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與世界接軌的“品牌大學”,成功與荷蘭瓦格寧根、美國康奈爾等大學牽手,荷蘭傑克、美國赫爾曼和瓊斯、意大利kurt等10多名專家定期前來授課,帶來了新思維、新管理、新模式,讓傳統觀念與先進理念撞擊出智慧火花。

這是一所聚集國內高端人才的“著名大學”,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農業專家李丙智等7名教授和60多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市縣農技員,組成智囊團,培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與世界接軌的“品牌大學”,成功與荷蘭瓦格寧根、美國康奈爾等大學牽手,荷蘭傑克、美國赫爾曼和瓊斯、意大利kurt等10多名專家定期前來授課,帶來了新思維、新管理、新模式,讓傳統觀念與先進理念撞擊出智慧火花。

這是一所聚集國內高端人才的“著名大學”,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農業專家李丙智等7名教授和60多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市縣農技員,組成智囊團,培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田間大學”,農民與教授面對面,專業課堂學理論、田間地頭學技能,開啟了“理論+實踐”的大門,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國際標準,引進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建成標準化、規範化、集約化10.2萬畝矮砧蘋果示範基地,採用“政府+高校+企業+農戶”模式,創辦“田間大學”,培養“泥土味兒”的“田秀才”,不僅圓了貧困戶的“大學夢”,而且趟出了鄉土人才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田間大學”被國家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其經驗在全國交流。今年5月,全縣已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學有所成:“田秀才”抱團闖市場

千陽縣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面朝黃土背朝天,幹不幹活一天完;早晨睡到八九點,醒來串門諞閒傳” 。這是昔日千陽縣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成為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千陽縣委、縣政府從產生致貧的思想根源找原因,讓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的頂點人才,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田間大學”應運而生。目前,千陽縣已在貧困群眾集中的張家塬、南寨等鎮設立4個教學點、22個教學班,創辦科技書屋。在西農蘋果試驗站、海升示範園、華聖苗木繁育中心設立3個實訓基地,跟著專家教授學。同時,縣上拍攝《田間大學》《千湖河畔蘋果紅》等專題片,傳播新理念和扶貧政策信息。

田間大學”猶如久旱逢甘霖,送來“及時雨”,激活了渭北旱塬“一池春水”。農民紛紛進課堂、進果園、學技術、比技能蔚然成風,出現了“專家教授做示範、田間地頭解疑難;脫貧致富在果園,家家戶戶比存款”的新變化。

自從“田間大學”辦到家門口,不僅僅讓山區群眾學到了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更重的是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看到了“錢”景,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與世界接軌的“品牌大學”,成功與荷蘭瓦格寧根、美國康奈爾等大學牽手,荷蘭傑克、美國赫爾曼和瓊斯、意大利kurt等10多名專家定期前來授課,帶來了新思維、新管理、新模式,讓傳統觀念與先進理念撞擊出智慧火花。

這是一所聚集國內高端人才的“著名大學”,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農業專家李丙智等7名教授和60多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市縣農技員,組成智囊團,培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田間大學”,農民與教授面對面,專業課堂學理論、田間地頭學技能,開啟了“理論+實踐”的大門,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國際標準,引進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建成標準化、規範化、集約化10.2萬畝矮砧蘋果示範基地,採用“政府+高校+企業+農戶”模式,創辦“田間大學”,培養“泥土味兒”的“田秀才”,不僅圓了貧困戶的“大學夢”,而且趟出了鄉土人才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田間大學”被國家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其經驗在全國交流。今年5月,全縣已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學有所成:“田秀才”抱團闖市場

千陽縣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面朝黃土背朝天,幹不幹活一天完;早晨睡到八九點,醒來串門諞閒傳” 。這是昔日千陽縣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成為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千陽縣委、縣政府從產生致貧的思想根源找原因,讓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的頂點人才,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田間大學”應運而生。目前,千陽縣已在貧困群眾集中的張家塬、南寨等鎮設立4個教學點、22個教學班,創辦科技書屋。在西農蘋果試驗站、海升示範園、華聖苗木繁育中心設立3個實訓基地,跟著專家教授學。同時,縣上拍攝《田間大學》《千湖河畔蘋果紅》等專題片,傳播新理念和扶貧政策信息。

田間大學”猶如久旱逢甘霖,送來“及時雨”,激活了渭北旱塬“一池春水”。農民紛紛進課堂、進果園、學技術、比技能蔚然成風,出現了“專家教授做示範、田間地頭解疑難;脫貧致富在果園,家家戶戶比存款”的新變化。

自從“田間大學”辦到家門口,不僅僅讓山區群眾學到了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更重的是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看到了“錢”景,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可行,是南寨鎮三合村人。妻子患有風溼性關節炎,女兒是殘疾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為給女兒治病,家裡欠了一屁股債。他就踏進“田間大學”大門,聽取美國、荷蘭、意大利“洋教授”講課,虛心請李丙智教授作指導。由於他愛學習、善動腦、肯鑽研,果樹芽接、枝接一刀見效,成活率高,被專家和鄉親們稱為“趙一刀”。

“趙一刀”把自己3畝矮砧蘋果園管理成為標準化示範園後,為了讓鄉親們增加收入,他組織70多名鄉土人才,走出家門,前往陝甘寧三省,足跡遍及30多個蘋果園,為當地群眾現場指導技術,嫁接果樹,引進新品種。三年來,他帶領的團隊每年總收入超過400萬元。南寨村貧困戶景海珍,一直跟隨“趙一刀”走南闖北嫁接果樹。她說:“2017年,我丈夫因車禍失去了生命,丟下我和孩子,對生活絕望了。在‘田間大學’,我認識有本事的趙可行後,鼓足了信心。跟著他幹,心裡踏實。”

南寨鎮村民喜摘豐收的蘋果。

“田間大學”就是這樣,一帶十、十傳百、百幫千,鄉土人才異軍突起。目前,千陽縣通過“田間大學”培訓鄉土人才2320餘人,其中520人通過職業農民認定,向龍頭企業、農業園區輸送技能人才1800餘人,出現“人人有技術、個個有本事、家家有錢賺”新局面。

學以致用:“田間大學”產生“磁場效應”

思路一變天地寬。“田間大學”不僅讓農民學以致用,使“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而且產生了“磁場效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領辦實體。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與世界接軌的“品牌大學”,成功與荷蘭瓦格寧根、美國康奈爾等大學牽手,荷蘭傑克、美國赫爾曼和瓊斯、意大利kurt等10多名專家定期前來授課,帶來了新思維、新管理、新模式,讓傳統觀念與先進理念撞擊出智慧火花。

這是一所聚集國內高端人才的“著名大學”,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農業專家李丙智等7名教授和60多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市縣農技員,組成智囊團,培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田間大學”,農民與教授面對面,專業課堂學理論、田間地頭學技能,開啟了“理論+實踐”的大門,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國際標準,引進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建成標準化、規範化、集約化10.2萬畝矮砧蘋果示範基地,採用“政府+高校+企業+農戶”模式,創辦“田間大學”,培養“泥土味兒”的“田秀才”,不僅圓了貧困戶的“大學夢”,而且趟出了鄉土人才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田間大學”被國家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其經驗在全國交流。今年5月,全縣已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學有所成:“田秀才”抱團闖市場

千陽縣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面朝黃土背朝天,幹不幹活一天完;早晨睡到八九點,醒來串門諞閒傳” 。這是昔日千陽縣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成為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千陽縣委、縣政府從產生致貧的思想根源找原因,讓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的頂點人才,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田間大學”應運而生。目前,千陽縣已在貧困群眾集中的張家塬、南寨等鎮設立4個教學點、22個教學班,創辦科技書屋。在西農蘋果試驗站、海升示範園、華聖苗木繁育中心設立3個實訓基地,跟著專家教授學。同時,縣上拍攝《田間大學》《千湖河畔蘋果紅》等專題片,傳播新理念和扶貧政策信息。

田間大學”猶如久旱逢甘霖,送來“及時雨”,激活了渭北旱塬“一池春水”。農民紛紛進課堂、進果園、學技術、比技能蔚然成風,出現了“專家教授做示範、田間地頭解疑難;脫貧致富在果園,家家戶戶比存款”的新變化。

自從“田間大學”辦到家門口,不僅僅讓山區群眾學到了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更重的是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看到了“錢”景,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可行,是南寨鎮三合村人。妻子患有風溼性關節炎,女兒是殘疾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為給女兒治病,家裡欠了一屁股債。他就踏進“田間大學”大門,聽取美國、荷蘭、意大利“洋教授”講課,虛心請李丙智教授作指導。由於他愛學習、善動腦、肯鑽研,果樹芽接、枝接一刀見效,成活率高,被專家和鄉親們稱為“趙一刀”。

“趙一刀”把自己3畝矮砧蘋果園管理成為標準化示範園後,為了讓鄉親們增加收入,他組織70多名鄉土人才,走出家門,前往陝甘寧三省,足跡遍及30多個蘋果園,為當地群眾現場指導技術,嫁接果樹,引進新品種。三年來,他帶領的團隊每年總收入超過400萬元。南寨村貧困戶景海珍,一直跟隨“趙一刀”走南闖北嫁接果樹。她說:“2017年,我丈夫因車禍失去了生命,丟下我和孩子,對生活絕望了。在‘田間大學’,我認識有本事的趙可行後,鼓足了信心。跟著他幹,心裡踏實。”

南寨鎮村民喜摘豐收的蘋果。

“田間大學”就是這樣,一帶十、十傳百、百幫千,鄉土人才異軍突起。目前,千陽縣通過“田間大學”培訓鄉土人才2320餘人,其中520人通過職業農民認定,向龍頭企業、農業園區輸送技能人才1800餘人,出現“人人有技術、個個有本事、家家有錢賺”新局面。

學以致用:“田間大學”產生“磁場效應”

思路一變天地寬。“田間大學”不僅讓農民學以致用,使“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而且產生了“磁場效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領辦實體。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蒲維科,是千陽縣草碧鎮龍槐塬村人,今年50歲。2014年,母親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後來,父親也因車禍不幸離世,他還有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成為村裡典型的貧困戶。為了養家餬口,他先後在寶雞、西安等地裝飾公司學家裝,不是沒活兒幹,就是幹了活也被拖欠工資拿不到錢。

2016年,蒲維科聽說縣上辦起了“田間大學”,來了黃頭髮、藍眼睛、大鼻子的“洋教授”,不但講解世界上最先進的矮砧蘋果作務新技術,還在田間地頭現場指導,他就撂下家裝活兒,返回家鄉。

剛開始,蒲維科對矮砧蘋果作務技術一無所知,在村幹部幫助下,他走進華聖公司邊看邊學。白天,跟著公司技術員學理論、學修剪、學施肥,晚上,抱著《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等書本學,把自己沒有弄懂的問題記下來,向技術員請教。很快,他就學會了“大苗建園、矮砧密植、格架栽培、水肥一體、機械作務”現代蘋果種植新技術,並掌握幼園發展林下經濟的基本原理。

蒲維科有了新知識,理出了新思路,帶頭承包30畝地,全部栽植矮砧蘋果。2016年第一年建園後,套種西瓜、紅薯、辣椒等作物,當年收入5萬元。2018年,果園初掛果,但受到了霜凍,而他套種的紅薯等作物,年收入又超過了10萬元。蒲維科成為遠近有名的技術員、脫貧明星,村民看紅了眼,紛紛來取經。他因勢利導,指導全村發展矮砧蘋果園600多畝,為全村致富增收趟出新路子。

蒲維科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方向、掌握不了新技術,其實路就在腳下。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田間大學開在家門口,送不來新技術,就沒有我的今天!”在千陽,像蒲維科這樣返鄉創業、領辦實體的就有143名。

學有所獲:“洋教授”教出“土專家”

“田間大學”以用為本,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讓貧困戶學到了新技術,實實在在得到實惠,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59歲的沈愛乾,是張家塬鎮寶丰村人。2014年,妻子也因患腕管綜合徵,在市中醫院做手術花去了2萬元,當時兒子還在上大學,是村上因病致貧的貧困戶。

資金、沒技術、沒收入的家庭,沈愛乾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當他看到村上成立了盛園合作社,村民都建矮砧蘋果園,地裡還來了“洋教授”。駐村第一書記張永剛動員他參加扶智扶志“雙扶”學校,鼓足生活勇氣。接著,他跟著“洋教授”走進“田間大學”,地頭學、現場學、網上學,留芽、取芽、剪枝、拉枝等矮砧蘋果作務技術,一一記在心。幾個月時間,心靈手巧的沈愛乾掌握了新技術,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一下子坐不住了,就把家裡10畝地全部栽上矮砧蘋果。

張永剛看到老沈有了脫貧激情,一面落實產業扶貧政策,幫扶他建果園,一面安排他到合作社當庫管、幹零活,月工資3500元。今年,沈愛乾家庭收入已突破5萬元,不但還清了外債,而且還有了存款。

如今,在寶丰村,已湧現出沈愛乾、王寶賢、杜世玉、沈文科、沈林傑等20多名果樹管理能手的土專家、田秀才。短短6年,全村矮砧蘋果面積從0發展到2631畝,搭載131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從37.8元猛增430萬元。

“田間大學”培養出的鄉土人才,已成為千陽縣鄉村振興、造血強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目前,全縣38人創辦家庭農場、93人擔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5人領辦農業生產經營實體、340多人成長為種養大戶、創辦36個農業生產園區,5315戶貧困戶搭載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快車”,戶均年增收近萬元。千陽縣上下正在沿著“生態立縣、人才強縣、果業富縣”的綠色發展之路,向著小康目標闊步前進。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與世界接軌的“品牌大學”,成功與荷蘭瓦格寧根、美國康奈爾等大學牽手,荷蘭傑克、美國赫爾曼和瓊斯、意大利kurt等10多名專家定期前來授課,帶來了新思維、新管理、新模式,讓傳統觀念與先進理念撞擊出智慧火花。

這是一所聚集國內高端人才的“著名大學”,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農業專家李丙智等7名教授和60多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市縣農技員,組成智囊團,培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田間大學”,農民與教授面對面,專業課堂學理論、田間地頭學技能,開啟了“理論+實踐”的大門,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國際標準,引進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建成標準化、規範化、集約化10.2萬畝矮砧蘋果示範基地,採用“政府+高校+企業+農戶”模式,創辦“田間大學”,培養“泥土味兒”的“田秀才”,不僅圓了貧困戶的“大學夢”,而且趟出了鄉土人才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田間大學”被國家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其經驗在全國交流。今年5月,全縣已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學有所成:“田秀才”抱團闖市場

千陽縣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面朝黃土背朝天,幹不幹活一天完;早晨睡到八九點,醒來串門諞閒傳” 。這是昔日千陽縣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成為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千陽縣委、縣政府從產生致貧的思想根源找原因,讓海升、華聖等龍頭企業的頂點人才,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田間大學”應運而生。目前,千陽縣已在貧困群眾集中的張家塬、南寨等鎮設立4個教學點、22個教學班,創辦科技書屋。在西農蘋果試驗站、海升示範園、華聖苗木繁育中心設立3個實訓基地,跟著專家教授學。同時,縣上拍攝《田間大學》《千湖河畔蘋果紅》等專題片,傳播新理念和扶貧政策信息。

田間大學”猶如久旱逢甘霖,送來“及時雨”,激活了渭北旱塬“一池春水”。農民紛紛進課堂、進果園、學技術、比技能蔚然成風,出現了“專家教授做示範、田間地頭解疑難;脫貧致富在果園,家家戶戶比存款”的新變化。

自從“田間大學”辦到家門口,不僅僅讓山區群眾學到了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更重的是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看到了“錢”景,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可行,是南寨鎮三合村人。妻子患有風溼性關節炎,女兒是殘疾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為給女兒治病,家裡欠了一屁股債。他就踏進“田間大學”大門,聽取美國、荷蘭、意大利“洋教授”講課,虛心請李丙智教授作指導。由於他愛學習、善動腦、肯鑽研,果樹芽接、枝接一刀見效,成活率高,被專家和鄉親們稱為“趙一刀”。

“趙一刀”把自己3畝矮砧蘋果園管理成為標準化示範園後,為了讓鄉親們增加收入,他組織70多名鄉土人才,走出家門,前往陝甘寧三省,足跡遍及30多個蘋果園,為當地群眾現場指導技術,嫁接果樹,引進新品種。三年來,他帶領的團隊每年總收入超過400萬元。南寨村貧困戶景海珍,一直跟隨“趙一刀”走南闖北嫁接果樹。她說:“2017年,我丈夫因車禍失去了生命,丟下我和孩子,對生活絕望了。在‘田間大學’,我認識有本事的趙可行後,鼓足了信心。跟著他幹,心裡踏實。”

南寨鎮村民喜摘豐收的蘋果。

“田間大學”就是這樣,一帶十、十傳百、百幫千,鄉土人才異軍突起。目前,千陽縣通過“田間大學”培訓鄉土人才2320餘人,其中520人通過職業農民認定,向龍頭企業、農業園區輸送技能人才1800餘人,出現“人人有技術、個個有本事、家家有錢賺”新局面。

學以致用:“田間大學”產生“磁場效應”

思路一變天地寬。“田間大學”不僅讓農民學以致用,使“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而且產生了“磁場效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領辦實體。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蒲維科,是千陽縣草碧鎮龍槐塬村人,今年50歲。2014年,母親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後來,父親也因車禍不幸離世,他還有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成為村裡典型的貧困戶。為了養家餬口,他先後在寶雞、西安等地裝飾公司學家裝,不是沒活兒幹,就是幹了活也被拖欠工資拿不到錢。

2016年,蒲維科聽說縣上辦起了“田間大學”,來了黃頭髮、藍眼睛、大鼻子的“洋教授”,不但講解世界上最先進的矮砧蘋果作務新技術,還在田間地頭現場指導,他就撂下家裝活兒,返回家鄉。

剛開始,蒲維科對矮砧蘋果作務技術一無所知,在村幹部幫助下,他走進華聖公司邊看邊學。白天,跟著公司技術員學理論、學修剪、學施肥,晚上,抱著《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等書本學,把自己沒有弄懂的問題記下來,向技術員請教。很快,他就學會了“大苗建園、矮砧密植、格架栽培、水肥一體、機械作務”現代蘋果種植新技術,並掌握幼園發展林下經濟的基本原理。

蒲維科有了新知識,理出了新思路,帶頭承包30畝地,全部栽植矮砧蘋果。2016年第一年建園後,套種西瓜、紅薯、辣椒等作物,當年收入5萬元。2018年,果園初掛果,但受到了霜凍,而他套種的紅薯等作物,年收入又超過了10萬元。蒲維科成為遠近有名的技術員、脫貧明星,村民看紅了眼,紛紛來取經。他因勢利導,指導全村發展矮砧蘋果園600多畝,為全村致富增收趟出新路子。

蒲維科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方向、掌握不了新技術,其實路就在腳下。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田間大學開在家門口,送不來新技術,就沒有我的今天!”在千陽,像蒲維科這樣返鄉創業、領辦實體的就有143名。

學有所獲:“洋教授”教出“土專家”

“田間大學”以用為本,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讓貧困戶學到了新技術,實實在在得到實惠,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59歲的沈愛乾,是張家塬鎮寶丰村人。2014年,妻子也因患腕管綜合徵,在市中醫院做手術花去了2萬元,當時兒子還在上大學,是村上因病致貧的貧困戶。

資金、沒技術、沒收入的家庭,沈愛乾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當他看到村上成立了盛園合作社,村民都建矮砧蘋果園,地裡還來了“洋教授”。駐村第一書記張永剛動員他參加扶智扶志“雙扶”學校,鼓足生活勇氣。接著,他跟著“洋教授”走進“田間大學”,地頭學、現場學、網上學,留芽、取芽、剪枝、拉枝等矮砧蘋果作務技術,一一記在心。幾個月時間,心靈手巧的沈愛乾掌握了新技術,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一下子坐不住了,就把家裡10畝地全部栽上矮砧蘋果。

張永剛看到老沈有了脫貧激情,一面落實產業扶貧政策,幫扶他建果園,一面安排他到合作社當庫管、幹零活,月工資3500元。今年,沈愛乾家庭收入已突破5萬元,不但還清了外債,而且還有了存款。

如今,在寶丰村,已湧現出沈愛乾、王寶賢、杜世玉、沈文科、沈林傑等20多名果樹管理能手的土專家、田秀才。短短6年,全村矮砧蘋果面積從0發展到2631畝,搭載131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從37.8元猛增430萬元。

“田間大學”培養出的鄉土人才,已成為千陽縣鄉村振興、造血強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目前,全縣38人創辦家庭農場、93人擔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5人領辦農業生產經營實體、340多人成長為種養大戶、創辦36個農業生產園區,5315戶貧困戶搭載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快車”,戶均年增收近萬元。千陽縣上下正在沿著“生態立縣、人才強縣、果業富縣”的綠色發展之路,向著小康目標闊步前進。

千陽縣:“田間大學”培養新型“土專家”

來源:學習強國

編輯:千陽宣傳(交流QQ:42966841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