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沙漠是人類未來生活空間”,“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從一位河南農民,闖到大西北,兒經煉,成為沙漠上種紅棗專家,

李懷民在西部棗研所工作期間,長年在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沿的金昌民勤、武威、白銀等市縣的鄉村駐點,培育種棗致富典型,引領沙地,棗業發展,經棗研所規劃設計、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栽植的棗林面積達十萬多畝,其中蘭具的五萬畝砂地林被樹為全省紅棗示範基地,他參加完成的《早砂地棗樹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拉術達國內領先水平,獲省科技進步獎,發展沙地棗業成為他十年如一日夜不倦的追求和夢想。

創業起點

2012年,他帶人到毛烏素沙地考察,確認這裡有豐富的沙地資源和水利資源,充沛的光熱條件,是發展沙地棗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可建成理想的優質紅棗基地,毛鳥素沙地的生態棗業大有可為。在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領導的支持下,李懷民試栽了百畝沙地棗樹,成活長勢良好,從中看到了希望,決定在這裡規模發展沙地棗業,在當地黨政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林業、科技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在沙爾裡格嘎查規劃建立毛烏素紅棗大觀園。

專家:“沙漠是人類未來生活空間”,“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毛烏素紅棗

2012年李懷民在烏審旗成立毛烏素棗業研究所和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以紅棗優良品種引選繁育研究和種植棗樹、發展棗產業為主的研究所十合作社。聘用一部分德高望重有經驗的退休老幹部、老專家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棗農,目前合作社社員已達68人,其中農民成員51人,專業技術人員13人,正高級職稱3人、高級職稱6人,農藝師、林業工程師等中級職稱3人;形成了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團隊。目前形成了“科研+生產”的產業體系,推行了“研究所+合作社基地+農牧民”的運作模式。

百折不撓,堅信理念

2012年以來從全國700多個棗品種中選出38個優良品種在基地栽植試驗,38種紅棗篩選出29種食用、加工、觀賞三種類型品種。①選出最適宜當地發展的3個品種;②創建矮化密植集約經營模式栽植方法;③探索紅棗豐產、穩產生產技術;④推過棗糧、棗藥、棗草間作技術;⑤編寫《沙地種棗技術手冊》並組織牧民技術培訓,科學種棗建園;⑥實施中央項目推廣資金《鄂爾多斯市沙區紅棗栽培技術推廣與示範項目》。

以李懷民為團隊的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合作社於2014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評為“林沙產業示範單位”,2014年被市林科院評為市林業治沙科學研究院試驗示範基地”,2014年被鄂爾多斯市評為“產業化龍頭企業,2015年評為“國家級專業合作社”“市級特色產業化基地”,2015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農學會“科教興農獎”,2015年獲得“光彩事業先進集體”,2016獲得“優秀創新創業企業”2016年李懷民獲得“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2016年10月“內蒙古紅棗優良無性系引選繁育種技術”課題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專家鑑定。

創業帶頭,共同致富

目前基地示範樣板已見成效,並以帶動當地農牧民開始栽植棗樹,當地目前已發展到5800餘畝,並輻射帶動周邊旗縣區棗樹的發展初步統計,鄂前旗、鄂旗、伊旗、達旗等地區發展18000餘畝。成活率均在90%以上,在基地的帶動下呈現出大好的發展勢頭。栽植、嫁接的大王棗、七月鮮、和田棗等,當年掛果,個大香甜,誰見誰誇好,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成了毛烏素的一大新聞。市林業局主要領導及各部門多次到實地調研,並召開現場辦公會和紅棗產業論證會,完善全旗紅棗產業規劃方案,著力打造烏審旗西南部“毛烏素”紅棗產業帶,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烏審現代林業轉型發展。

現在的毛烏素紅棗大觀園中的蟠龍棗、葫蘆棗、磨盤棗、茶壺棗、胎裡紅等觀賞棗,各具奇態,唯妙唯俏,十分可愛,為毛烏素沙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觀園已引進棗樹新品種38個,為周邊提供良種苗木200萬株,成為內蒙古發展沙地棗業的種質資源庫、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和技術培訓中心,蒙棗第一園,引領全區棗業發展。利用沙地資源發展生態棗業,是項低投入,高產出,一次投入,長期收益的生態富民產業,富在當代、惠及子孫的陽光工程。以毛烏素紅棗大觀園為例:三年完成建園任務,第一年整地、種苗、栽植、地膜、水肥等費用1800元;第二年幼樹高1米左右,部分見果,水肥、鬆土除草等管理費用400元;第三年樹高1.5米左右,全部掛果,投入管理費400元。三年共投入2600元。第四年株產棗果1.5千克,畝產150千克,以每千克10元計,產值150元,除去投入,始有剩餘。以後的產果量,每年將連續翻番。第六、七年進入盛果期,產果量穩定在每株5千克,畝產千斤,畝產值約5000元,稱作“旱不死的鐵桿莊稼”“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