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感謝小妹的組織,讓我們深入四川夾江縣瞭解歷史文化,回顧我們這一輩曾經經歷過的日子,教育下一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一家

我母親五姊妹,表兄弟、姐妹近20人,最大的出生60末,最小的出生於85年,年齡差距近20歲。外婆家地處四川三市、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人把我母親五姊妹養活已經很不容易,後來都成了家,但生活得並不“平凡”。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小時候,表兄妹的家距離都不太遠,每年都往來,平時有事走到著,春節每家都要分別“拜年”,我們這一輩也特別想走親戚,因為能吃“好的”,後來慢慢長大了,外出讀書、工作、闖蕩江湖,聯繫就越來越少,記憶中最長時間沒見面的至少有20多年了。

後來,表兄弟姐妹們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傳承外婆勤勞、節約、積極、上進的家庭文化,離開了那個偏遠的小山村,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家庭。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通訊的快速發展,對錶兄弟姐妹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必要條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今天的故事從小妹說起

小妹是我們這一輩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就是85年出生那位。小妹生活在樂山夾江縣,有車有房,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已經上二年級了。小妹在6月的最後一個週末組織部分表兄弟姐妹到夾江去玩,給我和不曉得應該排名第幾的另一位表妹,慶祝連續60天不上班錢照拿的生活。

在此,我和不知排名第幾的表妹再次感謝小妹的組織和款待!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印象夾江

1.夾江造紙

夾江,除了千佛巖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巖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日前發佈的樂山市十大鄉村旅遊線路中,夾江手工造紙文化體驗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夾江縣馬村鄉,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抄紙

夾江縣狀元書畫紙廠的前身是楊家紙坊。三百多年來,楊家將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紙手藝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楊佔堯的孫子楊宏偉這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楊佔堯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造紙能手,因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國畫紙曾被評為“紙狀元”,這個榮譽一直掛在楊家堂屋裡顯著的位置。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遊客體驗“蒸篁鍋”

置身在青山和綠水環抱之中的狀元書畫紙廠,聽著楊佔堯的兒媳、樂山市非遺傳承人陳秀君講解手工造紙的全過程,遊客在此可以親身體驗古法造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大環節,72道工序。從山上砍下嫩竹運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漚殺青,然後通過槌打、漿灰、蒸煮、煮料、浸泡、發酵、搗料、加漂、下槽、抄紙、榨紙、刷紙、整理切割等繁複工序,歷時三個多月才能將一張潔白的手工紙造出來。

氣氛最熱烈處要數“蒸篁鍋”,只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進,統一製漿代替了篁鍋,打漿機代替了腳碓,千斤頂代替了木紙榨,生產週期大大縮短,現在規模較大的紙坊僅需20天左右就可以製出一批國畫紙。不過,像抄紙、啟紙和晾紙等講求技術的工藝都還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為遊客講解造紙工序

抄紙這道工序是造紙裡面最具技術性的,從紙槽裡用力抄起紙漿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是現代工藝無法替代的。說話間,楊宏偉擼起袖子把一張寬闊的竹簾放進米白色的水裡,雙手一抄,前後一晃,一層白色的纖維就上了簾。這瞬間的一抄一晃,那竹簾上紙絮的溫潤光澤,似乎讓人穿越到古代,想象當年蔡倫也曾這樣揮動那多孔而細密的竹簾,抄掠出一張張厚薄均勻的“竹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2.夾江年畫

夾江年畫是夾江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綿竹年畫、梁平年畫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樸醇厚的韻味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傳統的夾江年畫是用當地生產的連式紙加工製作成粉箋作紙胚,木板套色印刷而成。創作中,借鑑壁畫和刺繡的造型和色彩;技法上,繼承發揚了中國木板畫的傳統工藝,技藝十分精湛。顏料的製作更為講究,主要顏色有黃、丹、紫、綠、藍、黑,顏料都是用植物和礦石加工研製。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夾江年畫研究所負責人張榮強將參加本次“夾江造·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會”,作為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他將在展會現場發揮專長,擔當夾江年畫的宣傳解說員,並現場展示年畫製作過程,希望市民遊客在觀看和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夾江年畫。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3.夾江陶瓷

夾江縣委、縣政府印發《夾江縣陶瓷企業“退城入園”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外陶瓷企業“退城入園”,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達80%。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作為夾江陶瓷產業提檔升級“引擎”,夾江對園區內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均實施嚴格把關,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而“退城入園”項目必須在建設佈局、規模、工藝和裝備、質量管理、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符合要求。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位於吳場鎮的夾江高端陶瓷工業園區內,在建項目現場處處熱火朝天,陶瓷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流轉不停,一派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截至目前,夾江“退城入園”陶瓷及玻璃製品企業共計44家,其中23家已停產或轉產發展、15家計劃就地轉產或關停,而興泰和、米蘭諾等6家陶瓷企業已啟動實質性“退城入園”建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引進高端企業,能推動優質資源及優勢產業集聚,高陶園正成為夾江陶瓷產業發展新窪地。”夾江經信局負責人表示,西部國際陶瓷城正抓緊建設,擬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陶瓷產品的西部交易中心,搭建東陶西移、南陶西移的橋樑……“西部瓷都”正以超常的速度,推動夾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國西部瓷都·夾江”陶瓷產業集群已形成,力爭到2021年集群產值達到500億元。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農業體驗

剛走進小妹老家,就感受到妹夫父母濃濃的熱情,樸實、勤勞、熱情、好客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雖然離開農村生活已經快30年了,但無論是農作物、果樹、蔬菜和動物等都還是那麼熟悉,一切彷彿在昨天。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這些都很簡單,就不介紹了。

下面就有難度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屋頂上的南瓜藤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黃豆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折耳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枇杷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桑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芋頭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生薑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茶樹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魔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冬瓜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棗子樹

妹夫的廚藝

妹夫有一手好廚藝,開個餐廳生意一定會很好,不信來看看。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原材料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我們這家子,70、80後之四川夾江行,尋找非遺文化和童年記憶

流口水了吧。再次謝謝小妹、妹夫和叔叔阿姨的熱情款待!

本文圖文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