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歲老人的養生理念:養生更重要的是智慧

養生 國學 孔子 曾國藩 魂若沁香 魂若沁香 2017-09-16

為什麼有學問的人長壽呢?主要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明白道理,認識問題深刻,有主見,不盲從。也就是說,養生需要的不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智慧。

學養深厚的人大多長壽,如科學家、書法家、畫家、醫生、老師等,平均壽命比較高。尤其堪稱大師的,首先是長壽之人,比如季羨林、任繼愈、啟功等。

113歲老人的養生理念:養生更重要的是智慧

智者養生注意六問題

為什麼有學問的人長壽呢?主要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明白道理,認識問題深刻,有主見,不盲從。也就是說,養生需要的不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智慧。《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所謂“智者”,就是明智的人,聰慧的人。智者養生會注意六個問題:順四時、適寒暑、和喜怒、安居處、節陰陽、調剛柔。順四時、適寒暑,就是要順應自然時序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要讓自己的衣食住行符合四季氣候的冷暖更替。和喜怒、安居處,就是要使自己的情緒和達,不要過於喜怒,生活要安然,起居要隨遇而適。節陰陽、調剛柔,就是要心態平和,待人寬厚,處事中道,既不剛愎自用,也不優柔寡斷。將以上原則貫徹到生活中,身體自然健康,內心安和,外邪不侵,就能延年不衰,實現“長生久視”的願望。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但真正要落到實處也並不容易。

113歲老人的養生理念:養生更重要的是智慧

智者的養生之道

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健康長壽,就是講究養生之道。但“道”是什麼,又常常令人難以把握。從《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論述來看,養生之道包涵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和生活的智慧。養生固然要講究方法,但若這些方法偏離了“道”,不僅不能有助於養生,反而可能成為養生的障礙。天下有普遍的養生之道,但沒有普遍的養生之法。無論什麼方法,都會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凡是能夠適合所有人的,一定是原則,而不是方法。

怎樣才能使養生之法合乎養生之道呢?要靠智慧,主要是與自然相處的智慧,立身處世的智慧,以及生活過程中的智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有智慧的人,通徹天地,洞達人世,能夠體察和順應天地、陰陽、人生之理,使真氣有餘,邪不傷身,所以能身體健康,壽命無窮。

欲達到“智”,關鍵還在於一個“明”字。曾國藩認為“智即是明也”。(《曾文正公全集·雜著》卷四),所以我們常說人要“明智”,養生貴在明智。

113歲老人的養生理念:養生更重要的是智慧

明智就是明白事理,明白天地之理,也就懂得如何順應天地變化,懂得趨利避害;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懂得如何處世,懂得如何待人;明白自身的性格、身體、環境等特點,就懂得哪些事該幹、能幹,懂得哪些事適合自己,哪些事對自己有利。《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智慧不是天生的,要通過學習增長。多學習知識,就會明白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關係。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有些事無法改變,要懂得順應;有些事自己能夠把握,要懂得掌控。明知對自己不利而為之,算不上明智。明知酒多了傷身體,還一個勁地喝,這不是明智者所為。

113歲老人的養生理念:養生更重要的是智慧

我們曾講過仁者壽,現在又講智者壽,也許有人要問:仁者與智者比,哪個更長壽呢?關於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感興趣,魯哀公就曾經問孔子:“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

“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幹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孔子家語·五儀解》)

孔子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指明瞭能夠招致壽命損傷的三類原因,接著將仁者與智並列,認為都能長壽。他們長壽的“祕訣”是:“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

此外,孔子還說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論語·子罕》)

既不憂,又不惑,一定會長壽。

相關推薦

推薦中...