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桓溫

桓溫在中原大亂時想要北伐,並想方設法逼迫朝廷讓自己出兵,卻是先引誘朝廷派殷浩等人從揚州出擊,待其失敗後再按正常程序罷免殷浩,然後才自己發兵。桓溫的這種模式毫無疑問難以把握有利的時機,同時他也沒有整合整個東晉的實力,在他出兵北伐時,後方朝廷都巴不得他戰敗,防止其建立太高的功勳,桓溫所能調用的只有上游地區的兵力和物資。同時,桓溫的性格和所處的局勢也使得他在軍事上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想要保存實力以作為政治籌碼。雖然桓溫出師關中時,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缺乏魄力的桓溫卻辜負了百姓們的熱情,也得不到奇才王猛的追隨。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桓溫

桓溫在中原大亂時想要北伐,並想方設法逼迫朝廷讓自己出兵,卻是先引誘朝廷派殷浩等人從揚州出擊,待其失敗後再按正常程序罷免殷浩,然後才自己發兵。桓溫的這種模式毫無疑問難以把握有利的時機,同時他也沒有整合整個東晉的實力,在他出兵北伐時,後方朝廷都巴不得他戰敗,防止其建立太高的功勳,桓溫所能調用的只有上游地區的兵力和物資。同時,桓溫的性格和所處的局勢也使得他在軍事上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想要保存實力以作為政治籌碼。雖然桓溫出師關中時,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缺乏魄力的桓溫卻辜負了百姓們的熱情,也得不到奇才王猛的追隨。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猛

三次北伐令桓溫幾乎掌控了整個東晉的軍事力量,但缺乏魄力的桓溫耗費了25年才完成這一目的,同時枋頭之戰的大敗損害了桓溫的聲望,壽命的限制和王謝等士族在中央的抵抗也使得桓溫最終沒能邁出稱帝那一步。桓溫終究無法打破東晉的局面,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人。

這期間簡文帝司馬昱一度打算在遺詔裡給桓溫自立的權力,但被王坦之所阻止,王坦之稱晉朝的江山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司馬昱有什麼資格將其拱手讓人。如果說幾十年前的司馬睿面臨王敦時尚有讓出皇位的權力,那如今的司馬昱連退位讓賢都需要經過士族同意才行。

桓溫死後,其家族漸漸退出了下游地區,和新崛起的陳郡謝氏共同掌控東晉。此時北方已經邁向統一,東晉朝廷幾十年無事的偏安生活暫告段落,前秦成為東晉的最大敵人,東晉的主要矛盾從內部轉移到了外部。

這期間執政的謝安和桓溫的弟弟桓衝攜手併力,開始合作對抗苻堅。謝安讓一族中才能最優秀的侄子謝玄整合京口的流民集團,組建起了戰力強悍的北府兵。最終在桓謝的合力之下,苻堅慘敗於淝水,東晉在這場生死大戰中大獲全勝。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桓溫

桓溫在中原大亂時想要北伐,並想方設法逼迫朝廷讓自己出兵,卻是先引誘朝廷派殷浩等人從揚州出擊,待其失敗後再按正常程序罷免殷浩,然後才自己發兵。桓溫的這種模式毫無疑問難以把握有利的時機,同時他也沒有整合整個東晉的實力,在他出兵北伐時,後方朝廷都巴不得他戰敗,防止其建立太高的功勳,桓溫所能調用的只有上游地區的兵力和物資。同時,桓溫的性格和所處的局勢也使得他在軍事上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想要保存實力以作為政治籌碼。雖然桓溫出師關中時,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缺乏魄力的桓溫卻辜負了百姓們的熱情,也得不到奇才王猛的追隨。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猛

三次北伐令桓溫幾乎掌控了整個東晉的軍事力量,但缺乏魄力的桓溫耗費了25年才完成這一目的,同時枋頭之戰的大敗損害了桓溫的聲望,壽命的限制和王謝等士族在中央的抵抗也使得桓溫最終沒能邁出稱帝那一步。桓溫終究無法打破東晉的局面,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人。

這期間簡文帝司馬昱一度打算在遺詔裡給桓溫自立的權力,但被王坦之所阻止,王坦之稱晉朝的江山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司馬昱有什麼資格將其拱手讓人。如果說幾十年前的司馬睿面臨王敦時尚有讓出皇位的權力,那如今的司馬昱連退位讓賢都需要經過士族同意才行。

桓溫死後,其家族漸漸退出了下游地區,和新崛起的陳郡謝氏共同掌控東晉。此時北方已經邁向統一,東晉朝廷幾十年無事的偏安生活暫告段落,前秦成為東晉的最大敵人,東晉的主要矛盾從內部轉移到了外部。

這期間執政的謝安和桓溫的弟弟桓衝攜手併力,開始合作對抗苻堅。謝安讓一族中才能最優秀的侄子謝玄整合京口的流民集團,組建起了戰力強悍的北府兵。最終在桓謝的合力之下,苻堅慘敗於淝水,東晉在這場生死大戰中大獲全勝。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謝安

然而,事情卻並非那麼簡單。謝安在史書中總是以優雅閒適的姿態出現,但縱觀謝安一生,卻總是生活在一種十分艱難的處境裡。謝安原本是家族中的隱逸者,因兄長的相繼去世,為了維持家族的影響力才選擇出山。他在出仕後,在沒有掌兵的情況面對實力強大的桓溫苦苦維持東晉朝廷,終於成功拖到了桓溫去世。剛鬆口氣,面對的又是統一北方的前秦威逼。在這期間,謝安還努力培養家族中的優秀人才。

陳郡謝氏的門風在東晉門閥中顯得很獨特,王庾桓氏都以權逼主上,排斥異己著稱,而謝氏卻講究謙退。謝安並不願意自己的家族功高蓋主,成為出頭鳥,他在教育家族中的晚輩時,曾說他們何必去幹預人事,讓自己家族繁盛。所謂干預人事,指的便是覬覦晉室。而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意思是自己想要成為生於庭階的芝蘭玉樹,既能不預人事,又能枝繁葉茂,謝安對其尤為讚許,謝家的政治意向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在謝安的執政下,司馬皇室的權力開始恢復。後人在講述淝水之戰時,常常著重描述東晉內部的團結,實際上謝家在前方努力抗敵時,孝武帝司馬曜卻賦予了弟弟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的權力,分走了謝安的一部分職權。

淝水的勝利讓謝安在大喜過望的同時,也讓其感到憂慮。如果換成是桓溫,他會好好利用淝水所帶來的威望,讓自己在政治上更進一步。但謝安和桓溫不同,他既擔心自己因為全據淝水之功而得罪上游的桓衝,又擔心功高震主引起司馬曜的猜忌,因而焦慮不安。

加上司馬曜也是多疑之人,結果就是,淝水之戰後謝安居然沒有得到半點賞賜,為了防止謝安叔侄趁機擴大影響力,東晉朝廷也沒有下令趁勢北伐。司馬曜對謝氏的防備日益加深,謝安在宴會上聽桓伊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時甚至淚落沾衿。

桓衝在前秦敗退後收復了樑益二州,但由於自己很快去世,西線的北伐隨即結束,桓氏也由此衰落。由於司馬曜的猜忌,東線直到淝水之戰結束一年後才在謝安的屢次上書下正式發起北伐,此時前秦大亂,北方沒有可以與東晉一爭高下的政權,以北府兵的強悍和謝玄的善戰,按理說東晉具備了統一北方的實力。事實上謝玄一方的戰事也非常順利,所到之處幾乎望風而降,一口氣收復了兗、青、司、豫四州。但謝安因為不受信任已經被踢出了朝廷,謝玄也擔心自己功勞太高而心懷憂懼。於是劉牢之在鄴城戰敗後,東晉馬上下令退兵,完全不顧前秦在河北之地爆發了翟遼和慕容垂的叛亂,正是有利時機。謝玄這時自請交還全部官職和兵馬,也得到了朝廷的許可。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桓溫

桓溫在中原大亂時想要北伐,並想方設法逼迫朝廷讓自己出兵,卻是先引誘朝廷派殷浩等人從揚州出擊,待其失敗後再按正常程序罷免殷浩,然後才自己發兵。桓溫的這種模式毫無疑問難以把握有利的時機,同時他也沒有整合整個東晉的實力,在他出兵北伐時,後方朝廷都巴不得他戰敗,防止其建立太高的功勳,桓溫所能調用的只有上游地區的兵力和物資。同時,桓溫的性格和所處的局勢也使得他在軍事上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想要保存實力以作為政治籌碼。雖然桓溫出師關中時,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缺乏魄力的桓溫卻辜負了百姓們的熱情,也得不到奇才王猛的追隨。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猛

三次北伐令桓溫幾乎掌控了整個東晉的軍事力量,但缺乏魄力的桓溫耗費了25年才完成這一目的,同時枋頭之戰的大敗損害了桓溫的聲望,壽命的限制和王謝等士族在中央的抵抗也使得桓溫最終沒能邁出稱帝那一步。桓溫終究無法打破東晉的局面,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人。

這期間簡文帝司馬昱一度打算在遺詔裡給桓溫自立的權力,但被王坦之所阻止,王坦之稱晉朝的江山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司馬昱有什麼資格將其拱手讓人。如果說幾十年前的司馬睿面臨王敦時尚有讓出皇位的權力,那如今的司馬昱連退位讓賢都需要經過士族同意才行。

桓溫死後,其家族漸漸退出了下游地區,和新崛起的陳郡謝氏共同掌控東晉。此時北方已經邁向統一,東晉朝廷幾十年無事的偏安生活暫告段落,前秦成為東晉的最大敵人,東晉的主要矛盾從內部轉移到了外部。

這期間執政的謝安和桓溫的弟弟桓衝攜手併力,開始合作對抗苻堅。謝安讓一族中才能最優秀的侄子謝玄整合京口的流民集團,組建起了戰力強悍的北府兵。最終在桓謝的合力之下,苻堅慘敗於淝水,東晉在這場生死大戰中大獲全勝。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謝安

然而,事情卻並非那麼簡單。謝安在史書中總是以優雅閒適的姿態出現,但縱觀謝安一生,卻總是生活在一種十分艱難的處境裡。謝安原本是家族中的隱逸者,因兄長的相繼去世,為了維持家族的影響力才選擇出山。他在出仕後,在沒有掌兵的情況面對實力強大的桓溫苦苦維持東晉朝廷,終於成功拖到了桓溫去世。剛鬆口氣,面對的又是統一北方的前秦威逼。在這期間,謝安還努力培養家族中的優秀人才。

陳郡謝氏的門風在東晉門閥中顯得很獨特,王庾桓氏都以權逼主上,排斥異己著稱,而謝氏卻講究謙退。謝安並不願意自己的家族功高蓋主,成為出頭鳥,他在教育家族中的晚輩時,曾說他們何必去幹預人事,讓自己家族繁盛。所謂干預人事,指的便是覬覦晉室。而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意思是自己想要成為生於庭階的芝蘭玉樹,既能不預人事,又能枝繁葉茂,謝安對其尤為讚許,謝家的政治意向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在謝安的執政下,司馬皇室的權力開始恢復。後人在講述淝水之戰時,常常著重描述東晉內部的團結,實際上謝家在前方努力抗敵時,孝武帝司馬曜卻賦予了弟弟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的權力,分走了謝安的一部分職權。

淝水的勝利讓謝安在大喜過望的同時,也讓其感到憂慮。如果換成是桓溫,他會好好利用淝水所帶來的威望,讓自己在政治上更進一步。但謝安和桓溫不同,他既擔心自己因為全據淝水之功而得罪上游的桓衝,又擔心功高震主引起司馬曜的猜忌,因而焦慮不安。

加上司馬曜也是多疑之人,結果就是,淝水之戰後謝安居然沒有得到半點賞賜,為了防止謝安叔侄趁機擴大影響力,東晉朝廷也沒有下令趁勢北伐。司馬曜對謝氏的防備日益加深,謝安在宴會上聽桓伊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時甚至淚落沾衿。

桓衝在前秦敗退後收復了樑益二州,但由於自己很快去世,西線的北伐隨即結束,桓氏也由此衰落。由於司馬曜的猜忌,東線直到淝水之戰結束一年後才在謝安的屢次上書下正式發起北伐,此時前秦大亂,北方沒有可以與東晉一爭高下的政權,以北府兵的強悍和謝玄的善戰,按理說東晉具備了統一北方的實力。事實上謝玄一方的戰事也非常順利,所到之處幾乎望風而降,一口氣收復了兗、青、司、豫四州。但謝安因為不受信任已經被踢出了朝廷,謝玄也擔心自己功勞太高而心懷憂懼。於是劉牢之在鄴城戰敗後,東晉馬上下令退兵,完全不顧前秦在河北之地爆發了翟遼和慕容垂的叛亂,正是有利時機。謝玄這時自請交還全部官職和兵馬,也得到了朝廷的許可。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謝玄

謝安和謝玄於不久後便去世,加上之前的桓衝,兩大門閥一同衰落,東晉的皇權終於得以建立。

然而,司馬曜並非明君,淝水之戰後外敵的消失使得東晉君臣再次陷入了自身的內鬥,司馬曜和弟弟司馬道子的關係從親密合作變得緊張起來。同時,太原王氏作為新的門閥士族代表成為了皇權的附庸,司馬曜的皇后和司馬道子的王妃分別來自王氏的不同支屬,王氏也因為二者的鬥爭而分裂。太原王氏的情況,象徵著門閥勢力壓制皇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司馬曜死後,太原王恭作為司馬曜的親信繼續和司馬道子進行著鬥爭,雙方甚至兵戎相見。但無論王恭也好,司馬道子也好,都沒有根基深厚的軍事力量,於是在淝水之戰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作為重要勢力登上政治舞臺。其首領劉牢之宛如漢末時的呂布,被多方拉攏,又缺乏自身的政治立場,因而朝三暮四,先背叛王恭投靠司馬道子,後又背叛司馬道子投靠桓玄。雖然劉牢之與北府兵已經成為東晉政壇的關鍵力量,但次等士族的出身使得劉牢之並不受到門閥士族的另眼相待,他個人也在兵權被桓玄奪取後落得個自縊而死的下場。

另一方面,在東晉政壇中得不到出頭機會的其他次等士族如孫泰借道教勢力企圖抬高自身地位,但沒有成功,因而關係親近的孫恩盧循徐道覆等人隨即發動了起義。不久,北府兵征戰中所孕育出的終極戰士劉裕也在桓玄篡位後選擇起兵。最終在孫恩和劉裕等人所燃起的大火之下,東晉王朝化為了灰燼。

"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很奇怪,或者說是很尷尬。從規模和參戰人員上看,這應該是南北政權的一場大決戰,然而結局卻是,戰敗的北方政權自我瓦解,並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分裂戰亂,而戰勝的南方政權也同樣無法維持本來的政治結構,走向了門閥政治的終點。南北各自沒能滅掉對方,而是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淝水之戰

制約東晉軍事行動的最大因素是東晉政權複雜的政治結構,要理解這一結構,必須從晉室南渡說起。東晉的建立者元帝司馬睿是個很弱勢的皇帝,其原因來自多方面,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後人,不屬於司馬炎一支,甚至不屬於司馬昭這一支,從血緣關係來說只是西晉皇室的遠房親戚。司馬睿作為琅琊王,自身實力有限,只是東海王司馬越手底下的一個馬仔,在年資和功績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因而他要在南方站穩腳必須依靠和司馬越關係親密且在自己封地琅琊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王氏一族。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晉元帝司馬睿

偏偏司馬睿所來到的江東又是世家大族實力雄厚之地,顧賀周薛等家族從東吳以來就紮根於此。在天下即將大亂之際,這些江東士族就在考慮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危機一事,他們首先選擇了平定石冰叛亂的廬江陳敏作為首領,但因為對陳敏的實力和起兵方針抱有疑慮,又將其拋棄,選擇了迎接南渡的司馬睿。

但迎接司馬睿的只是以顧榮為首的一部分江東大族,事實上一百多年後都還有江東人罵顧榮引晉室南渡這件事,恨不得要挖了他的墳墓。即使在當時,也有以義興周氏為首的部分人在迎接司馬睿後又感到後悔,隨即發動叛亂。雖然叛亂失敗,但迫於周氏一族的影響力,周勰等人也沒有被追究。

在這種複雜局面下為了站穩腳,司馬睿便更加倚重琅琊王氏的實力和才能,“王與馬共天下”由此而來。琅琊王氏的王導在中樞掌政,王敦在上游的荊州掌兵,相對應地,司馬氏的皇權顯得很虛弱。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並不甘心於這種局面,開始重用提拔親信劉隗、刁協、戴淵等人,並居以方鎮,想要扶持他們作為對抗王氏的力量。結果這種行為引起了王敦的激烈反應,他便以清君側為名發起叛亂,併成功爭取到許多南渡士族和本地士族的支持。當王敦打到建康城下時,司馬睿甚至提出將皇帝寶座讓給王敦的請求。於是乎,司馬睿對琅琊王氏的反抗失敗了,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投後趙,司馬睿很快也憂憤而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為王敦打開建康城門周札卻在死後被朝廷追贈衛尉。

但士族們並非無條件支持王敦,他們只是反對司馬睿伸張皇權,削弱士族的行為。而當後來王敦再次造反,想要奪取皇帝寶座時,士族們便聯合起來抵抗王敦。因為如果王敦成功上位,一家獨大,他就會建立強勢的皇權,這無疑是之前支持過他的人所反對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導

為了打敗王敦,晉明帝司馬紹拉攏到了流民勢力。在當時,除了衣冠士族紛紛南渡之外,還有大量的地方豪強和流民也逃到了南方。率領這些流民武裝的首領叫做流民帥,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裡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便是祖逖。

流民勢力的戰鬥力和北伐意願都很強,流民帥出身的郗鑑、蘇峻、祖約(祖逖之弟)、劉遐成為了平定王敦之亂的最大功臣。但東晉朝廷對流民帥具有極強的戒備心理,不但不讓其進入朝廷中樞,甚至不準流民集團渡過長江,只能安家在江北,而江北的京口勢力也由此形成。

東晉朝廷的顧慮自有其道理,流民帥有兵有地盤,與軍閥無異。正當建立之初虛弱至極的東晉朝廷並沒有制約流民帥的實力,兩者的君臣關係也很薄弱,如果流民帥們在北伐中成功擴大了實力,反而會威脅到東晉朝廷。所以當祖逖提出北伐請求時,司馬睿只是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和布三千匹,連人馬和兵器都要祖逖自己去搞定,沒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祖逖只能孤軍奮戰。人們常常嘆息於祖逖的際遇,但沒有考慮到東晉朝廷的難處,雖然祖逖是晉室忠臣,但他的家人後代未必是,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是祖逖本人,為了部眾的生存,也沒少幹殺人越貨的事。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祖逖

事實上,在王敦之亂平定後不久,蘇峻和祖約等立下大功的流民帥因為對待遇不滿,也發動了叛亂。流民帥終究是讓朝廷頭疼的難題,朝廷既想要利用流民集團的軍事實力,又不希望遭到其反噬。同時期的其他流民帥裡,劉遐死後其部眾從劉遐家族手裡被剝奪,交給了另一流民帥郭默,劉遐的部下隨即發動叛亂被殺,而郭默後來也因為和朝廷的矛盾而被殺。

在討平蘇峻之亂時立下大功的陶侃得到了上游的荊州,成為東晉最強的一股勢力,他想要除掉王導,而其他士族卻聯合起來阻止了陶侃。這些聯合起來的人未必和王導關係多好,有的甚至是政敵,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非士族陣營的陶侃掌握大權。

於是,在陳敏、周勰、王敦、蘇峻、陶侃等人紛紛退場後,士族們完全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在這個環境裡,皇權極度衰落,和司馬睿一同南渡形成“五馬渡江”典故的其他四個宗室成員,被士族門閥或殺或廢,幾乎毫無尊嚴。但士族並非一個團結穩定的群體,他們在內部會有鬥爭,上位的家族也有流動,憑藉的是各自家族的門望、人才和際遇。

在明帝時期上位的潁川庾亮在和王導對峙十幾年之後,兩人相繼去世,而庾亮的弟弟們和王導的侄子王允之則代替他們繼續爭鬥。終於在庾氏兄弟和王允之也跟著去世後,失去人才儲備的王庾兩家也無法再掌握執政大權了。

而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上層人士裡所形成的玄學盛行的氛圍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玄學本非經世之學,其內核崇尚虛無和遁世,在這股風氣浸染下的士族高門被稱之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已經難當重任。他們沒有實際才幹,坐在高位上無所事事自稱嚮往隱逸,坐擁大量田宅卻自稱不慕錢財,其矯情程度和現在的富豪們娶得嬌妻後卻自稱臉盲有的一比。

同為門閥士族的庾翼稱杜乂殷浩等玄學名士只適合束之高閣,何充也稱如果沒有自己這樣的人處理政事,王濛劉恬等輩根本無法生存。門閥士族中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王導、庾亮、謝安等人無不在玄學之外具有儒學造詣,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螺旋:士族想要保持家門不墜就必須搞玄學,但搞玄學容易把人搞廢,人被搞廢后難當重任,失去人才支撐的名門便逐漸隕落。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羲之

這種氛圍下形成了永和名士團體,他們聚在一起放歌遊玩,奢侈放縱,沉溺享樂,除了書法和酒量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這期間即使北方的後趙發生了大亂,東晉也沒有北伐的意願。蔡謨在石勒死後反對朝廷出兵,王羲之勸朝廷放棄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孫綽也在桓溫收復洛陽時阻止朝廷遷都。他們希望維持現有的局面,不希望被北伐打破這樣的平衡。而北伐也常常被有心者利用,拿來當做政治鬥爭的旗號,庾翼就曾借北伐的旗號命曾協助祖逖北伐的桓宣進攻後趙,在其戰敗後又趁勢將其貶官並奪走軍權。而站在東晉皇室的角度,他們無力號令士族並領導北伐,只能任其擺佈。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出現一位軍政方面都強勢的人物來整合朝野,完成北伐,於是桓溫便橫空出世了。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南逃士族裡身份和勢力都不算出眾,他努力出入名士集團,又憑藉在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中立功而使得桓家在東晉朝廷裡有了一席之地。在王庾兩家勢力衰退之後,桓溫憑藉其才能和功績掌握了上游勢力,成為最強的門閥。桓溫雖然沒什麼玄學造詣,但他屬於士族階層的一員,其行為也完全遵從東晉自建國以來的政治規則,沒有太出格的地方,連廢立皇帝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桓溫

桓溫在中原大亂時想要北伐,並想方設法逼迫朝廷讓自己出兵,卻是先引誘朝廷派殷浩等人從揚州出擊,待其失敗後再按正常程序罷免殷浩,然後才自己發兵。桓溫的這種模式毫無疑問難以把握有利的時機,同時他也沒有整合整個東晉的實力,在他出兵北伐時,後方朝廷都巴不得他戰敗,防止其建立太高的功勳,桓溫所能調用的只有上游地區的兵力和物資。同時,桓溫的性格和所處的局勢也使得他在軍事上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想要保存實力以作為政治籌碼。雖然桓溫出師關中時,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缺乏魄力的桓溫卻辜負了百姓們的熱情,也得不到奇才王猛的追隨。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王猛

三次北伐令桓溫幾乎掌控了整個東晉的軍事力量,但缺乏魄力的桓溫耗費了25年才完成這一目的,同時枋頭之戰的大敗損害了桓溫的聲望,壽命的限制和王謝等士族在中央的抵抗也使得桓溫最終沒能邁出稱帝那一步。桓溫終究無法打破東晉的局面,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人。

這期間簡文帝司馬昱一度打算在遺詔裡給桓溫自立的權力,但被王坦之所阻止,王坦之稱晉朝的江山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司馬昱有什麼資格將其拱手讓人。如果說幾十年前的司馬睿面臨王敦時尚有讓出皇位的權力,那如今的司馬昱連退位讓賢都需要經過士族同意才行。

桓溫死後,其家族漸漸退出了下游地區,和新崛起的陳郡謝氏共同掌控東晉。此時北方已經邁向統一,東晉朝廷幾十年無事的偏安生活暫告段落,前秦成為東晉的最大敵人,東晉的主要矛盾從內部轉移到了外部。

這期間執政的謝安和桓溫的弟弟桓衝攜手併力,開始合作對抗苻堅。謝安讓一族中才能最優秀的侄子謝玄整合京口的流民集團,組建起了戰力強悍的北府兵。最終在桓謝的合力之下,苻堅慘敗於淝水,東晉在這場生死大戰中大獲全勝。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謝安

然而,事情卻並非那麼簡單。謝安在史書中總是以優雅閒適的姿態出現,但縱觀謝安一生,卻總是生活在一種十分艱難的處境裡。謝安原本是家族中的隱逸者,因兄長的相繼去世,為了維持家族的影響力才選擇出山。他在出仕後,在沒有掌兵的情況面對實力強大的桓溫苦苦維持東晉朝廷,終於成功拖到了桓溫去世。剛鬆口氣,面對的又是統一北方的前秦威逼。在這期間,謝安還努力培養家族中的優秀人才。

陳郡謝氏的門風在東晉門閥中顯得很獨特,王庾桓氏都以權逼主上,排斥異己著稱,而謝氏卻講究謙退。謝安並不願意自己的家族功高蓋主,成為出頭鳥,他在教育家族中的晚輩時,曾說他們何必去幹預人事,讓自己家族繁盛。所謂干預人事,指的便是覬覦晉室。而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意思是自己想要成為生於庭階的芝蘭玉樹,既能不預人事,又能枝繁葉茂,謝安對其尤為讚許,謝家的政治意向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在謝安的執政下,司馬皇室的權力開始恢復。後人在講述淝水之戰時,常常著重描述東晉內部的團結,實際上謝家在前方努力抗敵時,孝武帝司馬曜卻賦予了弟弟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的權力,分走了謝安的一部分職權。

淝水的勝利讓謝安在大喜過望的同時,也讓其感到憂慮。如果換成是桓溫,他會好好利用淝水所帶來的威望,讓自己在政治上更進一步。但謝安和桓溫不同,他既擔心自己因為全據淝水之功而得罪上游的桓衝,又擔心功高震主引起司馬曜的猜忌,因而焦慮不安。

加上司馬曜也是多疑之人,結果就是,淝水之戰後謝安居然沒有得到半點賞賜,為了防止謝安叔侄趁機擴大影響力,東晉朝廷也沒有下令趁勢北伐。司馬曜對謝氏的防備日益加深,謝安在宴會上聽桓伊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時甚至淚落沾衿。

桓衝在前秦敗退後收復了樑益二州,但由於自己很快去世,西線的北伐隨即結束,桓氏也由此衰落。由於司馬曜的猜忌,東線直到淝水之戰結束一年後才在謝安的屢次上書下正式發起北伐,此時前秦大亂,北方沒有可以與東晉一爭高下的政權,以北府兵的強悍和謝玄的善戰,按理說東晉具備了統一北方的實力。事實上謝玄一方的戰事也非常順利,所到之處幾乎望風而降,一口氣收復了兗、青、司、豫四州。但謝安因為不受信任已經被踢出了朝廷,謝玄也擔心自己功勞太高而心懷憂懼。於是劉牢之在鄴城戰敗後,東晉馬上下令退兵,完全不顧前秦在河北之地爆發了翟遼和慕容垂的叛亂,正是有利時機。謝玄這時自請交還全部官職和兵馬,也得到了朝廷的許可。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謝玄

謝安和謝玄於不久後便去世,加上之前的桓衝,兩大門閥一同衰落,東晉的皇權終於得以建立。

然而,司馬曜並非明君,淝水之戰後外敵的消失使得東晉君臣再次陷入了自身的內鬥,司馬曜和弟弟司馬道子的關係從親密合作變得緊張起來。同時,太原王氏作為新的門閥士族代表成為了皇權的附庸,司馬曜的皇后和司馬道子的王妃分別來自王氏的不同支屬,王氏也因為二者的鬥爭而分裂。太原王氏的情況,象徵著門閥勢力壓制皇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司馬曜死後,太原王恭作為司馬曜的親信繼續和司馬道子進行著鬥爭,雙方甚至兵戎相見。但無論王恭也好,司馬道子也好,都沒有根基深厚的軍事力量,於是在淝水之戰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作為重要勢力登上政治舞臺。其首領劉牢之宛如漢末時的呂布,被多方拉攏,又缺乏自身的政治立場,因而朝三暮四,先背叛王恭投靠司馬道子,後又背叛司馬道子投靠桓玄。雖然劉牢之與北府兵已經成為東晉政壇的關鍵力量,但次等士族的出身使得劉牢之並不受到門閥士族的另眼相待,他個人也在兵權被桓玄奪取後落得個自縊而死的下場。

另一方面,在東晉政壇中得不到出頭機會的其他次等士族如孫泰借道教勢力企圖抬高自身地位,但沒有成功,因而關係親近的孫恩盧循徐道覆等人隨即發動了起義。不久,北府兵征戰中所孕育出的終極戰士劉裕也在桓玄篡位後選擇起兵。最終在孫恩和劉裕等人所燃起的大火之下,東晉王朝化為了灰燼。

兩敗俱傷的淝水之戰——開啟了南北朝的大門

劉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