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等。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安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非遺安徽行”帶你一路游完皖省各地、解鎖非遺文化故事。


第十二站:銅陵樅陽東鄉武術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都出自銅陵。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銅陵市擁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3個,擁有天然溼地543.8平方千米,境內白蕩湖、菜籽湖、楓沙湖、陳瑤湖和市區東湖、西湖等湖泊星羅棋佈。

樅陽是銅陵市的下轄縣,是桐城派的故鄉,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的盛譽。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樅陽縣有一項著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鄉武術。

東鄉武術是安徽省的漢族武術流派,自明朝形成。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傳授東鄉武術精髓 做大鄉村特色民俗文化

東鄉武術門規嚴謹、選徒嚴格,提倡安分守己,以鏟強扶弱、保家衛國、抵禦外辱、振興中華的精神為指導思想傳承弟子。

其武術彙集了南拳、武當拳以及北少林拳,內家、外家熔於一爐;結合農家生產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釘耙、扁旦、叉子、板凳等,創造了今天具有農民特色的“農家拳”。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東鄉武術”首席傳承人章根苗在“老洲風箏文化節”展示半耙器械武術魅力

東鄉武術改變了硬打硬拼,以力大降人的傳統把式,巧用了縮、小、柔、綿的獨創技法。以散手、單操技擊為主,是內外雙修的練功方式,老少皆宜,童叟同習。功行久之,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益壽延年。

樅陽重文習武,在解放前屬桐城縣的東鄉和南鄉。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弘揚傳統文化 武術走進校園

舊時,桐城便有句口號:“文不過南鄉,武不過東鄉”。南鄉文風特盛,飽學之士眾多,文壇群星燦爛。而東鄉尚武,歷來有教習拳術之風。

樅陽東鄉武術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其傳播時間之長、名師之眾、套路之廣、功法之神、傳說之多在武術界絕無僅有,過去的當地人在農閒時節進行耍“場子”、“破拳”等習武交流,如今也作為一種傳統習俗被沿襲下來。

東鄉武術與樅陽的淵源久遠,早期主要在祖居福建蒲城的章姓家族內傳承。元代之時,有天武、天祿兄弟二人由馬原遷周潭的發洪山(今名大山)定居,並帶來了當地的南少林武功。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明初,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給鷂石周氏的三世祖,後又世代聯姻,因而章家的武功傳到了周家,於是周家的習武之風便大興起來。到了清初,以周潭為中心,周圍50裡的居民都爭相習武,習武之風遍及整個“東鄉”,形成了“東鄉武術”。

為維護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長又不惜錢財請武師、辦武堂,培養武功人才,從而推動東鄉武術的發展。如今周潭鎮已經成為了東鄉武術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

東鄉武術在嚴厲門規的約束下傳承,分層有序。它不僅僅是一類拳術,更是一種文化和習俗。

非遺安徽行:銅陵,這項非遺傳承中華武術,能健身自衛,反恐擒凶

作為中國傳統的象徵,東鄉武術除了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大量的科學知識外,還是民間知識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今我們重溫祖國武術文化遺產,不光可以健身自衛,也可為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察的技藝注入古典武藝精華的有益元素,使其重放光芒!

我們下一站見啦!


感謝銅陵市文化館提供的圖片與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點擊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安徽文化、活動信息給你精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