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傳承人 連接起一條條玉樹民族文化的鏈條

藝術 手工藝 三江源 舞蹈 玉樹發佈 2017-05-19

在三江源頭,有這麼一些人仍然沉醉在發現美、追求美、呈現美的過程中,並在實踐中把這種精神產品轉化為物質的、可見的,使之成為文化多樣性的載體,從而傳遞著歷史的記憶、傳統的認同、族群的精神、審美的流變。他們帶著自然界的靈感,帶著天賦,帶著父業子承的自覺,連接起一條條民族文化的鏈條,而閃現在這些鏈條上的光點,正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非遺文化傳承人 連接起一條條玉樹民族文化的鏈條

1

每個人看到黃金交錯鑲飾的藏式腰刀和腰帶時,都不由得感嘆藝人手工的精緻與華美。享有盛譽的玉樹腰刀以安衝出產為最,據說安衝傳統手工藝已經傳承了500年之久,2009年,中國文化部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榮譽頒予龍多然傑。這位老人在1948年的夏天出生於安衝鄉拉孜村,彼時,家中的鍛打手藝已聲名遠揚,果洛、昌都、甘孜、阿壩一帶的許多客人慕名前來訂購。

非遺文化傳承人 連接起一條條玉樹民族文化的鏈條

龍多然傑13歲時開始學習這項手工藝,從製作鉚釘和鈴鐺入手,逐漸掌握了鍛打技術,一直到16歲時,父親才把黃金和白銀材料交到他的手上,當他打出第一把銀質鑲金的腰刀時,那種喜悅和滿足感從此一直伴隨著他。在父親的耐心指教下,這位第五代傳人已經完全繼承了家族技藝和榮譽,在他盛年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鍛打技術在當地無人能及,更何況以誠信為本的品質為他贏得了長久的市場,直到今天,國內外的客人還在不斷送來訂單。如今龍多然傑老人已專心教過23人,學生的學生都有上百人。老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將來工藝會創新,藝術會進步,傳統文化向前發展大有餘地,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裝飾品還是大有銷路的。

2

旦增多傑老人是民族傳統服飾製作的傳承人,他1946年11月出生於仲達鄉塘達村塘龍社,15歲時師從父親學習裁縫手藝。老人患著比較嚴重的哮喘疾病,但一說到鍾愛的服裝,他的眼神裡就充滿了熱情的光芒。旦增多傑的第一個學生是個殘疾人,當時他看到這位下半身癱瘓的殘疾人時,頓起惻隱之心,就想幫助他找到生活出路,正好裁縫需要坐著工作,就萌生了收為弟子的想法,那時家中傳統是技藝不外傳,但他還是堅持教他手藝,現在這位學生做裁縫已經純熟,生活過得也很好。

非遺文化傳承人 連接起一條條玉樹民族文化的鏈條

那以後他就專門教授殘疾人,如今已經有多人學成後獨立支撐門面了。他笑著說人們不應該小看殘疾人,他們實際上聰明伶俐,學習非常快,聾啞人不說話,殘疾人不挪窩,可以抓緊一切機會學習,絕不會浪費時間。老人與夫人江永文毛生育了四個孩子,但老人說孩子們都在外謀生,不靠這個技術存活了,等於這個傳統文化要從這個家庭消失了,雖然遺憾,但是還有那麼多學生學習到了一定的技能,從這點上說還是感到很欣慰。

3

玉樹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其中森寨的“秋卓”舞蹈又獨樹一幟,有人說當舞者的一條腿抬起準備舞蹈時,觀眾跑到距離五公里外的結古喝杯茶再回到森寨,舞者的那條腿還沒有放下,可見秋卓具有著深沉凝重的風格和嚴謹深邃的內涵。昂江措老人正是森寨秋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於1945年7月出生在這個古老的村莊,家中有七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父母去世時他只有14歲,那時已經著迷於卓舞,在執著的學習、練習中排解著失去親人的痛苦。

非遺文化傳承人 連接起一條條玉樹民族文化的鏈條

當時村子裡卓舞跳的最好的是一位名叫才日的老者,當年才日老師教出了一批學生,最多時舞者有108人可以同時上場表演。森寨人對於保持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可以從一首歌謠中感知到:“別說我們森寨沒有樂趣,勒阿卓鬆就是我們的樂趣,別說我們森寨沒有寶貝,自顯瑪尼就是我們的寶貝。”昂江措老人從年少時跳到現在,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產,只要他身體健康,身心愉悅,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秋卓只有成年男子們才有資格表演,傳說中這種具有降雨威力的舞蹈,在昂江措老人的帶領下,常常從日落跳到第二天日出,也跳到了康巴衛視節目等重要的媒體上,成為展示玉樹傳統舞蹈的一面多姿多彩的窗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