無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時,苻堅極為傷心,除了派出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外,還親自去向天地祈禱。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囑咐苻堅,讓他善始善終,像古代聖賢那樣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到了七月,王猛終於油盡燈枯,苻堅親自跑到王猛家詢問後事。王猛囑咐了他兩件事:不要輕易向東晉用兵和妥善處置鮮卑人與西羌人。說罷便閉上眼,撒手人寰。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5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王猛死後,苻堅哭得極為傷心,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王猛死後,苻堅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似乎早已衝昏了頭腦,覺得滅東晉指日可待,於是一意孤行發動了對東晉的戰爭。後來我們也就清楚了,由於急於求成,使他犯了一系列的戰略性和戰術性錯誤,加上大部分軍隊都是降軍,各懷鬼胎,因此,這場戰爭失敗了。

失敗的苻堅逃回秦國,可惜長安已被姚萇佔領,姚萇想讓苻堅把王位禪讓於他。畢竟苻堅對內實行仁政,加上前秦已經建立四十多年,還是有很多官民擁護他的。但苻堅堅定地回絕了他,於是“罵而求死,萇乃縊堅於新平佛寺中,時年四十八”。這一年正好是公元385年,一代梟雄苻堅經歷了從英雄蓋世到英雄末路的蛻變,不得不令人唏噓!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

對於苻堅,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於“淝水之戰”,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戰”中,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風聲鶴唳”,一個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詞。事實上,“淝水之戰”被我們一直當作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謝安成了英雄,而苻堅的形象則被完全醜化。

那麼,這符合歷史事實嗎?簡直就是“一醜遮百俊”,苻堅不過是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後人就將其徹底地醜化。如果瞭解苻堅,你就會知道,在苻堅的一生中有過一個重要的人,他在的時候,苻堅可謂是英雄蓋世;他死後,前秦迅速衰微,苻堅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堅就能一統天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1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們就看看前秦的歷史狀況,看它到底有何實力。

前面說過歷史對苻堅的評價是不公正的,應該著眼於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時一事。如果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有三大歷史貢獻,也就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了。那麼是哪三大歷史貢獻呢?

第一,統一中國北方。

我們知道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不過短短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一直混亂,五胡亂華,先後有過120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對峙,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時才得以結束。然而在楊堅之前,只有兩個國家統一過北方,一個是北魏,一個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堅時統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還大。因此苻堅可以說是自西晉之後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人。

第二,學習漢文化。

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歷史上提起“漢化”,我們就會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堅比他早得多。苻堅自幼酷愛漢文化,自身修養很高,登基後,提倡儒學,重用漢臣。另外也十分重視太學,每月要去視察三次。對於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苻堅也勸他們努力讀書。他滅掉代國後,俘虜了其首領什翼犍,不但沒有殺他,還將其送到太學讀書,學習儒家文化。後來前秦滅亡,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並改國號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平城,並將太學擴充到三千人,這都是苻堅為他們奠定的。此後北魏歷代君主都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可見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苻堅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種子。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2 前秦統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並對之有效管轄。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向苻堅控訴龜茲王欺負他們,於是苻堅便派大將呂光率領七萬軍隊討伐。這時,龜茲王糾集了70餘萬軍隊來對付秦軍,呂光恩威並重,用計謀使得敵人分崩離析,打敗了各國聯軍,龜茲王遠遁,西域三十餘國紛紛歸附前秦。呂光雖然打敗了西域大國,但從不恃強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諸國都對前秦充滿了感激之情。根據《晉書》記載,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呂光還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至長安,翻譯了很多佛經,促進了佛學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清楚了,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和西域,可見他不是無能之輩。況且他還喜歡漢文化,經常到太學視察,可見他的文化修養很高。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勢看起來對他很利,似乎統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

那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敗得那麼慘呢,前後的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

我們發現,苻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個漢人,自幼飽讀儒家經典,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堅的潛力,所以才放棄“華夷之辨”的成見,一心輔佐苻堅,希望他能結束這個亂世。

王猛當了苻堅的丞相後,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諸葛亮、樂毅。《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記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之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自從起用了王猛後,秦國在苻堅的手裡迅速壯大。“猛為相,堅端拱於上,成官總己於下,軍國內外之事,無不由之。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方黜屍素,顯拔幽滯。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秦國就這樣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齊心、勵精圖治的努力下,國勢大增。

這時候北方已經統一了,西域也已經臣服了,只剩下一個對手,就是南方的東晉。而這時的東晉卻在不斷髮生內訌,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單看這時的形勢,彷彿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4 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東晉的中書令王坦之去世,彌留之際,他囑咐桓沖和謝安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謝兩大家族了,兩家相安無事,東晉便會社稷穩定。關鍵時刻,桓衝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主動讓賢,把揚州刺史這個位子讓給謝安,自己去外地任職。這時候,東晉不再亂了,朝中有謝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東晉王坦之去世了還有謝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堅再無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時,苻堅極為傷心,除了派出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外,還親自去向天地祈禱。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囑咐苻堅,讓他善始善終,像古代聖賢那樣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到了七月,王猛終於油盡燈枯,苻堅親自跑到王猛家詢問後事。王猛囑咐了他兩件事:不要輕易向東晉用兵和妥善處置鮮卑人與西羌人。說罷便閉上眼,撒手人寰。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5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王猛死後,苻堅哭得極為傷心,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王猛死後,苻堅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似乎早已衝昏了頭腦,覺得滅東晉指日可待,於是一意孤行發動了對東晉的戰爭。後來我們也就清楚了,由於急於求成,使他犯了一系列的戰略性和戰術性錯誤,加上大部分軍隊都是降軍,各懷鬼胎,因此,這場戰爭失敗了。

失敗的苻堅逃回秦國,可惜長安已被姚萇佔領,姚萇想讓苻堅把王位禪讓於他。畢竟苻堅對內實行仁政,加上前秦已經建立四十多年,還是有很多官民擁護他的。但苻堅堅定地回絕了他,於是“罵而求死,萇乃縊堅於新平佛寺中,時年四十八”。這一年正好是公元385年,一代梟雄苻堅經歷了從英雄蓋世到英雄末路的蛻變,不得不令人唏噓!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統一北方且國力強盛的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只因一人早逝

​圖6 淝水之戰

那麼,強大的秦國(指前秦)為什麼會如此迅速的分崩離析呢?原因是苻堅對敵人太過仁慈,沒有處理好歸降民族的問題,沒有讓他們對秦國產生歸屬感。此外,又貿然對東晉用兵。這兩條正好是王猛臨終前對他千叮嚀萬囑咐的。

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有王猛在,苻堅唯對他言聽計從,是斷然不會輕易出兵東晉的,也會妥善處理降兵的事情。可惜的是王猛死了,十年後苻堅也走到了他的生命盡頭。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晉記二十五》《晉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