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鮑武文,自幼年開始師承於綏德縣著名民間石雕藝人郭漢洲,傳承譜系清晰。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全面掌握了綏德石刻的技藝,作品種類豐富、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粗獷、高古、渾雄的藝術風格,每件作品除卻實用功能、裝飾功能外,更有濃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藝領域具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培養大量徒弟,熱心非遺技藝傳承。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岐山(綏米嗩吶)(已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鮑武文,自幼年開始師承於綏德縣著名民間石雕藝人郭漢洲,傳承譜系清晰。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全面掌握了綏德石刻的技藝,作品種類豐富、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粗獷、高古、渾雄的藝術風格,每件作品除卻實用功能、裝飾功能外,更有濃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藝領域具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培養大量徒弟,熱心非遺技藝傳承。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岐山(綏米嗩吶)(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岐山1945年農曆10月20日生於米脂十里鋪鄉李家溝村。李岐山的父親叫李俊富,1916年生,藝名李三,從20歲開始從藝,吹了一輩子,一直到70歲。在陝北綏米一帶,方圓百十里,可謂是有口皆碑,和同時代米脂城華嚴寺灣的吹手趙大四等名家一樣,名氣很大。現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白明理(清澗道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鮑武文,自幼年開始師承於綏德縣著名民間石雕藝人郭漢洲,傳承譜系清晰。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全面掌握了綏德石刻的技藝,作品種類豐富、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粗獷、高古、渾雄的藝術風格,每件作品除卻實用功能、裝飾功能外,更有濃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藝領域具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培養大量徒弟,熱心非遺技藝傳承。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岐山(綏米嗩吶)(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岐山1945年農曆10月20日生於米脂十里鋪鄉李家溝村。李岐山的父親叫李俊富,1916年生,藝名李三,從20歲開始從藝,吹了一輩子,一直到70歲。在陝北綏米一帶,方圓百十里,可謂是有口皆碑,和同時代米脂城華嚴寺灣的吹手趙大四等名家一樣,名氣很大。現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白明理(清澗道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白明理,陝西清澗縣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歲開始拜師學唱道情,一生從事陝北道情的演唱與傳承。現任清澗縣政協委員,陝西省文聯會員。大器晚成,64歲第一次參加陝北民歌大賽,榮獲"陝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後,出版了《白明理清澗道情專輯》,參加了縣、市、省、中央電視臺等各類演出及比賽活動,榮獲很多獎項,聲名遠揚,現為陝北道情國家級傳承人。

魏建明(陝北秧歌)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鮑武文,自幼年開始師承於綏德縣著名民間石雕藝人郭漢洲,傳承譜系清晰。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全面掌握了綏德石刻的技藝,作品種類豐富、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粗獷、高古、渾雄的藝術風格,每件作品除卻實用功能、裝飾功能外,更有濃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藝領域具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培養大量徒弟,熱心非遺技藝傳承。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岐山(綏米嗩吶)(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岐山1945年農曆10月20日生於米脂十里鋪鄉李家溝村。李岐山的父親叫李俊富,1916年生,藝名李三,從20歲開始從藝,吹了一輩子,一直到70歲。在陝北綏米一帶,方圓百十里,可謂是有口皆碑,和同時代米脂城華嚴寺灣的吹手趙大四等名家一樣,名氣很大。現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白明理(清澗道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白明理,陝西清澗縣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歲開始拜師學唱道情,一生從事陝北道情的演唱與傳承。現任清澗縣政協委員,陝西省文聯會員。大器晚成,64歲第一次參加陝北民歌大賽,榮獲"陝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後,出版了《白明理清澗道情專輯》,參加了縣、市、省、中央電視臺等各類演出及比賽活動,榮獲很多獎項,聲名遠揚,現為陝北道情國家級傳承人。

魏建明(陝北秧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魏建明,男,漢族,陝西省綏德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項目“秧歌(陝北秧歌)”的第五代傳承人,其傳承譜系清晰。對該項目的技藝掌握全面嫻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當地是公認的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民間藝人,也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淡文珍(府谷二人臺)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厚重且深遠的名字

在榆林,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生在榆林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

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他們肩負著傳承國家級遺產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旗幟

在文化大省陝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樣有一批傳承人在堅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前僅存10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北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向榮,陝西榆林府谷人,陝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臺、山曲藝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個誰》。

汪世發(綏米嗩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綏米嗩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發(右)

汪世發出身於嗩吶世家,12歲開始跟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習嗩吶,19歲成立自己的嗩吶班子,是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40多年來,汪世髮帶領他的嗩吶班子走遍全國各地。汪世發不僅演奏技藝高超,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他還能獨立創作新的嗩吶曲目,在陝北嗩吶藝人圈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張明貴(白雲山道教音樂)(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明貴道長,道號希仙子,佳縣佳蘆鎮人。生於193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榆林市政協委員、佳縣白雲山道教管委會主任。吹、打、寫、念、做,樣樣精通。

張明貴道長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一身從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時即承家學,博聞強記,堪稱神童。五歲時,因患病許身入道。十一歲時,正式拜張元桐道長為師,專心學道。不久後,就常住白雲山道觀。

賀俊義(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賀俊義,榆林市綏德縣人。九歲起就跟隨鄰村秧歌隊串村演出,十三歲開始獨立扮演陝北秧歌中“二人場子”的包頭角色,主要繼承了當地著名包頭藝人劉培雄的表演風格和套路,後自成一家。

50多年來,他參與表演的“三人場子”曾3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和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獲得各種獎項20次(個)。他還多次被有關文藝團體請去傳藝授課。傳人有馬海強、賀世成、鄭冬瑞、蘇建國、黃慧、崔凡等。賀俊義生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增恆(陝北秧歌)(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增恆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

李增恆,從12歲開始學藝,由於他刻苦認真,對藝術著著追求,終於由一名民間藝術家破格招轉為國家幹部。

1955年,他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鳴驚人,受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和舞蹈界專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表演甲等獎,成為全省知名的民間藝人。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活中,他先後五次進京獻藝。毛主席、周總理、朱總理先後接見他。曾向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全國各大舞蹈專業團體傳授過陝北秧歌“踢場子”,並多次參加電影、電視拍攝工作,先後去法國、瑞士、蘇聯等國演出,授到法國第15屆卡娜國際藝術節主席羅什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偉大的民間藝術家”。

張有萬(靖邊跑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張有萬,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退休職工。

1978年,張有萬自編自演的靖邊跑驢節目《老倆口參加三幹會》獲靖邊縣獎勵,1979年,該節目參加榆林市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此後,他將《老倆口參加三幹會》改為《探親路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1980年,參加全國文藝調演,獲文化部獎勵。1983年以來,他陸續創作了《藍采和嬉戲張果老》《娶親》《拉毛驢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邊跑驢被攝入電影《泥土的芳香》及電視片《中國風》《源泉》《民舞集錦》等影視作品中。

近年來,張有萬積極開展跑驢傳承活動,2014年在靖邊九小舉辦跑驢培訓班,有22名小學生參加了學習培訓。張有萬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源(橫山老腰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成源,榆林市橫山縣人。李成源1967年開始學習腰鼓表演。40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藝術,積累了較豐富的腰鼓表演知識和經驗,為橫山老腰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主要成績: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類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動作形式,主要有順風旗、單蹬腿、兩腳不落地、踹腳打、過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場子類型,並編制了新的場圖。傳統場子類型有黑虎掏心、四木鬥底、蛇盤蛋、黑驢滾蛋等。

他在熟練掌握傳統場子表演類型的同時,編制了和諧大中華、蓮花寶地等25種老腰鼓表演場圖。1986年春節,橫山縣老腰鼓隊在榆林市參加匯演,李成源榮獲特別獎。2006年8月,李成源帶領橫山老腰鼓隊參加榆林旅遊文化藝術節,受到一致好評。李成源現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王青,1968年後跟隨其父王子英學彈三絃、琵琶,由於本人刻苦好學,又有較好的素質,不到一年時間學會了近20首小曲,並參加了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他目前是榆林小曲樂隊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林玉碧,榆林市榆陽區人。林玉碧8歲起隨父學唱榆林小曲,17歲就學會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餘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題材多樣、清麗優雅、風格獨特,深受群眾喜愛。他還擅長演奏多種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參加榆林地區民間音樂匯演,他演奏的《賣雜貨》獲一等獎,期間縣文化館和地區群藝館錄製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與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同時接收了喬忠誠、王豔、尤蘭芳、白秋芳等數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三場榆林小曲演唱會,受到專家一致讚譽。林玉碧現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鮑武文(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鮑武文,自幼年開始師承於綏德縣著名民間石雕藝人郭漢洲,傳承譜系清晰。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全面掌握了綏德石刻的技藝,作品種類豐富、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粗獷、高古、渾雄的藝術風格,每件作品除卻實用功能、裝飾功能外,更有濃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藝領域具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培養大量徒弟,熱心非遺技藝傳承。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岐山(綏米嗩吶)(已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李岐山1945年農曆10月20日生於米脂十里鋪鄉李家溝村。李岐山的父親叫李俊富,1916年生,藝名李三,從20歲開始從藝,吹了一輩子,一直到70歲。在陝北綏米一帶,方圓百十里,可謂是有口皆碑,和同時代米脂城華嚴寺灣的吹手趙大四等名家一樣,名氣很大。現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白明理(清澗道情)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白明理,陝西清澗縣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歲開始拜師學唱道情,一生從事陝北道情的演唱與傳承。現任清澗縣政協委員,陝西省文聯會員。大器晚成,64歲第一次參加陝北民歌大賽,榮獲"陝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後,出版了《白明理清澗道情專輯》,參加了縣、市、省、中央電視臺等各類演出及比賽活動,榮獲很多獎項,聲名遠揚,現為陝北道情國家級傳承人。

魏建明(陝北秧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魏建明,男,漢族,陝西省綏德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項目“秧歌(陝北秧歌)”的第五代傳承人,其傳承譜系清晰。對該項目的技藝掌握全面嫻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當地是公認的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民間藝人,也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淡文珍(府谷二人臺)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榆林僅剩10位

淡文珍是府谷縣清水鎮張家峁人,從小就學會吹梅、拉四弦、彈三絃。在放學之後、勞作之餘,弟兄五人坐在一起“打坐腔”,本地人稱之為淡家“窩兒班”。多年來,他在國內各類藝術比賽中屢獲大獎。2011年,他受中國音樂家協會委派,參加在匈牙利舉辦的“布達佩斯21世紀國際藝術節中國之夜音樂會”,演奏了二人臺曲牌《繡荷包》,受到好評。

最後

文博傳媒網、文博志願者協會倡議

向榆林的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致以崇高的敬意!

-END-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 | 博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